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卻硯的歷史(一)

2020-10-31 苴卻硯丶羅氏三兄弟


秋山望月(黃膘、石眼,羅氏兄弟供圖)

苴卻硯是著名的「中國彩硯」

它集中國古「四大名硯」

之優點於一身

石質細密膩滑、瑩潔滋潤

撫之如嬰兒肌膚

扣之聲音清越鏗然

視之紋理清秀......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房四寶協會主席方毅題詞 「硯中珍品」



中國當代書法泰鬥、收藏家、文物鑑賞家啟功老先生題詞「中國卻硯」



還有文物鑑賞家千家駒題詞 「硯中瑰寶」畫家黃胄題詞「美石妙品」諸多榮譽加於一身,更顯氣質不凡,要了解「苴卻硯」,便要從「苴卻」兩個字來深入探查。

壹:「苴卻」的讀音和含義

「苴卻」是一個較生僻的名字,許多人對其讀音、含義不甚了解,卻又懷濃厚的興致,有人認為,「苴」字讀音有兩種,其一發「居」音,其二發「左」音。也有人以為,「苴」,普通話讀「居」,在方言裡才讀「左」;還有人認為「苴」在雲南地區發「左」音,其它地區發「居」音。這些說法都不夠確切,須作較深入討論。

其實,「苴」字讀音很多,《康熙字典》和舊版《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發行)上就有十多種讀音。如千餘切,音「居」;宗蘇切,音「租」;班交切,音「包」;總古切,音「祖」,等等。但這些讀音之「苴」都同地名無關。而「苴卻硯」卻是由地名「苴卻」而得名,當地一律發「左」音,是世代生活在苴卻地域人們的同一發音。

清《姚州府志》中記載:「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馬苴,大姚之苴卻,鎮南之苴力鋪、苴水皆讀為子鎖切,音左」。《漢書· 終軍傳》:「苴以白茅」,師古注有:「苴音租。夫租音與左音相近,滇人之苴字為子鎖切者,其租音之轉而訛歟。」說苴應發租音,這也未必確切,在《楊升庵全集·渡瀘辯》中兩處提到苴卻時,均寫為左卻:「……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驛;一在姚安之左卻。據《沈黎志》,孔明所渡當是今之左卻也。」可見苴卻之「苴」早在明代以前就讀做「左」,或近似於「左」音,並一直延續至今。

從已有的資料看,苴卻是我國少數民族語音轉變而成的漢字,但究竟是何種民族語音尚有爭議。例如:王之甫先生在《南詔和白族的幾個問題》(《彝族研究》1988年)一文中介紹說,有的學者確信「苴」為彝族語音;而有的學者則認為「苴」為民家(白族)語音;也有人認為「苴」是彝族和白族的混合稱號。

不少學者認為,「苴」為彝族語音之說比較可信,許多資料證明,早在唐南詔時期,「苴」在當地已是較常用的語音,而南詔王室的後裔為後來分布在滇西的彝族。在南詔,王子被稱為「信苴」,南詔的人名、城鎮、河流等多以苴謂之。


如意寶盒(仿古類、羅氏兄弟供圖)

貳:「苴」的含義

「苴」有勇猛、壯大、顯赫之意。以官員、人名含苴字的如:驃苴低、低牟苴、放苴、履苴、苴諾直、時牟苴、喻茜苴、羅苴子、尹輔苴等;以地名含苴的如利備苴、玉白苴、瓦波苴、思卡苴、裡苴傾、六苴、苴卻等等(見毛志品先生《「苴」字源考》,1994年1月1日《攀枝花日報》)。據《華陽國志》介紹,苴為古侯國,地處當今四川昭化縣南(現併入廣元市)。清代徐炯《使滇雜記》中記有大姚縣苴卻江。1923年,苴卻行政委員李家棋撰文提到:苴卻元明世代系土司管轄,命名苴卻乃彝語之譯音。顯然,南詔時期普遍使用的「苴」隨其統治者蒙氏家族分支、遷徙,已經遍及滇西各地,存留在雲南彝族人民的豐富語言中。時至今天,永仁縣的全部鄉名裡,竟還有1/5以上帶有苴字。

頗有興味的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在許多地方,苴的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已同原意大相逕庭了。這些變化大致包括以下三類:

(1)「苴」演變為小的意思,與「麼」對應(「麼」是大的意思)。例如,雲南永仁縣一些帶苴的地名有「直苴」,意為「小黑龍潭」;「六支苴」,意為「小松樹林」等。在此基礎上再演變就更有趣了:「查苴」,查是生薑,苴是嫩,意為「產嫩薑的地方」;「查利苴」,查利是人名,苴為兒女,意為「查利家兒女住的地方」,等等。

