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兒時的回憶
糖人的由來
相傳朱元璋獲得皇位後,為了鞏固江山,便派人製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後被一個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於是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小孩子便爭先購買,劉伯溫還把這項技能教給了其他人,就這樣這門手藝便傳到了今天。
01
放學回家,如果街上靜靜地圍著一群孩子,那多半就是吹糖人的來了。眼前這位爺爺七十來歲,手法熟練,技藝精湛,據說已經是第三代糖人手藝傳人了,到外孫,是第五代。你吃過他家的糖稀嗎?
02
吹糖人可用「模子」,也可不用。模子扣出來的形狀比較固定,不如藝人口吹手捏的那樣線條流暢,姿態優美。
藝人將熱而黏軟的飴糖吹拉成泡後,輕輕一捏,便出來一個石榴,塗上顏色,精緻可愛。再來一個,一提便出來尖尖的嘴,三抻兩揉又有了腿,轉眼間捏成一隻小鳥,彎彎的吹管成為鳥尾巴,將小鳥黏在石榴上,一個漂亮的糖像造型便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引得他們摸口袋掏錢。
03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現在的人們多覺得很不衛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會變黑,也就自然毀壞了。過去的藝人多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捏糖人,這手藝大概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來源:鄚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