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文化專訪——張淑芬 慧眼識硯的「匆匆那年」

2021-02-15 聚硯齋

「武士愛劍,文人愛硯。」在中國傳統的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中,硯固然排在最末,但其文化含量和收藏價值卻居領銜地位。

如今,硯雖然從案頭挪移到博古架上,但收藏者依舊不改對它的一片痴情。對面的長者,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淑芬。在永安賓館的咖廳裡,記者與這位著名文博專家、雜項鑑定專家邊品茶邊欣硯。美硯與佳茗的相融,是一種美麗的邂逅。張淑芬娓娓而談自己獨特的文博經歷和與鑑賞的不解之緣……

自大宅門到故宮博物院

張淑芬出生在廣東番禺,3歲那年隨祖輩遷到北京。出身於大戶之家的張淑芬對古董、古玩的接觸是從出生就開始的。她的祖父張維屏於嘉慶九年中舉人,道光二年成進士,和黃培芳、譚敬昭等並稱為「粵東三子」,被譽為「詩壇七子」之一。小時候,張淑芬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對古玩、女紅很有興趣,還特別喜歡去博物館。接受採訪時,她說:「家中先人是與林則徐同科的舉人,是當年有名的詩人。鴉片戰爭年代時期,先輩和林則徐並肩戰鬥過。我的祖母到很多姑母,她們都是不裹小腳,不扎耳眼,上洋學堂的新一代女性。」

文房雅玩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們孜孜以求的,張府到處是精緻典雅的筆墨紙硯。賴於祖上的蔭翳,張淑芬很小的時候對傳下來的文房精品有濃厚的興趣。每每用畢書寫工具,長輩就會讓小淑芬擦拭硯臺等。在擦拭的過程中,張淑芬常常為硯臺外觀的晶瑩透亮、紋理的細膩清秀所吸引,那種直面而來的美感讓她驚詫。「這種從小培養起來的興趣往往給人以很大的影響。」(藏家展示張淑芬(左)祖父張維屏(號南山)撰寫的訓子孫之道「惜分陰」條幅)

20世紀60年代,張淑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當時的冷門專業,進入文化部文化學院文物博物館系學習,次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大學共用6年的時間學習繪畫書法課及文化史論課。畢業實習的時候,她還參加了廣東一處東漢墓葬的發掘工作,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最早從事考古工作的女性之一。本來,家學淵源是張淑芬從事文物鑑定工作的優勢,但是在「文革」這非常歲月卻成了劣勢。自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張淑芬並沒有像很多同學那樣,立刻被分配工作,而是先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所謂「思想改造」,但是這並沒有改變張淑芬的志向,1973年回到北京的她最終還是進入了故宮博物院。

來到故宮之後,張淑芬最先進入到文物保管部。後來,她進入了陳列部,這是國寶級文物展出的地方。每換一次文物,她都記下資料,私下裡自己揣摩學習,由於她對工作認真負責,不久又去從事「文房四寶」(文房清供)及竹、木、牙、角工藝類藏品的陳列和研究工作,這一幹就是一輩子。「當年,市場並不看好『文房四寶』,加上我是學美術出身的,一時心裡還難過好一陣子。但是,我不停地告訴自己『要爭氣』,要作出成績來。」

當年的每個周六,張淑芬抽出半天上門找文物鑑賞家探討業務。尹潤生、張子高、楊伯達等文博大家,都是張淑芬鑑賞人生路上的好導師。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張淑芬發現故宮裡的藏品真是太美了,尤其是她研究的硯臺等,件件都透出我國古典文化的神韻。

