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壇】鄉土文化建設,鄉村教師責無旁貸

2021-02-15 中國教師


中華文化是一種鄉土文化,來自農耕文明,成熟與繁榮於廣袤的鄉村,然後由鄉村向四周、向高堂廟宇擴散、傳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社會。這種穩定的社會關係,使得人們只需要通過對經驗文化「學而時習之」,就能獲得生活的保障,這種共同遵守的習慣就是「儒學禮治」,即所謂中國社會的禮樂文明。

進入現代社會,這種以儒學宗法禮治為中心的傳統文化體系開始動搖、衰落了,而自由、 平等、民主、科學的現代社會文化治理體系又沒有建立起來,造成鄉村文化建設的空洞和虛無。在當今大力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潮中,我們必須把目光再次投向鄉村文化建設,共同探討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儒學復興自然離不開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扶持,但最為根本的是民眾需要,當代社會自身需要。一個沒有信仰、沒有道德底線的社會絕不會有幸福、和諧,這樣的民族也無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民間儒學開始興起。儒學通過民間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得以弘揚與傳播,如重建書院與文廟,恢復祠堂與民間慈善會,組織兒童讀經與唱詩活動,復興並改革冠婚喪祭家禮,以各種形式讓儒學更加深入地走進我國廣大城鄉的家庭、社區、學校、企業、機關,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耳濡目染,使儒家精神價值慢慢地內在化,重新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儒學復興要靠「學儒、懂儒、行儒」之人。現代儒家學者牟鍾鑑、王殿卿、劉示範、張踐、顏炳罡、趙法生、陳洪夫等先生,深入山東曲阜泗水縣,致力於尼山書院的創新,著力傳播中華優秀的儒家文化,意在重建鄉村的儒學教化體系。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內涵,所謂三教合一,又以儒家為主體。儒學是修身之道,修身的目標是成就君子人格,核心思想是「仁」,基本道德是「仁義禮智信」,以此重建鄉村教化體系,也就是要重建儒學的文化體系。

 

鄉村儒學的復興,僅僅依靠少數先知先覺的學者儒士大力倡導、身先力行,顯然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儒學復興、鄉村傳統文化重建的問題。鄉土文化復興要依靠鄉民自身,依靠農村的有識之士,依靠農村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傳統社會,幾乎每個村莊有自己的私塾或學堂,也有以教育蒙童為己任的塾師。塾師作為教育蒙童的職業,極為受人尊重。他們的工作絕不限於教育蒙童,培養謙謙君子,而是會積極參與鄉民的各種文化社會活動。在鄉村各種各樣的節日慶典、祭祀天地祖先、婚喪嫁娶等活動中,甚至包括建橋修路、圍倉劃田等鄉村建設,都可以看到塾師積極參與的身影。塾師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 中,作為有文化的秀才、儒士,在移風易俗、教化民眾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他們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今日,我們重提鄉土文明、鄉土文化建設,絕不能「小覷」鄉村教師的參與。復興儒學,保持傳統文化綿延不絕,最為根本的是要將儒學教育引入基礎教育體系。「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傳統文化的經典思想,也許八九歲的孩子一時理解不了,但是等他們長大了,會慢慢地反芻,慢慢地理解。鄉村教師在將傳統文化引入基礎教育體系中,自然要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鄉村教師需要將傳統文化中的禮樂規範,如人在一定場景下的進退揖讓、語詞應答、程式次序、手足舉措等禮儀要求, 引入鄉村文化生活之中,成為鄉村的一種文化教養或文化要素。本來儒學就不是書齋之學,而是生活之學,鄉村教師可以直接到鄉村民間去弘揚儒學,點亮文明。

 

 因此,無論是從學校教育本身而言,還是從教化民眾的角度來看,都要求鄉村教師積極參與鄉土文化建設,以積極的心態學習傳統文化經典,慢慢地培養自己的興趣,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加以轉化,帶領鄉村教育走向鄉村文化建設的道路。

