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2020-12-13 泉城倔三哥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

藝人指導吹糖人

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有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和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吹糖人藝人

據說宋代就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路金,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婆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塘寶塔、糖龜兒等等。糖人把玩後還能吃掉,深受大家的喜愛。

吹糖人

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買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們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她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劉伯溫

畫糖人,是民間用食糖來造型的藝術樣式,多流傳於四川各地,以自貢地區的品種最多、內容最為豐富,其造型亦最為趣味。

劉伯溫

今天就到這裡,我是三哥,請記得關注我喲。下期見。拜拜!

相關焦點

  • 打快板、吹糖人 東華門街道體驗民俗迎新年
    現場擺放著吹好的糖人。新京報訊 12月31日,東華門街道聯合北京演藝集團在箭杆胡同20號舉辦「清韻東華 文化惠民」群眾文化展演季開幕式暨2020年東華門街道迎新年民俗文化活動。此次活動由群眾文化展演開幕式、文藝鑑賞和民俗體驗三部分組成。活動現場,社區居民體驗了製作冰糖葫蘆、吹糖人、剪紙、畫臉譜等民俗活動。快板表演《數唱老北京》。小朋友體驗吹糖人。現場為居民製作冰糖葫蘆。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民俗記憶吹進糖裡 情定杭州河坊街的北方吹糖人魯立清
    情定美麗杭城  吹糖人,曾經是北方人過年過節時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塊方糖,加熱成糊後,反覆拿捏、徐徐運氣,一群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就出現在眼前。在杭州的河坊街,如果你碰巧撞見一位老藝人,穿著灰大褂,挑著木箱子,帶著剔透玲瓏的糖人走街串巷。那人,一定是「糖人魯」。  魯立清初識吹糖,還得從河北老家鄰居的彩電說起。
  • 慶新春「民俗集」 吹糖人捏泥人藝人恐手藝失傳(圖)
    吹糖藝人徐加美賣糖人已經有40年了,現在他十分擔心這份祖傳的手藝會在自己手中失傳。 許多老藝人已經是第8年參加這個民俗文化活動了,在為銷量看漲感到高興的同時,他們也十分擔心這些祖傳手藝難以傳承下去,更為民俗文化的日漸消亡感到憂慮。吹糖藝人徐加美賣糖人已經有40年了。他來自淮安滁州,多年來已經習慣背著他的工具箱,在校門口或是公園前叫賣他親手製作的吹糖人。但是隨著賣糖藝人的日漸減少,徐加美開始擔心祖傳的手藝會在他這一代失傳。
  • 糖人,糖人,吹糖人
    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動物,沿街叫賣。在路上,許多人向他請教吹糖人兒手藝,他就一一教會。於是,這門手藝就被傳承下來,傳到現在大約600多年的歷史了。再說說吹糖人的行頭,主要是擔子,擔子的一頭是一個小柜子,床頭櫃般大小,兩邊釘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框,框中間的銅環上拴著根短繩頭,用來穿扁擔。櫃面上放一個圓木盤,上面畫著寬窄不等的由圓心向外呈輻射形的格子,裡邊寫著「葫蘆」、「大公雞」、「關公」和「猴子」等等。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就是當有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裡的時候,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社會一個很有觀賞性絕活,中國民間最受兒童歡迎的手工藝之一,承載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舊時吹糖人千百年來,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傳承非遺文化,體驗民俗樂趣!30名兒童在德州博物館吹起了糖人
    8月7日,非遺課堂第一課——吹糖人開講了,德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吹糖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厚貴銀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課。據介紹,吹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末吹糖藝術從西北傳入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吹糖人主要材料是麥芽糖,用溫火熬製而成,一個鋁鍋火爐子和木箱子,加上藝人的關鍵技術,一個個唯妙唯肖的糖人就生產出來了。
