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記憶吹進糖裡 情定杭州河坊街的北方吹糖人魯立清

2021-01-13 浙江在線

不到一分鐘時間,魯立清就吹出了一隻昂首挺胸的「公雞」。周洲攝

  浙江在線08月13日訊(浙江日報見習記者 周洲 記者 毛珺 通訊員 徐小紅)在杭州,有這樣一位民間藝人:吹著糖,從北方一直走到江南,甚至還走到國外,最後把杭州作為沉澱技藝的地方。早在1995年,他就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7年,出訪汶萊,給蘇丹國王現場表演;1999年參加首屆香港花燈廟會。如今,他把傳承民間藝術視為事業的全部。他就是杭州的民間藝人魯立清。

  情定美麗杭城

  吹糖人,曾經是北方人過年過節時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塊方糖,加熱成糊後,反覆拿捏、徐徐運氣,一群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就出現在眼前。在杭州的河坊街,如果你碰巧撞見一位老藝人,穿著灰大褂,挑著木箱子,帶著剔透玲瓏的糖人走街串巷。那人,一定是「糖人魯」。

  魯立清初識吹糖,還得從河北老家鄰居的彩電說起。1981年春節,電視上正播著「河北民間技藝大獎賽」,一位老先生像變戲法似的,把一塊糖吹成一隻大公雞,18歲的魯立清頓時「一眼定情」,萌發學吹糖的念想。

  幾經輾轉,魯立清終於打聽到糖人師傅住址,幾番登門後,終於打動70多歲的老先生——西泊莊糖人藝術的第三代傳人楊寶坤,向他拜師學藝。

  談起情定杭州,魯立清直呼「緣份」。1999年,魯立清跟隨河北當地文化團,來杭州宋城參加例行表演,獨特的吹糖技藝吸引大批觀眾駐足。就這樣,魯立清吹著糖留在了杭州。2004年,河坊街開街,魯立清當選為河坊街民間藝人協會會長。此後,「糖人魯」再也沒有離開過杭州。

  幾十年過去,如今的吹糖技藝,電磁爐取代煙燻繚繞的木炭,工具箱改了又改,但魯立清對吹糖的那份執著和熱愛依舊如初。「原料只能是麥芽糖,不能摻雜,否則吹出來的糖人就不夠紅透、光亮。」老手藝人,仍有著一份倔強的堅持。

  融入民俗文化

  關於這項手藝魅力何在的問題,魯立清至今都說不清道不明,只拿「有趣」兩字簡單回答。

  也許只有親眼看到吹糖的過程,才能領略其中的魅力:在滾燙的糖漿裡,魯立清用手揪出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在圓球上壓一個深坑。隨後,收緊坑的外口,迅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

  此刻,糖棒就猶如一支細管。趁著糖塊還沒冷卻變硬,用細管不停吹氣,在鼓起的糖人身上捏出腿、脖子和腦袋,一隻體態豐滿的大公雞呼之欲出。之後,拿紅色和綠色的顏料一點,這隻大公雞就「活」了。整個製作過程,不到50秒。

  魯立清拿起竹籤,把公雞扎在展示臺上。望著這隻神氣十足的大公雞,魯立清出了神:「一開始,師傅只是讓我捏糖,培養對糖的感覺。」初學時,85℃的糖漿把魯立清的手燙出滿滿的水泡,每次回家,父母都很心疼。然而,只有掌握糖塊的柔軟度,才能隨心所欲地吹出自己想要的形狀。

  如今,魯立清已不滿足於吹塑雞、牛、羊這樣簡單造型的動物,他相信,薄薄的糖衣可以承載更多民間記憶。他把耳朵豎起來,開始用心聆聽坊間聲音:葫蘆的諧音是「福祿」,鶴的諧音是「賀」,仙鶴背上添只葫蘆,意為「賀送福祿」……

  民俗文化成為魯立清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20多年過去,魯立清自己琢磨創作,能吹塑的造型,多得連自己也數不清。

  留住童年記憶

  時過境遷,吹糖早已不再是一門養家餬口的手藝,更多的,承載著人們的童年回憶。

  身為河坊街民間藝人協會會長的魯立清,感覺到肩上的擔子重了。他覺得,如果說老手藝是傳統的記錄者,老藝人就是不可複製的活化石。在南宋御街,古色古香的石板巷子裡,怎能少了老藝人和老手藝的蹤影?

