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

2020-12-11 百家號

看過不少穿越劇,我依舊很好奇,如果穿越過去,怎麼和別人溝通呢?應該不少古代人是說古言的吧,光是那些文言文都令人頭疼。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

語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實語調,語音等變化是不大的,只是有些名詞稱謂變化大。比如:小二,我們現在叫服務員,客官,我們現在叫先生,這些問題都不大。大家現在看《水滸傳》、看《西遊記》,基本不存在閱讀困難。各地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語調的不同。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而古代漢語分為遠古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漢語。分別是商朝到晉朝時期、南北朝到宋朝時期,元明及清初時期,而且隨著時間改變,語音、語調都有了很大改變。甚至方圓百裡在同一時期都有語音、語調、語義的不同,因而,到了古代,現代普通話完全派不上用場。

明清的普通話還是有文言語句的,但是大概都能聽懂 ,我們平時學過文言文的話都會有一種規律。現在的河南話就是以前中原漢人所說的古漢語,錯,宋滅亡後,大量中原漢南遷,比如山西和河南難民來到福建,此後這裡就有了晉江(山西為晉人),晉江上有座橋叫洛陽橋(河南人為懷念家鄉而起名。現在的閩南語,客家話等幾種語音才是元代以前中原漢人的語言。

尋秦記中項少龍穿越到戰國,那他最好的選擇是用廣東粵語和戰國人交流而不是普通話,雖然粵語閩南語這樣的南方語系和古漢語也是千差萬別,但體系上是一脈相承,據說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後一度想把粵語作為官方普通話,但未能如願,但從傳承上來說,這種提議有一定的理由和依據,因為粵語和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代雅言的地方語系。

