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一生寫了9000多首詩,可謂文壇勞模了,最後也不得不在《文章》一詞中承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陸放翁說得其實沒錯,在寫詩為文這件事上,確實是講究靈感和天賦的。
駱賓王7歲寫《詠鵝》,黃庭堅7歲寫《牧童詩》,寇準7歲寫《詠華山》,魚玄機13歲寫《賦得江邊柳》,王維17歲寫「每逢佳節倍思親」,白居易17歲寫「離離原上草」。寫出這些經典時,詩人們的筆力都算不得成熟,但卻都成了千古絕唱,靠的或許就是靈感和天賦。
本期再給大家介紹一首妙手偶得的詩作,詩名《五歲詠花》,來自唐代高僧釋知玄。知玄5歲時就能識字讀詩,祖父指著一樹花讓他寫首詩,於是他隨口念出了這首詠花詩。全詩短短20字無一生僻,但卻充滿著禪機,長大後終成一代高僧。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五歲詠花》唐.知玄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關於作者知玄,後世有不少傳奇,但大多都是民間傳說並不足為信。但據《宋高僧傳》記載,唐僖宗曾到四川,並賜知玄「「悟達國師」」的稱號。而這首詠花詩當時並沒有題目,詩題是後人加上去的。
全詩共20個字,圍繞著風中的花來寫,一、二句寫花開和花落時的不同情形,花開時是滿樹紅,花落時樹頭空空如也。從對仗來看,這兩句基本是工整的,雖然用字算不得高級,但卻極準確,用寥寥10字道出了花開的繁華和花落的蕭條,給人以巨大落差。
第三句筆鋒一轉,小詩人在百花凋零中發現了枝頭尚存的一朵花,這是令人欣喜的。 「唯」和「一」道出了這朵花的與眾不同,它在風中傲然獨立,似乎不願意離開樹枝落入塵土,這朵花頗有種王安石《梅花》中「凌寒獨自開」的傲骨。
但若只是這樣全詩便落了俗套,所幸有了第四句的再一次轉折,「明日定隨風」,花最終還是要隨風凋落。詩人不按套路出牌,本以為是首贊花詩,最後卻來了這樣一個讓人頗為無奈的落筆,讓全詩成了一首落花之作。有人覺得這樣的落筆過於悲涼,但5歲的詩人只是道出了一個世人不太願接受,卻又無比真實的事實。
縱觀全詩,其實是極具禪意的。花開花落本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花開令人欣喜,花落令人憂傷,但都逃不過自然的準則。而風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摧花,一個「隨」字是花與風相隨,隨風而去是花的歸宿。這並不是消極,而是另一種懂得順應自然的灑脫。
或許5歲的知玄在寫這首詩時,並沒有想這麼多,它只是輕描淡寫地寫一個事實而已,正如《皇帝的新裝》是被孩子說出了真相一樣,這首詩也正是如此。花開花落,自然之理,像惜花一樣珍惜時光,才是我們真正能做的。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