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外」難,師「內」更難
——關於藝術創作的十大命題之四
■呂國英
人呈「氣象」之貌,物具「形神」之態。前者「氣象」,內「氣」外「象」也,後者「形神」,外在「形體」、內在「精神」也。藝術創作是觀照物象、融入審美,進而呈現藝術形象,此過程,「內」「外」皆不可或缺。
吳冠中 作
何謂「外」?又何謂「內」?兩者在藝術創作中,具有怎樣意義?又有如何關係?張璪名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或予啟迪。此論在中國美學史,是為中國藝術理論的重要命題,也是非常重要且極富代表性藝術創作之論。「造化」者,是為自然萬物,亦稱宇宙萬象也;「心源」者,是為藝術家內心妙悟,亦為內在審美意象也。如此,「造化」與「心源」是物我兩界、外內兩境;「師」與「得」是心目合一、內外契合。沒有「師造化」之「外」,就沒有「得心源」之「內」,而沒有後者,前者也無意義。
武劍飛 作
事實上,師外(宇宙萬象)重要,師內(審美意象)尤其重要。因為,脫離審美而談「師外」,「師外」所得僅是自然外在之虛相;以審美觀「師外」,方得內在心源之實相,進而以忠實效法、完美表達之,即可形成藝術形象。
就藝術創作過程言,當下仍在助推亂象及其流弊者,將師「外」與師「內」關係割裂,或者以師「外」替代師「內」,尤其是無法進入師「內」者,是突出表現。以一段時間來的文藝創作現象觀,為什麼「照相」「紀實」「寫真」類「創作」,始終「大行其道」?為什麼「零度敘事」「底層敘事」「偽現實主義」與「偽新歷史主義」一直熱度不減?為什麼「照片」「投影」「制景」類「創作」,也一直「樂此不疲」?又為什麼「新寫實主義」「新寫實繪畫」與「新表現繪畫」,又始終「興旺發達」?仔細觀察、分析,這些「創作」均與自然主義與所謂「超寫實主義」思想理念更相近。換言之,就是只師「外」而無師「內」、唯「造化」而無「內化」的惡果。
李連志 作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除直映造化、再現物象外,將歷史經典、名家名作等亦作「物象」,進行肢解、拼接之「創作」,形成「張冠李帽」「古筆今墨」,是極為典型的只師「外」、無師「內」,並將兩者割裂、對立之行為,這類所謂「創作」是極盡剽竊與「混搭」之能事,是對藝術本質意義的褻瀆與背叛,既遠離藝術創作根本,也無任何藝術價值。
藝術創作重在師「內」,是作家、藝術家的必修課、寬廣道,更是藝術使命所在、責任擔當所系。觀照藝術對象、形成審美意象,進而忠誠範習之、至美呈現之,矗立超凡脫俗的精神,展現真善美愛的審美境界,是受眾期盼、時代要求。
正由此,師「外」難,師「內」更難。讓「外」與「內」相契,「目」與「心」相合,難在心內,意義也在心內。
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心」是虛靜之心,是審美之心,也就是林泉之心,玄妙之心,正所謂李贄所言「童心」,袁枚所談「赤子之心」,司馬相如所說「賦家之心」。
周昌新 作
與上述幾個命題密切相聯繫,尚有諸如求變難、求恆更難,意象難、抽象更難,追「典」難、離「典」更難,融合難、無界更難,優美難、壯美更難,立象難、立念更難等諸多命題,均為藝術創作中不可迴避的「高山」,當跨越,也必須跨越。
習主席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如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波瀾壯闊,履行能打仗、打勝仗,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強軍夢的偉大實踐如火如荼。創作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作家、藝術家責無旁貸,回答進而超越「難」與「更難」,是使命要求,更是責任擔當。
作者簡介
呂國英,藝術評論家、作家、文化學者,解放軍報社文化部原主任、高級編輯,創立「氣墨靈象」藝術論,提出「文藝創作十大命題」,梳理提煉「牛文化」精髓,撰寫出版專著多部、評論多篇,逾數百萬字,多篇(部)作品獲國家、軍隊重要獎項。
主要著述:《「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鵰》《奮鬥致遠?牛文化》《新聞「內幕」》《中國牛文化千字文》,其中《大藝立三極》由中英兩種文字出版,《陶藝狂人》《神鵰》多次再版。
主要立論:「氣墨」是筆墨語言的未來;「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本質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高學大德」方入「氣墨靈象」之境;「潤靈樂境」推挽文藝高峰。
主要評論:《自成高格入妙境》《「賈氏山水」密碼》《六論「張繼書象」》《藝術,心狂方成大家》《天才,晚成方可大成》《「色彩狂人」的非常之道》《「花」到極致方成「魁」》《心至「藝境」盡通達》《湛然寂靜漾心歌》《三千年的等待》《絲路文化的「水墨樂意」》《重構東方藝術舍「彩」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