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的吹糖人,現在已不多見

2020-12-13 志分享

吹糖人是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時候時常有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引來饞嘴的孩子從家中拿些零錢或破爛來換。

偶然在民俗館門前看到一個吹糖人的老藝人,他面前有一個小爐子上的大勺裡放滿了糖稀。

應觀眾的邀請,老藝人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端,兩手待不停的捏出糖人的形狀。

最後用力一吹,是一匹可愛的小馬,再用細木棍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

從來沒見過糖人的小朋友拿到「小馬」後,開心極了。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東西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夠有人繼承和發揚,把這些古老的傳統手藝流傳下去。

相關焦點

  • 這個民間手工藝品,好看又好吃,是很多人兒時的記憶
    現在我們見到的冰糖葫蘆都是創新過的,混合水果、棉花糖、糯米山楂、草莓等,製作冰糖葫蘆的食材變了,但工序仍是一樣的。除了我們熟知的冰糖葫蘆外,還有許多好吃又好看的民間手工藝品:扯白糖、攪攪糖、糖人技藝(糖畫)、吹糖人等,扯白糖和攪攪糖或許只有在一些古鎮或是旅遊風景區才能見到了,在我的記憶裡,上一次看見攪攪糖還是在幾年前的綿陽西山公園,現在有沒有我也不太清楚了。
  • 民間文化中的手工藝品,率真可愛,充滿著人們的智慧
    吹糖人的手工藝人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每逢廟會,村裡搭戲臺唱戲時,總會有位吹糖人的老人前來支攤,戲還沒有開始,吹糖人的攤子前早已圍滿了觀看的人,多是小孩兒。孩子們瞪得圓溜溜的大眼睛,對老人有說不出的佩服,看著老人手裡不斷變換著花樣,每當一隻「公雞」或一個「孫悟空」在老人的手裡像變戲法一樣呈現時,孩子們都會傳出一陣陣喜悅的笑聲和尖叫聲,然後纏著大人給買。
  • 吹糖人,多少人少年時的回憶?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行頭很簡單,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插糖人樣品的小木棍。關鍵在於手藝。首先是熬糖,糖稀熬的稀稠適當,溫度也需掌控得當。
  • 吹糖人!口吹手捏的古老藝術,你還見過嗎?
    吹糖人,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吹糖人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作品多以十二生肖等動物為主,最早是民間藝人謀生的手段,現在已成為一項民間藝術,看似簡單的技藝,真正的做起來並不簡單。在河南省祥符區,就有那麼一位民間藝人,多年來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延續和傳承著這項古老的技藝。
  • 中國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品,如果得不到繼承和發展
    流行前,四川的一個朋友邀請我去他們的家鄉,我的朋友帶我去了九寨溝、黃龍景區、峨眉山等景點,在成都的街道上,外國小哥經歷了中國街頭吹糖的人,急得師傳開始說英語。BIowSIWIY(吹得慢,不暴露,拿舊衣服,達到雅思,不太標準英文)。
  •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社會一個很有觀賞性絕活,中國民間最受兒童歡迎的手工藝之一,承載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智慧。點擊這玩藝,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見著就走不動了。不是纏著大人要買,就要跑回家去要錢,實在沒錢的,也不肯離去,羨慕地盯著這些「糖人」。傳說,吹糖人的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代代相傳,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謀生。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是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手藝人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
  • 吹糖人兒 --- 很有些歷史的民間手藝
    吹糖人兒--- 很有些歷史的民間手藝早年間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記得以前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老手藝人,但現在建築變成了高樓建築,老的傳統手藝人也不是很常見了。現在走在街頭,我們很少能夠找到一個吹糖人的,不知道大家平日裡有沒有見到過。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據說是麥芽糖溶化所得)。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
  • 傳統的民間手藝—吹糖人,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你知道嗎!
    不管是70後、80後、90後,當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時都有著特殊的回憶。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鍋熬好的酥糖,在老藝人的手中經過嫻熟的操作,製作成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人、物。每當看到糖人總是可以讓我們對童年回憶瀰漫起一絲甜蜜芬芳的氣息。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這個舊時是指20世紀上半葉之前了,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據史料記載,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製糖人吹糖人的原料的糖稀還能散發出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小販們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甜蜜的民間技藝,吹出來的精美小糖人!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趙淑霞,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趙淑霞,中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糖人」趙氏糖人第三代傳人。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當看到街道兩旁路邊的小糖人,美好的童年記憶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一聽到銅鑼敲打的聲音,就知道吹糖人的手藝人來了,飛一般的便跑了出去。
  • 糖人,糖人,吹糖人
    他們就是製作糖人的人,糖人的原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製作過程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容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
  • 即將消失的老手藝:吹糖人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2018年3月3日,農曆正月十六,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廟正在舉行「萬人朝人宗(伏羲)」的活動,廟外廣場一角燕永寧今年53歲,已吹了近30年糖人,最好時一天能賣出近百個糖人。吹糖人是舊時常見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藝人天冷時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吹糖人藝人據說宋代就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路金,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婆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塘寶塔、糖龜兒等等。
  • 吹糖人畫糖畫 民間藝人亮絕活
    用一點加熱後的糖稀,便能做出活靈活現的糖人糖畫,在2月15日的安陽橋古廟會上,這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吸引了許多市民觀看。  記者看到,吹糖人的郭師傅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手上揉搓,然後用嘴含住一端,吹起一個大泡,經靈巧的雙手捏合,便製作成一個糖人,再把蘸了糖稀的竹籤粘在糖人上,一個完整的糖人就做好了。「糖人可以做成各種形狀,如寶葫蘆、燈籠等。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每當偶然看到那晶瑩剔透的小糖人,一句「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每當偶然看到那晶瑩剔透的小糖人,一句「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
  •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本報記者 頡亞珍  身為河北省吹糖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藁城農民馬青旺確實能「吹」,不止糖人吹得好,表演、吆喝、解說的功夫也不一般。  銅瓢、木箱、竹籤子,這幾樣傢伙什兒一擺,任何地方都是他的舞臺。這會兒,耿村街道旁,他正蒙著眼演獨角戲。紅彤彤的對襟大褂,戲臺人物般的招式,吸引了一大圈圍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