古漢語書面形式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進行加工的書面語,即通常所謂的文言文;二是魏晉之後以北方口語為基礎進行加工的書面語,如諸宮調、話本之類,即通常所說的古白話。清朝以後可以說普通話,現在的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話為地標,而北京話就是滿清的老少爺們入關後學習漢語中慢慢形成的發音習慣。基本沒有太大的差別。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有空還是要多讀讀歷史啊,以後再做穿越夢的時候,也有事實依據,小編要去苦讀了,你們還有什麼比較好的歷史見解,咱們有空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漲知識了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是如何交流的這樣的問題。中國北方方言之間最大的差異是語調。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普通話)為基本方言,以現代白話為典型語言的現代普通話。然而,古代漢語分為古代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代漢語。它們是商朝到金朝,南北朝到宋朝,元明和清初。隨著時間的變化,語音和語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使在一百英裡內,語音、語調和語義也同時存在差異。
  • 現代人穿越古代與古代人交正常交流嗎?
    現代人穿越古代與古代人交流沒有差別,只是半懂不懂狀態。①現代人說普通話,而古代人的官話為河南音,一般古代人講話的音與普通話音沒差別,平常古代人話就是民間的囗語就是沒有舞劇的腔調,大致能聽懂些就是半懂不懂狀態,不過穿越者應該入鄉隨俗吧!為了生活從頭學起方能生存。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或許,有人會問,沒有「普通話」,古人怎麼交流呢?「普通話」又是如何誕生的?其實,語言中潛藏的,是一部中國史。01最早的「普通話」公元前560年,晉國召集北方諸侯商議如何討伐楚國。意思是說,孔子在誦讀《詩經》、《尚書》和主持典禮的時候,都說的是「雅言」——而雅言,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共同語。對於門下弟子三千的孔子來說,如何與來自各個諸侯國的弟子們溝通,以及在遊歷諸國時向各國國君推廣自己的思想,只能是通過一門遠古時期的華夏族共同語——「雅言」來進行交流。
  • 古代人穿衣服都那麼長,不怕被弄髒嗎?網友:小看古代人了!
    古代人穿衣服都那麼長,不怕被弄髒嗎?網友:小看古代人了!我們現在的衣服都非常的簡單,穿起來也非常的舒服,關鍵是在穿的過程中不會有太多的麻煩事。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樣了,古代的衣服非常的長,而且很寬大,想袖子啊,還有自己的褲子都比較大。
  • 古代人近視沒有眼鏡,是怎麼看清東西的?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人近視沒有眼鏡,是怎麼看清東西的?看完長知識了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近視年齡越來越呈現低齡化,近視已經成為當代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那麼古代人刻苦讀書,就沒有近視的麼?那麼落後的醫療水平不能拯救近視的世界,是什麼伴著近視眼的人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呢?小時候我們剛入學會被幼兒園老師教導,寫字看書身子要直,坐姿要正。這樣眼睛才不會近視。那麼近視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呢?一般都是在眼睛勞損過重的時候。白天我們讀書,光線充足,對眼睛當然沒有什麼傷害,但是夜讀就很損傷眼睛了。古時候夜讀的照明工具大多是蠟燭和油燈。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
    或許,有人會問,沒有「普通話」,古人怎麼交流呢?「普通話」又是如何誕生的?其實,語言中潛藏的,是一部中國史。01 最早的「普通話」公元前560年,晉國召集北方諸侯商議如何討伐楚國。戎狄言語向來與華夏不通,駒支卻能朗誦《詩經》,並且親自與各諸侯國君臣公開辯論,這就涉及到一個語言問題,即駒支說的,究竟是什麼語言,能讓自身也是說著各種方言的各諸侯國人一聽就懂?難道,先秦時期的遠古中國人,已經說著一門類似今天普通話一樣的民族共同語了?
  • 古代人的每一天會怎麼過?
    那麼,古代人的每一天會怎麼過?曾經有一天的巳初二刻,也就是上午9點半,畫家張擇端和書童穿過了汴河邊上熱鬧非凡的街道,繼續向城裡走去。書童一邊走一邊感嘆:只是在城外就如此的熱鬧,不知城內又是怎樣的繁華?說著說著,就看到了京城高大的城門。
  • 古代人說什麼樣的「普通話」?
    想起前幾天憨憨曾疑惑說:「古代大臣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一起開會是各自講各自的方言嗎?那多熱鬧……」  emmmm,這道題沒超綱,墨醬會。在古代,也有類似「普通話」的一種語言,方便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交流。  這種對語言的統一,通常與統治階級的現實需求有關。
  • 古代人平時說話,是不是也用文言文呢?文言文與口語的區別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講一下,古代人日常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嗎?難道不累嗎?文言文跟口語的區別。現在是2019年了,我國還是有很多方言呀。各個地方的語言都有不一樣。我們在日常也可以接觸和發現,我們跟一些老人說話,他們聽不懂或者他們說話,我們聽不懂。
  • 古文都是文言文,難道古代人說話是用的文言文嗎?
