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古代柳樹的種植及文化內涵

2020-08-23 品史鑑今

導語:

古代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也有樟、梓、楠、椆「四大名木」。它們因為擁有自身的獨特材質習性被中國古代文人墨客賦予了人格化的特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而柳樹也在中國擁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因為柳樹的獨特性,一直在許多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與中國古代人民生活十分密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本文對柳樹在中國古代發展歷程進行研究,探尋柳樹在農業林業及園林在古代的應用,對發展起來的「柳文化」進行總結。

古人對柳樹的認識歷程

和其他植物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柳樹也是在古代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逐漸被認識。古人提到柳樹一般會說「楊柳」,這大概是因為楊柳的形態比較相似。古人常將楊、柳並稱,《說文》提到:「柳,小楊也。」這說明,古人之所以把柳稱作「小楊」,是因為柳樹的形態比楊樹要小。

古代人們對柳樹的認識發展到了宋代,在《埤雅》中進一步闡述了柳木的的種類以及種植方法,看出對柳樹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古人對柳樹樹還是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認識,例如,古人常說「南楊北有柳」簡單地從地理來區分楊樹和柳樹,這是錯誤的。

不過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人們對柳樹的認識也逐漸加深。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講述了楊樹和柳樹的不同的特點,認識到楊樹和柳樹是不同的種類的樹木。這樣的說法,已經接近今天對楊樹與柳樹的認識。

而在古代人們對柳的木質也具有一定的認識,漢代鄭玄的「理致且白如膏」這一句註解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對柳樹的木質有了正確的認識,知道柳樹是純白色且紋理緻密木質。

而隨著古人的生活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對柳樹的生活習性有了認識。《廣群芳譜·木譜》中記載:「柳,易生之木也……木理最細膩。」這裡對柳樹的習性、地理分布、外形特點等方面進行了描寫,比較全面和詳盡。

雖然古代先民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的限制,對柳樹的認識比較淺顯而不全面,但是這並不影響古人憑藉著生活經驗的積累,將柳樹在各領域廣泛應用,從而發展出了深刻的柳文化內涵。

古代柳樹栽培方法

古人根根據生活經驗的積累,對柳樹的生活習性以及種植方式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都知道有柳樹極易成活。根據柳樹的特性,古人有一整套栽培柳樹的方法,雖然其中很多方法還有待去檢驗。

柳樹除了易成活之外,它還有另外一種屬性就是喜溼耐水在明代戴羲輯《養餘月令》說:「百木唯柳易栽易插,但宜水溼之地尤盛。這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先民對柳樹喜溼的特性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中國古代在柳樹的種植方面也有了比較完整的種植方案,它從栽培方法以及時令都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古人的柳樹種植方式,以扦插為主。《齊民要術》中對柳樹的種植以及培養方式是極其詳細的。

此外,古代先民也認識到在柳樹生長期間要採取的一些預防措施,例如防蟲措施。

據明代戴羲《養餘月令》記載:「先於坑中置蒜一瓣,永不生蟲。常以水澆,俟數條俱發,留好者三、四株,自然長茂,其餘皆削去。又一法,柳栽跟三、四寸許,鑽一竅,用杉木釘栓之,出其兩頭各三、二寸。埋深尺餘,杵實,永不生刺毛,且防偷拔之患。」

在這一段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柳樹的養護極其重視,還可以得知有人會偷柳樹,證明柳樹是具有實用價值的。

柳樹在農業、園林等方面的用途

柳樹具有易栽培以及生長速度快的特性,而它的外形也十分婀娜多姿,還具有藥用價值。因為上述的這些原因,柳樹在中國古代農業、園林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中有「折柳樊圃」的記載,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對柳樹進行利用的記載。柳樹在古代也經常在軍營附近種植,《晉書·陶侃傳》,「侃性纖密好問,……,嘗課諸營種柳。」

