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的「硯」遇 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開幕

2020-12-13 四川日報

陽光下的「硯」遇 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開幕

    本報訊(記者 秦勇)1月17日,2013年攀枝花歡樂陽光節·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在仁和區拉開大幕。展臺上擺放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雕刻精美的苴卻硯,牆壁上掛滿了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的作品。硯與書法藝術的完美結合,令眾多參觀者嘆為觀止。
    本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展出了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的80多幅作品,這些作品均圍繞中國苴卻硯之鄉題材創作。苴卻硯精品展展出了由羅氏三兄弟等知名苴卻硯雕刻大師創作的精美硯臺150餘方,體現了苴卻硯「仁和製造」的水準。
    在當天的開幕式上,還舉行了苴卻硯《千硯大典》的首發儀式。
    2011年,仁和區啟動了「千硯工程」,由苴卻硯雕刻名家歷時兩年多精心設計、雕刻製作了龍鳳、百獸、百花、百果等10大系列共千方精美苴卻硯精品。《千硯大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千硯工程」的千方苴卻硯精品逐一呈現。首批《千硯大典》共印製2000冊,其中300冊為精裝本,1700冊為簡裝本。

相關焦點

  • 千硯工程築夢「苴卻硯王國」
    正當記者不知說什麼安慰他時,劉貴炳卻振奮了起來,「越是這樣,我們越要迎難而上,電商和在成都建立分公司都是我們下一步的目標。」 4年前,很少有人知道劉貴炳和他的太陽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1年底,劉貴炳斥資1000萬準備在攀枝花市仁和區打造「前無古人」的千硯工程。「攀枝花產苴卻石,也不乏優秀的造硯大師,但是多年來我們的苴卻硯產業都處在私人作坊小打小鬧的『粗放』階段」。
  • 苴卻硯文化旅遊街區藝庫街開街在即!苴卻硯大師工作室等入駐運營
    位於仁和路歇橋旁的「金海苴卻硯文化旅遊街區」,是以三線文化、苴卻硯文化以及攀西民俗文化為底蘊而打造的集中性商業區。目前,旅遊區的建設已基本完成。據悉,該項目根據運營業態規劃為「一心六街」,從休閒美食、民俗購物、創意產品到文玩藝術、濱河酒吧等業態,應有盡有。
  • 苴卻硯:不僅是硯臺更是文化(圖)
    「我們做的不僅是硯臺,這是文化。」一位正在雕刻苴卻的師傅停下手中的活,擲地有聲地告訴記者。  獨此絕有的苴卻硯近年來成為攀枝花市重點打造的文化產業,在政策、資金、人才等多方位的推進下,苴卻硯備受矚目。仁和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些年來,仁和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苴卻硯產業鏈,涵蓋採石、運石、存貯、石材銷售、胚料加工、雕刻製作、配盒包裝、銷售運輸等各個環節,行業從業人員約6000人,苴卻硯文化產業正成為仁和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傾力打造注入文化是關鍵  跨越千年,苴卻硯已成為攀枝花市重點打造的城市名片。
  • 苴卻硯
    佛260×200(李永弟提供)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苴卻硯石材產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書簡硯(370×240mm)(李永弟提供)     苴卻硯集端、歙二硯優點於一身,雕刻集淺浮、鏤空、圓雕、深雕、薄意、減地雕刻於一體,形成了厚重渾實、明麗濃鬱的多元風格
  • 苴卻硯雕刻大師曹加勇——工匠的傳承與創新
