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分鐘時間,魯立清就吹出了一隻昂首挺胸的「公雞」。周洲攝
浙江在線08月13日訊(浙江日報見習記者 周洲 記者 毛珺 通訊員 徐小紅)在杭州,有這樣一位民間藝人:吹著糖,從北方一直走到江南,甚至還走到國外,最後把杭州作為沉澱技藝的地方。早在1995年,他就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7年,出訪汶萊,給蘇丹國王現場表演;1999年參加首屆香港花燈廟會。如今,他把傳承民間藝術視為事業的全部。他就是杭州的民間藝人魯立清。
情定美麗杭城
吹糖人,曾經是北方人過年過節時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塊方糖,加熱成糊後,反覆拿捏、徐徐運氣,一群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就出現在眼前。在杭州的河坊街,如果你碰巧撞見一位老藝人,穿著灰大褂,挑著木箱子,帶著剔透玲瓏的糖人走街串巷。那人,一定是「糖人魯」。
魯立清初識吹糖,還得從河北老家鄰居的彩電說起。1981年春節,電視上正播著「河北民間技藝大獎賽」,一位老先生像變戲法似的,把一塊糖吹成一隻大公雞,18歲的魯立清頓時「一眼定情」,萌發學吹糖的念想。
幾經輾轉,魯立清終於打聽到糖人師傅住址,幾番登門後,終於打動70多歲的老先生——西泊莊糖人藝術的第三代傳人楊寶坤,向他拜師學藝。
談起情定杭州,魯立清直呼「緣份」。1999年,魯立清跟隨河北當地文化團,來杭州宋城參加例行表演,獨特的吹糖技藝吸引大批觀眾駐足。就這樣,魯立清吹著糖留在了杭州。2004年,河坊街開街,魯立清當選為河坊街民間藝人協會會長。此後,「糖人魯」再也沒有離開過杭州。
幾十年過去,如今的吹糖技藝,電磁爐取代煙燻繚繞的木炭,工具箱改了又改,但魯立清對吹糖的那份執著和熱愛依舊如初。「原料只能是麥芽糖,不能摻雜,否則吹出來的糖人就不夠紅透、光亮。」老手藝人,仍有著一份倔強的堅持。
融入民俗文化
關於這項手藝魅力何在的問題,魯立清至今都說不清道不明,只拿「有趣」兩字簡單回答。
也許只有親眼看到吹糖的過程,才能領略其中的魅力:在滾燙的糖漿裡,魯立清用手揪出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在圓球上壓一個深坑。隨後,收緊坑的外口,迅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
此刻,糖棒就猶如一支細管。趁著糖塊還沒冷卻變硬,用細管不停吹氣,在鼓起的糖人身上捏出腿、脖子和腦袋,一隻體態豐滿的大公雞呼之欲出。之後,拿紅色和綠色的顏料一點,這隻大公雞就「活」了。整個製作過程,不到50秒。
魯立清拿起竹籤,把公雞扎在展示臺上。望著這隻神氣十足的大公雞,魯立清出了神:「一開始,師傅只是讓我捏糖,培養對糖的感覺。」初學時,85℃的糖漿把魯立清的手燙出滿滿的水泡,每次回家,父母都很心疼。然而,只有掌握糖塊的柔軟度,才能隨心所欲地吹出自己想要的形狀。
如今,魯立清已不滿足於吹塑雞、牛、羊這樣簡單造型的動物,他相信,薄薄的糖衣可以承載更多民間記憶。他把耳朵豎起來,開始用心聆聽坊間聲音:葫蘆的諧音是「福祿」,鶴的諧音是「賀」,仙鶴背上添只葫蘆,意為「賀送福祿」……
民俗文化成為魯立清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20多年過去,魯立清自己琢磨創作,能吹塑的造型,多得連自己也數不清。
留住童年記憶
時過境遷,吹糖早已不再是一門養家餬口的手藝,更多的,承載著人們的童年回憶。
身為河坊街民間藝人協會會長的魯立清,感覺到肩上的擔子重了。他覺得,如果說老手藝是傳統的記錄者,老藝人就是不可複製的活化石。在南宋御街,古色古香的石板巷子裡,怎能少了老藝人和老手藝的蹤影?
河坊街,聚有40多位天南地北的民間藝人,刺繡、蛋雕、捏麵人、剪紙、拉洋片,樣樣俱全。民間藝人們除了平時各自「蹲守」在河坊街一隅修煉手藝,還經常組團去授課。
這些年,魯立清自己更沒閒著,手把手帶出15個徒弟,這些徒弟如今已走出浙江,走到山東、安徽等地。2014年,為鼓勵文化傳承和創新,他在家附近的梅花碑社區開辦巧手工作室,進行公益展示和教學。
魯立清的野心,不止於吹糖。他自學剪紙、麵塑、皮影戲等,把出身剪紙工藝世家的老伴,一起拉到工作室,把剪紙、皮影戲等的表演與教學,帶進學校和社區,讓更多「00後」們感受到地道的民俗文化,「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連結
相傳,吹糖人的祖師爺是劉伯溫,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說,朱元璋為保住自己的皇位,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僥倖逃脫的劉伯溫,被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糖路上,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後做成糖人。這門手藝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