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攀枝花是中國苴卻硯之鄉

2020-12-13 騰訊網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

攀枝花是中國苴卻硯之鄉。苴卻硯作為中國古老的「新硯種」,由於歷史上地處偏遠,所以開發難度較大。苴卻硯是攀枝花市的名片之一,它集中國古「四大名硯」之優點於一身,由於其色彩豐富,又稱"中國彩硯",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博物館以苴卻硯臺外觀造型設計,是大河流域的一個標誌性藝術品建築。

博物館共有6個展廳:多功能廳、綜合展廳、精品陳列廳、名家展示廳、藝品鑑賞廳、苴卻硯石展廳。館內共有包括苴卻石藝術品、苴卻硯、根雕、書畫等藝術藏品1886件。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由政府興建的硯文化專題展館。

詳細地址: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路歇橋

交通攻略:

市內乘坐1路或25路到【路歇橋】下車即是

實用tips:

開放時間:周二、周三、周日9:00-17:00,16:30停止進入,周四-周六9:00-18:00,17:30停止進入;周一閉館。

門票:憑本人有效證件證進入

相關焦點

  •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有了身份證
    近日仁和區標誌性建築——中國苴卻硯博物館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證~今年6月,在省市文物部門的指導下,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博物館條例》和博物館註冊登記要求,仁和區文廣旅局積極開展苴卻硯博物館備案登記工作9月25日,「中國苴卻硯博物館」正式獲得四川省文物局登記註冊,進入全國博物館行列。繼攀枝花市博物館(十三棟)、大田會議舊址、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之後,我市登記註冊博物館增加至4座,這也是仁和區獨立註冊登記的第一座博物館。
  • 攀枝花中國苴卻硯博物館,有範曾盛讚的文房奇品,孔明也用過
    作為完全的門外漢,今天去「攀枝花中國苴卻硯博物館」,觀賞了裡面陳列的各種珍奇的苴卻硯,這算開了眼界,長了知識。攀枝花苴卻硯我國的名硯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但是它們都不具備苴卻硯石色豐富的優點。它是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的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的標誌產品。這種石材非常難尋,主要在仁和區的金沙江邊陡峭的懸崖上。
  • 探訪「中國苴卻硯之鄉」:不拼產量「拼」文化
    探訪「中國苴卻硯之鄉」:不拼產量「拼」文化 2014-12-06 11:01:38高寒 攝    雕刻師「點石成金」般對苴卻石巧形巧色巧雕,使每一方苴卻硯都「獨一無二」。 高寒 攝   中新網成都12月6日電 (劉彥君)「苴卻硯賣一塊就少一塊,這個產業的發展並不是拼產量,關鍵是要注入文化。」6日,記者探訪了有「中國苴卻硯之鄉」美譽的四川攀枝花仁和區大龍潭鄉,感受「中國十大名硯」之一苴卻硯的藝術魅力。
  • 苴卻硯:不僅是硯臺更是文化(圖)
    積澱千年年產值近億元  攀枝花苴卻石形成於晚二疊紀,是攀西古裂谷巖漿活動與圍巖發生熱接觸變質作用的產物,其原巖為新元古界震旦系觀音崖組,也即苴卻石須5.7億年至19億年的漫長時期才能形成。這種獨有的苴卻石主要集中於仁和區,後者被稱為「中國苴卻硯之鄉」。
  • 匠心獨具「苴卻硯」——攀西奇葩,中國彩硯
    」(zuǒ què)是地名的古稱來自於彝音的漢譯,是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以此地懸崖峭壁為石材製作而成的硯,謂之苴卻硯現代漢語中統稱「苴卻 」(jū què)。,1980x1200x25cm,是目前苴卻硯石最多、型體最大、標價最高的一方硯。
  • 苴卻彩石懸崖藏 精雕雅硯美名揚
    作為中國名硯之一,苴卻硯因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苴卻硯原石材名為苴卻石,產於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與大龍潭鄉之間,石材質地溫潤細膩,所制之硯發墨如油,儲墨不腐,耐磨益毫,深得文人雅士鍾愛。億萬年的地質變化,讓攀枝花孕育出各種石材:石墨、火晶、瑪瑙、玉石,以苴卻石最為著名。苴卻石多藏身於萬丈懸崖之上,地形險峻,開採艱難,它的石材、石質、石品集中國四大名硯優點於一體。苴卻硯雕刻工藝歷史悠久,雕刻精美,圖案栩栩如生,體現了中國傳統石雕技藝的精美絕倫。
  • 千硯工程築夢「苴卻硯王國」
    2011年底,劉貴炳斥資1000萬準備在攀枝花市仁和區打造「前無古人」的千硯工程。「攀枝花產苴卻石,也不乏優秀的造硯大師,但是多年來我們的苴卻硯產業都處在私人作坊小打小鬧的『粗放』階段」。劉貴炳毫無顧忌地對記者說出了自己的野心,「我的心願不僅要做全國最大的硯臺提供商,還要在全國擴大苴卻硯的文化影響力,千硯工程只是第一步。」
  • 苴卻硯
    13.9億人民幣的攀枝花苴卻硯——九龍至尊(1.98米x1.26米x20釐米)佛260×200(李永弟提供)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苴卻硯石材產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
  • 仁和區舉行首屆「苴卻硯雕刻技能」大賽