    一塊塊外表看似普通的硯石,在老師的精雕細琢下,成為了一方驚豔絕美的苴卻硯,曹加勇像著了魔一樣,被這精巧的雕刻技藝所吸引,從那一刻起他就認定了苴卻硯雕刻是他終生的職業。剛踏入苴卻硯雕刻的大門時,曹加勇的內心有激動也有不安,激動的是他的愛好有了發揮的空間,不安的是對苴卻硯的不了解。
  • 苴卻硯的歷史(三)——重現苴卻硯的第一人
    著名作家李林櫻女士在其《硯痴傳奇》一文中講到羅敬如先生尋找苴卻石源的艱辛經歷時說:「在濤聲訇然的懸崖絕壁上,巨大的硯山終於被他們找到了……激動中,羅敬如涕淚交流了。」(載於《攀枝花文學》,1992年2月)。這一頗具傳奇色彩的尋石過程被臺灣一家刊物稱為「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苦苦追尋」。羅氏父子及其學生後來多次在硯石產地取樣、查勘時,當地人仍不知此石的用途。
  • 失而復得苴卻硯:最古老的「新硯種」
    苴卻硯是攀枝花的一張名片,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就位於攀枝花仁和區仁和鎮的路歇橋,它是大河流域的文化地標。博物館以苴卻硯臺外觀為設計原型,包括了多功能展廳、綜合展廳、精品陳列廳、名家展示廳、藝品鑑賞廳以及苴卻硯石展廳6個展廳,收藏了1600多件苴卻石作品。
  •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有了身份證
    近日仁和區標誌性建築——中國苴卻硯博物館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證~今年6月,在省市文物部門的指導下,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博物館條例》和博物館註冊登記要求,仁和區文廣旅局積極開展苴卻硯博物館備案登記工作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位於仁和區仁和鎮蓮花村路歇橋仁和區苴卻硯文化街,南側緊鄰仁和區渡仁西線路歇橋,東北側緊鄰攀枝花大道,西側緊鄰大河景觀,於2014年6月動工修建,2015年3月1日正式開館,總投資3200萬元。
  • 苴卻硯:中國「彩硯」的國風傳奇
    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盛產各種石材,除四大名硯外,各地還開採出其他硯石,形形色色不下百餘種。東西南北中知名的還有松花硯、易水硯、賀蘭硯、魯硯、湘硯、苴卻硯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1995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喬石,選取了幾方「苴卻硯」作為國禮,贈送日本天皇和韓國總統,韓日自古以來便與中國一衣帶水,毗鄰而居,漢唐文化對其影響頗深,選取文房清供作為國禮本就順理成章,但此次選取的苴卻硯,名不見經傳,不入四大名硯之中,是什麼讓國家領導人青睞有加?
  •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攀枝花是中國苴卻硯之鄉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 攀枝花是中國苴卻硯之鄉。苴卻硯作為中國古老的「新硯種」,由於歷史上地處偏遠,所以開發難度較大。
  • 走進仁和非遺|苴卻硯雕刻大師曹加勇——工匠的傳承與創新!
    一塊塊外表看似普通的硯石,在老師的精雕細琢下,成為了一方驚豔絕美的苴卻硯,曹加勇像著了魔一樣,被這精巧的雕刻技藝所吸引,從那一刻起他就認定了苴卻硯雕刻是他終生的職業。剛踏入苴卻硯雕刻的大門時,曹加勇的內心有激動也有不安,激動的是他的愛好有了發揮的空間,不安的是對苴卻硯的不了解。
  • 探訪「中國苴卻硯之鄉」:不拼產量「拼」文化
    高寒 攝    雕刻師「點石成金」般對苴卻石巧形巧色巧雕,使每一方苴卻硯都「獨一無二」。 高寒 攝   中新網成都12月6日電 (劉彥君)「苴卻硯賣一塊就少一塊,這個產業的發展並不是拼產量,關鍵是要注入文化。」6日,記者探訪了有「中國苴卻硯之鄉」美譽的四川攀枝花仁和區大龍潭鄉,感受「中國十大名硯」之一苴卻硯的藝術魅力。
  • 賈瑞雲:讓苴卻硯文化藝術作為弘揚中華文明的載體
