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教師自學多種樂器 義務教學組建鄉村民樂團
退休教師自學多種樂器 義務教學組建鄉村民樂團 劉丹全(右)帶領鄉村民樂團成員進行排練。 笛子、二胡、雙響鈴、鐺鑼……12月16日,廣安市鄰水縣九龍鎮羊鹿角村文化院壩裡,一支10人左右的民樂團,在村民劉丹全指揮下,演奏了一首歡樂喜慶的《喜洋洋》。 今年75歲的劉丹全,是當地一所鄉村小學的退休教師。
-
湖南一退休教師出版百萬字長篇小說
湖南一退休教師出版百萬字長篇小說 桂東縣71歲的退休教師郭有喜愛好文學,古稀之年仍筆耕不輟。最近,他歷時3年創作的近百萬字長篇小說《花開鳳凰木》獲得出版,他正計劃為該書寫續集。 半個世紀的「兼職」詩人 上世紀60年代,郭有喜參軍入伍,在福建廈門有過5年軍旅生活。當兵期間,他從事部隊新聞報導,積累了一定文字功底。
-
基層娘家人不遺餘力傾心培育 鄉土作家群比學趕幫驚羨世人
最初,他是位愛好寫作的教師,2000年退休後,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撲在「作協」上。在湖北如火的七月,楊書義用了整整一個月,將高中生李慧的24萬字長篇小說《雨季邊緣》修改成18萬字並出版。農民工作家王國平在深圳做保安,回鄉的時候把小說手稿帶來了。
-
黃梅一鄉村教師出版第5本專著
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教師王君在序言中說道。「這本書是我在苦竹中學開設名著導讀課程後,用3年的教學思考和讀寫苦功凝聚而成。」吳再柱告訴記者,「根據不同的名著,採用不同的導讀方式,重在思維引導。」吳再柱系湖北省特級教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曾出版《鄉村教師突圍》《公民教育與現代學校》《我教語文的感覺》《鄉村少年成長密碼》等著作。《鄉村教師突圍》,曾入選「中國教育報2014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2014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
永春縣五裡街鎮編制的《閩南古鎮五裡街》正式出版了
近日,一本由中共永春縣五裡街鎮委員會、永春縣五裡街鎮人民政府編制的《閩南古鎮五裡街》正式出版了。這是一本人們了解五裡街、認識五裡街和研究五裡街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史資料。
-
七旬退休教師的孝說新語
而今在漳州,古稀之年的退休政治教師莊溫英,花時2年多著書、用24首詩、24對聯詮釋古代感天動地的「二十四孝」,進而評說各「孝」。三月中旬,這本《詩聯詠頌古代二十四孝》「出爐」。 昨天下午,莊溫英老師帶著這書,走進自己的原單位——龍文中學,把近3000本書送給全校師生。可喜的是,這本書將作為龍文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校本課程,進入新一屆初一年學生的課堂。
-
星子中學退休教師陳林森出版《苦卓堂文稿》
中國江西網(大江網)九江訊 江華良報導: 近日,星子中學退休教師陳林森的個人著作《苦卓堂文集》榮譽出版。 陳林森老師退休前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退休後先後在北京、浙江、廣東等教育機構任教和工作。每本(卷)的字數為17萬字左右,共收入單篇文章437篇。 此文集也是繼陳林森老師論文集《擦亮你的語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新成語小辭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專著《中國人最常見的病句》(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之後又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 陳林森,男,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九江市「學科帶頭人」。
-
從鄉土到世界,作家、出版編輯、鄉村書記眼中的影響力寫作者
第二是對鄉村社會的情懷,這才是深化鄉土寫作的一種動力。沒有鄉土情懷,你對整個鄉土文明,鄉村社會缺少一定的情感上的認知,你的情感也就很難深入下去,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是問題意識。鄉村龐雜生動、千絲萬縷的社會結構當中,我們一定要理出一些問題和頭緒,不只是寫一些好人好事,而是要我們深入的判斷,那個判斷肯定是一個問題意識,作為一個先導的認知。
-
守望鄉土靈魂的文化傳播者
進入新世紀後,鍾祥市鄉土作家群以豐富的成果名揚荊楚,鍾祥市文化品牌多次獲湖北省委宣傳部「一縣一品」基層文化品牌創建獎。鍾祥鄉土作家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群人。據成立31年的鐘祥作家協會統計,目前,該協會共有會員420餘人,其中50多人是省級及以上作協會員,農民作家佔會員總數2/3以上,累計出版文學專著390多部,在國家、省部級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兩萬多篇,特別是近些年來,總有幾位鍾祥籍鄉土作家在全國紅極一時。
-
菜頭、泥巴、絲瓜布……鄉村教師帶學生們搞起了鄉土美術
「作為一名普通鄉村教師,我希望未來成都乃至全國的教育更加均衡公平。」提及未來期望,45歲的陳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陳波在帶領孩子們創作陳波是邛崍市高何鎮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高級教師,作為探索鄉土美學教學的「先行者」,陳波剛剛被評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改革創新獎」先進個人。他所提及的均衡公平,不僅包括城鄉師資均衡,還包括讓農村孩子與城裡的孩子一樣能公平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