(2)「苴」被抽象為一個吉利的詞,以各個不同的含義被廣泛使用。例如雲南南澗縣的「苴力趕」,意為「山形象脖子延伸的地方」;昆明官渡區的「大麻苴」 「小麻苴」,意為「大竹園」「小竹園」;「大塔密苴」「小塔麻苴」,意為「有稻田的黑彝村」(另說意為「松林地」);元謀縣「苴那的」,意為「竹筍山」;「苴林」,意為「桃樹坪」;「宜際苴博」,意為「坡下有白冬瓜樹的地方」,等等。

(3)用「苴」取代原地名,其原意不變。例如,大姚縣的六苴鎮,原為「倮著」,意為「有石頭的地方」,彌渡縣的苴力,原為「佐力」,意為「山梁下的村莊」,等等。


天地蒼茫(玉帶綠膘、羅氏兄弟供圖)

叄:作為地名的「苴卻」

「苴卻」作為古地域名指「東至會理,南至元謀,西北至永勝,西南至祥雲」及其相關地域,主要區域在今雲南永仁縣及川滇交界相關區域。據李漢傑主編的《中國分省市縣大辭典》解釋,雲南永仁:「古稱苴卻,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此生息繁衍。」《中外地名大辭典》中說,雲南省大姚縣地,土名苴卻衛。唐初苴卻這個地區屬姚州的轄地,(姚州為戎州轄羈縻州);天寶後地入吐蕃,貞元中,歸南詔,歷五代迄宋,一直為羈縻州。宋初,將其從戎州的羈縻州改為瀘州羈縻州;元初,世祖親徵大理後改姚州為統矢千戶所,在漢置久廢的青嶺縣地所置大姚縣,明洪武十五年置姚安府,轄姚州、大姚縣。明嘉靖年間李元陽著《苴卻督捕營設官記》一文中寫了「苴卻」,與李元陽同時代的楊升庵在《渡瀘辯》中將苴卻記為「左卻」,崇禎時的徐霞客在其遊記中將其記為「苴榷」。到了清代,這個地域改置「苴卻巡檢」。民初設「苴卻行政委員」。1929年由大姚縣拆出東北部靠金沙江南岸的區鄉,置永仁縣。1949年後舊縣建置未變。1965年成立渡口市(現改名攀枝花市),將永仁縣的仁和區等(靠金沙江南岸一帶)劃歸渡口市,包括仁和區的大龍潭鄉,大龍潭鄉即現在苴卻硯石的產地。

「苴卻」歷史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生活著彝(白夷)、漢、麼些、傈僳等多個民族。了解了苴卻的含義,那苴卻硯作為「中國彩硯」的歷史傳承又是如何?我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慢慢道來。

附:苴卻硯作品賞析


秋山歸牧(黃膘、羅氏兄弟供圖)


清寧(綠膘、水藻紋,羅氏兄弟供圖)


有節(苴卻青銅石,羅氏兄弟供圖)


秋月灑金輝(黃膘、石皮、石眼,羅氏兄弟供圖)



