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萬紫千紅總是春。每一朵花都是春色。其中,杏花和桃花,又是人們最常見、最喜歡的兩種花。今天說說這杏花。江南的第一象徵啊!有一幅對聯「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排在春雨前面,成為江南的代表。寫杏花,寫得很美的詩句很多,「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但是杏花和桃花一樣,又是爭議最多的花,人們一面喜歡桃花的豔麗,一面又說桃花輕薄,隨波逐流。至於杏花,竟然成了風流美女的代名詞。
「紅杏出牆」四個字,就源自於這首《遊園不值》中的「一枝紅杏出牆來」。所謂「遊園不值」,就是到人家去看花園,沒有碰到主人。於是想,大概是主人怕園裡的滿地青苔被人的鞋子踐踏吧,所以我輕輕敲了幾下柴門,一直沒有人開門。但是,春色滿園,是關不住的,一枝盛開的紅杏花伸出到牆外。詩人從一枝開過牆頭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滿天絢麗的春光,總算是不虛此行了。屐(jī),木頭做的鞋子,代指一切的鞋子。後人把最後兩句又引申為,一切的美麗,一切的新生事物,都是不會受到限制的。美麗自有其衝破一切束縛的力量。
桃李杏,是民間最常見的水果。杏林、杏壇,還是中醫的代名詞。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時期,福建閩縣的名醫董奉精心鑽研醫術,又得到高人的傳授。學成之後,懸壺濟世,四處解救民間疾苦。他到達現在的安徽鳳陽境內時,看到這裡作為三國交戰的中心地帶,老百姓貧病交加,十分同情。於是他留了下來,立下一個規矩,看病不收錢,但看好一個重病,病人要栽五棵杏樹;看好一個輕的病人,病人要栽一棵杏樹。不到數年就有了萬株杏樹,成為杏林。到了杏子成熟時,老百姓只要留下一鬥穀子,就可以自行摘一鬥杏子回去。他又把換來的穀子救濟貧病交加的老百姓。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感恩的民族。董奉這種高超的技藝,慈悲的心腸,為世世代代人所稱頌,成為中醫的象徵。
桃李杏,作為常見的水果,經常並稱。只是杏子和李子都不能多吃,不像桃子,桃子對人有益無害,所以可以稱為壽桃,可以吃飽,民間有「桃飽」之說——這個「桃飽」,不是剁手黨的樂園「淘寶」。《西遊記》裡,唐僧師徒在野外,沒有吃的時候,孫悟空常常翻個筋鬥雲,不遠千裡摘來桃子,讓唐僧吃個飽。但杏子和李子不要多吃。農村有句話,「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據我爸爸說,杏子和李子都有輕微的毒性,吃多了,容易生瘡。
杏花已經開了。寶寶去尋找美麗的杏花吧。
===========「紅杏出牆」意義的演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本來是如實地描寫景色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早在唐代開始,紅杏和牆就成了一對詞,似乎牆總是要制止著什麼,防範著什麼,而紅杏一直要突破這種制止,衝出這種防範,展示出自己的美麗來。
比如唐朝詩人吳融「一枝紅豔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宋代王安石「獨有杏花如喚客,倚牆斜日數枝紅」、宋代魏夫人「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宋代陸遊「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宋代張良臣「一段好春藏不盡,粉牆斜露杏花梢」、金代元好問「杏花牆外一枝橫,半面宮妝出曉晴」等等。這些都寫的是杏花和牆的對抗。杏花和牆槓上了。
從孔子所在的春秋戰國一直到唐代,中國的禮教束縛其實是很輕的,唐代的規矩比現在少多了,皇帝可以娶後媽,嫂子可以嫁弟弟。武則天就是一例。才女杜秋娘原來是李錡的妾,李錡死後,皇帝正大光明地收歸自己了。到了宋代,「存天理,滅人慾」,禮教開始嚴格起來。
不過,人的欲望和本性是難以磨滅的,所以出軌從來就不曾斷絕過。在宋代開始,「紅杏出牆」,就有了這個意思。宋代的戲劇就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寫的是一對公子、小姐不顧禮教的戀愛情事。元代白樸還據此寫成著名的雜劇《牆頭馬上》。到了元代以後,「紅杏出牆」的用法就愈加明顯起來。比如「恰便似一枝紅杏出牆頭,不能夠折入手,空教人風雨替花羞」。一直到了近代,鴛鴦蝴蝶派的劉若雲,還寫了名作《紅杏出牆記》。
杏花就此成了定論,在文學史上成了特別的代指,專指風流女子。《麻衣神相》上說,女人千萬不能「杏臉桃腮」,這樣的女人漂亮而輕薄,出軌是相中註定的事情。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叫夏姬,春秋時期鄭國的美女。據記載,夏姬貌美,杏臉桃腮,與國君、多位諸侯、大夫通姦,引出一連串的歷史事件,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曾幾何時,我們大批封建禮教,其實一個沒有規則,沒有道德的時代,其實也是可怕的。
後來,讀馬克思的書,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仿佛有所明白,美女因為難得,所以眾人趨之若鶩,被注意或者被奉承、被勾引的機會多了許多,既誘惑人也被人誘惑,因而紅杏出牆的機會也就多了很多吧。由此看來,真不能單方面地責備美女。美女,是人世間的春色。
===========================================
以當代情懷,看古代詩詞;以「美詩+美圖+美文」為特色重新發現經典,帶孩子和父母念詩。感謝您關注「寶寶念詩」!感謝您每一次的閱讀、點讚和轉發!本文圖片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