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2020-11-26 中國青年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正式公布了2021年的展覽計劃。澎湃新聞獲悉,在延續2020年的策展思路,繼續推出「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筆歌墨舞」等精品展覽外,2021年,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將展出「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畫琳琅—貨郎圖」「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其中「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作為開年大展,將展示臺北故宮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南薰殿帝後像。

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

故宮博物院南薰殿始建於明代,位於紫禁城西南角。曾當過庫房,養過警犬,幾十年來,它一直秘不視人,用於存放各類建材和雜物。在更早之前,這裡還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成完整系統的歷代官方畫制的帝後畫像。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後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於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並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於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

唐太宗立像(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畫像都被運至臺灣地區,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餘部分則分散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比如這些天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中,就出現了幾幅南薰殿舊藏帝王像。

《出警入蹕圖》(局部)

如今,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薰殿圖像,包括帝後像67軸,冊頁10冊,《明太祖御筆》2冊,明人《出警入蹕圖》2卷。其中《出警入蹕圖》是臺北故宮所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此外,臺北故宮所藏曆代帝後像中,以南薰殿圖像中宋代帝後像最為完備,且頗多可見半身像與全身像是一致的,是探討宋代肖像畫的重要資料。

宋高宗後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高宗後坐像(局部)

宋仁宗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的「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展件清單,其中有九件被定為「國寶」級別,包括《夏禹王立像》,《宋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宋仁宗,《元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元世祖》《元文宗》《元英宗後》《元帝後納罕》,以及《明宣宗馬上像》與明人畫《入蹕圖》卷等;其餘均為「重要古物」,包括《唐太宗立像》《宋英宗》《宋仁宗》《宋玄宗》《宋光宗等坐像》,《明太祖》《明宣宗》《明仁宗坐像》等。

「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

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北宋時,中國山水畫發展至高峰時期,後代繪畫大致依循此時建立的山水畫概念拓展至新的創作途徑。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包括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範寬 《溪山行旅圖》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在北宋初年,為「巨碑式」山水樹立了最佳典範,除了範寬本人的籤款外,另外還有宋代錢勰(1034-1097)及明、清兩代的印記。後世傳摹這幅畫的不在少數,以臺北故宮為例,就有明董其昌題的《仿範寬溪山行旅圖》、清人(原題範寬)的一件《行旅圖》、唐岱(1673-1752後)的《仿範寬山水》等數幅。這些作品有立軸和冊頁等不同形式,雖然布局大致相似,但都不及原作的壯偉。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溪山行旅圖》便是其中之一;明代初年它被收藏在宮中,後來流入民間,大鑑賞家董其昌在詩塘上觀後題字;清初經收藏家梁清標之手,轉入乾隆皇帝內府;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將紫禁城的珍寶分批南遷,這其中也包括《溪山行旅圖》。最終,此畫珍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七十餘年後,神宗朝(1068-1085)的宮廷畫家郭熙,繼續《溪山行旅》的雄偉山水風格,在《早春》中,利用「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法,經營出一幅全景式的「真山水」。作於1072年的《早春圖》,不僅是郭熙傳世的代表作,也是山水畫史中最重要的裡程碑。李唐為河陽人,曾入徽宗畫院,其時李唐正當盛年。約三十年後,又在南方重入高宗畫院,發展出影響深遠的大斧劈水墨風格。此作既為珍貴的李唐資料,亦可用以理解南北宋之變。

郭熙 《早春圖》

將範寬《溪山行旅圖》(約1000)、郭熙《早春圖》(1072)及李唐《萬壑松風圖》(1124)三件國寶名跡並列展出,可以觀察北宋山水畫在最盛期的成就與百餘年間的演變情形。

李唐 《萬壑松風圖》

「畫琳琅—貨郎圖」

《貨郎圖》是南宋畫家李嵩創作的團扇絹本水墨淡設色畫。李嵩創作過多幅貨郎圖,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堪薩斯州阿肯博物館的尼爾遜美術館及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此次臺北故宮公布於2021年春季推出的「畫琳琅—貨郎圖」,將展出收錄於名賢妙跡冊裡的國寶級文物李嵩《市擔嬰戲圖》。這幅畫作中以精密寫生的筆法呈現出了宋代琳琅滿目的民生百貨:貨郎身上的擔分為六層,各式物品、食物、玩具應有盡有,引得婦女、孩童蜂擁而至。其次圖中還有以文字為標記的貨品,如「仙經」「文字」「山東黃米酒」「酸醋」等。畫面右方枝椏有畫家名款「嘉定庚午李嵩畫」,樹幹上有「三百件」小字。