 

 

當今在農村工作的鄉村教師,大多數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他們通過讀書離開鄉村,然後又回到鄉村工作,對鄉村文化並不陌生,但是由於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禮,往往對鄉村文明有一定牴觸甚至排斥的心理。鄉村教師能否在鄉土文化建設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關鍵在於對鄉土文明的理解程度,能否認同鄉土文化,能否與「鄉民」打成一片,成為制約鄉村教師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實際上,對農村教育而言,也離不開鄉土文明。地處農業環境和自然環境下的鄉村教育,教育過程本身就不應該脫離農村環境和鄉土文明。鄉村裡的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也為鄉村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兒童不僅可以在課堂上接受教育,更應該在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鄉土文化的薰陶。

 

 傳統的鄉村原有一套完整的教化體系,有私塾、宗祠、族長、鄉紳和家教系統。儘管這一傳統教化系統在現代農村裡幾乎已經被破壞殆盡,但是傳統文化思想的「根」仍然在廣大的鄉村中普遍地存在著,已經融入人們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比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做人品行,幾乎是每個普通村民耳熟能詳的做人道 理。這些傳統文化思想可能通過鄉土風俗習慣、道德思想碎片和鄉村自治秩序保留下來,也可能通過人們的家風家訓、言行舉止、禮儀規範等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來,關鍵是鄉村教師要有一個發現、尊重、理解和認同的眼光,在鄉村組織的各種活動及風俗習慣中,去尋找這種思想文化的「根」。鄉村教師必須理解鄉村這種風俗和習慣,自覺自愿地融入其中,才能夠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今天,鄉村教師要做到像古代塾師一樣,贏得村民的尊重,一要靠學識,二要靠品行。提高鄉村教師的學識素養,必須打通鄉村教師業務提升的通道。比如,建立起城市教師與鄉村教師雙向流動機制,城市教師可以向農村流動,到農村學校任教,農村教師也可以到城市學校任教,這對克服鄉村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和失落感大有裨益,也能夠彌補鄉村教師教育教學業務能力提升缺乏通道的問題。

 

 真正提升鄉村教師在鄉土文化建設中的影響力,最為根本的是要提升鄉村教師群體的職業素養和文化品質,保有鄉村教師獨特的思想性和內在的文化品質,提高鄉村教師群體的內生活力和積極性,建立起一套使鄉村教師能夠與鄉村現有管理機制相配合的溝通協調機制,開拓鄉村教師參與鄉村活動的自由空間,吸納一批真正具有文化素養的鄉村教師,使他們不再是只識教書而不聞「窗外事」的「教書匠」。

 

現代大儒牟宗三說,儒學是生命的學問,能啟發和培育人的內在精神生命。可以說,儒學的「五倫」和「五常」曾經維繫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底線,這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命線。鄉土文化儒家道德中有一些基本的人倫規範,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不但不與現代化衝突,反而是現代化的必要基礎。這些是鄉土文化建設必須恢復的文化的「根」。因此,提升鄉村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就變得非常重要。鄉村教師培訓必須增加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讓教師切實了解傳統文化中「五常」「五倫」的基本思想,學經典,讀經典,用經典,否則,鄉村教師很難在鄉土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

.

(全文請移步《中國教師》總第253期)


