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頭、泥巴、絲瓜布……鄉村教師帶學生們搞起了鄉土美術

2020-12-11 紅星新聞

「作為一名普通鄉村教師,我希望未來成都乃至全國的教育更加均衡公平。」提及未來期望,45歲的陳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陳波在帶領孩子們創作

陳波是邛崍市高何鎮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高級教師,作為探索鄉土美學教學的「先行者」,陳波剛剛被評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改革創新獎」先進個人。他所提及的均衡公平,不僅包括城鄉師資均衡,還包括讓農村孩子與城裡的孩子一樣能公平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鄉土」與「泥巴」:

探索鄉土美學教學之路

自27年前從邛崍師範畢業後,陳波一直從事鄉村教師崗位至今。由於鄉村教育資源匱乏,陳波「包」過一個有22個孩子的小學班,教過除英語外的所有科目。2006年,一次偶然機會讓他接觸到鄉土美術,即用泥巴、菜頭、絲瓜布等鄉土材料進行藝術創作。

陳波和孩子們的作品

陳波和孩子們的作品

陳波生於農村,一開始,泥巴對他而言,是一個可以種植莊稼補貼家用的東西,後來他發現,農村隨處可見的泥巴或許可以像改變他的命運一樣改變鄉村孩子的命運,於是踏上了探索鄉土美學教學之路。

這條載著鄉村孩子美術夢的路,從邛崍的高何鎮出發,走向了全國。

陳波曾輔導學生多次參加各級各類的展出和比賽,學生作品先後兩次在四川省美術展覽館展出,還被編進教材,《魚戲》更是獲得評委會特別提名獎,被中國雕塑博物館永久收藏。他還曾兩次獻課全國藝術教育研討會,參加了海峽兩岸美術研討會。

成都越來越重視鄉村教育

「鄉村學校少年宮」讓孩子們有機會走出大山

作為一名常年工作在一線的鄉村教師,近年來,陳波明顯感覺到成都越來越重視鄉村教育,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通過政府出資引導開設的「鄉村學校少年宮」走出了鄉村。

陳波和孩子們的作品

陳波和孩子們的作品

陳波和孩子們的作品

陳波在帶領孩子們創作

陳波提及的「鄉村學校少年宮」,旨在讓鄉村學校的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課外時間學習美術、音樂等,讓孩子們有機會藉此看看外面的世界。項目開設以來,包括陳波的學生在內,越來越多的鄉村孩子得到外界關注。目前該項目在成都已實現「一鎮一宮」全覆蓋。

陳波

在政策指引下,越來越多的「陳波」們出現在鄉村學校教育一線:火井小學李傑老師的泥版畫、天台學校張朝平老師的竹藝、白鶴學校龔建偉老師的紙漿藝術……在陳波的實地指導下,一個個鄉村美術特色課程如雨後春筍般設立。

「農村從不缺有天賦的娃娃,只是教育不太均衡,孩子們眼界不夠開闊。作為一名教師,我有責任讓他們放眼全國,甚至放眼世界,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差。」陳波向記者表達了他對未來的期望:「我希望成都能深化鄉村學校少年宮的成果,讓其他地方的孩子通過遊學等方式到各地體驗特色教育。也希望對具有旅遊發展潛力的邊遠山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持力度,融入城鎮發展輻射圈。」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彭祥萍 圖據受訪者

