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蜜的民間藝術-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社會一個很有觀賞性絕活,中國民間最受兒童歡迎的手工藝之一,承載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舊時吹糖人千百年來,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每當偶然看到那晶瑩剔透的小糖人,一句「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
-
糖人,糖人,吹糖人
他們就是製作糖人的人,糖人的原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製作過程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容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
-
吹糖人!口吹手捏的古老藝術,你還見過嗎?
吹糖人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作品多以十二生肖等動物為主,最早是民間藝人謀生的手段,現在已成為一項民間藝術,看似簡單的技藝,真正的做起來並不簡單。在河南省祥符區,就有那麼一位民間藝人,多年來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延續和傳承著這項古老的技藝。
-
「石圖」講壇非遺系列講座之北京吹糖人
本次活動邀請到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玩具協會會員厚國毅老師前來舉辦非遺主題講座,在學習非遺理論知識、了解非遺項目「北京吹糖人」背景由來、分類、流派的同時,還邀請了部分讀者現場參與糖人的製作,致力於給人們帶來更加直觀和細膩的美好文化體驗,感受非遺藝術帶來的獨特藝術風採。
-
吹糖人
□山東卜慶萍 在鄉下,有很多難忘的民間手藝,吹糖人便是充滿快樂和美好的一段抹不掉的記憶。 吹糖人的師傅來到村子,在孩子們扎堆的地方安頓下來,孩子們就像炸了鍋,馬上圍攏過來。這下,鄉村的孩子們便有了自己的快樂和歡愉。
-
尋夢吹糖人 作者喬吉祥
尋夢吹糖人(紀實文學) 看文章題目,其實作者最少表述有兩種意思,一種意思是:像尋找夢想一樣,一直在尋找一位,曾經讓我驚愕,讓我著迷,讓我記憶難忘的吹糖人師傅。 我在尋夢一樣找他,他恰好叫尋夢,兩者有著必然的聯繫,我如願與償,好夢成真,在文章題目百思不能定奪時,我豁然開朗,故文章題目《尋夢吹糖人》可一語雙關,這樣,便水到渠成地從苦思苦思冥想中解脫了出來。
-
換糖 吹糖人
換糖人絕跡了,這種像兒歌一樣的罵人話,也傳不下去了。今後無人可罵了。換糖的擔子是簡陋的,四根麻繩系個籮筐就行。吹糖人的擔子可講究多了,說是祖傳的家當,一點不為過。擔子後頭是個長圓形木桶,上有半蓋,有四根繩固定在扁擔一頭,歇下來可當凳子坐。前面這一頭就講究了,下半段是方形木箱,上頭有三個小抽屜,放做糖的各種工具。
-
民俗記憶吹進糖裡 情定杭州河坊街的北方吹糖人魯立清
周洲攝 浙江在線08月13日訊(浙江日報見習記者 周洲 記者 毛珺 通訊員 徐小紅)在杭州,有這樣一位民間藝人:吹著糖,從北方一直走到江南,甚至還走到國外,最後把杭州作為沉澱技藝的地方。早在1995年,他就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7年,出訪汶萊,給蘇丹國王現場表演;1999年參加首屆香港花燈廟會。如今,他把傳承民間藝術視為事業的全部。
-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吹糖人:從吃貨到演藝 本報記者 頡亞珍 身為河北省吹糖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藁城農民馬青旺確實能「吹」,不止糖人吹得好,表演、吆喝、解說的功夫也不一般。 銅瓢、木箱、竹籤子,這幾樣傢伙什兒一擺,任何地方都是他的舞臺。這會兒,耿村街道旁,他正蒙著眼演獨角戲。紅彤彤的對襟大褂,戲臺人物般的招式,吸引了一大圈圍觀者。
-
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
津彩非遺中國力量【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說起吹糖人,就不得不提天津非遺項目吹糖人的傳承人張福泉張老師。60多歲的張老師出生在糖人世家,這也讓吹糖人畫糖畫順理成章成了張老師的技能之一。吹糖人看著簡單,可需要手、眼、嘴協調配合。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
吹糖人:小時候做夢都想要的糖人,如今卻銷聲匿跡,難尋蹤跡
在加熱糖料的時候,火候非常關鍵,火大了吧糖料會太稀,火小了吧糖料又會太硬,所以要想做糖人,火候必須得恰到好處,這樣的調料不軟不硬,正合適塑形。糖人的種類按照糖人的工藝製作,可以分為兩大類,吹糖人和畫糖人。
-
吹糖人,多少人少年時的回憶?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行頭很簡單,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插糖人樣品的小木棍。關鍵在於手藝。首先是熬糖,糖稀熬的稀稠適當,溫度也需掌控得當。
-
蘇州:舌尖上的非遺——吹糖人
很久以前,吹糖人是要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特別是集市廟會更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過去糖人很便宜,在過去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那時,家門口如果有&34;的,便會圍滿了小夥伴。>,所以吹出來的糖人也更生動形象,受小孩子歡迎。
-
換個方式吹糖人,生意一下火了,小朋友們排著隊都要吹糖人
西安小寨東路,71歲的張師傅擺了個吹糖人的攤子,以前吹糖人都是自己吹好了再賣,現在張師傅自己不吹了,而是讓孩子們吹,他用雙手幫著塑形。換個方式吹糖人,張師傅的生意火了起來,孩子們排著隊都要吹糖人。孩子們自己吹,吹一個不一定能成功,一次不成功,張師傅就會再在鍋裡揪一小團糖稀讓孩子們繼續吹,直到吹成自己想要的小動物。孩子們都很認真,按照張爺爺的要求吹氣。「吹氣,用點勁,輕一點吹,好,停,吹得真好。」張師傅一邊指導孩子們吹氣,一邊用手拉扯塑形。拿著自己吹出來的糖人,孩子們都很有成就感,很開心。
-
西安街頭最資深的非遺吹糖人
「最吹一年就回河南老家了。」在西安街頭吹了20多年糖人的73歲民間藝人馬金樂說。這句話,馬師傅說了好幾年了,但馬師傅並沒有離開西安。「老了總得回家。我在外闖江湖半個多世紀,來西安20多年,老伴因為暈車,一直不敢坐車來西安。」
-
男子吹糖人被贊「神嘴」 10秒鐘吹出小猴子
當時各種手工技藝已在民間流傳,其中不管是街巷村野的普通百姓,還是宮廷官衙的達官貴人,家中的孩子都喜歡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糖人,使得吹糖人這門技藝深入民間。到了民國時期,河南省滑縣老店鄉藝人把吹糖人的名氣漸漸傳播開來,現在馬謙堂已經是吹糖人的第三代傳人,也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神嘴」馬大吹。2013年,吹糖人這門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