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繪燈籠 大連甘井子開啟春節「嗨」模式

2020-12-18 東北新聞網

吹糖人繪燈籠 大連甘井子開啟春節「嗨」模式

作者:劉湘竹

2019-01-25 09:35   來源:大連日報  

  手繪燈籠等創意手工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躍躍欲試。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近日,甘井子區椒金山街道一場熱鬧非凡的民俗文化節點燃了居民們過節的喜慶勁兒。來自金二小學五年級的張瑋豪與盛名琛一早就等候在非遺攤位前,兩個人每人手裡拿著一個剛做好的糖人,一副想吃又捨不得的樣子,剛剛兩人還在剪紙攤位前體驗了剪紙。他們告訴記者:「從來沒有一次看到過這麼多傳統好玩的東西,怪不得大人總說他們小時候的年有意思。以後有這樣的活動我們還來。」

  繪燈籠、吹糖人、寫春聯、做面點……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甘井子區開啟春節「嗨」模式。1月23日一早,隨著幾聲鏗鏘的鼓聲,椒金山街道「金豬賀歲福送萬家」民俗文化節在椒金山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熱鬧開幕。甘井子區書協主席張勝九現場書寫的福字引來居民一片喝彩。民樂、變臉、皮影戲等精彩民俗節目輪番上陣。在體驗展示區,蘇繡、虎頭鞋帽、剪紙、剪影、花餑餑、糖畫、泥人等非遺「攤位」組成民俗年味大集,14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工藝大師現場秀絕活,吸睛無數,居民們挨個「攤位」駐足,紛紛動手體驗。巧手捏成的「泥人兒」栩栩如生,以線為筆的蘇繡惟妙惟肖,精美細緻的「中國結」年味濃鬱,新鮮出爐的糖葫蘆、驢打滾、套花更是再現兒時的春節美味。手繪燈籠、藝術插花、編織中國結等創意手工活動也吸引了眾多居民躍躍欲試。在活動現場,記者還看到了黨建文化燈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剪紙、黨風廉政楹聯等主題作品。在幾個小時的活動現場,陸陸續續有600餘名居民參加了當天的活動,據了解,春節期間,椒金山街道將在17個社區設立民俗文化分會場,持續開展各類民俗體驗活動。讓居民們在家門口近距離欣賞和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

  近日,甘井子區以多種活動形式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革鎮堡街道邀請市區書法家協會會員在轄區各村舉辦多場「迎新春春聯福字進萬家」活動。活動現場翰墨飄香,前來領取春聯和「福」字的村民絡繹不絕。書畫家們現場揮毫潑墨,一副副火紅的春聯和福字,當天送出了1000餘副。辛寨子街道五郡社區則舉辦了「凝心聚力共創未來」2019年喜迎新春聯歡會,300餘名居民歡聚一堂,用這種方式辭舊歲迎新年,舞蹈、模特秀、山東柳琴、評劇、混聲小合唱等節目表達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讚嘆。據了解,近日很多地區還將陸續舉辦百家宴等迎新春活動。

(責任編輯:李京)