功能被「擱置」之外的文化

硯是文房大項,「四寶」之重。張淑芬說,硯臺在古代差不多是最早被當作雅玩的文房用具,也是傳統文人最珍視的文玩。

張淑芬認為當今硯文化的出路應該在傳承上不失硯功能的形制,在繼承傳統工藝技法上少用機工、多用手工藝雕刻技法創新思路,整體包裝要求題材內容具有歷史、文學、神話、故事等有豐富人文內涵的主題的新的構圖、構思,反對異造,要因材施藝,突出硯石的材質美感為制硯藝術的重要追求。「雕刻要善於利用硯臺材料和天然特性,材質、形狀、色澤、紋理、石眼等,都是創作的元素,甚至可以變廢為寶,顯瑜掩瑕,充分利用硯材本身特點給人的美感。」正因為硯的作用正轉向品賞和收藏,所以就必然地要更加注意起它的石質、雕工、銘刻、品相裝飾、藝術構思等,把硯當成藝術擺玩和人文風景。張淑芳言及當代硯雕中繼承古代工藝的問題,張淑芬認為,繼承最好的辦法就是摹古,就像學習書法要臨帖一樣。她曾甚至倡議要組織當代硯雕家將硯譜中的硯臺全部做一批高仿品。她認為通過摹古、向宮廷硯工學習,硯雕師才能繼承古代的硯雕技巧,才能夠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張淑芬經常作為央視「鑑寶」節目專家,負責雜項鑑定。張淑芬注意到,為了保護心愛的「寶貝」,藏家大多將藏品裡三層外三層包裹得嚴嚴實實,報紙、紙箱、絨布、浴巾、毛毯全都派上了用場,每一位藏家打開包裝的過程都令在場的所有人很是期待。群眾的熱情讓張淑芬感動。面對文物收藏品市場魚龍混雜的狀況,張淑芬樂意幫助前來諮詢的收藏者,向社會倡導一種理智和正確的收藏理念。

「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張淑芬說,中國文化,說白了就是文人文化。硯文化的內涵是非常深廣的,大部分文人用品都是孤品,其增值空間很大,許多人不知道收藏什麼,我就告訴他們,就收藏文人用的東西,其中文房用品是首選。硯臺又是文房中的老大,所以將來古硯的增值是必然的,這是不容置疑的。針對目前國內民間收藏熱的持續升溫、有時單件藏品的漲幅令人咂舌,張淑芬則不忘給火爆的收藏市場「潑冷水」,認為不能盲目進入收藏市場。「硯臺作偽,主要在石材上動手腳。我國硯材豐富,品種繁多。鑑別硯臺的真偽,應該先看它是什麼硯石、產在什麼地方、石性如何、紋理有什麼特點;進而再看石品、紋理、雕刻手法、鐫硯裝飾是否與時代特點相同。」張淑芬說,端硯石料名貴,偽造者多用別處類似、近似的石料雕琢,但細觀察可以發現石質生硬、不溫潤也無光,完全沒有幼嫩密實的特點。她說,識硯有四招,即看色、手模、聽聲、掂重。「看硯色是否自然、是否經過修補,手摸石質潤滑的為佳,手感冰涼的好,不同材質的硯臺敲打後音色也不同。此外,感覺比較的,硯石結構細密結實些。」

硯者,研磨也,默默靜心,慢慢細磨,實乃修身養性之功。賞硯,一如品茶,能修煉心志。採訪時,張淑芬講了這麼一件軼事:「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的身體體質比較差,人又非常暴躁,他的性格明顯不利於養生。後來,他看很多人搞收藏,有些人還發了筆小財,於是抱著玩玩的心理搞起硯臺等的收藏起來。過了一兩年,和許多有心得的收藏家一樣,他的心理受到了觸動,心態變好了,身體也比以前健康了。他向我解釋說,他收藏硯臺等古玩,開始也是想嫌點兒,但是當自己端詳把玩手中的古玩的時候,發現表面的包漿有一種莊重沉穩的美。欣賞這種美,讓他的心裡安靜下來,享受這種特別的美,心靈得到淨化。」

沒想到,收藏能夠改變人生。一個收藏愛好者,追求的應是收藏過程中的喜怒哀樂,或者從中悟出的人生哲理,收藏者有打眼吃藥的痛楚,也有過撿漏的驚喜。張淑芬說,你不妨這些悲喜看作一種常態,任自己體味,也不妨看淡這些悲喜,讓自己品味其中的人生文化。

如今,硯臺離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遙遠,很少再有人研墨揮毫,但其藝術收藏價值卻是如日中天。