  • 中國結、吹糖人……海圖北館新春文化季啟動
    中新網北京1月19日電 18日,在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的支持下,由海澱區圖書館(北館)主辦的 「海之春」新春文化季系列活動拉開帷幕。據悉,本次活動主題為「福滿京城,春賀神州」。漢服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據主辦方介紹,這次新春文化季活動充分發揮海圖北館創新資源優勢,努力豐富讀者節日精神文化生活,讓讀者在感受文化浸潤的濃濃年味和暖心的文化服務的同時,在書香四溢的氛圍中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
  • 人文青島 | 對孩子們來說,吹糖人怕是最神奇的藝術家了!
    對於現在的90後和00後應該是很少見到過吹糖人了,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來回味一番這種好玩的民間絕活兒!所以,吹糖人已經從吃貨演化成演藝,作為藝術流傳。千餘年來,傳統吹糖工藝一直在自然、民間狀態下靠師徒相承。在青島,該項手工技藝為習家祖傳手藝,據家族口傳,從清末開始,經異人相授,習家開始從事吹糖人,並代代以此為生。建國後,吹糖工藝不再作為傳承人的主要收入,但仍代代相傳。上一代傳承人習志永尤為熱愛吹糖技藝,認真研習,並發揚光大。
  • 吹糖人文化還能在市場存活下去嗎?
    「我要吹個龍!」「我也要吹一個牛!」「吹個黃鼠狼吃雞!」…… 一到下課,孩子們衝出校園門口巷口圍著「吹糖人」嚷嚷著,引來一大堆好奇圍觀的人群。這一道靚麗的景觀給這小巷口帶來懷念味道,勾起我們八九十年代人美好的童年回憶。說到吹糖人文化,它起源於祖師爺劉伯溫。
  • 換糖 吹糖人
    換糖人絕跡了,這種像兒歌一樣的罵人話,也傳不下去了。今後無人可罵了。換糖的擔子是簡陋的,四根麻繩系個籮筐就行。吹糖人的擔子可講究多了,說是祖傳的家當,一點不為過。擔子後頭是個長圓形木桶,上有半蓋,有四根繩固定在扁擔一頭,歇下來可當凳子坐。前面這一頭就講究了,下半段是方形木箱,上頭有三個小抽屜,放做糖的各種工具。
  • 吹糖人
    □山東卜慶萍    在鄉下,有很多難忘的民間手藝,吹糖人便是充滿快樂和美好的一段抹不掉的記憶。    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在孩子們扎堆的地方安頓下來,孩子們就像炸了鍋,馬上圍攏過來。這下,鄉村的孩子們便有了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的吹糖人,現在已不多見
    吹糖人是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時候時常有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引來饞嘴的孩子從家中拿些零錢或破爛來換。偶然在民俗館門前看到一個吹糖人的老藝人,他面前有一個小爐子上的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應觀眾的邀請,老藝人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端,兩手待不停的捏出糖人的形狀。
  • 蘇州:舌尖上的非遺——吹糖人
    很久以前,吹糖人是要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特別是集市廟會更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過去糖人很便宜,在過去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那時,家門口如果有&34;的,便會圍滿了小夥伴。>,所以吹出來的糖人也更生動形象,受小孩子歡迎。
  •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本報記者 頡亞珍  身為河北省吹糖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藁城農民馬青旺確實能「吹」,不止糖人吹得好,表演、吆喝、解說的功夫也不一般。  銅瓢、木箱、竹籤子,這幾樣傢伙什兒一擺,任何地方都是他的舞臺。這會兒,耿村街道旁,他正蒙著眼演獨角戲。紅彤彤的對襟大褂,戲臺人物般的招式,吸引了一大圈圍觀者。
  • 【視頻】非遺文化亮相安徽圖書城引圍觀 小朋友親身體驗吹糖人
    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為了正常觀看視頻,請您 點擊這裡升級瀏覽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瑰寶,3月4日,麵塑、剪紙、棕編、核雕、火筆畫(烙畫)、木板水印、內畫(鼻煙壺)、吹糖人、吳氏船模,九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項目集體亮相新華書店安徽圖書城店,吸引大批市民圍觀,展現非遺文化風採。
  • 吹糖人繪燈籠 大連甘井子開啟春節「嗨」模式
    吹糖人繪燈籠 大連甘井子開啟春節「嗨」模式 作者:劉湘竹 2019-01-25 09:35   來源:大連日報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近日,甘井子區椒金山街道一場熱鬧非凡的民俗文化節點燃了居民們過節的喜慶勁兒。來自金二小學五年級的張瑋豪與盛名琛一早就等候在非遺攤位前,兩個人每人手裡拿著一個剛做好的糖人,一副想吃又捨不得的樣子,剛剛兩人還在剪紙攤位前體驗了剪紙。他們告訴記者:「從來沒有一次看到過這麼多傳統好玩的東西,怪不得大人總說他們小時候的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