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裡,在豫北各地沿襲多年的傳統廟會上,除了精彩的雜耍表演、琳琅滿目的各色小吃之外,還有各種身懷絕技手藝人,憑藉自己的本事現做現賣,吹糖人就是其中一個行當。這些吹糖人的手工藝人不僅要有手上功夫,更重要的還得有很厲害嘴上功夫。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張「神嘴」鼓起腮幫子一吹,瞬間就能把手裡的糖稀變成栩栩如生的糖人或小動物,沒有真功夫是很難做到的。(賀德敬 文圖)
在廟會一偶隨便支起一個小攤,扯起嗓子喊幾聲,不一會攤前就圍滿了大人小孩,觀看這些吹糖人的手工藝人的神奇表演。臨了,孩子們會向大人要錢買一兩個糖人,高高興興地離去。這種場景已成為大大小小廟會上的一個景觀。
據說吹糖人兒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這行生意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早年間,做這種生意的人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廟會和集市上自然更不會少了他們的身影。
吹糖人的藝人以男性居多,女藝人本就少見,這位女藝人竟在河南濮陽一春節廟會上直接打出「神嘴」的招牌,足見她對自己的「嘴上功夫」是多麼的自信。
吹糖人兒的藝人要有捏製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生活中人們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這句歇後語來諷刺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同樣是「吹」,人家「吹」的是技術,是門道,是效益。
糖人技能拿在手裡玩耍、又能放在嘴裡吃掉,始終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總能喚起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現在的孩子們手裡的玩具多了,「糖人」對於很多孩子已經成為一個陌生的名詞,但他們眼裡還是對吹糖人充滿了好奇。
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成本雖低,但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著吧"之歇後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中也道出了這些靠「嘴」吃飯的民間藝人生活的不易。
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藝人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拉出一端放在嘴裡一吹,這快糖稀就迅速膨脹起來,轉眼之間就變成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
在和一些從業者的交談中得知,由於利潤較低,加上非常辛苦,現在把吹糖人當作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的人正在逐年減少。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技藝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更多的關注,將這門古老的傳統手藝傳承下去。大家看了之後,是怎麼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