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姍姍來遲的高考結束了,目前,全國各省的考生一方面在焦急地等待考試成績,另一方面在為填報志願做充分的準備。
高考志願決定著考生即將讀什麼樣的大學,學什麼樣的專業,進而畢業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根據自己的高考成績,科學、正確而相對比較精準地進行志願填報,對考生而言,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高考#
作為一名老教師,筆者多年指導學生填報高考志願,針對高考志願填報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筆者提出幾條合理化建議,希望能為在焦灼與迷茫中煎熬的考生和家長朋友們提供有益的幫助。
應該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
每個考生心目中都有自己心儀的大學,同時,每個考生也有自己喜歡的專業。
但是,往往自己看中的大學沒有那個專業,或者說,雖然有相應的專業,但自己的成績遠遠達不到,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填報志願時,應該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
在學校和專業發生矛盾時,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專業優先。試想,如果你進了一個非常名牌的大學,但你所學的專業在該學校不是優勢專業,你也很不喜歡,那不僅你要經受幾年的難捱時光,而且對畢業以後的事業發展也會有長遠的消極影響。
反之,如果你進的學校不是很滿意,但那個學校有你鍾愛的專業,而且是學校所有專業的「王牌」,那你就會在大學期間學有成效、出類拔萃而且輕鬆愉快,畢業後還可以考研,進一個更好的大學,這樣就很圓滿了。
省內省外、路遠路近怎麼選擇?
不同地方的考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有的考生害怕自己對外地生活不適應,所以在填報志願時,就只考慮省內的學校,不去外地。
有的家長擔心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不強,或者是獨生子女,不想讓子女走得太遠,所以在填報志願時,也是考慮本省院校為主。
還有的考生認為,從小學到高中,自己的大部分同學都在省內,自己的親戚朋友也在省內,如果去外省讀大學,那不就拋掉了自己所有的人脈關係了嗎?
這就形成了一種情況,憑高考成績,不考慮地域因素,有些同學可以到新疆、海南或黑龍江進一所「985」「211」或「雙一流」大學,也有自己喜歡的專業,但卻最終選擇了省內的一間普通的學院。
因為路程遠近,就放棄好的大學和專業,這種想法是極端錯誤的。人都有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如果連南方、北方的生活差異都接受不了,以後怎麼能適應複雜的社會?高中畢業,已經是大學生了,還擔心生活不能自理?也是應該鍛鍊鍛鍊自己獨立生活能力的時候了吧。
至於人脈關係,在省內有中小學同學和親戚朋友,在省外有大學的同學,這樣人脈關係不是更加廣泛一些嗎?況且,去了省外,學校好,專業好,如果成績優秀,還有機會考研回省內名校呀!
家長、親戚朋友、老師和學生本人,誰來決定最終的填報結果?
填報志願是一件大事,當然要慎之又慎。
考生還是學生,沒有閱歷,經驗不足,所以在填志願時要徵求家長的意見,甚至會請求親戚朋友、老師或其他人來幫忙,千挑萬選,仔細斟酌,這都是正確的。
在廣泛徵求意見,反覆醞釀、甄選之後,終於確定了幾組可以填報的學校。即將大功告成之際,又有個問題,就是最終圈定的那些學校,哪些放在第一組,哪些放在其他組,而在第一組裡,又是哪個學校的哪個專業放在第一個,這也是一個挺要緊的問題。
第一組志願的學校和專業,往往直接決定了考生的去向。所以,考生肯定選擇的是自己喜歡的。在這個時候,其他人就沒有必要「建議」到底了,最終拍板的權利應該交給考生本人,任何人都不可以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考生。因為大學畢竟是考生去上,這最終的結果是伴隨著考生幾年甚至終生的。
結束語:填報高考志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以上三個方面,是每一個考生在填報志願時都會碰到的問題,筆者提出來,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專家提出更多的建議,讓我們的考生科學填報志願,最終都能進入理想的大學深造。
(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