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吹糖人兒:莫讓吹糖人只沉浸在童年記憶裡,它的美好可以延續

2020-12-13 華商天下

說起吹糖人,在我的童年,那是一種奢侈品。每年去廟會上,遠遠看去,十二生肖的糖人惟妙惟肖。記得很清楚,小的二毛一個,大的五毛錢一個。大人不給買,就站在攤位前看老大爺吹糖人,特別羨慕那些買糖人的小朋友。現在就是想買,我們這邊也沒有吹這個的了。

現代社會節奏快,但有些古老的傳承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可以學會的。我和一位吹糖人的師傅聊過,他說,他這門手藝也就走到頭了。他當時學的時候三年基礎,五年出師。因為喝酒容易手抖,他從來沒有正兒八經的喝過,都是點到為止。他物色了好幾個人,不要錢,管飯,最長的一個人學了一年,剛剛掌握熬糖的火候,就因為家裡原因不幹了。他說,走的時候告訴了小夥子,只要想來隨時來,時間別太久了就成。我聽了,心裡挺不是滋味的。曾經大熱的吹糖人,在當今五顏六色的襯託下,也黯然失色了。

幸虧過年還可以在我們的街頭看見做糖人的,可以用糖調出不各種各樣的圖形,比如龍之類的生肖圖案。小時候拿著一個糖都會久久的捨不得吃,現在老家的街頭看到的越來越少,好不容易才看見一次,就一定要花錢買一個藉以回想兒童時光。

糖人沒有變,但是我們兒時的心態已經不復存在。我們的子女長大後,可能這樣的工藝也早就失傳了,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操作,越來越少的人去注重,所以這樣的傳統工藝支撐不起來了。這樣的糖人製作的一般都是年齡比較大一點的老年人,其實我覺得社會可以出一點扶持他們的資金,可以把這樣的傳統傳承下去,也是一件不亦樂乎的事情。

看到網上的一些評論,褒貶不一。吹糖人吹出來的是藝術,而你們卻先第一個想到,能不能吃,這就是差距啊。讓孩子親自去做一個糖人,體驗一個,這不是挺好嗎?

這不是物資匱乏的年代了,那時候一顆糖就可以甜很久。現在吃的樣式多了,對糖的追求也變化了。小時候第一反映,都捨不得吃;現在看到這,第一反映,竟然是怕不衛生,感覺回不去了。這些吹糖人吹出來的各種圖案,已超截越了吃的範疇,他用手掍用嘴吹,現在孩子吃糖人的很少了,大都是被栩栩如生的糖人所迷惑,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當開始感覺糖人不衛生的時候,其實當下我們吃的哪個衛生呢?地溝油、辣條、各種香精添加劑,只是心態變了而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前,還有人矯情髒不髒也是醉了。都嫌髒就失傳了,您別一門心思什麼都吃就不髒啦!

吹糖人的生活很單調,也只有每年的廟會和春節才會出攤,其實也掙不了幾個錢,幹了一輩子了,總不能說丟就丟了。如果吹糖人能進駐一些歷史性旅遊景點,文字館,展示給來旅遊的人,估計也不會消失的那麼快。

吹糖人,未來之路在哪裡?也許年輕一代早已忘記了還有這種東西的存在,只有我們沉浸在童年記憶裡。如何傳承下去,我們仍需努力。莫讓吹糖人只沉浸在童年記憶裡,它的美好可以延續

