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輔食分享#
如果前期添加食物粗糙度,一切順利的話,寶寶應該已經解鎖了非常多的食物,10-11月齡的寶寶已經進入了輔食添加的末期。
到底還有什麼可以添加的新食物類型,一起來看看吧。
軟飯
記得在小籠包9月齡末,包太(小籠包的外婆,蒸籠太太的媽媽)就提出該給孩子嘗試吃米飯了。本著要過渡的想法,還是從軟飯開始吧。軟飯較之於粥水分少得多,但是相比於我們大人吃的飯,還是更鬆軟易咀嚼。軟飯這樣的食物性狀適宜做燜飯或者是燴飯,具體公式如下:
燜/燴飯=谷薯類主食+液體(水/高湯/奶等)+配菜
燜飯與燴飯的區別在於,燜飯採用的食材比較適合跟米飯一起煮,比如像胡蘿蔔南瓜紅薯,乾貝香菇等耐煮的食物;燴飯採用的食材相對比較易熟,不太適合跟米飯同時煮。當然也可以二者結合。舉個小籠包當時吃的三文魚軟飯做例子
胡蘿蔔和南瓜切成顆粒後,放入浸泡好的米飯中
混合後放入煮粥器,與大人的米飯一同放入電飯煲煮。
煮粥器可參考前作《蒸籠太太說 | 實用輔食工具(二)》
三文魚另外進行炒制熟,待米飯煮完後一同混合即可。
同餐再配些手指食物就大功告成了。
義大利麵
十月齡的另一樣常加主食就是義大利麵,由於它是由特殊小麥粉製作而成,所以口感較其他麵條來說更硬些,有嚼勁。造型也各異,有螺旋形,長條形,卡通造型,蝸牛造型等,選擇比較多,寶寶真的會有自己的喜好。
義大利麵製作公式=面+醬料+配菜
通常可以把番茄去皮去籽後,切成醬作為番茄醬加入,也可以用綠色蔬菜切碎做成泥充當綠醬,如果寶寶對牛奶蛋白不過敏,還可以採用奶酪作為白醬加入。此月齡的配菜也已經是以顆粒狀存在,並且逐步加大顆粒大小。
不是小月齡的寶寶,還可以加入「調味海苔」調味
小炒
在這個月齡的驚喜是,寶寶邁出了最接近大人飲食的一步,可以給寶寶嘗試我們日常吃的小炒,只是不加調料,利用食物本身的味道來提味;顆粒處理到寶寶當前的咀嚼能力即可。
當時給小籠包嘗試過很多小炒,諸如
胡蘿蔔秋葵炒雞蛋(利用胡蘿蔔提味)
洋蔥紫甘藍炒豬裡脊(利用洋蔥提味),煮熟的洋蔥有自然甜的味道。
西蘭花胡蘿蔔土豆燉牛肉(胡蘿蔔提味)
後期期待更多媽媽提供美味食譜。
湯
因為有了小炒,10月齡後的奶量較之於以前也有所下降,所以在吃飯時提供一份「湯」也更向成人化飲食靠攏。比如,菌菇肉丸湯,紫菜蛋花湯,番茄蛋花湯等。
包子
包子較之於饅頭,外皮都是一樣的料,只是需要加入餡兒。
紅薯山藥餡的棗泥包子
用已經發酵好的麵團包住即可
說真的,第一次包包子的時候非常不熟練,造型勉強,想法是只要能包住蒸熟就好
麵食類的食物確實需要多次嘗試,才能越來越順手。
餃子
相比較於餛飩,餃子的皮更厚一些,所以更增強了寶寶的咀嚼力。皮子可以自己擀麵製作,也可以買現成的餃子皮回來再加工。用較小的杯口一壓,壓出比我們平常的餃子皮小一點的圓形後製作。
奶糊
不知道大家的寶寶喝奶狀況好不好,小籠包有一陣子厭奶,甚至到一口都不願意喝的地步,相較於現在一口氣260ml,真是判若兩人。如果有厭奶的寶寶,也可以嘗試下奶糊。
奶糊製作公式=奶+水果/紅薯、紫薯,用料理棒一起攪打均勻即可
小籠包嘗試過芒果奶糊,香蕉奶糊等,大家也可以嘗試。
順便安利一下好用的吸管碗,喝湯吃糊不費勁
吃貨Timmy
吃霸沛姐
後記:
寶寶能吃的輔食從六月齡以來已經七七八八添加得差不多了,十一月零乃至十二月齡往後,更多的就是食物搭配。
隨後歡迎天南海北四海八荒的媽仙們砸來各自快手食譜分享:)
據我所知,各地的美食經過當地寶媽們的改良,製成寶寶版,看起來也同樣讓人垂涎欲滴,讓我們一起來造福下全國各地的小吃貨吧!(#^.^#)
-end-
蒸籠太太
一位不斷努力學習
敢於嘗新
樂於分享育兒經驗和資源的媽媽
歡迎關注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