在中國古代,柳樹也常被用來環境美化。在晉朝時,在長安到各州的路的兩旁皆種上了槐樹和柳樹。在唐代,柳樹也廣為種植,在江河湖畔中遍布。隨著柳樹種植的發展,在隋唐五代時期,柳樹的種植在城市中為行人遮陰。

到了宋朝,柳樹常用來造林以及防洪的作用。《宋史·河渠志》記載了蘇軾在臨安西湖種柳樹,固堤造林的事。這裡的柳樹具有觀賞和防洪兩大作用。而在清朝也有在邊塞種植柳樹的習慣。

柳樹也是常見的古代園林樹種,因其形態優雅可愛以及易成活的特性,不管在皇家別苑還是私家園林,都可以看到柳樹婀娜多姿的身影。柳樹在古代也是農業種植的一個重要對象,因為柳樹適合在低溼的地方生長,且長勢極好。因此在這些不容易種植水稻的地方,人們可以通過種植有柳樹樹來獲取生活燃料,也可以通過賣出種植的柳樹而獲得收入

柳文化的發展與形成

中國的文化通常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物體來進行傳承記載,柳樹在人們生活實踐的過程中也逐漸發展出了柳文化,成為了送別與高潔的象徵。

人們借柳樹詠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詩經•小雅•採薇》就是通過柳樹來表達了離別的哀傷。

在《詩經》的基礎上,加上有柳與「留」的讀音相通,到漢代已經形成了折柳送別的習慣。在春秋時期,還有一位十分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就是我們熟知的柳下惠,但他並不是姓「柳」,而是由於食採於柳下,死後被諡為「惠」,故稱柳下惠。

據《孟子·公孫丑上》中提到柳下惠,並引用他的話:「柳下惠不羞君,不卑小官……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可見他的高潔的品質取得了人們的廣泛信任,而後人也用「柳」來表達自己高尚的節操

東晉陶淵明在自己的屋前種了五棵柳樹,並著有《五柳先生傳》,以自喻高尚的情懷,世人稱他為五柳先生,而柳樹則作為了一種高潔的文化意象在中華文化繼續流傳。

在中國古代燦爛的的古詩詞中,柳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隨著唐詩的繁榮,詠柳的詩句不斷湧現。經過了唐宋兩代的詩詞繁榮發展,柳喻留,柳成了一種送別意象文人墨客多用柳來抒發離愁別緒。在古代也十分流行折柳送別。同時柳樹在古代還作為人們觀察時令的重要植物,也成了人們吟詠春天時較為常用的意象。詩人們通過吟詠柳的優美姿態來表達對春天和大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

結語:

本文對柳樹在我國農業、林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探討,通過本文我們可以發現,因柳的生長速度快,極易成活,以及它的諧音等方面,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在古人的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產中,有著密切的聯繫。

自然界芬芳美麗,而中國古代人民在不斷的生活實踐的積累下,對自然界的認識逐步加深,人們對柳的生活習性以及種植方式的不斷加深。並把美好的意願賦予在柳樹身上,豐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以及文化生活,使得柳樹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文化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柳樹在今天也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散發著它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說文》