「小」硯臺裡的大乾坤

從事收藏品鑑定,要有雄厚的學術基礎。「活到老,學到老,故宮的東西看過了,還想看看民間的東西。搞鑑定,不能胡來,我不是那種『你給我錢,我就按你的想法寫鑑定』的人,為了使價錢準確反映市場行情,每年都得看大量的拍賣圖冊,我的估價一般都比較適中。」這麼多年收藏鑑賞的經驗更加堅定了張淑芬的一個看法,最有歷史價值的器物還是在故宮,「尤其現在,民間的好東西已經越來越少。如今市場也比較混亂,急功近利踏入古玩這一行的人,大多不會以獲利收場。一些真正的收藏大家,他的東西經過專家鑑定後可能就不再出手了,他不會把無價之寶拿去賣錢。像古硯這類文物收藏的驚喜之處,其實還是因為它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收藏,其實說到底是文化活動,但現在基本上被商業化了,我們要善待歷史、善待文化。」

在中國古代,硯的地位遠遠高於其他許多門類的藝術品。除了文人喜愛之外,與皇家的寵愛不無關係。硯臺不是尋常家用擺件或生活實用器皿,畢竟它是直接參與書畫創作的主要工具。近年來,出自清宮的文房用品紛紛現身拍場,並在各路藏家的追捧下成交價格逐年走高,成為市場的新熱點。在這之中,被譽為「大清國寶」的松花石硯尤其引人關注,據統計在已獲成交的60多方松花石硯中有8方拍出了上百萬元的高價。

張淑芬透露,目前北京故宮館藏的松花石硯僅80多方,臺北故宮有10 0多方,而且兩地故宮收藏的松花石硯多數是在康雍乾三朝製作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自乾隆十九年下令封禁石場後,便不再採石,宮中制硯都取用存料。而且隨著大清帝國的衰落,清宮中也無力大量製作松花石硯。可見本已十分名貴的松花石硯,更因為存世的稀少愈發地彌足珍貴。

張淑芬很迷戀於收藏,但是國家有規定,文物工作者在職期間禁止自己收藏或參加這方面的市場活動,因此她的藏品早期全是祖傳的,退休後才收藏硯臺等。

退休後,每有時間張淑芬都會到古玩市場看看,遇到有特點、有代表性的硯臺等精品會購下來,作為收藏或留著作為以後講課時的素材。「逛古玩市場是收藏愛好者的必修課,更是基礎課。去市場要懂行話,識貨是基礎,砍價見真偽。市場的騙子很多,不要輕易下手。」張淑芬提醒收藏愛好者,地攤上容易交學費,熟人殺熟也做局。「高手也有打眼的時候,高手吃進贗品後礙於面子,只能先當精品藏著,然後再找機會以真品的價格轉讓給『二五眼』。」

張淑芬的生活是那麼多姿多彩,因為與硯結緣的她從中找到了硯文化的真諦,體味到了其中真趣!專注和傳承,是她鑑賞人生的另一財富!

(摘自:中華兒女雜誌)

