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紅杏出牆來」,明明是寫春色,後來如何被人玩「邪」了?

2020-10-18 老黃說史

「一枝紅杏出牆來」,明明是寫春色,後來如何被人玩「邪」了?二流詩人改動陸遊一個字,成就一首千古名篇,原詩反而被人淡忘!

用來形容已婚女子出軌他人的詞語很多,其中有個很俗豔的詞,叫「紅杏出牆」,卻最形象生動。其實,「紅杏出牆」的本意並非形容豔情,而是春色的,它化用的是南宋詩人葉紹翁《遊園不值》中的名句:「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紹翁,龍泉(今浙江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南宋中期詩人。葉紹翁原姓李,後因受祖父李穎士牽連,家業中衰,少時即嗣於龍泉葉氏。宋光宗至宋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後長期隱居於西湖之濱,是江湖詩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遊園不值》即為其代表作: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題「遊園不值」,說的是詩人想遊園,卻吃了閉門羹,連門兒都沒能進門。「屐齒」中的「屐」,是古人常穿的一種木鞋,鞋底前後都有高跟兒,叫屐齒。

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遊園所見所感,我們也可以將其當作一則遊園日記來讀:江南二月,正是雲淡風輕、陽光明媚的時節,詩人一時來了遊興,想去一個朋友家的園子賞春敘舊,尋點詩情畫意。可是,當他興衝衝地來到朋友家門前時,迎接他的,卻是柴門緊閉,怎麼敲門就是沒人開。詩人本是多愁善感的動物,柴門久叩不開,他還在設身處地地替主人著想,「應憐屐齒印蒼苔」,大概是朋友害怕園子裡的滿地青苔被人踐踏,所以才閉門謝客的。

這個春天最無奈的事,莫過於趁興而來,掃興而歸。但是,心事細膩的詩人,卻於緊閉的柴扉之外,獲得了意外驚喜:「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因為園裡的春色太盛,柴門短牆是關不住它們的,這不,眼前正有一枝紅杏探出頭來,向詩人傳遞著春的消息——詩人從一枝盛開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滿天絢麗的春光,總算是不虛此行了!

《遊園不值》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卻寫得十分曲折而有層次:先寫詩人遊園看花而進不了園門,感情上是從有所期待到失望遺憾;後看到一枝紅杏伸出牆外,進而領略到園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驚喜,尤其第三、四兩句,既渲染了濃鬱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近代著名學者程千帆評介《遊園不值》時也說:「從冷寂中寫出繁華,這就使人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全詩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體現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點,情景交融,膾炙人口,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

在中國詩歌史上,葉紹翁充其量只是個二流詩人,但是,他卻憑藉著一首《遊園不值》而躋身群星璀璨華夏的詩壇,而《遊園不值》中的「一枝紅杏出牆來」更是成為萬千讀者長久引用的佳句,所以,換種說法就是,「一枝紅杏出牆來」成就了葉紹翁的詩名。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令葉紹翁得以傳世揚名的佳句,卻並非葉詩人的原創,它的版權應該歸於宋代的另一位詩人,有著南寧「中興四大詩人」之譽的陸遊。陸遊,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遊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以詩的成就為最,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遊曾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存世者有九千三百餘首。

生活於偏安一隅的南寧,陸遊對於苟且偷安的南宋王室是心懷不滿的,心心念念的,都是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即使是到死,這種願望也非常強烈,所以,在臨終之際,陸遊留下的遺囑,還是充滿家國情懷的《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陸遊海量詩作中,有一首名叫《馬上作》的短詩,就被淹沒在他創作的詩歌海洋中。其詩曰:

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葉紹翁只是對陸遊的「一枝紅杏出牆頭」來個一字之改,就成就了一首千古名篇,而陸遊的原作《馬上作》卻被人所淡忘,實在是件令人遺憾的事。不過,《馬上作》與《遊園不值》相比,葉紹翁確實是略勝一籌,尤其是第三句「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有力鋪墊,才突出了末句「一枝紅杏出牆來」的醒目、耀眼。

在「出牆來」的前面加上了「關不住」這個「關」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躍,使與「關」字相應的「出」字更有精神。「一枝紅杏」與「滿園春色」相對,又顯出春光的洋溢。錢鍾書也說,「滿園春色關不住」寫得比陸遊的「楊柳不遮春色斷」要新警。

脫胎於「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紅杏出牆」,其本意原應也是指紅色的杏花穿出牆外的景象,用以形容春色正濃的,後來為何卻演化成妻子出軌之喻呢?

