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一種鄉土文化,來自農耕文明,成熟與繁榮於廣袤的鄉村,然後由鄉村向四周、向高堂廟宇擴散、傳播,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社會。這種穩定的社會關係,使得人們只需要通過對經驗文化「學而時習之」,就能獲得生活的保障,這種共同遵守的習慣就是「儒學禮治」,即所謂中國社會的禮樂文明。
進入現代社會,這種以儒學宗法禮治為中心的傳統文化體系開始動搖、衰落了,而自由、 平等、民主、科學的現代社會文化治理體系又沒有建立起來,造成鄉村文化建設的空洞和虛無。在當今大力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潮中,我們必須把目光再次投向鄉村文化建設,共同探討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儒學復興自然離不開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扶持,但最為根本的是民眾需要,當代社會自身需要。一個沒有信仰、沒有道德底線的社會絕不會有幸福、和諧,這樣的民族也無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民間儒學開始興起。儒學通過民間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得以弘揚與傳播,如重建書院與文廟,恢復祠堂與民間慈善會,組織兒童讀經與唱詩活動,復興並改革冠婚喪祭家禮,以各種形式讓儒學更加深入地走進我國廣大城鄉的家庭、社區、學校、企業、機關,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耳濡目染,使儒家精神價值慢慢地內在化,重新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儒學復興要靠「學儒、懂儒、行儒」之人。現代儒家學者牟鍾鑑、王殿卿、劉示範、張踐、顏炳罡、趙法生、陳洪夫等先生,深入山東曲阜泗水縣,致力於尼山書院的創新,著力傳播中華優秀的儒家文化,意在重建鄉村的儒學教化體系。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內涵,所謂三教合一,又以儒家為主體。儒學是修身之道,修身的目標是成就君子人格,核心思想是「仁」,基本道德是「仁義禮智信」,以此重建鄉村教化體系,也就是要重建儒學的文化體系。
鄉村儒學的復興,僅僅依靠少數先知先覺的學者儒士大力倡導、身先力行,顯然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儒學復興、鄉村傳統文化重建的問題。鄉土文化復興要依靠鄉民自身,依靠農村的有識之士,依靠農村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傳統社會,幾乎每個村莊有自己的私塾或學堂,也有以教育蒙童為己任的塾師。塾師作為教育蒙童的職業,極為受人尊重。他們的工作絕不限於教育蒙童,培養謙謙君子,而是會積極參與鄉民的各種文化社會活動。在鄉村各種各樣的節日慶典、祭祀天地祖先、婚喪嫁娶等活動中,甚至包括建橋修路、圍倉劃田等鄉村建設,都可以看到塾師積極參與的身影。塾師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 中,作為有文化的秀才、儒士,在移風易俗、教化民眾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他們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今日,我們重提鄉土文明、鄉土文化建設,絕不能「小覷」鄉村教師的參與。復興儒學,保持傳統文化綿延不絕,最為根本的是要將儒學教育引入基礎教育體系。「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傳統文化的經典思想,也許八九歲的孩子一時理解不了,但是等他們長大了,會慢慢地反芻,慢慢地理解。鄉村教師在將傳統文化引入基礎教育體系中,自然要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鄉村教師需要將傳統文化中的禮樂規範,如人在一定場景下的進退揖讓、語詞應答、程式次序、手足舉措等禮儀要求, 引入鄉村文化生活之中,成為鄉村的一種文化教養或文化要素。本來儒學就不是書齋之學,而是生活之學,鄉村教師可以直接到鄉村民間去弘揚儒學,點亮文明。
因此,無論是從學校教育本身而言,還是從教化民眾的角度來看,都要求鄉村教師積極參與鄉土文化建設,以積極的心態學習傳統文化經典,慢慢地培養自己的興趣,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加以轉化,帶領鄉村教育走向鄉村文化建設的道路。
當今在農村工作的鄉村教師,大多數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他們通過讀書離開鄉村,然後又回到鄉村工作,對鄉村文化並不陌生,但是由於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禮,往往對鄉村文明有一定牴觸甚至排斥的心理。鄉村教師能否在鄉土文化建設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關鍵在於對鄉土文明的理解程度,能否認同鄉土文化,能否與「鄉民」打成一片,成為制約鄉村教師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實際上,對農村教育而言,也離不開鄉土文明。地處農業環境和自然環境下的鄉村教育,教育過程本身就不應該脫離農村環境和鄉土文明。鄉村裡的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也為鄉村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兒童不僅可以在課堂上接受教育,更應該在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鄉土文化的薰陶。
傳統的鄉村原有一套完整的教化體系,有私塾、宗祠、族長、鄉紳和家教系統。儘管這一傳統教化系統在現代農村裡幾乎已經被破壞殆盡,但是傳統文化思想的「根」仍然在廣大的鄉村中普遍地存在著,已經融入人們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比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做人品行,幾乎是每個普通村民耳熟能詳的做人道 理。這些傳統文化思想可能通過鄉土風俗習慣、道德思想碎片和鄉村自治秩序保留下來,也可能通過人們的家風家訓、言行舉止、禮儀規範等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來,關鍵是鄉村教師要有一個發現、尊重、理解和認同的眼光,在鄉村組織的各種活動及風俗習慣中,去尋找這種思想文化的「根」。鄉村教師必須理解鄉村這種風俗和習慣,自覺自愿地融入其中,才能夠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今天,鄉村教師要做到像古代塾師一樣,贏得村民的尊重,一要靠學識,二要靠品行。提高鄉村教師的學識素養,必須打通鄉村教師業務提升的通道。比如,建立起城市教師與鄉村教師雙向流動機制,城市教師可以向農村流動,到農村學校任教,農村教師也可以到城市學校任教,這對克服鄉村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和失落感大有裨益,也能夠彌補鄉村教師教育教學業務能力提升缺乏通道的問題。
真正提升鄉村教師在鄉土文化建設中的影響力,最為根本的是要提升鄉村教師群體的職業素養和文化品質,保有鄉村教師獨特的思想性和內在的文化品質,提高鄉村教師群體的內生活力和積極性,建立起一套使鄉村教師能夠與鄉村現有管理機制相配合的溝通協調機制,開拓鄉村教師參與鄉村活動的自由空間,吸納一批真正具有文化素養的鄉村教師,使他們不再是只識教書而不聞「窗外事」的「教書匠」。
現代大儒牟宗三說,儒學是生命的學問,能啟發和培育人的內在精神生命。可以說,儒學的「五倫」和「五常」曾經維繫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底線,這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命線。鄉土文化儒家道德中有一些基本的人倫規範,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不但不與現代化衝突,反而是現代化的必要基礎。這些是鄉土文化建設必須恢復的文化的「根」。因此,提升鄉村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就變得非常重要。鄉村教師培訓必須增加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讓教師切實了解傳統文化中「五常」「五倫」的基本思想,學經典,讀經典,用經典,否則,鄉村教師很難在鄉土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
.
(全文請移步《中國教師》總第253期)
(作者系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