  河坊街,聚有40多位天南地北的民間藝人,刺繡、蛋雕、捏麵人、剪紙、拉洋片,樣樣俱全。民間藝人們除了平時各自「蹲守」在河坊街一隅修煉手藝,還經常組團去授課。

  這些年,魯立清自己更沒閒著,手把手帶出15個徒弟,這些徒弟如今已走出浙江,走到山東、安徽等地。2014年,為鼓勵文化傳承和創新,他在家附近的梅花碑社區開辦巧手工作室,進行公益展示和教學。

  魯立清的野心,不止於吹糖。他自學剪紙、麵塑、皮影戲等,把出身剪紙工藝世家的老伴,一起拉到工作室,把剪紙、皮影戲等的表演與教學,帶進學校和社區,讓更多「00後」們感受到地道的民俗文化,「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連結

  相傳,吹糖人的祖師爺是劉伯溫,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說,朱元璋為保住自己的皇位,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僥倖逃脫的劉伯溫,被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糖路上,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後做成糖人。這門手藝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

相關焦點

  • 老杭州的味道——河坊街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傳統和習俗,最能代表我們杭州的就是位於城市中心的河坊街了,這裡有著濃濃的老杭州的味道,是老一輩杭州人記憶中的《清明上河圖》。我有幸就住在河坊街邊上,從小我就在河坊街上逛,這裡帶給我許多杭州的印跡和歡樂。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吹糖人藝人據說宋代就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路金,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婆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塘寶塔、糖龜兒等等。
  • 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
    津彩非遺中國力量【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說起吹糖人,就不得不提天津非遺項目吹糖人的傳承人張福泉張老師。60多歲的張老師出生在糖人世家,這也讓吹糖人畫糖畫順理成章成了張老師的技能之一。吹糖人看著簡單,可需要手、眼、嘴協調配合。
  •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社會一個很有觀賞性絕活,中國民間最受兒童歡迎的手工藝之一,承載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舊時吹糖人千百年來,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每當偶然看到那晶瑩剔透的小糖人,一句「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
  • 又見吹糖人兒:莫讓吹糖人只沉浸在童年記憶裡,它的美好可以延續
    我和一位吹糖人的師傅聊過,他說,他這門手藝也就走到頭了。他當時學的時候三年基礎,五年出師。因為喝酒容易手抖,他從來沒有正兒八經的喝過,都是點到為止。他物色了好幾個人,不要錢,管飯,最長的一個人學了一年,剛剛掌握熬糖的火候,就因為家裡原因不幹了。他說,走的時候告訴了小夥子,只要想來隨時來,時間別太久了就成。我聽了,心裡挺不是滋味的。曾經大熱的吹糖人,在當今五顏六色的襯託下,也黯然失色了。
  • 吹糖人
    □山東卜慶萍    在鄉下,有很多難忘的民間手藝,吹糖人便是充滿快樂和美好的一段抹不掉的記憶。    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在孩子們扎堆的地方安頓下來,孩子們就像炸了鍋,馬上圍攏過來。這下,鄉村的孩子們便有了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上圖為周明鳴受邀前往義大利參加民俗文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周明鳴,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在童年裡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當有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裡的時候,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人文青島 | 對孩子們來說,吹糖人怕是最神奇的藝術家了!
