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詩中的「廣陵」正是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
煙花三月,乘著和暖的春風前往揚州,最初只是詩人孟浩然的一次壯遊。但此後的千年時間裡,它卻成為每一個春天裡江南人踏青出遊的優先選項之一。大地回暖,春光明媚,春天裡的揚州城到底有怎樣的魅力,使得「煙花三月下揚州」的風尚賡續不絕,傳承至今?
字裡行間,詩人們構建「詩意揚州」
孟浩然,襄陽人,盛唐時期著名田園詩人,與另一位傑出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
身逢盛世的孟浩然,一生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大唐帝國的大好河山間漫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根據《孟浩然年譜》等資料的記載,孟浩然和李白的初次相識是在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間,地點可能就在揚州一帶。
幾年之後,在浙江紹興擔任山陰尉的詩人崔國輔邀請孟浩然前往紹興、嵊州一帶遊覽。孟浩然從襄陽出發,在路過江夏時與暌違多年的好朋友李白相逢。兩位詩人在長江邊的黃鶴樓依依惜別。因為孟浩然此次東去旅途中的重要一站是廣陵,臨行之際。李白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別好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重在寫離別之情,友人掛帆遠行,詩人目送離去,東逝的江水猶如李白對好友的依依別情。
從詩意上看,這是一首普通的敘事詩,但後人卻從中讀出了另外的信息:煙花三月的揚州城春暖花開,草長鶯飛,桃紅李白,是天下最美的所在。如果唐代也有旅行攻略手冊的話,肯定會將揚州列為春天出遊的首選目的地。
「李白的這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給揚州城做了免費廣告。」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杰認為,這首經典的古詩吸引了唐代的詩人紛紛來到揚州,不吝筆墨地寫下溢美揚州的詩句。
孟浩然那次來揚州,作有《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廣陵別薛八》、《揚子津望京口》等詩。李白本人也嚮往揚州城。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有論者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廣陵之遊」的羨慕。
其實,李白本人曾數次來到揚州,留下了《淮海對雪贈傅靄》、《題瓜洲新河餞別族叔舍人貢》、《留別廣陵諸公》、《廣陵贈別》等詩。他所寫的《秋日燈揚州西靈塔》:「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生動記錄了揚州西靈塔(棲靈塔)雄偉壯觀的景象。
《揚州唐代史考》記載,有唐一代,以詩名世的數百人中,確切到過揚州,或在揚州為官而有又寫有揚州作品傳世的,多達六十多人,包括駱賓王、王昌齡、崔顥、高適、劉長卿、韋應物、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傑出詩人。
他們留下了和揚州相關的詩歌兩百餘篇,其中安史之亂之後創作的詩歌約佔十之八九。這些唐人詩作對揚州的環境、風貌、名勝、古蹟等方面都有詳細描述,對於考察唐代揚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黃杰看來,張若虛「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和杜牧的《贈別》堪稱「揚州詩詞」中的代表作,將詩畫揚州推向高潮。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白居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張祜);「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見說西川景物繁,維揚景物勝西川」(杜荀鶴),這些從詩人筆下流淌出的經典詩句,使得千年後的人們依然對盛唐的「綠楊城郭」心嚮往之。
「揚一益二」,唐代的一線城市
在黃杰看來,「煙花三月下揚州」詩句固然發揮了廣告效應,但唐代揚州城的繁榮和富足才是吸引人們紛至沓來的最根本原因。
唐代,揚州地處運河與長江交匯之處,地理位置突出,成為商賈雲集之地。當時揚州的城市規模雖然小於長安和洛陽,但其繁華富麗的景象是長安與洛陽都要望其項背的,所以有了「揚一益二」的說法。
所謂「揚一益二」,是指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以商業繁華的程度而論,揚州排名第一,益州(成都)排第二。這個說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唐代盧求的《成都記序》:「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以揚為首,蓋聲勢也。」盧求雖然更愛益州,但他記錄的流行說法,分明顯示揚州排在益州之前。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第二五九卷中首次明確了「揚一益二」的說法:「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再次提到「揚一益二」:「因其商賈如織,故諺語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
