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兒時的回憶 糖人(稀)的由來

2020-12-13 沛橋公益之聲

尋找兒時的回憶

糖人的由來

相傳朱元璋獲得皇位後,為了鞏固江山,便派人製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後被一個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於是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小孩子便爭先購買,劉伯溫還把這項技能教給了其他人,就這樣這門手藝便傳到了今天。

01

放學回家,如果街上靜靜地圍著一群孩子,那多半就是吹糖人的來了。眼前這位爺爺七十來歲,手法熟練,技藝精湛,據說已經是第三代糖人手藝傳人了,到外孫,是第五代。你吃過他家的糖稀嗎?

02

吹糖人可用「模子」,也可不用。模子扣出來的形狀比較固定,不如藝人口吹手捏的那樣線條流暢,姿態優美。

藝人將熱而黏軟的飴糖吹拉成泡後,輕輕一捏,便出來一個石榴,塗上顏色,精緻可愛。再來一個,一提便出來尖尖的嘴,三抻兩揉又有了腿,轉眼間捏成一隻小鳥,彎彎的吹管成為鳥尾巴,將小鳥黏在石榴上,一個漂亮的糖像造型便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引得他們摸口袋掏錢。

03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現在的人們多覺得很不衛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會變黑,也就自然毀壞了。過去的藝人多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捏糖人,這手藝大概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來源:鄚州發布)

