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行頭很簡單,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插糖人樣品的小木棍。關鍵在於手藝。首先是熬糖,糖稀熬的稀稠適當,溫度也需掌控得當。吹的時候對匠人的要求就更高了,需要手捏、嘴吹、眼觀、想像著要吹糖人的形象,這樣才能吹出栩栩如生的糖人兒來。」
吹糖人還有季節限制,6、7、8、9四個月氣溫高、溼度大不宜吹制,晚秋、冬季、早春比較適合吹糖人,特別是冬天是吹糖人的最佳季節。燒化的麥芽糖的溫度有八九十度,因為糖人對溫度的要求,不知道在這些手工藝人手上燙出了多少老繭。吹糖人的整個過程全憑手工藝人的經驗來判斷,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可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吹」出來的糖人,不僅美味,更是以糖為素材藝術畫。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
現在吹糖人是一代人溫馨的回憶,再也看不到走街串巷吹糖人的手藝人了。現在在一些古鎮等旅遊景點看到吹糖人,總是能看到旁邊圍了一群人,有小孩、中年人和老人。看到吹糖人,有的人是新奇,有的人則是滿滿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