《舊唐書》這樣描繪唐代的揚州:「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揚州城經濟繁榮,商鋪林立,來自全國各地的鹽商、茶商、珠寶商、藥商、木材商活躍在這個繁花都市中。
揚州出產的銅鏡、氈帽、蔗糖、刺繡、船舶、絲織品、木器家具在海內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揚州城內分布著果品市、餅市、魚市、酒肆、餐館等各種行當,人們往來其間,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層臺出重霄,金壁摩顥清」、「十裡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望神仙」、「夜橋燈火連霄漢,水郭帆檣近鬥牛」,看看這些詩句,你能遙想唐代揚州的市井繁華。
那時的揚州還是一座具備國際聲譽的城市。黃杰介紹,唐代的揚州城裡既有日本的遣唐使、新羅的書生,更有揚州高僧鑑真大師因東渡日本傳播大唐文化被尊稱為「天平之甍」。新羅人崔致遠在揚為官後回國,因大力傳播唐朝文化被尊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
李白寫下「煙花三月下揚州」,和他齊名的杜甫則有一句類似的詩句「商胡離別下揚州」(《解悶十二首》),來自波斯和大食的商人在揚州的集市上售賣藥材、象牙、香料以及瑪瑙、翡翠、貓兒眼等各種寶石,至今揚州還有「波斯獻寶」的俗語。同時,他們又將中國的絲綢、工藝品銷往海外。
美國漢學家薛愛華在其名作《撒馬爾罕的金桃》中將揚州比作「東方的威尼斯城」,讚美唐代的揚州是「一座錢貨流暢,熙熙攘攘的中產階級城市」。
「煙花三月下揚州」成為流行的旅遊風尚
唐代以後,雖然受到戰火的洗禮,但揚州城的繁華依然持續,尤其是在清代,隨著揚州成為兩淮鹽業中心,揚州的富庶再次名聞天下,造就了瘦西湖、個園、何園、小盤古、天寧寺、大明寺等值得人們流連忘返的勝跡。「一次次的重新崛起,使得揚州在漫長的歲月裡一直是人們心嚮往之的目的地。」黃杰說。
竹西佳處,淮左名都,除了文化上的繁盛,商業上的繁榮,揚州地處江淮之間,自然風光優美。每到春天,揚州城鶯啼燕語,綠草如蔭,春色迷人。
清代詩人王士禎的《冶春絕句》:「橋飛跨水當中,一字闌幹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清代揚州藏書家馬曰璐《南園春柳詞》:「城隈春水赤闌橋,一片晴波翠袖招。我自獨來先欲醉,好風頻動最長條。」詩人們筆下,濃墨重彩地描摹綠楊城郭旖旎春色的詩句層出不窮。
千年之後,李白的那句金牌廣告詞「煙花三月下揚州」依然吸引著全世界的賓客在春光明媚之時前往揚州城。一首流行歌曲《煙花三月》將李白的詩句化入其中:「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波濤萬裡長江水,送你下揚州。真情伴你走,春色為你留。二十四橋明月夜,牽掛在揚州……」黃杰認為,「煙花三月下揚州」已成為流行在江南地區的旅遊風尚,是很多人春日出遊的重要目的地。
據悉,目前的揚州不再滿足於傳統的「瘦大個」(瘦西湖大明寺個園)等旅遊景點的擴容或完善,古運河、古遺址、古城鎮、古街巷、古村落等成為重點挖掘的旅遊資源。揚州旅遊也不僅僅只關注「煙花三月」而是「四季」,揚州將成為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成為世界人民都嚮往的詩意城市。
「騎鶴上揚州」中的揚州是哪裡
說完了「下揚州」,我們來說說「上揚州」。
梁代殷芸《小說》中記錄這樣一個故事:幾個朋友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發財,有的想騎鶴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則想三者兼而有之,稱自己要「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概括了發財、升官、成仙的三個夢想。「騎鶴上揚州」中的「揚州」是指哪裡呢?答案有點意外:此處的「揚州」並非現在的揚州市,而是南京。
「揚州」一名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傳說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分為九州,揚州是九州之一。《周禮·職方》:「東南約揚州」,將包括現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的廣大區域都劃入揚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後演變成郡以上的軍政機構,刺史也稱作『州牧』。十三刺史部中也包括揚州,轄區依然很大,包括今長江以南,江西、浙江等省,但有趣的是,現在的揚州市轄區當時歸入了的是徐州刺史部。
東漢時,揚州的治所現在歷陽(安徽和縣) ,後來搬到壽春(今安徽壽縣)與曲阿(今江蘇丹陽)。三國時期,魏國和吳國都設有揚州,前者治所在壽春,後者治所在建業(今南京)。西晉以後,東晉、南朝等時期,揚州的治所都設在建康(今南京),如今的揚州市當時屬於南兗州。
由此可見,隋朝之前的揚州,與如今的揚州市並沒有關聯,後者在這一歷史時期稱為廣陵、海陵、山陽、吳州,並不隸屬於六朝時期的「揚州」。因此,六朝文獻提到的揚州,如「騎鶴上揚州」、「聞歡下揚州」、「江陵去揚州」、「還儂揚州去」等中的「揚州」其實是指南京。
隋朝初年,吳州被改為揚州,設置總管府,現在的揚州城才與「揚州」這個名字有了關聯。唐代武德三年(620),朝廷再次以今南京地區為主設置揚州,治所仍然位於南京。武德九年(626),唐王朝將揚州大都督府和揚州的州府機關遷到現在的揚州市,從那時開始,「揚州」這個名稱就專用於廣陵這個城市。「揚州」因此也被視為南京的曾用名,前後使用了長達400多年。
文章來源 交匯點新聞
記者 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