在古詩詞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詞,相關的詩詞車載鬥量,不乏「紅杏枝頭春意鬧」、「杏花消息雨聲中」等名句。而杏花和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騷客的賞識。為什麼呢?楊萬裡有《杏花》詩:「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這個非白非紅,白裡透紅,很是厲害,活脫脫一股嬌滴滴的羞澀樣兒,自然容易引出諸多遐想來。而桃花,歷來的形容詞是「夭」,「桃之夭夭」麼,潑剌剌的一片豔紅,比「白裡透紅」的杏花少了很多含蓄。

慢慢的,在古代文人那裡,杏花不僅僅只是春色了,還是嬌顏美色的象徵。最早和杏花關聯起來的有名美女,就是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楊玉環馬嵬坡下宛轉而死後,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斂遺骸,美人屍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於是楊貴妃就被民間尊為二月杏花花神了。

「紅杏」與「牆頭」又是如何搭上關係的呢?這得要先弄清「牆」在古代文人的心中是什麼東西?關於「牆」,古人也留下了許多名言佳句,如,「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蝶戀花》)」「楊柳津頭,梨花牆外,心事兩人知。(姜夔·《少年遊》)」「獨有杏花如喚客,倚牆斜日數枝紅。(王安石·《杏花》)」「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魏夫人·《菩薩蠻》)」「杏花牆外一枝橫,半面宮妝出曉晴。(元好問·《杏花雜詩》)」「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陸遊·《釵頭鳳》)」等等……

在古代詩人那裡,牆就意味著「隔」。牆兩頭只有孤身一人,便是怨男怨女;牆兩頭男女相隔,就是一對痴戀了。所以,「牆」是個很曖昧的東西——杏花和牆在一起,就是相互搭鉤的曖昧組合。

由於「紅杏」「牆頭」在古代文學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紅杏出牆」通常只是一種含蓄的指代,並且暗指這種出軌是事出有因的,「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嘛。

宋代有個話本叫《西山一窟鬼》,講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顧禮教的戀愛情事。其中,形容女子時,就用了「如捻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這樣的句子。元代的劇作家白樸還根據這個話本,寫成著名雜劇《牆頭馬上》。到了元代以後,「紅杏出牆」的用法就愈加明顯起來。比如「恰便似一枝紅杏出牆頭,不能夠折入手,空教人風雨替花羞」。