相關焦點

  • 吹糖人兒 留住甜美記憶
    在河北滄州肅寧縣付佐鄉西泊莊村,有一個延續上百年的吹糖人群體,全村700多人,80%以上的成年男性都會吹糖人兒。「這項手藝是祖傳的,到我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57歲的手藝傳承人楊振其說。 「獨家秘方」熬糖汁兒 「吹糖人兒,吹糖人兒,銅鑼一響進了村兒,腮幫一鼓一使勁兒,唉!吹出個玩意兒真逗哏兒,真逗哏兒。」
  • 老手藝"吹糖人兒" 準備申報非遺
    平日裡吹些個糖人兒,惹得幾歲大的孩子時而手舞足蹈,時而凝神觀看,合肥市蜀山區合作化南路社區居民侯守琴,因為和老手藝「吹糖人兒」結緣,日子過得簡單而精彩。 在自家小屋裡支起攤兒,侯守琴演示起「吹糖人兒」的技術:將麥芽糖熬成黏稠狀,用竹篾輕輕攪拌,挖出一團放在手裡捏揉拉扯,做成一個小管子,抿著嘴往裡吹氣,迅速地一拉一拽,麥芽糖立時變身成為3D版的糖兔子。
  • 甜蜜的民間技藝,吹出來的精美小糖人!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趙淑霞,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趙淑霞,中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糖人」趙氏糖人第三代傳人。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當看到街道兩旁路邊的小糖人,美好的童年記憶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一聽到銅鑼敲打的聲音,就知道吹糖人的手藝人來了,飛一般的便跑了出去。
  • 前門大街圍觀北京傳統老行當「吹糖人兒」
    作為一個南方人,終於在北京前門500多年歷史的大柵欄,好奇地見到了傳說中的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吹糖人。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舊時的北京,吹糖人肩挑挑子,吆喝著走街串巷,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 臺兒莊古城裡的傳統手工技藝吹糖人
    齊魯網訊(通訊員 孫延潤)「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如今在臺兒莊古城出現了傳說中的吹糖人!小編和你們一起領略這吹糖人的魅力。
  • 吹糖人兒
    ■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初二(6)班 田佳銘走在北京的胡同裡,總能遠遠地聽見賣糖人兒的吆喝聲。「賣糖人兒嘞———各種生肖都有嘞——」悠長的吆喝聲把我的思緒拉回了昔日歲月,那個與糖人兒結緣的冬天。北京的冬天很寒冷,我穿著厚厚的棉衣,和奶奶走在南鑼鼓巷的青石路上。
  • 廟會上這些「神嘴」真能「吹」,糖稀瞬間變糖人
    正月裡,在豫北各地沿襲多年的傳統廟會上,除了精彩的雜耍表演、琳琅滿目的各色小吃之外,還有各種身懷絕技手藝人,憑藉自己的本事現做現賣,吹糖人就是其中一個行當。這些吹糖人的手工藝人不僅要有手上功夫,更重要的還得有很厲害嘴上功夫。
  • 安徽一婦女傳承老手藝"吹糖人兒" 準備申報非遺傳人
    原標題:童年記憶指尖傳(故事·百姓影像)   本報記者 孫 振攝   平日裡吹些個糖人兒,惹得幾歲大的孩子時而手舞足蹈,時而凝神觀看,合肥市蜀山區合作化南路社區居民侯守琴,因為和老手藝「吹糖人兒」結緣,日子過得簡單而精彩。
  •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社會一個很有觀賞性絕活,中國民間最受兒童歡迎的手工藝之一,承載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舊時吹糖人千百年來,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上圖為周明鳴受邀前往義大利參加民俗文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周明鳴,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在童年裡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當有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裡的時候,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即將消失的老手藝:吹糖人兒
    燕永寧今年53歲,已吹了近30年糖人,最好時一天能賣出近百個糖人。吹糖人是舊時常見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藝人天冷時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糖人,糖人,吹糖人
    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動物,沿街叫賣。在路上,許多人向他請教吹糖人兒手藝,他就一一教會。於是,這門手藝就被傳承下來,傳到現在大約600多年的歷史了。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非遺:一呼一吸間的甜蜜回憶,糖人兒裡吹出的大千世界
    人們對於甜味的喜愛是從始至終始終如一的,而當糖變了個可以拿在手裡把玩的玩具時,對孩子們的吸引力就尤其大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學習吹糖人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越少了。曾經的「吃貨」們也都長大了,現在的人們多是欣賞、把玩,今天,糖人從最初的小零食變成了可食用的藝術品。吹糖人也成為需要保護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要細究吹糖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吹糖人
    □山東卜慶萍    在鄉下,有很多難忘的民間手藝,吹糖人便是充滿快樂和美好的一段抹不掉的記憶。    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在孩子們扎堆的地方安頓下來,孩子們就像炸了鍋,馬上圍攏過來。這下,鄉村的孩子們便有了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吹糖人藝人據說宋代就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路金,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婆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塘寶塔、糖龜兒等等。吹糖人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
  • 吹糖人!口吹手捏的古老藝術,你還見過嗎?
    吹糖人,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在老一輩的那個時代裡,走街串巷的吹糖人藝人承載著他們很多的記憶,每當想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會想起自己的童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傳統的民間技藝正逐漸在大街小巷中消失。
  • 民俗記憶吹進糖裡 情定杭州河坊街的北方吹糖人魯立清
    情定美麗杭城  吹糖人,曾經是北方人過年過節時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塊方糖,加熱成糊後,反覆拿捏、徐徐運氣,一群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就出現在眼前。在杭州的河坊街,如果你碰巧撞見一位老藝人,穿著灰大褂,挑著木箱子,帶著剔透玲瓏的糖人走街串巷。那人,一定是「糖人魯」。  魯立清初識吹糖,還得從河北老家鄰居的彩電說起。
  • 民生微實事丨沙二社區「傳承·印記」親子非遺體驗坊之吹糖人
    吹糖人「吹糖人」由唐宋古籍所記載的祭祀「糖供」演化而來,它以特別熬製加工的麥芽糖為原料,用不同於畫糖的「吹」、「塑」等方式塑造形象,造型誇張飽滿,色彩明快熱烈,其傳統題材以表現人物走獸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老師先將一塊熬好的糖稀放在手中,迅速揉捏幾下,就對著扯出的細管吹起氣來,不一會兒就吹出了圓鼓鼓的「糖氣球」,老師的手也沒停下,通過捏、轉等手法,小動物的鼻子、腦袋相繼出現。不到60秒的時間裡,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就出現在大家眼前,孩子們頓時興奮地歡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