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吹個龍!」「我也要吹一個牛!」「吹個黃鼠狼吃雞!」……
一到下課,孩子們衝出校園門口巷口圍著「吹糖人」嚷嚷著,引來一大堆好奇圍觀的人群。這一道靚麗的景觀給這小巷口帶來懷念味道,勾起我們八九十年代人美好的童年回憶。
說到吹糖人文化,它起源於祖師爺劉伯溫。據說當年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得以傳承,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祖師爺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著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糖文化就這麼來的,該文化至今具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吹糖人,用的是麥芽糖熬成糊狀的糖,然後用嘴和手靈活相結合做出想要的各種形狀然後附在竹棍上。全程動作要快,糖的狀態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適中。這種低成本,高技術,利潤低又好吃的傳統文化卻遭到現代人嫌棄。現在許多人認為它用嘴吹很髒、好看不好吃、拿來玩一下不敢吃。現代的這些人太矯情了,想下以前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錢每天可伶巴巴去盯著吹糖人卻買不到的眼神,不過當時還有一種方式可以不用花錢也可以買到吹糖,那就是用牙膏皮。以前我們把家裡沒用完的牙膏偷偷擠出來扔掉然後拿牙膏皮去換一個孫悟空,買到玩了很久才依依不捨再吃掉,回到家被爸爸媽媽審訊挨打,那種挨打的過後感覺永遠都不會忘記,現在想想還是挺值得的。當然現在不行了,我們每每看到用完的牙膏丟掉之後便苦笑一下。心裡總是暗想:什麼時候再能看到吹糖人?「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想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沒錯,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也開始講究衛生安全了,吹糖口味逐漸開始不符合大部分人,買的人寥寥無幾且買的人大多數是以前那個年代的人,所以吹糖逐漸退出了市場了。甚至很多人年輕一代人沒有聽過吹糖文化,認為沒有必要去傳承。難道吹糖人文化只能靠年老人的回憶而不應該讓它繼續發揚?
你認為呢?
ps: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