    >作為我國一個古老的民間手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信很多80後都非常印象深刻,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給80後的童年時光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與甜蜜的回憶。對於現在的90後和00後應該是很少見到過吹糖人了,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來回味一番這種好玩的民間絕活兒!
  • 糖人,糖人,吹糖人
    他們就是製作糖人的人,糖人的原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製作過程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容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
  • 臺兒莊古城裡的傳統手工技藝吹糖人
    齊魯網訊(通訊員 孫延潤)「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如今在臺兒莊古城出現了傳說中的吹糖人!小編和你們一起領略這吹糖人的魅力。
  • 剪紙雞吹糖雞捏面雞 民間藝人忙中樂
    剪紙雞吹糖雞捏面雞 民間藝人忙中樂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08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昨天下午,穆先生趕在回老家之前特地來到河坊街,剪了10隻「金雞」,花了420元,買了10隻布老虎,花了200元,還讓刻陶盤的師傅現場刻了一個「大吉(雞)大利」,花了260元,最後還買了一堆紅紅綠綠的「福祿壽」掛件。他還樂滋滋地說:「這一下子就把全家親友的小禮物都搞定了!」  這幾天,鄭師傅在杭州河坊街上開的小小剪紙亭可忙壞了。
  • 換糖 吹糖人
    換糖的挑兩隻大籮筐走遍四鄉八鎮,前面籮筐上擱一塊木板,四周有邊,上面放一兩塊麥芽糖餅,籮筐裡放換來的廢品。換糖的一路吆喝:「廢銅爛鐵換糖」「破衣爛衫換糖」「破套鞋壞球鞋換糖」「頭髮換糖」……手上還有一隻叫子。叫子是幾寸長的竹管,頭上裝個哨子,竹管上開幾個孔,吹起來只用一隻手掩三隻孔,音調大致是1—2—3—2—3—2—1—。
  • 男子吹糖人被贊「神嘴」 10秒鐘吹出小猴子
    吹糖人歷史悠長「吹糖人是孩子們最愛看的,關於吹糖人,還有個有趣的故事。」10月11日,在清明上河園,吹糖人第三代傳人馬謙堂一邊展示自己的糖人,一邊說。據馬謙堂介紹,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大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擔子換破爛。
  • 慶新春「民俗集」 吹糖人捏泥人藝人恐手藝失傳(圖)
    吹糖藝人徐加美賣糖人已經有40年了,現在他十分擔心這份祖傳的手藝會在自己手中失傳。 許多老藝人已經是第8年參加這個民俗文化活動了,在為銷量看漲感到高興的同時,他們也十分擔心這些祖傳手藝難以傳承下去,更為民俗文化的日漸消亡感到憂慮。吹糖藝人徐加美賣糖人已經有40年了。他來自淮安滁州,多年來已經習慣背著他的工具箱,在校門口或是公園前叫賣他親手製作的吹糖人。但是隨著賣糖藝人的日漸減少,徐加美開始擔心祖傳的手藝會在他這一代失傳。
  • 吹糖人兒 留住甜美記憶
    在河北滄州肅寧縣付佐鄉西泊莊村,有一個延續上百年的吹糖人群體,全村700多人,80%以上的成年男性都會吹糖人兒。「這項手藝是祖傳的,到我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57歲的手藝傳承人楊振其說。 「獨家秘方」熬糖汁兒 「吹糖人兒,吹糖人兒,銅鑼一響進了村兒,腮幫一鼓一使勁兒,唉!吹出個玩意兒真逗哏兒,真逗哏兒。」
  • 甜蜜的民間技藝,吹出來的精美小糖人!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趙淑霞,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趙淑霞,中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糖人」趙氏糖人第三代傳人。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當看到街道兩旁路邊的小糖人,美好的童年記憶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一聽到銅鑼敲打的聲音,就知道吹糖人的手藝人來了,飛一般的便跑了出去。
  • 蘇州:舌尖上的非遺——吹糖人
    很久以前,吹糖人是要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特別是集市廟會更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過去糖人很便宜,在過去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那時,家門口如果有&34;的,便會圍滿了小夥伴。丁老師給小記者介紹糖藝製作簡稱「吹糖」,吹糖原料以麥芽糖為主,首先要將糖加熱,使其變得柔軟易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