(作者系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相關焦點

  • 菜頭、泥巴、絲瓜布……鄉村教師帶學生們搞起了鄉土美術
    陳波在帶領孩子們創作陳波是邛崍市高何鎮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高級教師,作為探索鄉土美學教學的「先行者」,陳波剛剛被評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改革創新獎」先進個人。他所提及的均衡公平,不僅包括城鄉師資均衡,還包括讓農村孩子與城裡的孩子一樣能公平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 鄉賢鄉土鄉愁:探尋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如何讓鄉土文化回歸併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如何讓農耕文化的優秀菁華成為建構農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時代課題。   由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和黃山市委市政府共同舉辦的「鄉賢 鄉土 鄉愁——鄉村文化振興的徽州探索」高峰對話日前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
  • 鄉村文化建設的三個維度
    在鄉村振興中要從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從歷史維度重塑鄉村文化。在中華文化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鄉村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鄉村是鄉愁鄉情的重要載體,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歸宿。鄉村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鄉村文化樣式,其中包括傳統節慶活動、民俗活動、文藝活動、民間手工藝品等。
  • 七旬鄉村退休教師汪本黃著述《桃墅古鎮鄉土文化》出版
    浮梁訊(記者 吳國慶)近日,一部講述古鎮文化歷史、名人名事、明清古建、名勝景物、傳奇故事的《桃墅古鎮鄉土文化》一書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江西省浮梁縣西湖鄉桃墅村73歲退休教師汪本黃所著。因就讀年齡小,14歲就走上了人民教師的崗位,當時要墊著板凳在黑板上寫字教學生,到2007年退休,從事教育事業46年,桃李滿天下。除了調往附近鄉村小學共任教10多年外,30多年都是在桃墅小學任教,因而對桃墅村充滿了感情。退休後,他熱心老年體育事業,愛好廣泛,習武、練太極拳、練書法、拉二胡......,樣樣都是行家裡手,每次村老體協組織活動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應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 鄉村教師,重新確立你的身份認同
    面對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圖景,新時代鄉村教師應該重新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以嶄新的面貌投入到鄉村教育發展建設中去。鄉村教師是鄉村社會的文化支撐    早在1926年陶行知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中就提出「鄉村學校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的靈魂」的思想。
  • 著名作曲家王佑貴做客「沙河街道.名家講壇」,講述《春天的故事》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沙河街道「企業雲·智慧庫」育英系列之名家講壇第二期活動近日在雅昌舉辦,著名作曲家王佑貴受邀到場分享名曲創作背後的故事,與街道社區幹部一同重溫時代經典記憶,傳承改革創新精神。
  • 威海以「鄉村文化」引領美麗鄉村建設 要顏值更要氣質
    2017年,在威海市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臨港區汪疃鎮投資800多萬元,打造完成汪羊線7.3公裡的公路沿線景觀工程,改造後的汪羊線成為連接市、區、鎮的重要交通走廊和展示鎮域特色的鄉村旅遊文化長廊。
  • 公共文化空間,彰顯鄉土人文之美(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對傳承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如何營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彰顯新的鄉土人文之美?值得深入思考。營造鄉村美學鄉村美學依託鄉土文化呈現出來。美麗鄉村建設,亟待構建一種新的鄉村美學與鄉村生活。相比人口稠密的都市,中國鄉村具有極富張力的自然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它們構成鄉土文化的重要內容,於無聲中薰陶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 留住鄉土文化根脈 傳承鄉村文化記憶
    留住鄉土文化根脈 傳承鄉村文化記憶山西交城返鄉大學生志願團隊赴田家山村實地調研本報訊( 記者 李俊文 □ 王楚通)近日,山西交城返鄉大學生志願者團隊參與山西省鄉村文化記憶工程,以交城縣田家山村為試點開展調研活動,受到交城非遺中心的大力支持。
  • 鼓勵「鄉土網絡小說」發展 用網絡文學振興中國鄉村 助力新農村建設