編輯 劉宇鵬

相關焦點

  • 許欽松鄉村美術教師獎發布,讓美育種子播撒鄉村
    啟動儀式後,由名師專家為學員們帶來為期三天的培訓。 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理事長許欽松為從化的鄉村美術老師帶來《美術特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專題講座。
  • 【名家講壇】鄉土文化建設,鄉村教師責無旁貸
    當今在農村工作的鄉村教師,大多數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他們通過讀書離開鄉村,然後又回到鄉村工作,對鄉村文化並不陌生,但是由於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禮,往往對鄉村文明有一定牴觸甚至排斥的心理。鄉村教師能否在鄉土文化建設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關鍵在於對鄉土文明的理解程度,能否認同鄉土文化,能否與「鄉民」打成一片,成為制約鄉村教師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
  • 「大咖」指導鄉村美術教育
    9月18日,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從化站啟動儀式暨2020年度許欽松鄉村美術教師獎發布會在荔博園舉行。從此,從化的鄉村美術教師將得到「大咖」的指導,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為鄉村孩子的未來創造更多的機會。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鄧瀟麗 通訊員從化區文明辦、從化區創建辦打造適合鄉村的美術課程推動鄉村美育事業發展鄉村學校裡的學生日常可以接觸美術的機會相對較少,如何提升美術教師水平,提升學生美術素養?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 「骨架彩塑」師趙樹青:我想帶全國學生「玩泥巴」
    我想帶全國學生「玩泥巴」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黎慧瑩  「它的臉,我不是很滿意,要撕掉重做。」趙樹青指著一個粵劇骨架彩塑作品喃喃道。在別人面前,趙樹青是名普通的中學美術老師。
  • 209名鄉村教師夢圓省城 關注大山教育的守望者
    鄉村教師們揮手告別。  他們,來自我省貧困山區;他們,是鄉村孩子的領路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鄉村教師!  7月2日早晨,省會長沙送走了這批特殊的遠方客人,新晃侗族自治縣209名鄉村教師用3天時間感受了長沙、韶山的風土人情,由華聲在線、三湘都市報發起的 「鄉村教師尋夢城市」完美結束。3天,時間是短暫的,交流是有限的,但是看到這些樸實的老師們興奮的勁頭,我們心中備感欣慰。
  • 鄉村教師,重新確立你的身份認同
    立足鄉土,鄉村教師有獨特的教育資源    現代鄉村教師除了具備一般教師應具備的教育專業素養和技能外,還要體現出鄉土性。鄉土性是鄉村教師的獨特專業素養,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鄉村教師能夠基於孩子的鄉土生活經驗和認知經驗開展有效教學,引導孩子高質量學習。
  • 鄉村教師為什麼不願當班主任
    作為校長,去年我每月的工資不到4000元,今年4月起借普調的機會才漲到5000元多一點。而城裡的教師基本不靠工資吃飯。比如,我的同學、在市裡教書的同行,他們招託管生,租個『三室兩廳』,就可以招10多個學生,每個學生每月收1700元,僱個煮飯搞衛生的阿姨,每個學生所花費的成本也就四五百元,這樣一年下來託管就能收入一二十萬元。在他們眼裡,正常的工作就成副業了。」
  • 陶藝教師賈煜:從「玩泥巴」到陶藝 只為保留孩子們的「笑臉」
    圖為學生作品 周瑞辰子 攝中新網西寧12月18日電 題:陶藝教師賈煜:從「玩泥巴」到陶藝只為保留孩子們的「笑臉」作者 周瑞辰子 潘雨潔今年48歲的賈煜是西寧市勞動路小學的一名陶藝教師,自2010年開始,他開始帶著孩子們做手工彩陶陶藝作品。
  • 青海美術教師:期望制出當地特色陶藝材料
    【解說】今年48歲的賈煜是西寧市勞動路小學的美術教師,同時也是學校的陶藝教師。賈煜在大學時,就開始喜愛上製作泥塑作品,2002年來到學校上班後,他依舊堅持這個愛好,慢慢地他發現自己的很多學生也對泥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縣城教師和鄉村教師比,有什麼區別?哪個更辛苦?
    還有每月工資裡的鄉下補貼這一塊縣城教師也享受不上。2、工作量方面近年來,隨著家長對家庭孩子教育的重視,鄉村學校學生數量逐年減少,縣城大班額現象日益突出。像我們這邊,縣城一個班級都在50-60人左右,而鄉村學校班額多的就是一二十人,少的就是幾個人。我們全縣百人以上的農村小學個數不到十所。
  • 馬雲鄉村教師提名丨樂清教師陳曉雯:一支豎笛開啟鄉村孩子的音樂之路
    三年支教期滿後,看見學生們的音樂熱情與潛能逐漸被發掘,陳曉雯放棄了調回離家僅50米遠的集鎮學校的機會,決定留在這兒。8塊錢一支豎笛成為山裡孩子學音樂的起點2015年,陳曉雯來帶大荊鎮第六小學以後,發現自己是學校300多名學生唯一的音樂教師。「這裡的孩子音樂基礎十分薄弱,對於唱歌,沒有高音概念,更是從未接觸過樂器演奏。」
  • 2020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提名教師|顧亞:做夢想的傳遞人
    13歲那年,他第一次摸到從浙江返回的二舅帶回來的吉他,從此種下音樂夢。顧亞曾給自己設定過夢想:要麼當音樂人,要麼當老師。但他怎麼樣沒想到,在他29歲這一年,他的人生軌跡被重新塑造。顧亞做了一名鄉村教師,抱著他心愛的吉他,從燈紅酒綠的市區來到蛙叫蟬鳴的大灣鎮海嘎村,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三重動力,促使他紮根鄉村促成他毅然決然紮根海嘎小學的,是三重動力。參加過迷笛音樂節的顧亞只是想留在舞臺上。
  • 鄉土中國‖費孝通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的「鄉村社會學」講義
    這裡收集的是四十年代後期,根據我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我當時在大學裡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接觸的機會,探索一些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我借「鄉村社會學」這講臺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是一面探討一面講的,所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
  • 馬雲送給鄉村教師們的這首歌叫《桃李》高曉松作曲
    ,頒獎典禮上馬雲要送給鄉村教師們一首歌,為此他請來了高曉松作曲,歌名《桃李》。2015至2017年,馬雲鄉村教育計劃累計共選出300名優秀鄉村教師、20名優秀鄉村校長。其中馬雲鄉村教師計劃三年來共產生480名提名教師、900名入圍教師,直接影響所在學校教師7637人,直接受益學生數量16554人,影響所在學校學生104118人;馬雲鄉村校長計劃正在深度影響13個省,超過739名鄉村教師及13000多名鄉村兒童。耿向順是從會東縣拉馬鄉下村小學畢業的第一批學生,當時的這所村小連校舍都沒有。
  • 學生們什麼都不想畫了,一線小學美術教師:兵者,詭道也
    在小學美術教學裡,太老實太認真的老師並不會感動學生,也不會感動家長,因為你的行為是一種逆天的行為。所謂的詭異,並不是說要你欺騙學生,而是要讓學生感到和你這位老師在一起有驚喜,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配合你去做好每一件事。我們前一篇文章已經說到,小學美術縱使孩子再喜歡,家長也不會同意他們花過多的心思在上面,他們更樂意自己的孩子花多點時間在學習語數英上。
  • 《鳳凰春曉》:展現鄉村教師的大愛精神
    作者李美樺以《鳳凰春曉》為鄉村教師立傳。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一度面臨嚴重的師資匱乏,許多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常年堅守在農村教育一線,給農村孩子搭建一間教室、安放一張課桌,為孩子們鋪就一條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鳳凰春曉》主人公倪萬喜就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農村代課教師的縮影。他把村小辦得風生水起,讓孩子們得到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完成他自己沒有實現的夙願。
  • 這份送給鄉村教師的「大禮包」,「規格尺寸」參考了瀘溪
    湖南的鄉村教師們恭喜了!9月17日,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一份《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編制、工資待遇、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各項政策白紙黑字,將變成每一位鄉村教師手中實實在在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