    為加快推進苴卻硯文化產業發展、打造特色城市文化名片,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現、選拔、培養雕刻行業高技能人才,7月22日,仁和區舉辦了首屆「苴卻硯石雕刻」技能大賽。
  • 苴卻硯文化旅遊街區藝庫街開街在即!苴卻硯大師工作室等入駐運營
    位於仁和路歇橋旁的「金海苴卻硯文化旅遊街區」,是以三線文化、苴卻硯文化以及攀西民俗文化為底蘊而打造的集中性商業區。目前,旅遊區的建設已基本完成。據悉,該項目根據運營業態規劃為「一心六街」,從休閒美食、民俗購物、創意產品到文玩藝術、濱河酒吧等業態,應有盡有。
  •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調研苴卻硯愽物館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調研苴卻硯愽物館時間:2016-06-27 19:39   來源:www.panzhihua.gov.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6月25日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來到仁和區苴卻硯愽物館進行調研。
  • 苴卻硯的歷史(三)——重現苴卻硯的第一人
    > 1984年,羅敬如受聘於攀枝花市工藝美術公司做顧問,在此期間,經多方打聽,從攀枝花市文管所的一位同志那裡得知他收藏的石硯為苴卻硯,而後初步探明苴卻石就產於攀枝花市境內金沙江邊的陡壁懸巖之中。這批新硯具有較強的羅氏工藝的風格,既繼承了民間雕刻細膩誇張的特點,又講求主次關係、虛實效果,深得中國傳統文化之神韻,熔中國詩、書、畫、印於一爐,形成了新的一派風格,體現了較高的工藝價值。
  • 失而復得苴卻硯:最古老的「新硯種」
    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始於漢代,它是文房四寶之一。古代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紙、硯四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中排在最後,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的稱號始於唐代,它們分別是端硯、歙硯、洮硯與紅絲硯。
  • 苴卻硯雕刻大師曹加勇——工匠的傳承與創新
    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也屬中國文房四寶,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為一體的藝術品周樂天/攝在位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和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苴卻石如峭壁中的的瑰寶等待著伯樂帶回家
  • 陽光下的「硯」遇 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開幕
    陽光下的「硯」遇 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開幕     本報訊(記者 秦勇)1月17日,2013年攀枝花歡樂陽光節·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在仁和區拉開大幕。
  • 苴卻硯:中國「彩硯」的國風傳奇
    自此,苴卻硯和其製作者「羅氏三兄弟」,躍然成為硯界的翹楚。 它的歷史傳承又是如何?終有人揭開了「中國彩硯」苴卻硯的神秘面紗。 苴卻硯,被稱為「中國彩硯」,以其多色彩、層次、疏密、紋理聞名於世,不在四大名硯之內卻又融合四大名硯特性,蜚聲海內外。據學者黃道霞及中國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史樹青先生考證,苴卻硯或為歷史上下落不明的「瀘石硯」。
  • 走進仁和非遺|苴卻硯雕刻大師曹加勇——工匠的傳承與創新!
    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也屬中國文房四寶,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為一體的藝術品。周樂天/攝在位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和大龍潭鄉境內曹加勇出生在攀枝花苴卻石的產地大龍潭鄉。
  • 賈瑞雲:讓苴卻硯文化藝術作為弘揚中華文明的載體
    4月24日上午,市委書記賈瑞雲走訪了聯繫的黨外代表人士——攀枝花硯文化研究所所長、市新聯會理事、九三學社社員俞飛鵬,並和他深入交流,探討弘揚中華文明,推進苴卻硯文化和產業發展的新路徑。賈瑞雲希望俞飛鵬充分發揮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工藝美術家、中華傳統工藝特級大師的優勢和特長,為繁榮苴卻硯文化和產業發展多做貢獻,讓苴卻硯文化藝術作為弘揚中華文明的載體。
  • 苴卻硯的歷史(一)
    「中國彩硯」它集中國古「四大名硯」之優點於一身石質細密膩滑、瑩潔滋潤撫之如嬰兒肌膚而「苴卻硯」卻是由地名「苴卻」而得名,當地一律發「左」音,是世代生活在苴卻地域人們的同一發音。 清《姚州府志》中記載:「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馬苴,大姚之苴卻,鎮南之苴力鋪、苴水皆讀為子鎖切,音左」。《漢書· 終軍傳》:「苴以白茅」,師古注有:「苴音租。夫租音與左音相近,滇人之苴字為子鎖切者,其租音之轉而訛歟。」
  • 歷時一年半攀枝花「千硯工程」竣工
    歷時一年半攀枝花「千硯工程」竣工 本報記者   秦勇     本報訊(記者 秦勇)近日,攀枝花市仁和區舉行了「千硯工程」竣工暨首展典禮,這標誌著歷時一年半的苴卻硯「千硯工程」正式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