相關焦點

  • 張淑芬不僅是易硯文化領軍人,更是易縣的愛心企業家!
    今天的主人公張淑芬就生長在這個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易縣她把濃厚而精深的文化濃縮到了易硯中使你在看到一方方硯臺的同時仿佛看到了歷史、現在和未來張淑芬,女,1963年出生,易硯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 故宮院藏乾隆御題硯,其實是中國十大名硯之玉山羅紋硯
    如今,中華硯文化全面復興,在玉山縣雕刻藝術家協會傾力挖掘、組織整理下,玉山羅紋硯的輝煌歷史、厚重文化得以弘揚正位,其藝術創作境界也得以開拓提升。前不久,玉山羅紋硯在第六屆全國精品硯臺評選中,一舉獲得金獎2件、銀獎15件,充分展示了羅紋硯的不凡魅力!
  • 以品裁德 硯裡氣象:大西洞浮雕山水對硯品鑑
    大西洞浮雕山水對硯硯拓,以薄刀作披麻解索皴,山水橫展,莽莽蒼蒼,溪流過橋,坡腳鋪水,山泉瀉池。大西洞浮雕山水對硯硯拓 局部大西洞浮雕山水對硯硯拓 局部此中人物冬心先生可以舉例。冬心先生即金農,清康乾時人,不僅書畫奇古,亦好收藏金石文字,且精於鑑別,於古硯偏愛尤甚,因藏佳硯百二十方,自號「百二硯田富翁」,並刻「百二硯田富翁」章,常常鈐於所作得意的書畫作品上。而賞硯興起,便作硯銘,謔言妙語,信手拈來。曾集所作硯銘95條合為一卷,其序云:「予平昔無他嗜好,惟與研為侶,貧不能致,必至損衣縮食以迎來之,自謂合乎歲寒不渝之盟焉。石材之良楛美惡,亦頗具識辨,若親德人而遠薄夫也。」
  • 從硯銘看硯文化
    明代顧從義摹刻石鼓文淄硯清吳昌碩銘文硯清高鳳翰玉帶池端硯淄硯作為傳統文化瑰寶,我們有責任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讓淄硯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賦能,讓人們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認知中華文化的優秀品格。
  • 硯臺收藏:玩的不是硯,是硯文化
    在小編看來,既然硯臺來自古人,就應該把它放在古人創造的文化傳統中去欣賞。如果將詩歌、篆刻、碑刻等文化因素與硯臺相結合,它們所提供的收藏趣味比硯臺本身更重要。硯臺收藏:玩的不是硯,是硯文化很多人會說自己是玩硯臺的,其實這個說法不對,玩的應該是硯臺文化,硯不僅僅只是一塊經過雕琢而成的物品,更是一個血有肉的文化載體。在展出的硯臺中,往往是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體積小。
  • 教您如何慧眼識古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玩,歷來備受世人珍視。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古玩領域也成為了當下最具潛力的領域。在眾多的古玩珍奇中,文房四寶雖不是國之重器,卻是古代文人墨客審美要求和風雅趣味的體現。而文房四寶中的古硯,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芒。
  • 河北易縣: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班開班
    12月6日,由河北省易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保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易硯文化研究會和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首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班」在易水硯大酒店2號會議廳舉行開班儀式。,易縣文聯主席李曉潔,易硯文化研究會會長、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洪利先生出席開班儀式。
  • 「硯」動天下——文房四寶之硯
    網絡配圖清代內務府造辦處設有「硯作」,募選地方名工巧匠在內廷專門負責宮廷用硯的製作,主要有端石、歙石、澄泥、松花石、玉石、銅匣暖硯等。雍正款松花石長方硯(附盒),清雍正清雍正款 松花石長方硯,松花石、漆木。硯長12、寬8.2、厚1.2釐米。
  • 一硯一品 | 我和端方硯
    此硯淨長11.5公分,寬10.5公分,厚約3公分。四四方方、無款無識,雞翅木天地蓋。從天地蓋的做工和包漿來看,應該是民國以前的作品。由於木材收縮,框住硯臺,所以買回家後先將硯臺四周稍微打磨,天地蓋的內邊也刮去一些,這才開合自如。
  • 專訪石屏紫石硯傳承人——阿少雄
    「守藝人」——石屏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阿少雄。阿少雄團隊共6人,平均年齡30歲,這群年輕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石屏紫石硯文化傳播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文獻名邦石屏有一方美麗的紫石硯。成品紫石硯▲阿少雄創作的的硯臺類作品主要有:九龍硯至尊硯,五龍硯,雙龍戲珠硯,二龍搶寶硯,獨龍戲珠硯,龍鳳呈祥硯,荷花硯,殘荷硯,上山虎硯,下山虎硯,命名硯(狀元故裡),翰墨書香硯,花鳥硯,石紋硯(天然石紋)等。