    古文都是文言文,難道古代人說話是用的文言文嗎?文|歷史有嚼勁我們都學過古代的文言文,這種文章跟現代的白話文有著巨大的差別,並且語法都不一樣,相信很多同學對於文言文都感覺到頭疼。很多古裝劇裡面也用了文言文的語法來日常交流,其實這是錯的,古代人並不用文言文來交流,而是用白話,不過古代白話跟現代的白話也不一樣。
  • 現代人口中的「我不愛你了」,古代人是怎麼用詩詞說的呢?
    文/趣談歷史點滴現代人口中的「我不愛你了」,古代人是怎麼用詩詞說的呢?《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在《詩經》裡收藏了許多貼近生活的古詩詞。相比其他種類的古詩詞,《詩經》更加通俗易懂和口語化。古代人詩情畫意多了,會寫一首情真意切的情詩表達愛意。那如果古代想表達「我不愛你了」,又是怎麼用古詩詞來表達的呢?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這句古詩詞是來自唐代詩人卓文君的《白頭吟》,意思為聽說你已經懷有二心,因此我是來和你斷絕關係的。
  • 古代人喝酒的時候,總會選擇溫酒!為什麼現在不用?看完漲知識!
    古代人喝酒的時候,總會選擇溫酒!為什麼現在不用?看完漲知識!人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中國的飲食文化就有3000年的歷史,而酒文化的歷史甚至超出了飲食文化,隨著釀酒工藝的不斷提升,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酒類,酒的品種是越來越多,和古代相比差別還是挺大的,而且變的不僅僅有種類,就連飲酒習慣也產生了變化,大家都知道古代人在喝酒的時候總會選擇溫酒,為什麼現在不用了?看完長知識!
  • 古代人平時都吃什麼?中國古代文化小知識——食
    上一篇寫了古代穿衣,今天說一下衣食住行中的食。講起食物,很自然地就想起了五穀,但究竟五穀是哪五穀呢?相信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一般的說法,五穀是稷(jì)、黍(shǔ)、麥、菽(shū)、麻;稻本是南方作物,後來才傳到北方來。這是一種說法,還有種說法是五穀是有稻無麻。
  • 古代人近視了怎麼辦?沒有眼鏡也不能認命,長知識了
    難道明朝之前的讀書人沒有眼鏡就這麼認命了嗎?當然不是,我國古人還是有很多方法預防和改善近視的。《本草綱目·葛蒲》記載:「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利用菖蒲這種植物吸收有害黑煙,這是典型保護眼睛的方法。而宋代趙浩在《養病漫筆》記載:「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
  • 古代人衣服那麼長,怎麼上廁所
    古代人衣服就跟現在的婚紗一樣長,這樣拖在地上怕弄髒嗎?首先長袍不是誰都可以穿得,他自己等級制度嚴格的,古代自己穿的衣服長度款式,都有各自的要求,有些穿著不合自己身份的衣服就會受到重罰。村莊百姓就會因為幹活方便,且很多溫飽都是問題,在制度森嚴的環境下,百姓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是短袍短衫為主,窄袖簡單不寬大。而當得到一些社會地位,比如說做了秀才舉人,那麼這些人會換上長衫,以示地位高低之分。而那些豔麗奢華裙擺拖地的古代服飾那,歷朝歷代基本上是貴族女性的衣裳,而且這種長袍如同現代的禮服是一樣的,並非天天穿。
  • 古代人講「普通話」嗎?
    」,古人怎麼交流呢?普通話又是如何誕生的? 戎狄言語向來與華夏不通駒支卻能朗誦《詩經》並公開辯論那麼駒支說的已經接近今天的北京話清朝建立後北京話吸收了滿、蒙和回族的語言要素例如「您」「胡同」都是來自蒙古語
  • 漢朝人說漢語嗎,「雅言」是普通話嗎?
    這就會讓很多人產生一個疑問,難道古代人平時說話也知乎者也嗎?他們平時交流的時候也說文言文嗎?人們在觀看這部電視劇的同時,除了對劇中精彩的劇情記憶猶新之外,很多人都發現劇中人物的臺詞,居然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普通話。
  • 古代人說的「普通話」是什麼樣?
    沒錯,據說早在先秦時,從山東的齊國到西北的秦國,各諸侯國的貴族都要學習這種貴族之間專用的交流語言「雅言」。《論語·述而第七》裡說:「子所雅言,《詩》、《書》、《禮》,皆雅言也。」那作為當時的「普通話」,雅言(雅音)是以什麼方言為基礎,這個雅音到底是個什麼「音」?據《辭海》記載,最早的雅音屬上古音系,現今已沒有完整的方言可以對應。所以,我們的先人最早說的什麼話,誰都不知道……到了秦漢時期,多稱「通語」,隋唐時期多稱為「漢音」。
  • 都說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0歲,這數據可信嗎
    一直以來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就是說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人的平均壽命其實不到30,那麼這個說法到底可信嗎?時光荏苒,千年的歷史歲月已過,風雨洗刷腐蝕了太多的真實,過往確實不可追,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從過往的歷史資料中窺得一磚半瓦。
  • 古代人很會交朋友,那他們又是怎麼稱呼的呢?了解一下吧!
    平時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特別喜歡交朋友,那麼在古代的時候,古人是怎麼樣去交朋友的呢?我們都知道交朋友其實是一門藝術。有很多人在平常都會特別羨慕那些會交朋友的人。就是古代人常說的金蘭之交,大家都知道,雖然我們現在有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面都比較孤單,但是對於古代來講的話,他們是有很多兄弟姐妹的。但是金蘭之交就不一樣了,是跟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親如兄弟的朋友。就是我們經常見的那種能夠想你所想,思你所思的人。對於很多人來講,這樣的朋友都是很難得的,有的人這一輩子都不會遇見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