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上這些「神嘴」真能「吹」,糖稀瞬間變糖人

2020-12-13 鏡觀天下V

正月裡,在豫北各地沿襲多年的傳統廟會上,除了精彩的雜耍表演、琳琅滿目的各色小吃之外,還有各種身懷絕技手藝人,憑藉自己的本事現做現賣,吹糖人就是其中一個行當。這些吹糖人的手工藝人不僅要有手上功夫,更重要的還得有很厲害嘴上功夫。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張「神嘴」鼓起腮幫子一吹,瞬間就能把手裡的糖稀變成栩栩如生的糖人或小動物,沒有真功夫是很難做到的。(賀德敬 文圖)

在廟會一偶隨便支起一個小攤,扯起嗓子喊幾聲,不一會攤前就圍滿了大人小孩,觀看這些吹糖人的手工藝人的神奇表演。臨了,孩子們會向大人要錢買一兩個糖人,高高興興地離去。這種場景已成為大大小小廟會上的一個景觀。

據說吹糖人兒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這行生意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早年間,做這種生意的人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廟會和集市上自然更不會少了他們的身影。

吹糖人的藝人以男性居多,女藝人本就少見,這位女藝人竟在河南濮陽一春節廟會上直接打出「神嘴」的招牌,足見她對自己的「嘴上功夫」是多麼的自信。

吹糖人兒的藝人要有捏製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生活中人們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這句歇後語來諷刺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同樣是「吹」,人家「吹」的是技術,是門道,是效益。

糖人技能拿在手裡玩耍、又能放在嘴裡吃掉,始終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總能喚起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現在的孩子們手裡的玩具多了,「糖人」對於很多孩子已經成為一個陌生的名詞,但他們眼裡還是對吹糖人充滿了好奇。

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成本雖低,但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著吧"之歇後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中也道出了這些靠「嘴」吃飯的民間藝人生活的不易。

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藝人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拉出一端放在嘴裡一吹,這快糖稀就迅速膨脹起來,轉眼之間就變成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

在和一些從業者的交談中得知,由於利潤較低,加上非常辛苦,現在把吹糖人當作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的人正在逐年減少。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技藝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更多的關注,將這門古老的傳統手藝傳承下去。大家看了之後,是怎麼想的呢?