宋 李嵩 市擔嬰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市擔嬰戲圖 局部

「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

日本大阪天王寺公園內的茶臼山,是1614年德川家康與豐臣家族展開大坂之戰時的營部。300多年後的1936年,當這座城市開始快速地朝近代化發展之時,在茶臼山的山腳下誕生了近代大阪的第一座美術館——大阪市立美術館。而該館的核心藏品,最主要的就是阿部房次郎後人捐贈的中國古代書畫,重磅名跡,皆宋元非凡精品。

大阪市立美術館舊影

明治維新以來,崛起的日本湧現出許多庋藏中國藝術品的藏家,尤其是在滿清覆亡之後,他們通過不同渠道,大肆購藏曾經仰慕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因個人品味、愛好不同,收藏類型亦各不相同,中國書畫是其中最受關注的類別。

日本藏家阿部房次郎,在內藤湖南及長尾雨山(1864-1942)的薰陶之下,醉心於中國法帖、名畫的收藏。阿部房次郎所收藏中國書畫,主要來源有三類:清末民初書畫收藏大家完顏景賢舊藏、《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作品以及阿部在日本與同好間交換或購藏獲得的藏品。完顏景賢舊藏共8件,都可謂一等一的名品。其中,唐及之前的作品有:(傳)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傳)唐王維《伏生授經圖卷》,宋元名跡有:李成、王曉合作《讀碑圖軸》、燕文貴《溪山風雨圖卷》、李公麟《臨盧鴻草堂十志圖卷》、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卷》、龔開《俊骨圖卷》和趙孟頫《真書三門記卷》。

1937年,阿部房次郎去世,享年70歲。6年後,其子阿部孝次郎尊奉父親遺囑,將其畢生心血——160餘件重要書畫捐贈於大阪市立美術館。如果說顧洛阜、王季遷兩人的收藏,最終成就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那麼,阿部房次郎的捐贈則成就了「大阪市立美術館」。

目前,臺北故宮官網尚未公布的「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展件清單,但從大阪市立美術館的藏品來看,此次展覽同樣值得讓人期待。

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021年展覽資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2021年展覽資訊

