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下揚州,我自然樂於當好「地主」。逛完東關街,走進瘦西湖,腳下一道長堤,濱湖倚坡,楊柳逶迤北去……
朋友提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揚州的春天是從哪裡開始?」我答:「唐代賀知章有《詠柳》雲『二月春風似剪刀』,宋代釋志南有《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雲『吹面不寒楊柳風』,所以我認為揚州的春天是從楊柳枝頭開始的。」他又問:「唐代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雲『煙花三月下揚州』,何謂『煙花』?」我說:「『煙花』就是楊柳花絮,滿天飛舞,似花還似非花,如煙似霧,故有『煙花』一說。」
據《開河記》記載:「(隋煬)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別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於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至於龍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既然是傳奇,難免有杜撰的成分。我懷疑《開河記》的作者絕非「等閒插柳柳成蔭」(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而是故意栽贓。只不過楊柳已在揚州紮下根,而且深入人心。
多情最是揚州柳。我身邊的垂柳就像多情的少女,在水一方,梳理著自己的秀髮。古雅的畫舫在靈動的湖面上推波而行,船娘在唱陳小奇的歌曲《煙花三月》。當我聽到「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裡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的時候,對面湖心島的茂密柳林中飛出幾隻白鷺。我趕忙拿出手機,定格「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精彩瞬間。
半道有亭突兀湖中,即「曉煙亭」。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欣賞這裡的景色的。亭內面西的大匾「長堤春柳」出自清代書法家陳重慶之手,且有聯曰:佳氣溢芳甸,宿雲澹野川。此聯是齊白石的弟子王板哉所書,上聯出自趙孟頫的《張詹事遂初亭》,下聯出自元好問的《氵隱亭》。
「憐她亭亭玉立柳,送客迎賓總多情」(林散之《瘦西湖畔》),歷經千年沿襲,眼前的柳色,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動人……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