到了清代,有個名叫李漁的文人,就更加胡說八道了:「種杏不實者,以處子常系之裙系樹上,便結子累累。餘初不信,而試之果然。是樹之喜淫者,莫過於杏,予嘗名為風流樹。」

到了近代,「紅杏出牆」的用法就固定了下來,就是特指婚內出軌他人的女子。與張恨水齊名的鴛鴦蝴蝶派的作家劉雲若,還寫了名作《紅杏出牆記》,講述的就是報社編輯林白萍的妻子林芷華出軌其好友邊仲膺的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一枝紅杏出牆來,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名為《遊園不值》的一首小詩。是詩人遊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且富有理趣。據說是有一次葉紹翁去訪友,正巧友人不在家,葉紹翁只得站在友人家花園外感嘆:「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鞋子踩壞門口的青苔,輕輕的敲門卻一直沒有人來開;可是他家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紅杏伸出牆頭來」。如今我們提到「紅杏出牆」,會怎麼想?
  • 「一枝紅杏出牆來」明明寫景,為何被曲解?作者在上句挖了「坑」
    本期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常被咱們曲解的詩句,它就是: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詩和」春宵一刻值千金「一樣,本來也是寫春景的詩,現在常被我們用來指女子不守婦道。之所以咱們會理解錯,除了紅杏本身的豔麗屬性外,其實還與它的上一句有關。
  • 【一枝紅杏出牆來】杏花,江南的第一象徵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萬紫千紅總是春。每一朵花都是春色。其中,杏花和桃花,又是人們最常見、最喜歡的兩種花。今天說說這杏花。江南的第一象徵啊!有一幅對聯「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排在春雨前面,成為江南的代表。
  • 一枝紅杏出牆來上一句 一枝紅杏出牆來啥意思
    「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麼這首詩出自哪裡呢?作者又是誰呢?它的詩意是什麼呢?讓我們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譯文  大概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所以我輕輕地敲打柴門,門卻久久不開。  滿園子的春色早就已經關不住了,開得正旺的紅杏有一枝枝條伸到牆外來了,報告著春天的信息。
  • 葉紹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我輕輕地敲打柴門,卻久久不見人來開門。也許是園子的主人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了他的青苔吧。雖然進不去,但滿園子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你瞧,那開得正盛的紅杏,就有一枝枝條伸到牆外來了。 詩人去好友家拜訪,或許是有事要談,也或許是想與好友一起欣賞春景,但不巧的是好友不在家。大約那個時候沒有微信QQ也沒有電話,而出門拜訪很多都是臨時起意,所以撲個空是常有的事情。詩人賈島《尋隱者不遇 》寫的就是類似的情形。「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 《遊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詩君解讀:這是一首惹人喜愛傳唱千古的小詩。春天,詩人興致勃勃地去尋訪好友,但是沒有遇到(不值就是不遇的意思),本來這是挺遺憾的一件事,可是詩人有發現美的眼光,他看到了從牆角伸出來的一枝紅杏花,進而產生了哲學聯想,整首詩迴環轉折,妙趣橫生,頗堪玩味。首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和次句「小扣柴扉久不開」,語意是連貫的,需要連在一起來賞析。
  • 「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真的讀懂這首宋詞的含義了嗎?
    當你讀到「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時候,在你腦海中,第一次浮現的怕不是紅色的杏花穿出牆外,形容春色正濃,情趣盎然,而是會心一笑,大概立馬會想到某某出軌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首詩被收錄在我們小學課本中,它的作者是南宋詩人葉紹翁。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人,南宋中期文學家、詩人。祖籍建陽。原姓李,後嗣於龍泉葉氏,祖父李穎士於宋政和五年(1115)中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後知餘姚。
  • 「一枝紅杏出牆來」究竟是何意?
    可是就有很多詩在作者寫就之後逐漸被人傳頌,可是傳來傳去就將詩句的本來意思給傳歪甚至傳丟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前兩句其實也是葉紹翁自己的主觀想像,其實花園裡有人沒人都未曾可知,更別提主人自己的心思究竟是為何了。一個比較常規的小動作「小扣」,就將作者此刻的小心翼翼展現出來,也從側面反應他此時對於春色的嚮往。一個「印」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此時是怎樣的滿心期待了。
  • 葉紹翁《遊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據說,「一枝紅杏出牆來」被稱為史上最萬能的七言下聯,無論上一句詩是什麼,用這句來對準沒錯,比如「仰天大笑出門去,一枝紅杏出牆來」,「去年今日此門中,一枝紅杏出牆來」,「兩岸猿聲啼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春城無處不飛花,一枝紅杏出牆來」,「兩個黃醇鳴翠柳,一枝紅杏出牆來」……諸如此類,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看得我掩嘴笑個不停。
