郭沫若贈給陳毅的七言詩,通篇氣勢磅礴,是對陳毅一生最好的詮釋

2020-12-17 騰訊網

郭沫若詩歌的水平,一直被不少人質疑,就連非詩人出身的馬未都稱公開表示:他是小學生水平,水平還不如我!

個人認為馬未都先生這個話,還是說得有點兒過了。對於郭沫若的詩,咱們其實應該整體來評價。不可否認,他的白話詩裡確實有一些略顯稚嫩的作品,但作為白話詩先行者,這都是他做的嘗試。當他找對了自己的風格後,寫出的《女神》就已經達到了較高水準了。所以我們不能抹殺,他是新詩奠基人的這一基本事實。

除此以外,小時候曾入讀私塾,接觸過大量古文的他在古體詩領域,其實也是頗有建樹的。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詩作《歸國雜吟》和詞作《水調歌頭》。這些古體作品,郭沫若寫來基本上格律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而且用字、用典故,也都是比較精準的,這一點在近現代文人裡還是算比較厲害的了。

本期筆者再分享一首他的古體詩,是贈送給陳毅元帥的一首七言詩,大家且看:

《贈陳毅同志》

一柱南天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

凱歌淮海中原定,團結亞非正義伸。

贏得光榮歸祖國,敷揚文教為人民。

修篁最愛莫幹好,數曲新詞猿鳥親。

歌頌陳帥的作品其實不少,這一首算是其中比較知名的。對於陳老總,郭沫若也是比較了解的,這首詩也算是對其一生最好的詮釋之一。全詩通篇大氣磅礴,特別是開篇7個字更是霸氣十足。

前兩句,是對陳帥的一個總結。首句「一柱南天百戰身」寫得很霸氣,說的是陳老總半生戎馬,經受住了烽火的考驗。次句「將軍本色是詩人」是個名句,直到現在提到陳毅很多人還會用這一句來評價他。陳帥確實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其經典之作包括《青松》、《秋菊》等,水平都是很高的。而其被困梅嶺20多天,寫下的《梅嶺三章》更是入選課本多年的作品,激勵了一代年輕人。

三、四兩句,則選取了兩個具體事例。「凱歌淮海中原定」說的是淮海戰役,當時陳帥等人帶著將領們不畏艱難,打下了這場硬仗。後一句則是寫陳帥後來在外事活動上的貢獻,1955年他參加了亞非會議。這兩個具體事例,選得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五、六兩句,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也很好理解。「敷揚文教」指的就是他在文學上的建樹,他的詩集對弘揚文化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的。

最後兩句是比較難理解的。陳帥曾在1952年進莫幹山探望病友,在那裡他寫下了《莫幹山紀遊詞》,其中有一句是「莫幹好,遍地是修篁」,「修篁」是長竹的意思。郭沫若這一句化用陳毅的詩,其實是以竹子喻人,寫出陳帥作為詩人的雅度。梅、蘭、竹、菊是被稱為「四君子」,用竹子來形容陳帥的氣度,很準確。

落筆的「數曲新詞猿鳥親」,也很有深意。在古代文人筆下,猿和鳥都是常見的意象。杜甫的《登高》曾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一般來說猿啼是悲情的。但李白也曾寫過「兩岸猿聲啼不住」,這裡的猿聲是喜悅的。郭沫若在這裡要表達的是,陳帥的詩詞寫得好,連猿和鳥都為其動容。至此全詩落筆,與前兩句「將軍本色是詩人」完美地呼應。