東北新聞網
微信訂閱號

東北新聞網
手機版

東北新聞網
法人微博

新聞客戶端
Android版

新聞客戶端
iPhone版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來信來電(024-31885629)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後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這個舊時是指20世紀上半葉之前了,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據史料記載,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製糖人吹糖人的原料的糖稀還能散發出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小販們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
  • 北京世紀壇非遺文化市集,春節逛廟會的好去處,吹糖人的最受歡迎
    北京世紀壇非遺文化市集,春節逛廟會的好去處,吹糖人的最受歡迎老舍先生的散文《北京的春節》中,曾寫道: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現在,北京春節的年味多多少少都體現在廟會之上,廟會的歷史可謂相當悠久,除了是傳統的民俗活動之外,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連甘井子區等「新居工程」明年竣工
    甘井子區郭家溝二期等「新居工程」明年竣工  昨天,甘井子區委召開十一屆四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據了解,明年,在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建設上,甘井子區都將有一系列「大動作」。
  •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社會一個很有觀賞性絕活,中國民間最受兒童歡迎的手工藝之一,承載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舊時吹糖人千百年來,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糖人,糖人,吹糖人
    他們就是製作糖人的人,糖人的原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製作過程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容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
  • 大連文化研學第9期招募:走過甘井子|南山行
    大連文化研學對標上海2020年國慶節開啟兩場大連老街文化研學研學帽圖案分別是槐葉、槐樹、槐花、五環、航母、機車、電車。融入大連元素,傳承大連精神。第一場甘井子從櫻花街的老房子走起楊柳街 孟天成的博愛醫院甘井子分院看看保暖後的甘欣街滿化社宅望火樓石灰石礦大坑: 大連最大的人工湖
  • 宿遷白鹿湖畔的民間藝人史德生:三代傳承吹糖人
    宿城區耿車鎮白鹿湖畔,有一個民間手藝人名叫史德生,他是史家第三代吹糖人手藝傳承人。他吹糖人30多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靠吹糖人,他讓家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昨天,記者來到耿車鎮採訪,說起史德生,大家都戲稱他是白鹿湖畔「第一吹」。
  • 吹糖人畫糖畫 民間藝人亮絕活
    用一點加熱後的糖稀,便能做出活靈活現的糖人糖畫,在2月15日的安陽橋古廟會上,這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吸引了許多市民觀看。  記者看到,吹糖人的郭師傅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手上揉搓,然後用嘴含住一端,吹起一個大泡,經靈巧的雙手捏合,便製作成一個糖人,再把蘸了糖稀的竹籤粘在糖人上,一個完整的糖人就做好了。「糖人可以做成各種形狀,如寶葫蘆、燈籠等。
  • 吹糖人
    □山東卜慶萍    在鄉下,有很多難忘的民間手藝,吹糖人便是充滿快樂和美好的一段抹不掉的記憶。    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在孩子們扎堆的地方安頓下來,孩子們就像炸了鍋,馬上圍攏過來。這下,鄉村的孩子們便有了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吹糖人作沙畫 永勝路社區中秋這樣過
    掌上春城訊手作沙畫、手鼓律動、吹糖人……9月10日,永勝路社區開起了集市,街坊鄰裡一起做手工、玩遊戲,熱熱鬧鬧團團圓圓提前歡度中秋節。「好長時間沒有參加過這種的集市,很多回憶湧上來,讓人感覺回到了年輕時候一樣。」
  • 換糖 吹糖人
    換糖人絕跡了,這種像兒歌一樣的罵人話,也傳不下去了。今後無人可罵了。換糖的擔子是簡陋的,四根麻繩系個籮筐就行。吹糖人的擔子可講究多了,說是祖傳的家當,一點不為過。擔子後頭是個長圓形木桶,上有半蓋,有四根繩固定在扁擔一頭,歇下來可當凳子坐。前面這一頭就講究了,下半段是方形木箱,上頭有三個小抽屜,放做糖的各種工具。
  • 民間藝術――吹糖人
    常聽媽媽說起她們小時候有吹糖人的,沒見過,雖然好奇,也想像不出糖人是怎麼吹出來,今天終於在這條小吃街上看到了一位吹糖人的老人,老人烤著麥芽糖,擦試著滿頭大汗,在手中塑出一個個藝術品。媽媽為了滿足我們姐倆的好奇心,讓我們體檢了一下吹糖人的感覺。
  • 回憶殺,吹糖人的來歷,我們每個成年人兒時的情懷
    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之後製作成各種的糖人,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相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吹糖人,劉伯溫意義的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那麼唐人的做法是什麼樣的?
  • 人文青島 | 對孩子們來說,吹糖人怕是最神奇的藝術家了!
    吹糖人對於現在的90後和00後應該是很少見到過吹糖人了,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來回味一番這種好玩的民間絕活兒!所以,吹糖人已經從吃貨演化成演藝,作為藝術流傳。千餘年來,傳統吹糖工藝一直在自然、民間狀態下靠師徒相承。在青島,該項手工技藝為習家祖傳手藝,據家族口傳,從清末開始,經異人相授,習家開始從事吹糖人,並代代以此為生。建國後,吹糖工藝不再作為傳承人的主要收入,但仍代代相傳。上一代傳承人習志永尤為熱愛吹糖技藝,認真研習,並發揚光大。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本報記者 頡亞珍  身為河北省吹糖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藁城農民馬青旺確實能「吹」,不止糖人吹得好,表演、吆喝、解說的功夫也不一般。  銅瓢、木箱、竹籤子,這幾樣傢伙什兒一擺,任何地方都是他的舞臺。這會兒,耿村街道旁,他正蒙著眼演獨角戲。紅彤彤的對襟大褂,戲臺人物般的招式,吸引了一大圈圍觀者。
  • 又見吹糖人兒:莫讓吹糖人只沉浸在童年記憶裡,它的美好可以延續
    說起吹糖人,在我的童年,那是一種奢侈品。每年去廟會上,遠遠看去,十二生肖的糖人惟妙惟肖。記得很清楚,小的二毛一個,大的五毛錢一個。大人不給買,就站在攤位前看老大爺吹糖人,特別羨慕那些買糖人的小朋友。現在就是想買,我們這邊也沒有吹這個的了。
  • 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
    津彩非遺中國力量【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說起吹糖人,就不得不提天津非遺項目吹糖人的傳承人張福泉張老師。60多歲的張老師出生在糖人世家,這也讓吹糖人畫糖畫順理成章成了張老師的技能之一。吹糖人看著簡單,可需要手、眼、嘴協調配合。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 廟會上這些「神嘴」真能「吹」,糖稀瞬間變糖人
    正月裡,在豫北各地沿襲多年的傳統廟會上,除了精彩的雜耍表演、琳琅滿目的各色小吃之外,還有各種身懷絕技手藝人,憑藉自己的本事現做現賣,吹糖人就是其中一個行當。這些吹糖人的手工藝人不僅要有手上功夫,更重要的還得有很厲害嘴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