  • 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真的讀懂了這句宋詩嗎?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名為《遊園不值》的一首小詩。是詩人遊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且富有理趣。據說是有一次葉紹翁去訪友,正巧友人不在家,葉紹翁只得站在友人家花園外感嘆:「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鞋子踩壞門口的青苔,輕輕的敲門卻一直沒有人來開;可是他家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紅杏伸出牆頭來」。
  •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清人王士禛說他「一生低首謝宣城」,是說到了點子上的。李有一首《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其中的「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句,甚至將謝朓詩《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嵌入自己的詩中。這種既是認同,又是共鳴,也是時空轉換中藝術生命力的延續、張揚和創新的筆法,可以視作大師對大師,一種心靈上的折服。
  • 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單純寫景嗎?
    這個關於詩歌多重含義的問題很具體 : 宋代葉紹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純寫景嗎?前言單就這首詩來說,作者是不是純寫景很難說。詩人是否另有所指,需要根據其創作時的背景來判斷,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對於作者的用意只能是猜度了。
  • 一枝紅杏出牆來,生命是壓抑不住的,生命一定會找到它的出路
    詩人看到前方有一個小園子,但是感覺沒什麼人來,緊閉大門,所以他進行了一個揣測,想著從園林主人的角度來說,他恐怕不願意有人來。要是把大門敞開,可能很多人從這經過時,會忍不住進去看看滿園春色,那麼道路就會被踩得一塌糊塗了。可現在一看,小園門口還有很多青苔呢,上面都沒什麼腳印,因此詩人說「應憐屐齒印蒼苔」,猜想主人應該非常珍惜這個園子,以至於對園子周圍的蒼苔都很愛惜,不願有人踐踏它們。
  • 陸遊也寫過「紅杏出牆」的詩,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說到宋代詩人葉紹翁,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他有一句詩,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一枝紅杏出牆來」。我們先看看葉紹翁的這首《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有網友就想像這位主人可能不是很熱情好客的人,因為「小扣柴扉久不開」有三種可能,一是主人出遊,所以無人應答,但是這種情況不存在,理由很簡單,如果主人外出,「柴扉」一定是上鎖的,詩人不可能明明看見別人鎖了門,仍然還在「久扣柴扉」,這不是很傻嗎?
  • 「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化用別人的詩句,原文寫得更為巧妙
    葉紹翁在南宋也是鼎鼎大名,他的一首《遊園不值》意境唯美,寫出了不一樣的春色美景,而且這首詩句句經典,還常年入選小學課本,成為了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宋詩,可能熟唐詩的人會發現,葉紹翁這首詩中的名句「一枝紅杏出牆來」,原來是化用了別人的名句,所化用的正是唐朝詩人吳融的《途中杏花》一詩,原文寫得其實更加巧妙。
  • 「一枝紅杏出牆來」年年入選課本,卻被誤讀千年,真正意義無人知
    「一枝紅杏出牆來」年年入選課本,卻被誤讀千年,真正意義無人知前言:在古代的時期裡,出現了很多的詩人,他們所塑造出來的詩句,總是會被我們現代人進行著學習,但是很多的句子都被現代人進行著惡搞「一枝紅杏出牆來」就是南宋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的詩句,在小學的課本上就有這句話,能被入選到課本之中,可見這首詩也是有很深的內涵存在,講述的就是詩人在春天時期遊園的所見所獲。當初是江南二月時期,正是一個好季節,詩人來到了莊院門前,輕輕地去敲門卻無人回應,再次的敲門,還是無聲無息。就此,詩人也想著,或許就是這家人不忍心的去踩踏地上的青苔,所以才閉門謝客的吧。
  • 陸遊和葉紹翁都寫過杏花,其中「一枝紅杏出牆來」,到底化用誰的
    杏花入詩也是極為尋常,很多的詩人都寫過,其中有一句「一枝紅杏出牆來」,可謂是膾炙人口,成為了千古名句,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這首詩初讀好像很一般,可是多讀幾遍就會發現,寫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杏花,另外也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有著一種孤獨的美。詩人好像就是信手拈來,看到了圍牆裡有一枝杏花伸出來,於是只那麼淡淡著筆,留下了這麼一句千古名言。
  • 宋子偉丨一枝紅杏出牆來
    一枝紅杏出牆來作者:宋子偉遊園不值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南宋詩人,龍泉(今浙江龍泉縣)人。字嗣宗,號靖逸,屬江湖派詩人,擅長寫七言絕句,有《靖逸小集》、《四朝聞見錄》存世。首句採用「逆起法」,一下子就扣住讀者和心弦,而且內涵十分豐富,給人無限的聯想。
  • 你知道「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知道還有一句「一枝紅杏出牆頭」嗎
    最初的意義當然就是指的春天的美麗景色,比如「一枝紅杏出牆來」,本意就是指的春天美麗的紅杏,給景色增添一份嬌豔。只不過到了後來,這句詩被歧義解讀了。紅杏有關紅杏的詩句還真不少,比較出名的就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日邊紅杏倚雲栽」、「一梢紅杏出低牆」、「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等等,幾乎成為了春天的代名詞。
  • 「一枝紅杏出牆來」,現代人歪曲了其意,那出來的到底是什麼?
    「紅杏出牆」這詞出自於南宋著名詩人葉紹翁的經典宋詩《遊園不值》,原句為「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話的原意是「滿園的春色太過於盎然了,開得正旺的紅杏有一枝居然伸到牆外來了」。在現代人眼中這個飽含著無限春意的「紅杏出牆」卻已經成了「出軌」的代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