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翁「一枝紅杏出牆來」,紅杏本是正經花,為何會有「出牆」意

2020-09-04 希希陌上行

中國文學寫杏悠久歷史,先秦文獻《管子》記載:「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山海經》記載:「靈山之下,其木多杏。」

杏花將開未開之時,嫣紅如胭脂,迎風怒放之時,粉嫩欲滴,而將要凋謝之時,卻燦白一片,花開花落,嫵媚嬌豔,姿態萬千,楊萬裡的《詠杏》詩&34;寫出了杏花的獨特景象。

對於杏花的嬌豔,還有神奇的傳說,《西京雜記》中記敘道:&34;《述異記》也記載說,天台山有五色六瓣的杏花,叫仙人杏。

在中國古代文學早期(唐代以前),無論是文人雅士賦詩還是民間傳說,大多都只是著眼於讚美春風中怒放的杏花的豔麗、馨香或者杏的神奇。無論是杏樹還是杏花,在人們眼裡都只是植物,更不用說有「出牆」的含義了。

如較早的有南北朝庾信的《杏花詩》:

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

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

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

杏花開在二月,春天剛到杏花就爭相開放,村裡村外到處都是,詩人竟然折來放在金盤之中款待賓客,可見對花開爛漫的杏花有多麼喜愛。

如唐代溫庭筠的《菩薩蠻》: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

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

時節慾黃昏,無聊獨閉門。

寫的是杏花即使在飽受風雨摧殘之後,顯得七零八落,稀疏飄零,但是風停雨歇之時,斜陽照射之下,落花猶香。

到了公元九世紀初,杏花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開始有所轉變,杏花第一次成了一個活色生香的美女。如唐代詩人薛能的《杏花》詩: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樓。
誰知豔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

在這詩中,這位杏花化作的美女站在青樓旁邊,沾染上了青樓女子的習性,一點都不專情,反而滿臉春風,朝人亂拋媚眼。

到了公元870年左右,美女杏花第一次遇到牆,牆裡牆外的美女杏花,變得越來越曖昧。

如晚唐詩人吳融《杏花》詩云:
粉薄紅輕掩斂羞,花中佔斷得風流。
軟非因醉都無力,凝不成歌亦自愁。
獨照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牆頭。
裴回盡日難成別,更待黃昏對酒樓。

這首詩把杏花比作一位嬌俏的美女,在和煦的春風中的輕輕搖擺,她婀娜多姿,時而在水邊顧影自憐,時而探出牆頭脈脈含情,似有所期盼。

這首詩是紅杏出牆的最早出處,但是這時候僅僅是形容紅杏的美豔多情,並沒有出軌的含義。

花再豔麗多姿,也比不過人比花嬌,自吳融之後,杏花就成了一個與牆結下了不解之緣的幽怨的美女,有時候站在牆外被牆裡人羨慕;有時候佇立在牆裡羨慕牆外的人。

描寫紅杏遇到牆的還有宋代張良臣的《偶題》:

誰家池館靜蕭蕭,斜依朱門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

這首詩寫出的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和春天的勃勃生機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還不如唐代詩人吳融把杏花比喻成一個脈脈含情的美女。

還有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裡的小園門前臺階布滿青苔,可見這座花園的幽僻冷清,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門很久,無人答應,顯得無比幽靜,可是火一般的一枝紅杏出牆,把滿園春色透露了出來,從冷寂中寫出繁華,使人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

葉紹翁是南宋中期詩人,他的這首《遊園不值》描寫的紅杏,其意象還是春色,與出軌和外遇沒有什麼聯繫。

金代元好問《杏花雜詩》云:

杏花牆外一枝橫,半面宮妝出曉晴。

看盡春風不回首,寶兒元自太憨生。

描寫一枝紅杏橫斜牆外,宛若一位盛裝的宮女,粉臉半露,在晴朗的清晨斜倚牆頭,楚楚動人。

以上舉例說明,直到12世紀末,紅杏出牆依然沒有女人外遇的含義。

真正用「牆頭」暗示女性出軌的是元代戲劇家白樸的《牆頭馬上》,劇中說尚書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陽購買花苗,在牆頭邂逅女子李千金,二人一見鍾情,私訂終身,李千金被私藏與裴家後花園七年。

而最早讓「紅杏出牆」與女人出軌直接聯繫在一起的是話本《西山一窟鬼》裡形容一個女子的一句話:「如捻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當女人、紅杏再加牆頭,三者相遇,就更加有了曖昧。

