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文化還能在市場存活下去嗎?

2021-01-13 聚鑫Y

「我要吹個龍!」「我也要吹一個牛!」「吹個黃鼠狼吃雞!」……

一到下課,孩子們衝出校園門口巷口圍著「吹糖人」嚷嚷著,引來一大堆好奇圍觀的人群。這一道靚麗的景觀給這小巷口帶來懷念味道,勾起我們八九十年代人美好的童年回憶。

說到吹糖人文化,它起源於祖師爺劉伯溫。據說當年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得以傳承,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祖師爺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著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糖文化就這麼來的,該文化至今具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吹糖人,用的是麥芽糖熬成糊狀的糖,然後用嘴和手靈活相結合做出想要的各種形狀然後附在竹棍上。全程動作要快,糖的狀態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適中。這種低成本,高技術,利潤低又好吃的傳統文化卻遭到現代人嫌棄。現在許多人認為它用嘴吹很髒、好看不好吃、拿來玩一下不敢吃。現代的這些人太矯情了,想下以前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錢每天可伶巴巴去盯著吹糖人卻買不到的眼神,不過當時還有一種方式可以不用花錢也可以買到吹糖,那就是用牙膏皮。以前我們把家裡沒用完的牙膏偷偷擠出來扔掉然後拿牙膏皮去換一個孫悟空,買到玩了很久才依依不捨再吃掉,回到家被爸爸媽媽審訊挨打,那種挨打的過後感覺永遠都不會忘記,現在想想還是挺值得的。當然現在不行了,我們每每看到用完的牙膏丟掉之後便苦笑一下。心裡總是暗想:什麼時候再能看到吹糖人?「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想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沒錯,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也開始講究衛生安全了,吹糖口味逐漸開始不符合大部分人,買的人寥寥無幾且買的人大多數是以前那個年代的人,所以吹糖逐漸退出了市場了。甚至很多人年輕一代人沒有聽過吹糖文化,認為沒有必要去傳承。難道吹糖人文化只能靠年老人的回憶而不應該讓它繼續發揚?

你認為呢?