臺灣退休教師推廣漢字注音閩南語 保持語言純正
為保持語言純正 臺退休教師推廣漢字注音閩南語 中新網9月3日電 臺灣臺南一位78歲退休教師陳寶興,鑽研收集眾多漢文注音閩南語字,自費出版「閩南語彙音」與「閩南語音標」,日前還出版「閩南語十五音拼音」及正統閩南語古詩文、讀經、俗語及童謠集。
-
四川省鄉土文化藝術促進會今日揚帆啟航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四川省鄉土文化藝術促進會將在四川省文聯的直接領導下,以「發展四川省鄉土文化藝術,振興四川省民族民間藝術事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海內外文化藝術交流」為宗旨,積極宣傳黨和國家關於鄉土文化藝術工作的方針、政策;發掘整理、搶救保護、繼承發展四川省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和藝術成果;進行鄉土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史論研究和學術交流
-
七旬退休教師堅守「袖珍小學」13載 獻身教育終不悔
中新網南陽9月9日電 (門傑丹 餘修師)河南省鎮平縣七旬退休教師王克勤,主動請纓到偏遠山區袖珍教學點執教,13載來,吃住在校,既是教師,又是家長,背孩子過河、照顧孩子吃住,甚至領教科書途中差點摔下懸崖……作為一名老教師,王克勤心裡有個執念,那便是「嘔心瀝血雕美玉,獻身教育終不悔!」 初秋的伏牛山深處,涼氣襲人。
-
鄒相:新書《守園往事》成功出版 「鄉土三部曲」圓滿收官
《守園往事》,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亦為鄒相的「鄉土三部曲」收官之作。在此前的2014年6月、2017年6月,鄒相先後出版「鄉土三部曲」之《禪心鄉韻》和《且聽風吟》。《守園往事》一書共分為五輯和附錄,五輯分別為:守園往事、鄉村清韻、心靈放牧、情義無價、雲影筆蹤,共收錄了作家鄒相近年來創作的86篇鄉土散文和心靈隨筆作品。鄒相談到,「86」這個數字,寓意歷經種種艱辛後,才能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才能過上「又順又發」的生活。
-
探尋一個好社會:鄉土中國
本文摘自《探尋一個好社會:費孝通說鄉土中國》,張冠生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該書面世之前,他已出版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著述,以村落為單元,具體描述江村、祿村的農民生活及社會結構。費先生稱此類著述為「調查報告」,屬於其田野工作中的個案研究。到出版《鄉土中國》,費先生的研究重點已從個案、類型向「通論」階段過渡。
-
黃巖:黃二高教師自編《鄉土台州》開設地方文化課
黃巖第二高級中學語文老師凌玲明花了十幾年時間,將日常所接觸到的、看到的有關地方文化的內容摘抄下來整理成《鄉土台州》,開設第二課堂向學生傳承地方文化。 凌老師編輯出版的《鄉土台州》分台州方言入門、黃巖名勝對聯文化、台州風俗文化、黃巖商店文化、黃巖社戲文化、黃巖歷史名人等六大專題。
-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圖: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該書是由費孝通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輯錄而成。 《鄉土中國》亦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書主要探討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可供社會學工作或教學、研究者參考。
-
鄉村記憶:挖掘鄉土文化守望時代鄉愁
很小的時候,就在鄉村長大。這些記憶,隨著人生際遇的不斷變化,總會或多或少的在文字間表現出來。或者說,隨著遷徙的腳步,我們都會想起鄉土裡那些人和事,以及體味到鄉土的愛恨情仇,以及情感的綿綿韻味。經常也會在城市裡參加一些文化活動,雖然算不上融入,但至少也有一些淺淺的體會。不能說五味雜陳,但也算得上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像離開鄉土的味道,總得慢慢適應更多的酸甜苦辣。
-
鄉村教師,重新確立你的身份認同
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的知識分子,要追求三方面的轉變以體現知識分子在鄉村社會發展中的公共品格。 認可鄉村社會的獨特價值,確立鄉村發展的文化自信。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承載地,關係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維繫,同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中承擔著新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甚至是治理價值。鄉村教師要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率先建立鄉村社會發展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