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第一,愛國畫家李唐
李唐是一位愛國主義畫家,在他的心中奔湧著愛國的熱血,在他的思想中,想的是復國大計,他的情緒是剛猛的,所以出現在他筆下的是剛性的線條,急促的頓挫。
《萬壑松風圖》實則以強烈的筆觸表現出作者內心無法掩飾的復國情懷,更蘊含著特定時代的情感積蓄,這和當時的社會氛圍、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
李唐是北宋末期的人,當時的皇帝宋徽宗雖然在政治上一無可取,但是他在繪畫方面卻有突破性的政策。他打破過去,由他人推薦進入畫院的習慣,以考試的方式選才,宋徽宗很重視畫家對於詩意的想像力,並以其作為鑑定的標準。
才華出眾的李唐,當時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進入了畫院,更受到宋徽宗的重視,官至待詔。而《萬壑松風圖》是在北宋宣和時期所完成的,當時李唐75歲,正是北宋發生「靖康之難」的前兩年。
靖康之難發生後,包括宋徽宗、宋欽宗兩名皇帝,嬪妃,畫師技工等三千多人都被擄往北方,李唐也是其中之一,後來他逃到臨安,也就是杭州。
正因為這一時代經歷,使他的《萬壑松風圖》有了更加深刻的意境與韻味。
第二,《萬壑松風圖》
很多史料記載,李唐善於描寫萬物生氣蓬勃的朝氣,讓人覺得動感十足,加上他利用多變的皴法,畫中的山石、雲、松、水等重要元素都有了生命力。
這幅畫作裡沒有任何一個人,有些孤寂之意,也側面地呼應了時代來去匆匆,作者心中的落寞之情。
南宋恢復畫院之後,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兼攻人物,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
李唐的畫風為劉松年,馬遠,夏圭,蕭照等師法,在南宋一代流傳很廣,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常說北宋是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期,以後的各個朝代,山水畫成為了畫家的必會課程。
畫《萬壑松風圖》時,李唐已經是75歲高齡了,但是從畫作所表現出來的筆法,那麼雄強的筆力,真令人感受李唐的生命力旺盛,非常人可及。
那麼,《萬壑松風圖》作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之一,它是如何保存的呢?
臺北故宮的文物,書畫類的藏品,按材質給予它們庫房或者展覽室的環境條件,書畫一般溼度在百分之五十五,只能是恆溫的。
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的展出時間,一般是每三到四年展出一次,最多展出42天,要想一窺宋代名家的三幅真跡得多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