    4月24日上午,市委書記賈瑞雲走訪了聯繫的黨外代表人士——攀枝花硯文化研究所所長、市新聯會理事、九三學社社員俞飛鵬,並和他深入交流,探討弘揚中華文明,推進苴卻硯文化和產業發展的新路徑。賈瑞雲希望俞飛鵬充分發揮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工藝美術家、中華傳統工藝特級大師的優勢和特長,為繁榮苴卻硯文化和產業發展多做貢獻,讓苴卻硯文化藝術作為弘揚中華文明的載體。
  • 攀枝花英才 | 俞飛鵬:默默耕耘40載,以匠心創新發揚苴卻硯
    攀枝花苴卻硯文化研究所所長 俞飛鵬:在接觸苴卻硯後,攀枝花也發出邀請希望我留在這裡,我也覺得這裡很吸引我,所以我毅然把老家硯廠的工作辭掉,紮根於此。攀枝花苴卻硯文化研究所所長 俞飛鵬:我覺得,我和硯石其實是在談一場戀愛,我對它要產生感情,同時我對它還要洋溢激情,我才能把這方硯刻好。
  • 匠心獨具「苴卻硯」——攀西奇葩,中國彩硯
    ,1980x1200x25cm,是目前苴卻硯石最多、型體最大、標價最高的一方硯。No.1攀西奇石 中國彩硯苴卻硯作為攀枝花市特色文化名片,也是中國名硯之一,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於硯界,被譽為「中國彩硯」。
  • 苴卻硯的歷史(二)
    自古以來僅有諸葛亮七擒孟獲、兵定瀘水(今金沙江),其將士就地取材制硯,諸葛亮喜得七星硯之類的傳說。據黃道霞先生的《「苴卻硯」考》論證,當今的苴卻硯可能是歷史上有名的瀘石硯,黃文考證說:「瀘石硯,見於宋人著作。」
  • 苴卻硯的歷史(一)
    」,畫家黃胄題詞「美石妙品」,諸多榮譽加於一身,更顯氣質不凡,要了解「苴卻硯」,便要從「苴卻」兩個字來深入探查。而「苴卻硯」卻是由地名「苴卻」而得名,當地一律發「左」音,是世代生活在苴卻地域人們的同一發音。 清《姚州府志》中記載:「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馬苴,大姚之苴卻,鎮南之苴力鋪、苴水皆讀為子鎖切,音左」。《漢書· 終軍傳》:「苴以白茅」,師古注有:「苴音租。夫租音與左音相近,滇人之苴字為子鎖切者,其租音之轉而訛歟。」
  •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調研苴卻硯愽物館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調研苴卻硯愽物館時間:2016-06-27 19:39   來源:www.panzhihua.gov.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6月25日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來到仁和區苴卻硯愽物館進行調研。
  • 苴卻彩石懸崖藏 精雕雅硯美名揚
    作為中國名硯之一,苴卻硯因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苴卻硯原石材名為苴卻石,產於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與大龍潭鄉之間,石材質地溫潤細膩,所制之硯發墨如油,儲墨不腐,耐磨益毫,深得文人雅士鍾愛。億萬年的地質變化,讓攀枝花孕育出各種石材:石墨、火晶、瑪瑙、玉石,以苴卻石最為著名。苴卻石多藏身於萬丈懸崖之上,地形險峻,開採艱難,它的石材、石質、石品集中國四大名硯優點於一體。苴卻硯雕刻工藝歷史悠久,雕刻精美,圖案栩栩如生,體現了中國傳統石雕技藝的精美絕倫。
  • 四方論硯文化交流活動在攀枝花開啟
    12月20日至22日,以「創新融合」為主題的2019年中國攀枝花歡樂陽光節——第十一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四方論硯文化交流活動在仁和區舉辦。「四方論硯」專家論壇作為此次苴卻硯文化藝術節的重要學術活動得到了中國民協硯文化委員會的大力支持,12月20日至21日,在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召開,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硯文化委員會主任吳笠谷主持,「汪海藏硯展——西南地區硯拾零」展也同期舉行。在論壇上,受邀嘉賓就硯文化研究、硯文化產業壁壘及發展思路進行交流演講,參會各名硯大師分享了各硯種的 發展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