雖然馮夢龍說《西山一窟鬼》是宋話本,但是許多跡象表明其為元話本,應該在白樸的《牆頭馬上》之後成書。

由此可見,「紅杏出牆」到元代以後才有女性出軌的含義,因為「牆」本來就是一個壞東西,深院之中,一牆之隔,便成了痴男怨女。

紅杏本來就是春意的代名詞,在古代有著特殊的含義,所以紅杏遇到牆,牆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已經「春色滿園」了,牆能關得住嗎?所以「紅杏出牆」是必然的。自從元代以後,紅杏的含義在歷代文人的詩文中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漸有了一種含蓄的指代——女性出軌。

相關焦點

  • 葉紹翁「一枝紅杏出牆來」,紅杏本是正經花,為何會有「出牆」意
    這首詩是紅杏出牆的最早出處,但是這時候僅僅是形容紅杏的美豔多情,並沒有出軌的含義。花再豔麗多姿,也比不過人比花嬌,自吳融之後,杏花就成了一個與牆結下了不解之緣的幽怨的美女,有時候站在牆外被牆裡人羨慕;有時候佇立在牆裡羨慕牆外的人。
  • 葉紹翁「一枝紅杏出牆來」堪稱絕句,廣為流傳,但「紅杏尚書」卻另...
    春色滿園關不住 , 一枝紅杏出牆來。,正當掃興而歸之時,卻看到園內杏花盛開探出了牆外,於是興致勃勃,作下此篇。 (園子主人)應該是憐惜園內青石板上的青苔,怕被我的木屐鞋踐踏到,所以敲了很久木門,仍然沒有主人來開門。一園子的繁花盛開的春景是關不住的,盛開的杏花枝頭已經探出了牆外。 此篇詩作,可謂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也是葉紹翁的名篇。
  • 葉紹翁《遊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據說,「一枝紅杏出牆來」被稱為史上最萬能的七言下聯,無論上一句詩是什麼,用這句來對準沒錯,比如「仰天大笑出門去,一枝紅杏出牆來」,「去年今日此門中,一枝紅杏出牆來」,「兩岸猿聲啼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春城無處不飛花,一枝紅杏出牆來」,「兩個黃醇鳴翠柳,一枝紅杏出牆來」……諸如此類,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看得我掩嘴笑個不停。
  • 葉紹翁想遊園主人不開門,寫下一枝紅杏出牆來,是氣憤還是欣喜
    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這首《遊園不值》憑藉最後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而流傳千古。學生時代讀詩只覺得這兩句寫得好,不到園林便知春色滿園,一枝紅杏更給人留下無窮想像,亦如南北朝陸凱「聊贈一枝春」,一枝梅花便可傳去春意。
  • 葉紹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我輕輕地敲打柴門,卻久久不見人來開門。也許是園子的主人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了他的青苔吧。雖然進不去,但滿園子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你瞧,那開得正盛的紅杏,就有一枝枝條伸到牆外來了。 詩人去好友家拜訪,或許是有事要談,也或許是想與好友一起欣賞春景,但不巧的是好友不在家。大約那個時候沒有微信QQ也沒有電話,而出門拜訪很多都是臨時起意,所以撲個空是常有的事情。詩人賈島《尋隱者不遇 》寫的就是類似的情形。「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 一枝紅杏出牆來,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名為《遊園不值》的一首小詩。是詩人遊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且富有理趣。據說是有一次葉紹翁去訪友,正巧友人不在家,葉紹翁只得站在友人家花園外感嘆:「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鞋子踩壞門口的青苔,輕輕的敲門卻一直沒有人來開;可是他家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紅杏伸出牆頭來」。如今我們提到「紅杏出牆」,會怎麼想?
  • 你知道「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知道還有一句「一枝紅杏出牆頭」嗎
    在古代詩詞當中,「紅杏」其實是蘊含著多層意義的。最初的意義當然就是指的春天的美麗景色,比如「一枝紅杏出牆來」,本意就是指的春天美麗的紅杏,給景色增添一份嬌豔。只不過到了後來,這句詩被歧義解讀了。紅杏有關紅杏的詩句還真不少,比較出名的就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日邊紅杏倚雲栽」、「一梢紅杏出低牆」、「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等等,幾乎成為了春天的代名詞。紅杏枝頭春意鬧不過我們最熟悉的,還是葉紹翁的一句「一枝紅杏出牆來」,除此之外,再加上一句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然而,你知道「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知道還有一句「一枝紅杏出牆頭」嗎?
  • 讀一首詩葉紹翁《遊園不值》,一枝紅杏出牆,無憾滿園春色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代: 葉紹翁《遊園不值》作詩不同於作文,作文常先立意,詩則不必待意,有感遂發。即景興情,則有宛然天成之妙。葉紹翁這首《遊園不值》詩,寫春遊所遇,詩中所寫都是真實所見,恬淡自然,並無奇思奇語,然而有趣有理,有不知所以之妙,遂成佳作,眾口爭傳。
  • 「一枝紅杏出牆來」,現代人歪曲了其意,那出來的到底是什麼?