    這些作品在當代中國社會的鄉村變遷史上濃墨重彩地繪製了一幅全景圖。或狀寫鄉土文化,或憂患鄉村困苦,或營造精神家園,或寄託羈旅情思,或直面城鄉二元對立的文化衝突,或揭示時代變革的風雲激蕩。 可以說,這些作品整體反映了百年來鄉土中國的變遷歷程,不僅具有文學史上的重大意義,而且是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真實記錄與反映。
  • 鄉村記憶:挖掘鄉土文化守望時代鄉愁
    很小的時候,就在鄉村長大。這些記憶,隨著人生際遇的不斷變化,總會或多或少的在文字間表現出來。或者說,隨著遷徙的腳步,我們都會想起鄉土裡那些人和事,以及體味到鄉土的愛恨情仇,以及情感的綿綿韻味。經常也會在城市裡參加一些文化活動,雖然算不上融入,但至少也有一些淺淺的體會。不能說五味雜陳,但也算得上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像離開鄉土的味道,總得慢慢適應更多的酸甜苦辣。
  • 【記者走江淮】「一站一品」,留住鄉土文化根脈
    一幅幅精心裝裱的筆墨丹青懸掛在雪白的牆上,或書寫詩詞名句,或繪畫山水花鳥,既有王永輝、李生賢等磚集鎮在職或退休教師的作品,又有清華大學劉懷勇、中國人民大學宰令石等名家的作品。 「這些都是從書友、畫友那裡徵集來交流的作品。 」站長殷俊民已逾知天命之年,1987年高中畢業後就進入磚集文化站,擅長書法、國畫、攝影、剪紙,既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又是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 讓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光明日報-光明網
    鄉村教師的文化資本是其從事教師職業的根本,鄉村教師要獲得教師資格,首先需要依靠自身的文化資本,其次,鄉村教師進入鄉村教學崗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需要文化資本作為基礎,再次,鄉村教師的專業繼續發展,也與文化資本的再生產密不可分。然而,當鄉村教師進入鄉村以及鄉村學校這個場域後,其文化資本效力的發揮非常有限,進而挫傷了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 CCTV-10《百家講壇》名家對話賀州文化
    11月20日,第六屆中國(賀州)新媒體群英會暨廣西賀州長壽文化節在黃姚古鎮開幕後,隨即舉辦遇見黃姚·《百家講壇》名家對話賀州文化沙龍活動。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經理郭本敏,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導,編輯出版(新媒體)系主任吳煒華,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詹新惠,北京國富祥華副董事長閆俊傑等文化名家,賀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劍思,賀州市副市長楊育智參加活動。
  • 中國鄉村社會百科全書——《鄉土中國》
    這裡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社會基層傳統社會的一種特殊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費孝通在本書中共設計了14個小章來討論中國鄉村社會,而在第一章就論述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特徵:鄉土本色。 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鄉土社會的穩定來自於人們心裡彼此的熟悉。
  • 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文化的道德價值
    城市化通過以工業發展、城鎮建設來推動農村的城鎮化,將農民納入到現代文明中來,促進農業經濟、鄉土文化的全面轉型。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病」普遍存在,環境日益惡化與資源逐漸枯竭,迫使我們重新思索城市化的路徑,即這種過於注重經濟、物質發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否適合中國,是否符合我們當前的社會文化與精神信仰。無疑,城市文化是一種不同於鄉村文化的載體,有其獨有的價值與理念,是現代文化的基礎。
  • 《百家講壇》名家 毛佩琦來滄講「中庸」
    20日還有名家講座本報訊(記者郭玉培)昨天,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毛佩琦作客滄州圖書館,帶來一場精彩的國學講座「中庸?中國人的原則」,從中庸之道的內涵、精義等方面為大家進行講解。今年,滄州圖書館在獅城讀書月活動中推出名家講座,邀請我國著名學者、專家等來滄授課。此次邀請的著名學者毛佩琦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
  • 念好鄉土人才「三字訣」 吹響鄉村振興「衝鋒號」
    近年來,淮安市洪澤區著力從培養、激勵、使用等層面出實招,促進鄉土人才資源轉化成鄉村振興的新優勢,讓更多的鄉土人才出力出彩、彰顯價值。  多元培「育」,  壯大鄉村振興「主力軍」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 泗縣:以文化建設夯實鄉村治理思想基礎
    去年以來,泗縣縣委堅持立足全縣鄉村實際,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讓鄉村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融合會通,夯實了全縣鄉村治理的思想基礎。2019年底,泗縣入選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該縣屏山鎮徐賀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