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也有樟、梓、楠、椆「四大名木」。它們因為擁有自身的獨特材質和習性被中國古代文人墨客賦予了人格化的特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而柳樹也在中國擁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因為柳樹的獨特性,一直在許多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與中國古代人民生活十分密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本文對柳樹在中國古代發展歷程進行研究,探尋柳樹在農業林業及園林在古代的應用,對發展起來的「柳文化」進行總結。
和其他植物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柳樹也是在古代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逐漸被認識。古人提到柳樹一般會說「楊柳」,這大概是因為楊柳的形態比較相似。古人常將楊、柳並稱,《說文》提到:「柳,小楊也。」這說明,古人之所以把柳稱作「小楊」,是因為柳樹的形態比楊樹要小。
古代人們對柳樹的認識發展到了宋代,在《埤雅》中進一步闡述了柳木的的種類以及種植方法,看出對柳樹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古人對柳樹樹還是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認識,例如,古人常說「南楊北有柳」,簡單地從地理來區分楊樹和柳樹,這是錯誤的。
不過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人們對柳樹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講述了楊樹和柳樹的不同的特點,認識到楊樹和柳樹是不同的種類的樹木。這樣的說法,已經接近今天對楊樹與柳樹的認識。
而在古代人們對柳的木質也具有一定的認識,漢代鄭玄的「理致且白如膏」這一句註解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對柳樹的木質有了正確的認識,知道柳樹是純白色且紋理緻密木質。
而隨著古人的生活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對柳樹的生活習性有了認識。《廣群芳譜·木譜》中記載:「柳,易生之木也……木理最細膩。」這裡對柳樹的習性、地理分布、外形特點等方面進行了描寫,比較全面和詳盡。
雖然古代先民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的限制,對柳樹的認識比較淺顯而不全面,但是這並不影響古人憑藉著生活經驗的積累,將柳樹在各領域廣泛應用,從而發展出了深刻的柳文化內涵。
古人根根據生活經驗的積累,對柳樹的生活習性以及種植方式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都知道有柳樹極易成活。根據柳樹的特性,古人有一整套栽培柳樹的方法,雖然其中很多方法還有待去檢驗。
柳樹除了易成活之外,它還有另外一種屬性就是喜溼耐水。在明代戴羲輯《養餘月令》說:「百木唯柳易栽易插,但宜水溼之地尤盛。這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先民對柳樹喜溼的特性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中國古代在柳樹的種植方面也有了比較完整的種植方案,它從栽培方法以及時令都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古人的柳樹種植方式,以扦插為主。《齊民要術》中對柳樹的種植以及培養方式是極其詳細的。
此外,古代先民也認識到在柳樹生長期間要採取的一些預防措施,例如防蟲措施。
據明代戴羲《養餘月令》記載:「先於坑中置蒜一瓣,永不生蟲。常以水澆,俟數條俱發,留好者三、四株,自然長茂,其餘皆削去。又一法,柳栽跟三、四寸許,鑽一竅,用杉木釘栓之,出其兩頭各三、二寸。埋深尺餘,杵實,永不生刺毛,且防偷拔之患。」
在這一段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柳樹的養護極其重視,還可以得知有人會偷柳樹,證明柳樹是具有實用價值的。
柳樹具有易栽培以及生長速度快的特性,而它的外形也十分婀娜多姿,還具有藥用價值。因為上述的這些原因,柳樹在中國古代農業、園林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中有「折柳樊圃」的記載,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對柳樹進行利用的記載。柳樹在古代也經常在軍營附近種植,《晉書·陶侃傳》,「侃性纖密好問,……,嘗課諸營種柳。」
在中國古代,柳樹也常被用來環境美化。在晉朝時,在長安到各州的路的兩旁皆種上了槐樹和柳樹。在唐代,柳樹也廣為種植,在江河湖畔中遍布。隨著柳樹種植的發展,在隋唐五代時期,柳樹的種植在城市中為行人遮陰。
到了宋朝,柳樹常用來造林以及防洪的作用。在《宋史·河渠志》記載了蘇軾在臨安西湖種柳樹,固堤造林的事。這裡的柳樹具有觀賞和防洪兩大作用。而在清朝也有在邊塞種植柳樹的習慣。
柳樹也是常見的古代園林樹種,因其形態優雅可愛以及易成活的特性,不管在皇家別苑還是私家園林,都可以看到柳樹婀娜多姿的身影。柳樹在古代也是農業種植的一個重要對象,因為柳樹適合在低溼的地方生長,且長勢極好。因此在這些不容易種植水稻的地方,人們可以通過種植有柳樹樹來獲取生活燃料,也可以通過賣出種植的柳樹而獲得收入。
中國的文化通常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物體來進行傳承記載,柳樹在人們生活實踐的過程中也逐漸發展出了柳文化,成為了送別與高潔的象徵。
人們借柳樹詠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詩經•小雅•採薇》就是通過柳樹來表達了離別的哀傷。
在《詩經》的基礎上,加上有柳與「留」的讀音相通,到漢代已經形成了折柳送別的習慣。在春秋時期,還有一位十分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就是我們熟知的柳下惠,但他並不是姓「柳」,而是由於食採於柳下,死後被諡為「惠」,故稱柳下惠。
據《孟子·公孫丑上》中提到柳下惠,並引用他的話:「柳下惠不羞君,不卑小官……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可見他的高潔的品質取得了人們的廣泛信任,而後人也用「柳」來表達自己高尚的節操。
東晉陶淵明在自己的屋前種了五棵柳樹,並著有《五柳先生傳》,以自喻高尚的情懷,世人稱他為五柳先生,而柳樹則作為了一種高潔的文化意象在中華文化繼續流傳。
在中國古代燦爛的的古詩詞中,柳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隨著唐詩的繁榮,詠柳的詩句不斷湧現。經過了唐宋兩代的詩詞繁榮發展,柳喻留,柳成了一種送別意象。文人墨客多用柳來抒發離愁別緒。在古代也十分流行折柳送別。同時柳樹在古代還作為人們觀察時令的重要植物,也成了人們吟詠春天時較為常用的意象。詩人們通過吟詠柳的優美姿態來表達對春天和大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
本文對柳樹在我國農業、林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探討,通過本文我們可以發現,因柳的生長速度快,極易成活,以及它的諧音等方面,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在古人的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產中,有著密切的聯繫。
自然界芬芳美麗,而中國古代人民在不斷的生活實踐的積累下,對自然界的認識逐步加深,人們對柳的生活習性以及種植方式的不斷加深。並把美好的意願賦予在柳樹身上,豐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以及文化生活,使得柳樹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文化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柳樹在今天也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散發著它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說文》
《詩經》
《廣群芳譜·木譜》
《養餘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