ps:圖侵刪

相關焦點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 糖人,糖人,吹糖人
    還記得小時候,那些挑著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子,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的手藝人嗎。 他們就是製作糖人的人,糖人的原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製作過程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容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社會一個很有觀賞性絕活,中國民間最受兒童歡迎的手工藝之一,承載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舊時吹糖人千百年來,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換糖 吹糖人
    換糖人絕跡了,這種像兒歌一樣的罵人話,也傳不下去了。今後無人可罵了。換糖的擔子是簡陋的,四根麻繩系個籮筐就行。吹糖人的擔子可講究多了,說是祖傳的家當,一點不為過。擔子後頭是個長圓形木桶,上有半蓋,有四根繩固定在扁擔一頭,歇下來可當凳子坐。前面這一頭就講究了,下半段是方形木箱,上頭有三個小抽屜,放做糖的各種工具。
  •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傳統的糖人造型變化也就40多樣,而且大多是用模子扣的,經過20多年的摸索,我現在能吹200多種。」  馬青旺17歲時師從藁城西辛莊人陳小發學吹糖人。西辛莊又叫糖人莊,陳小發那一輩,村裡有97個吹糖人的藝人。「那時就為求口飯吃。我師傅6個子女,沒有一個願意接班,都嫌這活兒上不了臺面,只有我一個徒弟。」馬青旺是當了陳家的女婿後,才喜歡上了吹糖人,成了嶽父的徒弟。
  • 吹糖人!口吹手捏的古老藝術,你還見過嗎?
    家住祥符區八裡灣鎮內管營村的孟憲偉,出生在一個吹糖人世家。孟憲偉從小就跟父親孟照順學習吹糖人技藝,自幼受家庭薰陶,耳濡目染,加上聰明好學,10多歲就能掌握吹糖人技藝和熬製糖稀技藝。初中畢業後,由於家庭生活困難,16歲的孟憲偉就推著獨輪車到開封市和周邊縣城,走遍大街小巷靠吹糖人賺錢養家餬口。
  • 蘇州:舌尖上的非遺——吹糖人
    很久以前,吹糖人是要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特別是集市廟會更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過去糖人很便宜,在過去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那時,家門口如果有&34;的,便會圍滿了小夥伴。>,所以吹出來的糖人也更生動形象,受小孩子歡迎。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兒時的「糖人藝術」,已經漸漸失傳,傳統文化還能否被繼承
    沒錯,今天我們所說的就是糖人,這個即將被遺忘的回憶。很多人都吃過糖人卻不知道糖人是從何而來,糖人是怎麼製作出來的。讓我們將問題帶進帶進今天的文章中,去體驗糖人的文化。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整體動作講究一氣呵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 甜蜜的民間技藝,吹出來的精美小糖人!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趙淑霞,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趙淑霞,中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糖人」趙氏糖人第三代傳人。
  • 男子吹糖人被贊「神嘴」 10秒鐘吹出小猴子
    當時各種手工技藝已在民間流傳,其中不管是街巷村野的普通百姓,還是宮廷官衙的達官貴人,家中的孩子都喜歡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糖人,使得吹糖人這門技藝深入民間。到了民國時期,河南省滑縣老店鄉藝人把吹糖人的名氣漸漸傳播開來,現在馬謙堂已經是吹糖人的第三代傳人,也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神嘴」馬大吹。2013年,吹糖人這門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又見吹糖人兒:莫讓吹糖人只沉浸在童年記憶裡,它的美好可以延續
    說起吹糖人,在我的童年,那是一種奢侈品。每年去廟會上,遠遠看去,十二生肖的糖人惟妙惟肖。記得很清楚,小的二毛一個,大的五毛錢一個。大人不給買,就站在攤位前看老大爺吹糖人,特別羨慕那些買糖人的小朋友。現在就是想買,我們這邊也沒有吹這個的了。
  • 女吹糖人:想做老手藝的傳承人
    1月10日,安高城市天地,侯守琴在家吹糖人。   抓出一團麥芽糖,在手裡搓幾下,做出一個小管子,抿著嘴吹氣,捏出頭和腳,不到兩分鐘,一匹正在奔騰的小馬,就被侯守琴「吹」了出來。「當年我父親學這個,肩挑擔子,走街串巷,賺點養家餬口錢,現在我學就純粹是為了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希望以後的孩子也能知道這項老手藝。」今年32歲的侯守琴說。
  • 吹糖人
    □山東卜慶萍    在鄉下,有很多難忘的民間手藝,吹糖人便是充滿快樂和美好的一段抹不掉的記憶。    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在孩子們扎堆的地方安頓下來,孩子們就像炸了鍋,馬上圍攏過來。這下,鄉村的孩子們便有了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七旬老漢賣糖人 一天被迫挪幾個地方 吹一個糖人就飆一個英語單詞
    吹糖人馬金樂師傅可謂是西安的名人,他在西安賣糖人已經30多年了,不少人和遊客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都見過他。只要他一出現,立刻就有許多人圍觀、拍照,一是因為賣糖人的很少見了,二是這個賣糖人老漢的竟然會飆英語。
  • 合肥女吹糖人:想做老手藝的傳承人
    1月10日,安高城市天地,侯守琴在家吹糖人。「吹」了出來。5歲的兒子徐凡讓媽媽吹出一匹馬,只見侯守琴用一個竹篾緩緩攪拌麥芽糖,挖出一小團,放在手裡一直揉捏拉扯。很快,就如同變戲法一般慢慢膨脹並逐漸變得透明。吹氣的時候,她手也沒閒著,捏出馬鬃、馬腳,不到兩分鐘,一匹活靈活現的小馬就「吹」出來了。老家在六安農村的侯守琴是家族裡第三代吹糖人的藝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