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的唯一價值就是它的觀賞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奇石用來幹嘛的?用來看的,也就是說它的價值是滿足我們的視覺感官,所以,奇石的唯一價值就是審美價值。當然,不同人的審美情趣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因而審美能力不同決定奇石的不同歸屬。奇石應該歸於藝術品的範疇,但是,至今基本上它尚被藝術品市場拒之門外。所以,奇石不同於一般商品,與被普世公認的藝術品比如古董玉器也不同,因為後者的價值經過歷史的積澱被普世承認,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古董的考古價值也是使用價值,古董還有文化價值,但它的文化價值與奇石的文化價值是不同的。
何為文化?史學家說:比如未被開發的山叫自然,而在山上挖個洞,就叫文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古董是人化的藝術品,道家思想認為,人化的結果是器物的精巧和人的心機,導致虛偽和欺詐的滋生。而奇石作為自然天成的藝術品,是人渴望返璞歸真的理想追求。人的審美情趣不同,文化層次也不同,因此,對同一塊石頭會做出不同評價!玩石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現象,所以,它是和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緊密相連。比如,把漏透瘦皺作為太湖石或其他景觀石頭的審美標準,就折射了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念。而對一般石頭來說,素雅,質樸,意味恬淡,意境深遠等符合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是鑑賞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這需要玩石人必須具備較深厚的中國人文知識以及文史詩詞繪畫書法民俗等方面的知識。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當推老子的道家文化,《道德經》是百經之首,深刻揭示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而奇石恰是自然天成的藝術品,所以,追求自然無為恬淡寧靜是賞石核心理念。賞石者在觀賞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是忘掉塵世的紛爭和嘈雜,在石頭中尋找一片心靈的淨土,獲得精神的寄託。用眼睛看是謂賞石,進而用心體會是謂「禪石」。禪石是賞石的最高境界。正是心靈有了這樣的需求,才賦予了一般自然之石本來沒有的價值。「河中的石頭是有價值的」,這對追逐利益的人們來說,無疑是個機會,於是,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不辭勞苦尋找奇石,這為奇石的發現和市場的形成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也為投機和欺詐提供了市場。而真正的賞石家是用捨棄金錢換來奇石的做法達到自己心靈回歸自然的目的。所以,「奇」只是奇石的附加價值,而非核心價值。而以「奇」換取價值的不過是商品經濟的市場行為,與賞石不可同日而語。
由於不明白這個道理,奇石市場就顯得龍蛇混雜,泥沙俱下,魚目混珠者比比皆是,什麼石頭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沒有價值的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質色形紋韻作為評價一塊石頭的基本指標,而建立或滲透在這個基本指標之上或之中的思想內涵才是奇石的價值所在。缺乏文化內涵的石頭僅僅是一個玩物!石質代表石頭的風骨,故石質優良者當首推鑽石翡翠玉石瑪瑙,古人講君子之德比喻成玉,潔白無瑕,溫潤坦蕩。但是,美玉太過華麗名貴,與清貧樂道的理想境界相去甚遠,所以,在山野大河中,石質較好而價值低廉的石頭當為玩石者的首選。再淺談色彩,石頭的顏色首推雞血紅,代表吉祥喜慶,其次是黑,玄者黑也,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可見,黑色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象徵神秘的文化。黑色代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隱者的色彩!白色在基督教世界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在中華文明中是代表死亡和悲哀的,在道家思想中代表虛無,而有無相生,有生於無,所以,白色如果和黑色搭配,將產生無與倫比的美感,而這正是水墨山水畫的基本技法。再次是黃色,黃色在傳統中是最尊貴的顏色,是帝王獨享之色,所以,對平民來說,它不是我們的首選。
黃蠟石在石頭中居於雞血石之後是人皆盡知的。石形當首推自然之景之物,山形平臺皆代表「寄情山水」的思想內涵。人物乃自然最高物也,而在人物之中當首推老子孔子佛祖,其次是歷史偉人,文化名人也。其餘瓜果蔬菜,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者各取所需也!紋圖亦然,圖案必須具有中國畫的意味才顯觀賞價值,圖案石頭的形狀也必須美觀,和圖案相互呼應。至於與民俗文化相關的生肖石頭次一等。文字石頭除了文字的文化內涵外,它的書法性也是講究的,不必贅述!意蘊者,石頭的整體意境也,也就是一塊石頭給人的直觀感覺,因為美感是靠直覺的,我們所以弄一塊石頭放在那裡,是因為它會帶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心理體驗,它使人愉悅,使人從喧囂的塵世中走出進入平和寧靜的境界,從而添壽。所以,獵奇並不是根本目的。
奇而難看,乃賞石之大忌也,我們寧可要不奇而美的石頭,也不要雖奇而難看的石頭。薈薈眾生,玩石頭者萬分之一,賞石文化仍然是小圈子的文化也,人的審美趣味和層次不同,觀念差異大也,所以,賞石文化博大精深也,非一言可盡!
來源: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