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從詩詞裡選最能代表春光春色的春花,你會選什麼?是「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的桃花,是「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梨花,還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梅花?
如果我選,會選杏花。不單是因為杏花總與疏疏春雨相關,「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也不單因為杏花與「風流」相關,「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更因為宋代葉紹翁的一首流傳度極廣的詩:《遊園不值》。
雖說「一枝獨放不是春」,但這「一枝紅杏出牆來」卻已經能夠代表那關不住的滿園春色。在葉紹翁之前,唐時吳融和宋時陸遊都曾寫過這一枝紅杏出牆頭,為何是葉詩最為有名呢?我們先來回味一下此詩。
一枝紅杏
《遊園不值》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題首先交代了此次詩人遊園的結果是:不值,沒有機會進到園中。古代通訊不便,詩人們要去一地尋訪人或事,不值或不遇的結果是很平常的,我們也常讀到這類詩詞。而與不少尋隱者而不遇的詩一樣,詩人雖說沒有遇到,卻並非空手而回,往往都是滿載而歸。
葉紹翁這首詩沒有平鋪直敘地說前往遊園而主人不在家,而是替主人想了一個有趣的理由:我久久地在這裡敲門無人來開,大概是因為主人憐惜這滿園的青苔,不忍我的木屐進去踩踏吧。少有人光顧,青苔才能長得濃密;不忍木屐踏青苔,詩人對春的愛憐之情由此而出。
既生出了這種愛憐之心,又哪還會有頹喪之情呢?更何況,詩人抬頭一望,卻瞧見了這一枝斜斜而出的紅杏。驚喜萬分。
儘管詩人被一堵牆、一扇門關在了牆外,沒能到園裡去飽覽一番春色,但立於門外,這牆頭的一枝紅杏卻將滿園的春色引了出來。這是詩人眼前所見之景,但後來人們從中讀到的,卻也有情理在其中。
四季輪迴,「每於寒盡覺春生」。春來總是會帶來溫暖和希望,帶來眾多新生事物,帶來無盡的春光與春色,這都是自然與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在葉紹翁以前,陸遊也寫過「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唐時吳融寫過「一枝紅豔出牆頭,牆外行人獨自愁」,在他之後張良臣寫過「一段好春藏不盡,粉牆斜露杏花梢」,卻偏偏是葉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更出名、更令人耳熟能詳的原因吧。
古詩詞中,與杏花相關的還有許多寫得很美的詞句,都很有名,有志南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有戴叔倫的「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有王安石的「縱被春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有陳與義的「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但要提起杏花與春色,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或許還是《遊園不值》中的這兩句。
至於後來,話本裡,成語裡,總把紅杏與牆頭以及某種含義聯繫在一起,葉翁首先聲明:我肯定沒那意思;紅杏表示:我也很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