縱觀這首詩,雖然有兩句夾雜了白話,意境上不算很高明,但對陳帥一生的總結是很到位的。他是一位將帥,也是一位詩人,全詩通篇抓住的就是這一點,通過幾個具體的事例一一證明,結構的前後呼應,也是精心安排的。雖然郭沫若的詩作很多並不完美,但在白話文和古文的糾結期,個人認為這些不完美是可以理解的。對此詩,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郭沫若贈給陳毅的詩,通篇氣勢磅礴,其中一句是:將軍本色是詩人
    ,大家且看:《贈陳毅同志》一柱南天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對於陳老總,郭沫若也是比較了解的,這首詩也算是對其一生最好的詮釋之一。全詩通篇大氣磅礴,特別是開篇7個字更是霸氣十足。郭沫若這一句化用陳毅的詩,其實是以竹子喻人,寫出陳帥作為詩人的雅度。梅、蘭、竹、菊是被稱為「四君子」,用竹子來形容陳帥的氣度,很準確。
  • 【紅色歲月】「文人」陳毅與徐志摩的「交鋒」
    兩人相見之後,王統照激動不已,隨即寫了《贈陳毅同志》詩四首:海岱功成戰績陳,婦孺一例識將軍。誰知勝算指揮者,曾是當年文會人。  卅年重見鬢蒼然,鍛鍊羨君似鐵堅。踏遍齊魯淮海土,為民驅蕩靖塵煙。  藤蔭水榭嫋茶煙,憂國深談俱少年。愧我別來虛歲月,有何著述報人間。  明湖柳影望毿毿,半日山遊興味酣。好攄胸懷同努力,飲君佳語勝醇甘。
  • 郭沫若讚譽詩人陳毅:「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
    在當代文學史上,也留下了詩人陳毅的名字。因為陳毅不但戰功赫赫,被授銜為元帥,還因為其自身是一個詩人。陳毅的詩歌雖然不見得比毛主席等人的詩詞水平更高,但是他的詩篇卻一樣的充滿豪情志氣,大氣磅礴,是中國當代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 傳奇元帥――陳毅往事
    這些氣勢磅礴的詩句,透著陳毅元帥對革命的一腔豪情、對黨的無限忠誠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豐富多彩的傳奇一生,留下了許多動人故事。  從與朱德一起率南昌起義軍轉戰閩粵贛湘邊界,領導湘南起義,到率部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組建紅四軍……陳毅不僅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元帥,又是新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還是一位極富詩情的詩人。
  • 張茜:拒絕陳毅後,被他一首詩感動,晚年撐著病體為陳毅出版詩詞
    陳毅與張茜的愛情,可以說是戰火紛飛年代裡的一段佳話。張茜在抗戰期間加入了共產黨,她從事戰地宣傳工作。後來做了新四軍服務團的演員,她與陳毅的相識也是偶然,當時陳毅的司令部就在蘇南。在在去開會的途中,正好趕上張茜所在的服務團有演出,陳毅跑去觀看,當時張茜在話劇裡面演新娘子。陳毅看到她飾演的新娘後,一眼就喜歡上了張茜,然而當時的陳毅已經是飽經風霜之人,自己也經歷了多段婚姻。
  • 陳毅35歲生日,在艱苦條件下寫首七律,通篇大氣磅礴,很有水平
    讀陳毅的詩詞,有時候筆者經常在想:若非生在那樣一個烽火年代裡,陳帥應該會成為文壇巨匠。因為平日裡要四處徵戰,所以陳帥一生留下的詩詞數量並不算太多,這是件令人遺憾的事。但其作品的水平,在現代文壇算是較高的。
  • 陳毅在開國大典前後
    抵達北平後,陳毅及隨行人員住北平飯店,黨派、特邀代表也住此。地區、軍隊、團體等代表住六國飯店。  住了三四天,中央辦公廳通知,陳毅要搬進中南海內,便於參加高層會議。我們即隨他遷去,住一四合院內,鄧小平政委住正房右側房間,陳毅市長住左側正房,劉伯承司令員住左側廂房。
  • 樂至陳毅故裡
    陳毅故居始建於清代乾隆初年,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三重堂四合院,佔地面積1026平方米,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6間,為木質穿逗臺梁結構,單簷懸山式小青瓦屋面的房屋。1901年8月26日,陳毅誕生在這座院落的一間屋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為了緬懷陳毅元帥的豐功偉績,於1980年修復了陳毅故居,並對外開放,以展示陳毅少年時代生活和學習的場景。
  • 陳毅詩詞《手莫伸》
    陳毅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正氣凜然。他始終立場堅定、謙虛謹慎、秉公辦事, 密切聯繫群眾,處處廉潔奉公。他把人民比作「重生親父母」,時刻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他把一切成就歸功於黨和人民,從不居功自傲。他從不向黨和人民伸手,始終保持廉潔樸素的生活作風。
  • 邂逅:粟裕與陳毅
    這天,他在戰鬥中負傷,這是他一生6次負傷中第一次,也是離死神最近的一次。大部隊撤出武平城時,朱德命令留下一個排佔領城西高地,負責斷後。粟裕就在這個排裡。激戰中,粟裕受到槍擊,當即倒地。一顆子彈從他右耳上側的頭部射入,穿腦而過。他事後回憶道:當時,我只覺得受到猛烈的一擊,就倒下了,動彈不得,但心裡卻還明白。依稀聽得排長說了一句:「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他卸下我的駁殼槍,丟下我走了。