《詩經》

《廣群芳譜·木譜》

《養餘月令》

相關焦點

  • 焦作產業援疆:新栽楊柳三千裡 引得春風度玉關
    新栽楊柳三千裡 引得春風度玉關  哈密「眉(煤)飛色舞,風光無限」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廣闊的地域,豐富的農牧產品資源,融雪山、草原、大漠、戈壁、雅丹地貌等南北疆風光於一地的旅遊景觀,為焦作市與哈密合作發展提供了較大空間。
  • 小胡楊 | 「續植楊柳三千裡,誓引春風度玉關」
    小胡楊 | 「續植楊柳三千裡,誓引春風度玉關」 2020-03-23 1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栽楊柳三千裡 《鎮魔曲》手遊植樹節活動預告
    網易2017開年巨製《鎮魔曲》手遊誠邀天命者一起「新栽楊柳三千裡」,趣味、福利兼具的植樹節活動即將於明日(3月11日)全面開啟。希望苗圃中,小樹苗正亟待天命者結伴守護,澆水、施肥、去蟲害……呵護著小樹苗長成蒼天大樹,小仙女芳芳和許願樹也來湊熱鬧,將帶來春天的饋贈。除此之外,內有玄機的「碧柳錦囊」也將同步上架商城,欲購從速!組隊同赴希望苗圃 齊心協力植樹去
  • 關於柳樹的8句古詩詞,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
    關於柳樹的8句古詩詞,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1. 醉夢裡,年華暗換。料黛眉,重鎖隋堤,芳心還動梁苑。——盧祖皋《宴清都》。在我醉生夢死的時候,年華已然悄悄流逝。猜想那柳堤上的楊柳,如同黛眉式的柳葉還沒有完全舒展,園中的鮮花,已然將芳心展現。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今夜喝醉了,身處何地?在那楊柳岸邊,微風吹拂,空中掛著一輪殘月。3. 離恨遠縈楊柳,夢魂長繞梨花。
  • 分別何須「折楊柳」?
    這種情感表達在古詩詞裡很常見,最早《詩經》裡的《小雅·採薇》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其實,這裡楊柳並不是指楊樹與柳樹,而是泛指單一的柳樹,還有所謂的「垂楊」、「垂柳」也是這個意思。
  • 絲路之旅——玉門關:春風到底度不度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清:楊昌浚賦《恭誦左公西行甘棠》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渡玉關。為什麼「春風不度玉門關」,又「引得春風渡玉關」呢?因為玉門關在歷史上是有變化的,玉門關變化的不僅僅是地址,還有歷史與民族文化心理。
  • 引得春風度玉關——有關新疆的歷史記憶
    劉少奇在請示毛澤東後,派遣鄧力群攜3名報務員和一部電臺從莫斯科出發,途經阿拉木圖,先到伊犁建立電臺,與三區(新疆少數民族在伊犁、塔城、阿爾泰三區組織暴動建立起來的臨時政府)領導人見了面,奉中央之命邀請三區方面派代表進京參加即將召開的全國新政治協商會議。
  • 五峰這個村,引得春風度玉關
    五峰這個村,引得春風度玉關 2020-12-04 1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首楊柳古詩詞,讓我們一起感受春風拂面的柔情!
    8首楊柳古詩詞,讓我們一起感受春風拂面的柔情。1/《蠶婦吟》謝枋得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玉人一夜都不曾離去,還在樓閣中唱歌跳舞。2/《山陰縣西樓》孫逖都邑西樓芳樹間,逶迤霽色繞江山。山月夜從公署出,江雲晚對訟庭還。誰知春色朝朝好,二月飛花滿江草。
  • 新栽楊柳三千裡!他抬棺西進,為中華保全大好河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曲涼州詞寫盡多少西北戍邊漢子的辛酸。西域那個自漢朝就已經是的中華家的大成員,張騫通西域不僅鑿通絲綢之路也開啟民族融合交流的千年曆程。迥異的西域風情和中華家的文化相互交流逐漸的孕育出了新的民族和文化,沿著那條窄窄的河西走廊一直走到天山腳下,由黃土地到綠洲再到天山的白雪,這無邊的風情不使多少人魂牽夢繞。
  • 揚州的風情,春風楊柳萬千條!
    華幹林第一輯 湖上風來春風楊柳萬千條(一)揚州的風情全在於柳樹,揚州的色彩更多的來自於流蘇般的楊柳之中為了擋陽遮陰,皇帝下令沿河栽樹,栽什麼樹呢?這可大有講究。因為一來皇帝催得緊,他要趕到揚州過中秋,時不我待,這樹必須長得快;二是栽種量大,大運河千把裡路呢,這樹栽了要容易活;三是因為栽在河邊,這樹還要不怕水淹。大臣選來選去,選中了柳樹,向皇帝一報,皇帝說:「嗯,此樹甚好,就栽柳樹,明天舉行一個首栽儀式。」
  • 楊柳折盡花飛盡,借問行有歸不歸?