(本文圖文資料綜合報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資料)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葉榕 整理 2020-11-26 08:4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北故宮,2021看點
    除繼續推出「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筆歌墨舞」等精品展覽外,2021年,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將展出「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畫琳琅——貨郎圖」「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
  • 臺北故宮「2021展覽劇透」來了
    除了我們此前預告過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特展,從目前的劇透看來,還將有「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畫琳琅—貨郎圖」特展等值得期待。最令人期待的,無疑是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在明年秋季同時展出。
  • 臺北故宮藏南薰殿帝後像元旦啟幕,呈現歷代權力的「形狀」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歷代帝後像,其實就是權力所凝結出來的一種「形狀」。歷代帝後的肖像要如何製作,才能彰顯不同於一般人的高貴身份呢?又如何讓觀者辨識出,他們就是掌握「權力」的領導者呢?澎湃新聞獲悉,2021年1月1日,「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展覽精選原藏於南薰殿的歷代帝後像二十五件,其中國寶級藏品9件,重要古物16件。
  • 展望2021|文物特展「牛轉乾坤」,故宮呈現歷代人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除正在展出的「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2021年將推出的特展還包括「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 費丹旭 昭君出塞圖軸 臺北故宮:從「帝後像特展」到北宋山水巨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 展望2021| 文物特展「牛轉乾坤」,故宮呈現歷代人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除正在展出的「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2021年將推出的特展還包括「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費丹旭 昭君出塞圖軸臺北故宮:從「帝後像特展」到北宋山水巨作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021年元旦當天開始展出「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此後,陸續推出的特展還包括
  •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在河東區津塘路地鐵旁, 8 月初開幕的格調藝術館,有條露天藝術畫廊。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事實上,要論珍貴程度,這兩件文物恐怕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
  •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在河東區津塘路地鐵旁,8月初開幕的格調藝術館,有條露天藝術畫廊。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 深入臺北故宮庫房重地,超清8k視頻看國寶級北宋山水神品
    或許,當年將要被改做抹布的那一批畫中就有這幅《早春圖》。視頻來源:臺北故宮《萬壑松風圖》畫於1124年春,三年後北宋滅亡。它的作者李唐,也步入南宋,成為兩宋山水畫轉型期間最重要的人物。《萬壑松風圖》創作時的宣和六年,北宋王朝已經岌岌可危,三年後的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逃去南方。在杭州,這位學北派山水出身的大家,生活陷入困頓,因為南方人不喜歡他的畫風。對此,他也只能自黑式吐槽「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這大概也是山水畫衰落的轉折點吧。
  • 臺北故宮展受贈書畫:有石濤山水,也有劉墉晚年書法
    臺北故宮展受贈書畫:有石濤山水,也有劉墉晚年書法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04-14 09:20
  • 北宋山水畫家-燕文貴
    燕文貴(967—1044),北宋畫家。文貴一作貴,又名燕文季,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擅畫山水、屋木、人物。宋太宗時至汴梁於街頭賣畫,被畫院待詔高益發現並加以舉薦,後進入翰林圖畫院,甚得太宗賞識。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檣、帆、槔、櫓及舟人指呼奮踴之狀,風波浩蕩,島嶼相望,有咫尺千裡之勢。存世作品主要有《溪山樓觀圖》、《江山樓觀圖》、《煙嵐水殿圖》、《溪谷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古畫之一,北宋畫家蘇漢臣作《秋庭戲嬰圖》
    《秋庭戲嬰圖》為北宋畫家蘇漢臣所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兩姐弟於庭院中玩樂遊戲的溫馨場面。蘇漢臣曾為北宋宣和畫院待詔,南渡後又復職。蘇漢臣能作山水、花卉及禽鳥。但他的繪畫主要表現在人物畫上。擅畫佛道仕女,尤精兒童。仕女多畫閨閣中意態作品多戲嬰圖。他下筆纖細準確善於把握特定環境下兒童的心理動態,並通過兒童來表現風土民情。表現了兒童的形象也表現了遊戲時天真活潑的情趣,其戲嬰題材作品,最為人讚賞。
  • 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北宋山水畫家範寬
    與兩位師長並稱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李成、範寬兩位大師在宋初山水畫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風貌,分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畫家。  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構圖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傳統。
  • 十二件(組)大陸文物亮相臺北北宋書畫汝窯大展
    十二件(組)大陸文物亮相臺北北宋書畫汝窯大展 2006年12月26日 08:3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汝窯青瓷膽瓶,雖然有殘破但仍是無價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汝窯青瓷膽瓶,雖然有殘破但仍是無價之寶在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品中,宋代瓷器一直受到收藏者的關注。宋代將瓷器由簡單的使用器具,變成了觀賞和陳設用器。並且,宋代瓷器賦予了深刻的內涵,上升為一種藝術高度。
  • 一組圖告訴你本屆NGV有多牛、隈研吾跨界、臺北故宮「大招」、羅獎...
    點擊閱讀更多:04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年出「大招」自去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2021展覽計劃後,公眾便對其新展充滿期待。新年伊始,「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等大展推出,無論是策展角度還是展出作品,均讓人眼前一亮。
  • 臺北書展精彩看點:馬英九「明年還來嗎」
    騰訊文化 張中江 發自臺北農曆新年假期剛過,第24屆臺北國際書展16日拉開大幕,馬英九完成了其任內最後一次書展大採購。騰訊文化在書展現場為您梳理精彩看點。看點一:馬英九明年「還來嗎」本屆書展由臺灣「文化部」主辦,臺北書展基金會承辦,16日上午在世貿一館主題廣場開幕。作為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馬英九依然延續了親臨書展併購書的傳統。在開幕儀式上,他表示舉辦臺北國際書展的目的有三個:帶動臺灣閱讀風氣、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以及便利版權交易。
  • 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代文豪 北宋. 蘇軾 傳世書帖欣賞
    北宋 蘇軾《北遊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啜茶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 蘇軾《歸安丘園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 蘇軾《題王晉卿詩後》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北宋 蘇軾《寶月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北宋 蘇軾《一夜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臺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臺北的近七十萬件。不過以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兩岸故宮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