    「紅杏出牆」這詞出自於南宋著名詩人葉紹翁的經典宋詩《遊園不值》,原句為「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話的原意是「滿園的春色太過於盎然了,開得正旺的紅杏有一枝居然伸到牆外來了」。在現代人眼中這個飽含著無限春意的「紅杏出牆」卻已經成了「出軌」的代名詞了。
  • 「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真的讀懂這首宋詞的含義了嗎?
    當你讀到「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時候,在你腦海中,第一次浮現的怕不是紅色的杏花穿出牆外,形容春色正濃,情趣盎然,而是會心一笑,大概立馬會想到某某出軌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首詩被收錄在我們小學課本中,它的作者是南宋詩人葉紹翁。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人,南宋中期文學家、詩人。祖籍建陽。原姓李,後嗣於龍泉葉氏,祖父李穎士於宋政和五年(1115)中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後知餘姚。
  • 「一枝紅杏出牆來」,明明是寫春色,後來如何被人玩「邪」了?
    但是,心事細膩的詩人,卻於緊閉的柴扉之外,獲得了意外驚喜:「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因為園裡的春色太盛,柴門短牆是關不住它們的,這不,眼前正有一枝紅杏探出頭來,向詩人傳遞著春的消息——詩人從一枝盛開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滿天絢麗的春光,總算是不虛此行了!
  • 一枝紅杏為何會變成現在的意思?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首別有風韻的小詩,作者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標題《遊園不值》的意思是想要遊園卻沒能進門,其中的「值」意為遇到,「不值」就是沒得到機會。)詩人仍不舍離去,獨自在園外徘徊,正當失意惆悵之際,卻在抬頭時不經意發現一枝花開正豔的紅杏越牆探出頭來,此情此景,讓他對園內春色充滿遐想。全詩雖然只有四句,卻曲折離奇,峰迴路轉,詩人的情感經歷了從期待憧憬到失望遺憾再到意外驚喜的改變,雖然遊園不值,卻領略到了別樣之美,總算是不虛此行。
  • 宋代葉紹翁這兩句紅杏詩人人會背,卻不知在他之前陸遊也寫過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更因為宋代葉紹翁的一首流傳度極廣的詩:《遊園不值》。雖說「一枝獨放不是春」,但這「一枝紅杏出牆來」卻已經能夠代表那關不住的滿園春色。在葉紹翁之前,唐時吳融和宋時陸遊都曾寫過這一枝紅杏出牆頭,為何是葉詩最為有名呢?我們先來回味一下此詩。
  • 家長給孩子說「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思,老師:不會解釋就別瞎說
    其中有一位父親,給我講了講他陪兒子讀千古名句「一枝紅杏出牆來」時的細節。我們先一起來讀一讀這首小學課本中的經典宋詩:《遊園不值》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 「紅杏出牆」出的誰的牆?「五花八門」又是哪八門?有意思
    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常見的成語,儘管我們耳熟能詳,用的時候也是張口就來,但是細究這些成語的來源,可能就不大清楚了。在這裡我就只說兩個似乎與建築有關的成語:「紅杏出牆」和「五花八門」,紅杏出的誰的牆?八門又是哪八門?
  • 「紅杏出牆」出的誰的牆?「五花八門」又是哪八門?有意思
    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常見的成語,儘管我們耳熟能詳,用的時候也是張口就來,但是細究這些成語的來源,可能就不大清楚了。在這裡我就只說兩個似乎與建築有關的成語:「紅杏出牆」和「五花八門」,紅杏出的誰的牆?八門又是哪八門?
  • 144期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人葉紹翁
    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譯賞應憐屐(jī)齒印蒼苔,小扣柴扉(fēi)久不開。
  • 「一枝紅杏出牆來」究竟是何意?
    對我們愛好研究詩詞的人來說,我們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探究詩詞的本意,挖掘詩詞的本真。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是如此,本來是作者在春天到外面遊玩時,被眼前美麗的春景所震撼,創作下一首詩來表達他對眼前的無限春光的喜愛。可是其中一句卻被我們曲解了。
  • 幸得一枝紅杏 能見無限春光——葉紹翁捕捉到的一方春色
    遊園不值 [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而葉紹翁的這首《遊園不值》,僅僅用了一處場景就把春天的蓬勃朝氣和美好風光描述得淋漓盡致,如今人們看到肆意生長的花葉,還是會聯想到「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畫面。詩人同時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新鮮的生命是不會被外力阻擋的,它們總能衝破層層阻隔,按照原本的生長軌跡登上舞臺。
  • 一枝紅杏出牆來上一句 一枝紅杏出牆來啥意思
    「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麼這首詩出自哪裡呢?作者又是誰呢?它的詩意是什麼呢?讓我們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遊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