相關焦點

  • 男子吹糖人被贊「神嘴」 10秒鐘吹出小猴子
    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成各種造型的東西,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相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吹糖人的技藝,這門技藝也就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下來了。開封吹糖人的技藝源遠流長。據有關資料記載和圖片分析,早在宋朝時期,開封吹糖人的技藝就在民間流傳,在當時的都城東京,瓦肆裡有不少吹糖人的藝人。
  • 牛人用糖稀吹出各種造型糖人,唯妙唯俏
    洛陽某廟會上,甚是熱鬧,各種新奇的玩意都有,廟會裡面見過各種畫糖畫的,如今這吹糖人可是不太多見了,這位手藝人先是熬了一鍋糖稀,看起來是很粘稠的樣子,他在鍋裡直接抓起一大塊糖稀,快速拉起一根咋吃起來了呢?
  •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那時製糖人吹糖人的原料的糖稀還能散發出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小販們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見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老北京人的回憶。舊時的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以此為原料來吹糖人。
  • 糖人,糖人,吹糖人
    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逃出京城,從此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動物,沿街叫賣。在路上,許多人向他請教吹糖人兒手藝,他就一一教會。
  •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舊時吹糖人千百年來,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點擊這玩藝,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見著就走不動了。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河南農村大叔吹糖人30年,一個賣十塊錢,能吃能玩還好看
    吹糖人是門古老的手藝,曾經在城市或鄉村都還比較常見,那時候孩子們的零食缺乏,這種甜甜的又好玩的糖人,自然是大家眼饞的東西。孔師傅說以前的糖人是拿東西換,比如最常見的就是牙膏皮換糖人。在孔師傅的攤位上,有一個小碳爐,碳爐上架著小鍋,小鍋裡盛的就是吹糖人用的糖稀。
  • 吹糖人畫糖畫 民間藝人亮絕活
    用一點加熱後的糖稀,便能做出活靈活現的糖人糖畫,在2月15日的安陽橋古廟會上,這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吸引了許多市民觀看。  記者看到,吹糖人的郭師傅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手上揉搓,然後用嘴含住一端,吹起一個大泡,經靈巧的雙手捏合,便製作成一個糖人,再把蘸了糖稀的竹籤粘在糖人上,一個完整的糖人就做好了。「糖人可以做成各種形狀,如寶葫蘆、燈籠等。
  •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只見他挑出一團糖稀,在手裡揉吧揉吧,扯出一條長絲含在嘴裡,隨著氣息的吐納、雙手的造型,肥碩的腰身出現了;另揪一塊糖稀搓搓,一對眼睛萌萌噠;再揪一團糖稀左甩甩右甩甩,細如髮絲的蝦須有了「怒髮衝冠」的氣勢。紅色素一噴,嚯,一隻剛出鍋的龍蝦活靈活現。  龍蝦是馬青旺自創的造型之一。「傳統的糖人造型變化也就40多樣,而且大多是用模子扣的,經過20多年的摸索,我現在能吹200多種。」
  • 女子當眾表示吹糖人太髒,遭周圍群眾奮起怒斥
    吹糖人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在的小孩子應該很少可以見到了吧,也只有在廟會或者是比較大的集會上才可以見到。記得我小時候,學校門口總有那麼一個吹糖人的老爺爺。他不光自己吹糖人賣,還賣糖稀。用竹管卷一點糖稀在上面,一毛錢一根,如果吹起來還不破的話,就另外再獎勵一個。
  • 逐漸消失的5種民間小吃,吹糖人上榜了,只有在廟會上才能看到!
    逐漸消失的5種民間小吃,吹糖人上榜了,只有在廟會上才能看到第1種就是冰糖葫蘆了,小編這裡的冰糖葫蘆又叫糖球,小時候每次上街的時候,都會讓大人買給我們吃,我們長大了,就會自己買糖球了。小編最愛吃的糖球就是被壓扁的冰糖葫蘆,因為這樣的冰糖葫蘆吃起來沒有種子,味道也不會很酸。
  • 吹糖人堅持老手藝製作30多年,城區禁止擺攤只能四處流動
    春節期間,好吃的多了去了,好玩的卻不是很多,能讓人記住的,就更少了。偶然在街上,看到有人吹糖人,這個比較稀罕,也引來無數人觀看並圍觀。經了解,這位吹糖人,姓王,老家是江蘇連雲港市贛榆海頭人。據王師傅講,他堅持這門老手藝製作已經30多年了。王師傅在製作糖人,一旁的美女拍照留念。
  • 吹糖人,多少人少年時的回憶?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行頭很簡單,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插糖人樣品的小木棍。關鍵在於手藝。首先是熬糖,糖稀熬的稀稠適當,溫度也需掌控得當。
  • 回憶殺,吹糖人的來歷,我們每個成年人兒時的情懷
    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之後製作成各種的糖人,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相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吹糖人,劉伯溫意義的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那麼唐人的做法是什麼樣的?
  • 臺兒莊古城裡的傳統手工技藝吹糖人
    齊魯網訊(通訊員 孫延潤)「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如今在臺兒莊古城出現了傳說中的吹糖人!小編和你們一起領略這吹糖人的魅力。
  • 宿遷白鹿湖畔的民間藝人史德生:三代傳承吹糖人
    宿城區耿車鎮白鹿湖畔,有一個民間手藝人名叫史德生,他是史家第三代吹糖人手藝傳承人。他吹糖人30多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靠吹糖人,他讓家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昨天,記者來到耿車鎮採訪,說起史德生,大家都戲稱他是白鹿湖畔「第一吹」。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就是當有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裡的時候,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是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手藝人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
  • 已有600多年歷史 老北京吹糖人的祖師爺竟是劉伯溫?
    在老北京的胡同裡,經常活動著一些遊商,或是賣各種百姓日常生活用品,或是賣兒童玩具,或是表演一些娛樂的小把戲,其中就有吹糖人的藝人。吹糖人的不吆喝,而是手拿一面直徑一尺多長的銅鑼,再把一根棒槌的一頭兒裹上布,邊走邊敲打銅鑼,聽到嘡嘡的響聲,胡同裡孩子們就知道是吹糖人的來了,紛紛從自家院子裡跑出來,圍著看他製作糖人。我就是聽鑼聲跑出圍觀的孩子,特別喜歡看他們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