  • 陳毅和粟裕為什麼不能分開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陳毅和粟裕相識於南昌起義餘部轉戰途中,陳毅時任團指導員,粟裕為五連指導員。二人一道參加了湘南起義,又一起隨朱德走上井岡山。朱毛兩軍合編為紅四軍後,陳毅擔任的職務較高,粟裕依然屬於基層幹部,兩人已很難直接見面。此後十年,二人罕有來往。
  • 陳毅故居三重堂布局是個什麼樣?故居內陳毅與夫人的塑像別具一格
    陳毅故居屬典型的淺丘民居,是一座舊式地主莊園樣式、具有濃厚川中民居特色的木質結構瓦房,透著幾分古氣。整個院落坐西向東,為三重堂四合院布局。據說,是當年陳毅太祖於乾隆丁卯年買下了這塊基業,後經擴建完善,共建有大小房屋36間,建築面積近800平米,院落總佔地面積達6000多平米。陳毅在這裡度過了童年時代。1922年,陳毅留法勤工儉學回國後,在故居又住了半年。
  • 張震請陳毅「儘管下命令」,陳毅因何說「命令不敢下」
    他對粟裕說:「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搞。」突如其來的組織調整,粟裕深感意外,出於對陳毅的尊重,當即請求說:「陳毅同志無論如何不能離開華野。」毛澤東說:「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同志和鄧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軍區工作,華野還是你來搞。」粟裕只好請求「陳毅同志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職務繼續保留」,毛澤東想了想,同意了。粟裕隨即成為華野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 再話禮賢下士的陳毅
    陳毅入城後,馬不停蹄地出席了上海各界人士的許多重要集會:6月2日,上海產業界座談會;5日,上海文化界座談會;9日,中央研究院紀念大會(會上,陳毅向各位科學家提出「多難興邦,同心同德」);12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大會;15日,上海各界
  • 一席談話驚天下:毛主席為什麼說陳毅是真正的外交部長?
    對這個問題,陳毅同志即席回答說:「越南記者同志要我評論美國政府的作法。我想,在越南南方戰場上和越南北方對空作戰中,越南人民已經作出了最好的評論。越南人民打敗了美帝國主義的特種戰爭,這就是最好的回答,最好的評論。」陳毅同志有針對性地說:「越南人民能打敗美帝國主義,這一點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
  • 為什麼不寫陳毅是粟裕的「知己」?
    歷史上,陳毅與粟裕一生真正「形影相隨」的時間不到3年,即新四軍時期的1939年8月至1941年1月與解放戰爭時期的1947年1月至7月,所以三野第9兵團政委、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說:「由於工作需要,陳、粟之間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戰爭而言,陳、粟始終在一起只有11個半月,大部分時間不在一起,特別是非常關鍵的一段時期,陳總在中野,即二野工作。」
  • 陳毅在鹽城與地方士紳的詩作唱答
    1941年1月7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後,陳毅、劉少奇奉命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任代軍長,劉少奇任政委,開闢鹽阜區抗日根據地,使鹽城成為華中抗戰的重鎮。日寇不斷對鹽阜區發動大「掃蕩」,抗戰鬥爭形勢十分嚴峻。「我今在戎行,曷言藝文事」(陳毅《湖海社開徵引》)?
  • 晚年熊十力:曾向陳毅哭訴學問無人傳承
    熊氏居處毗鄰多為舊日好友,如梁漱溟、林宰平、張申府、賀麟等,而舊時弟子亦時常登門拜謁;同時,黨內外高級人士如董必武、郭沫若、林伯渠、徐特立、李濟深、陳銘樞、艾思奇等新朋舊友也常來探望。熊與董必武是湖北老鄉,也是辛亥老同志,年紀相仿,相處融洽。熊有事必找他,董便跟他開玩笑說:「我簡直成了你熊十力一個人的副主席了!」熊一笑了之,有事照找不誤。此時已身居高位的郭沫若也常來拜訪,二人談經論道,交談甚契。
  • 陳毅子女向復旦捐贈1385冊陳毅藏書:涉八種語言涵各領域
    陳毅子女向復旦捐贈1385冊陳毅藏書:涉八種語言涵各領域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2017-10-12 13:34 來源:
  • 外灘陳毅像增設中英文生平介紹牌[圖]
    昨天晚上,遊客在外灘陳毅像前閱讀陳毅生平介紹。外灘陳毅銅像由著名雕塑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章永浩設計,1993年9月屹立在外灘南京東路路口,成為上海標誌之一。  1993年9月,陳毅像在外灘揭牌,上海人民用這座銅像表達了他們對於老市長陳毅的敬愛之情。在陳毅像的底座上,用清晰的大字刻著「陳毅」和「1901-1972」的字樣,但並沒有對陳毅的生平做介紹。「幾乎所有的老上海人都知道陳毅是誰,雕像也很神似,誰都認得,所以之前也沒有人想到過要有一塊生平介紹牌來向大家介紹陳毅是誰。」該負責人透露,直到一位老市民的來信讓大家發現了增添生平介紹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