    我所說的楊柳,不是楊樹和柳樹,說的只是柳樹,因為柳樹它姓楊。《開河記》中有載,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後在兩岸種柳,御賜柳樹姓楊,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其實,「楊柳」一詞早就出現在《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爾雅》的釋木篇解釋說:「檉,河柳;旄,澤柳;楊,蒲柳。」看來在古文典籍中,楊是柳的一種,叫蒲柳又稱垂柳。
  • 古代詩歌與柳樹
    柳樹原產於中國,是我國人工栽培最早、分布範圍最廣的鄉土樹種之一。我國古人與自然萬物長期相處中,逐漸認識到柳樹的柔美和藥用功效,引種栽培柳樹。在數千年植柳實踐中,農人察柳,文人詠柳,畫家畫柳,藥人用柳療疾,這些由柳樹栽培實踐進而發展到詩文吟唱、繪畫讚美、故事傳說、折柳贈別習俗等,共同組成了獨具特色的柳文化。歷代國人發展豐富柳文化,使之成了中華文明史裡一束耀眼的亮光。
  • 古代詩詞裡的楊柳
    又是一年春來到,春風吹拂,柳樹吐新綠,在古代詩詞裡常常會有柳樹的身影。1、賦有情趣的柳樹:四明狂客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整首詩沒有一個柳字,卻寫出了柳樹的特點,充滿趣味性。類似的還有楊萬裡的《閒居初夏午睡起》「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傳統園林植物柳樹賞析:楊柳依依,報春來——報春雅樹,楊柳!
    事實上,楊柳並不是楊樹和柳樹的並稱,柳樹被稱為楊柳,坊間關於楊柳之名的來源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隋煬帝於大業元年下令開挖濟渠和邗溝,並令人在岸邊廣植柳樹。種完柳樹後,隋煬帝為柳樹賜姓「楊」,而柳樹便被人們稱為楊柳。關於隋煬帝開通濟渠和邗溝,並在堤上種植柳樹的事情,史書確有記載,而為柳樹賜姓,其實為古代民間小說家所杜撰。
  • 上遊•文薈丨趣談植樹節 · 憶古代 | 中國古代名人的那些植樹...
    中國古代名人植樹佳話01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生平最愛植柳,他不僅在隱居的田園水邊廣植柳樹,還在堂前栽了五株鵝黃柳,自號「五柳先生」。在《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這首詩中,他說「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他精通植樹之道,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把植樹要領概括為:「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可謂植樹行家裡手。他還發動民眾綠化柳江沿岸,帶領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積種植柳樹,並作《種柳戲題》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說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 瓜州:春風十萬裡 大地播新綠
    圖為:瓜州縣2020年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啟動儀式 魏金龍攝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一早上的時間,連片的樹苗錯落有致、迎風挺立,春風十裡一片生機盎然。「這次植樹活動不僅能促進生態綠化,也是我們每個現代青年應該盡的義務。植樹造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應該作為一項常態化的工作繼續推進下去,實現全員參與。」酒泉市生態環境局瓜州分局幹部焦志傑說。
  • 「紹興文化課堂」玉門關上話唐詩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以一種還原現場的方式再現了玉門關的地貌特徵。雪山、天山、青海、陰山、狼居胥山等西域山川,樓蘭、吐谷渾、匈奴、吐蕃、西戎等西域國度,胡雁、葡萄、汗血馬、琵琶、羌笛、氍毹、酡酥等西域物產,大量出現在玉門關題材詩歌中。
  •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拔的是楊樹還是柳樹?原來古代楊、柳都是柳
    我國古代詩文典籍中所說的「楊」其實就是「柳樹」。成書於秦漢時期的 《爾雅·釋木》記載:「檉,河柳;旄,澤柳;楊,蒲柳。」早在先秦時期,「楊柳」就出現了,《詩經·小雅·採薇》中記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南朝人費昶《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詩:「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楊柳何時歸,嫋嫋復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