  • 不忘初心,迎難而上,不斷推動弘揚中華硯文化事業發展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高以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原名譽副會長、硯文化工作委員會原名譽會長劉紅軍應邀出席會議並分別講話。會議就2020年度弘揚硯文化工作情況作了小結,並對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進行了部署;匯報審議了《關於換屆籌備、組織機構調整的意見及相關工作說明》;聽取了部分與會專家、學者關於弘揚硯文化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 大河專訪|為硯而痴狂!一位濟源天壇硯老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
    4月12日,在濟源市北孫村的「張書碧盤谷硯工作室」,今年68歲的河南省盤谷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濟源市盤谷硯博物館館長張書碧在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時侃侃而談。他表示,濟源天壇硯作為全國知名產品,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把天壇硯文化進行弘揚、傳承、保護,讓天壇硯做得更好,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 大河專訪 | 為硯而痴狂!一位濟源天壇硯老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
    4月12日,在濟源市北孫村的「張書碧盤谷硯工作室」,今年68歲的河南省盤谷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濟源市盤谷硯博物館館長張書碧在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時侃侃而談。  他表示,濟源天壇硯作為全國知名產品,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把天壇硯文化進行弘揚、傳承、保護,讓天壇硯做得更好,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 意在象外情在境中|硯硯|弘一大師_鳳凰文化
    總之,可以說,表真摯之情、狀飛動之趣、傳萬物之靈,種種人類美好的情感、硯雕家的心靈寄託,都可以在硯這個方寸之地得以體現。「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哲學概念,其基本精神之一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緣石賦形、因材施藝,利用硯石材質其形其色其紋之天然之美,賦於自己的創作靈感、藝術構思,使作品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是我歷年來制硯一直探索和追求的藝術宗旨。
  • 三硯重聚 重寫傳奇故事
    據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阮華端介紹,何崇甘之父就是坊間所傳千金猴王硯和嵒華四象硯(俗稱猴硯、鶴硯)的硯主人「何蓬洲」,而這方「九暈太極硯」的銘文顯示硯主人也同為「禺山何氏閒叟」。何氏後人何崇甘、何紹圻、張楴禎口述時則說道,猴硯和鶴硯在售賣給廣東省文管會或廣東省博物館之前並未離開何家,猴王硯是進入五十年代後經何翰屏的兒子何崇燡或兒媳之手,以高價賣給古董店時,被慧眼識珠的商承祚教授買下,後來轉讓給廣東省博物館。阮華端認為,經省博專家根據現有資料深入研究梳理,認為何氏後人的說法更為可信。
  • 陽光下的「硯」遇 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開幕
    陽光下的「硯」遇 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開幕     本報訊(記者 秦勇)1月17日,2013年攀枝花歡樂陽光節·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在仁和區拉開大幕。
  • 德州書畫家王徵遠雅好藏 硯傾心鐫刻硯銘
    他精心研究硯臺的演變與鑑賞、硯銘的題寫與刻制。如今已收藏了近百方從秦漢到清朝的古硯,質樸典雅,型質各異。正陸續將其刻上銘文題跋,寄託情懷,傾訴心聲。滿懷熱情搜集古硯  2016年9月,王徵遠去天津訪友時,參觀了天津博物館的古硯展覽,博大精深的硯文化、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及文辭精採的銘文令他讚嘆不已。
  • 謝春彥:硯人書畫
    先人刻劃、結繩、金石、文字皆莫不與文字圖形有關,所謂天人相應、相映、相印照而互發互生者也,故亦有文激而化,文化出,乃歷史之大負載者。故有文房,有筆墨紙硯,四寶俱,筆為心手執,墨故生跡,紙與絹素承之爾。唯石成之大匠氣門者也,或方或圓,徵天圓地方之大象,巍巍然,崇崇然。
  • 中華硯文化高峰論壇及中國名硯展在上海舉行
    7月8日上午,上海世博園國際信息發展網館多功能廳熱鬧非凡,由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和「聚硯齋」主辦, 北京聚寶偉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與北京觀賞石協會承辦的 「中華硯文化高峰論壇」隆重舉行。
  • 藏硯四百多方的陳國源著書,分享藏硯心得,為弘揚硯文化作貢獻
    硯,古代稱為研,迄今為止,我國最古老的一方研,是新石器時代的雙格石硯。它是在1958年從山西寶雞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一個硯藏家能把個人的收藏與這個國家的、民族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並在弘揚硯文化上做出貢獻,實乃收藏之道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