相關焦點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吹糖人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據傳,歷史上吹糖人的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夠一代代的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後來在賣糖的過程中,他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甚是可愛,引得小孩子們的爭先購買。
  • 吹糖人,多少人少年時的回憶?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行頭很簡單,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插糖人樣品的小木棍。關鍵在於手藝。首先是熬糖,糖稀熬的稀稠適當,溫度也需掌控得當。
  • 兒時的「糖人藝術」,已經漸漸失傳,傳統文化還能否被繼承
    沒錯,今天我們所說的就是糖人,這個即將被遺忘的回憶。很多人都吃過糖人卻不知道糖人是從何而來,糖人是怎麼製作出來的。讓我們將問題帶進帶進今天的文章中,去體驗糖人的文化。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整體動作講究一氣呵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 70、80後兒時的回憶,泥塑、布老虎,有你兒時的回憶嗎?
    70、80後兒時的回憶,泥塑、布老虎,有你兒時的回憶嗎?泥塑泥塑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雕塑工藝品,一般出自民間藝人之手。其製作過程是:在黏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將其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胚,陰乾後,先上粉底,再施彩繪。泥塑多為各種古代戲曲人物和具有生活氣息的現代人物。
  • 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
    津彩非遺中國力量【兒時的記憶 吹糖人】說起吹糖人,就不得不提天津非遺項目吹糖人的傳承人張福泉張老師。60多歲的張老師出生在糖人世家,這也讓吹糖人畫糖畫順理成章成了張老師的技能之一。吹糖人看著簡單,可需要手、眼、嘴協調配合。
  • 糖人,糖人,吹糖人
    他們就是製作糖人的人,糖人的原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製作過程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容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
  • 童年記憶,走進老街巷尋找小糖人:每個物件都藏著故事和回憶
    那些走街串戶的手藝人,串起一個個年代,一系列共同回憶。本報記者帶你走近老街裡的手藝人,聽他們講述那些老長沙街巷裡的故事。▲6月2日晚,長沙,一位小女孩饒有興趣地觀看廖師傅製作糖畫剛入六月,天氣多變,6月2日,長沙迎來6月的第一場雨,火宮殿內吹糖人的小攤頂棚逐漸掛滿越來越多的水珠,突然在路面上濺起的水花,讓火宮殿附近成群結隊的遊客,匆忙進入到雨棚內躲雨,停駐期間,望著眼前的糖人,家長們開始充滿回憶味的閒聊、望著糖人的製作過程發呆,孩子們對糖人攤前的羅盤百玩不厭
  • 童年已逝記憶長存,兒時的味道,滿滿都是回憶
    人一老,就愛回憶青春,作為90後糟老頭的我,思緒萬千回想起兒時的時光。縱然有些事情已經回想不起來了,但是兒時吃過的一些東西,還久久存在記憶中,久久無法忘記。或許那就是我的童年回憶吧。雖然那時候的物質並沒有現在的那麼富足,但是那時候真的很容易滿足啊。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 吹糖人:小時候做夢都想要的糖人,如今卻銷聲匿跡,難尋蹤跡
    在加熱糖料的時候,火候非常關鍵,火大了吧糖料會太稀,火小了吧糖料又會太硬,所以要想做糖人,火候必須得恰到好處,這樣的調料不軟不硬,正合適塑形。糖人的種類按照糖人的工藝製作,可以分為兩大類,吹糖人和畫糖人。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吹糖人文化還能在市場存活下去嗎?
    這一道靚麗的景觀給這小巷口帶來懷念味道,勾起我們八九十年代人美好的童年回憶。說到吹糖人文化,它起源於祖師爺劉伯溫。據說當年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得以傳承,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祖師爺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著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糖文化就這麼來的,該文化至今具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即將消失的民間手藝,畫糖人
    每當想起金黃剔透的糖人,童年的回憶裡總瀰漫出一股甜蜜的芬芳。兒時經濟不像現在這般發達,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那時走街串巷的多是小販們。畫糖人、爆米花、冰糖葫蘆.小販們悠長而有韻律的吆喝,是我們這些小孩最渴望聽到的聲音。脖子伸得老長,小眼珠亂轉,尋找小販蹤跡。一旦發現,兩條小腿像風火輪一樣轉動,跑向小販,買下一個吃的,慢悠悠的一邊吃一邊回味的往家裡走。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80後童年的回憶,最愛的小吃——吹糖人,可惜快失傳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這美麗的中國有很多的精湛傳統手藝都是讓人非常嘆服的,小編最近最近在街上就看到一個非常印象深刻的東西,那是80後童年的回憶,是他們最愛的小吃——吹糖人,可惜快失傳了,對於現在的90後和00後應該是很少見到過吹糖人了,可是對於80後那是滿滿的回憶感。
  • 非遺味覺-——糖人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糖分;後隨著穀物的廣泛種植,人類從中製取飴糖;當甘蔗進入人類食譜中時,穩定的製糖原料便固定下來。  隨著糖的普及與穩定生產,各類糖的食品應運而生,甚至成為了民間藝術品,最常見的是大街小巷裡的糖人手工藝。  糖人是由庶糖和麥芽糖調製而成原材料,加熱後製作出各種形狀、人物、動物、成畫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  看似簡單的糖人製作,其中的關鍵是控制火候,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
  • 傳統的民間手藝—吹糖人,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你知道嗎!
    不管是70後、80後、90後,當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時都有著特殊的回憶。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鍋熬好的酥糖,在老藝人的手中經過嫻熟的操作,製作成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人、物。每當看到糖人總是可以讓我們對童年回憶瀰漫起一絲甜蜜芬芳的氣息。
  • 回憶殺,吹糖人的來歷,我們每個成年人兒時的情懷
    糖料是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的,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是加入顏料或者是色素,然後呈現出紅色或綠色的顏色,製作的時候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的話則太稀容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就很簡單了,多是少型和產型的!這個糖人是以熬I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等。據說宋代既有唐人多是平面造型的,如同今天的糖面。
  • 好看的年俗畫,勾起無數兒時美好的回憶
    春節去景山公園看燈會,走到東門口,看到正在展示的一組風格淳樸的年俗畫,一下子勾起了無數兒時美好的回憶。小時候過年最刺激的就是放鞭炮了,家家戶戶都會買上一些花炮,年三十鞭炮響起辭舊迎新,驅趕「年」獸。吹糖人!北京話叫「吹糖人兒」,小販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個半圓開口木圓籠,裡面有個小炭爐,爐上大勺裡放滿了糖稀。大人孩子圍在周圍,什麼花鳥魚蟲都可以給你吹出來,好看捨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