相關焦點

  • 苴卻硯的歷史(二)
    自古以來僅有諸葛亮七擒孟獲、兵定瀘水(今金沙江),其將士就地取材制硯,諸葛亮喜得七星硯之類的傳說。據黃道霞先生的《「苴卻硯」考》論證,當今的苴卻硯可能是歷史上有名的瀘石硯,黃文考證說:「瀘石硯,見於宋人著作。」
  • 苴卻硯的歷史(三)——重現苴卻硯的第一人
    ,歷史已經走到了1984年。著名作家李林櫻女士在其《硯痴傳奇》一文中講到羅敬如先生尋找苴卻石源的艱辛經歷時說:「在濤聲訇然的懸崖絕壁上,巨大的硯山終於被他們找到了……激動中,羅敬如涕淚交流了。」(載於《攀枝花文學》,1992年2月)。這一頗具傳奇色彩的尋石過程被臺灣一家刊物稱為「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苦苦追尋」。羅氏父子及其學生後來多次在硯石產地取樣、查勘時,當地人仍不知此石的用途。
  • 苴卻硯
    >×200(李永弟提供)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苴卻硯石材產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金龍護乾坤(1250×700mm)(李永弟提供)
  •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有了身份證
    9月25日,「中國苴卻硯博物館」正式獲得四川省文物局登記註冊,進入全國博物館行列。繼攀枝花市博物館(十三棟)、大田會議舊址、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之後,我市登記註冊博物館增加至4座,這也是仁和區獨立註冊登記的第一座博物館。
  • 苴卻硯:中國「彩硯」的國風傳奇
    自此,苴卻硯和其製作者「羅氏三兄弟」,躍然成為硯界的翹楚。 它的歷史傳承又是如何?終有人揭開了「中國彩硯」苴卻硯的神秘面紗。 苴卻硯,被稱為「中國彩硯」,以其多色彩、層次、疏密、紋理聞名於世,不在四大名硯之內卻又融合四大名硯特性,蜚聲海內外。據學者黃道霞及中國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史樹青先生考證,苴卻硯或為歷史上下落不明的「瀘石硯」。
  • 匠心獨具「苴卻硯」——攀西奇葩,中國彩硯
    」(zuǒ què)是地名的古稱來自於彝音的漢譯,是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以此地懸崖峭壁為石材製作而成的硯,謂之苴卻硯現代漢語中統稱「苴卻 」(jū què)。,1980x1200x25cm,是目前苴卻硯石最多、型體最大、標價最高的一方硯。
  •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攀枝花是中國苴卻硯之鄉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 攀枝花是中國苴卻硯之鄉。苴卻硯作為中國古老的「新硯種」,由於歷史上地處偏遠,所以開發難度較大。
  • 千硯工程築夢「苴卻硯王國」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李思憶)「今年我們有進入電商的準備……」1月19日,記者撥通了攀枝花太陽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貴炳的電話。兩個月未見,他向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便是這樣。「從去年以來,公司的年產值就在下滑,相比起2009年上億的產值,現在已經有點類似『滑鐵盧』」,說完規劃,劉貴炳卻也不忘倒苦水。
  • 苴卻硯價格7年漲10倍
    原標題:苴卻硯價格7年漲10倍 苴卻硯作品。   苴卻硯藝術作品展9月14日在廣州舉辦   自2012年中國硯界誕生首位苴卻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以來,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深藏中國西南腹地的歷史名硯受到收藏界的關注,今年年頭作為該硯種「新科狀元」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曹加勇的一方力作被一位收藏家以36萬元高價購得,極大激活了硯品市場。從9月14日起,曹加勇將在廣州市藝苑大廈省工藝美術展覽廳舉辦為期五天的苴卻硯藝術作品展。
  • 失而復得苴卻硯:最古老的「新硯種」
    後來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而我現在要說的是一種集四大名硯優點於一身,最古老的」新硯種「——苴卻硯。苴卻硯的由來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於硯界。
  • 苴卻硯雕刻大師曹加勇——工匠的傳承與創新
    周樂天/攝在位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和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苴卻石如峭壁中的的瑰寶等待著伯樂帶回家一塊塊外表看似普通的硯石,在老師的精雕細琢下,成為了一方驚豔絕美的苴卻硯,曹加勇像著了魔一樣,被這精巧的雕刻技藝所吸引,從那一刻起他就認定了苴卻硯雕刻是他終生的職業。剛踏入苴卻硯雕刻的大門時,曹加勇的內心有激動也有不安,激動的是他的愛好有了發揮的空間,不安的是對苴卻硯的不了解。
  • 苴卻彩石懸崖藏 精雕雅硯美名揚
    作為中國名硯之一,苴卻硯因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苴卻硯原石材名為苴卻石,產於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與大龍潭鄉之間,石材質地溫潤細膩,所制之硯發墨如油,儲墨不腐,耐磨益毫,深得文人雅士鍾愛。億萬年的地質變化,讓攀枝花孕育出各種石材:石墨、火晶、瑪瑙、玉石,以苴卻石最為著名。苴卻石多藏身於萬丈懸崖之上,地形險峻,開採艱難,它的石材、石質、石品集中國四大名硯優點於一體。苴卻硯雕刻工藝歷史悠久,雕刻精美,圖案栩栩如生,體現了中國傳統石雕技藝的精美絕倫。
  • 苴卻硯文化旅遊街區藝庫街開街在即!苴卻硯大師工作室等入駐運營
    作為苴卻硯文化旅遊街區文旅名片的藝庫街,將於12月20日開街。目前,包括中國苴卻硯文化研究中心、苴卻硯大師工作室等部分項目已入駐運營。 中心以保護、傳承和發展地方傳統文化資源——苴卻硯文化為核心己任,力求通過對苴卻硯的集中研究、傳播、宣傳,引導廣大從業者和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深入的了解及保護。
  • 陽光下的「硯」遇 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開幕
    陽光下的「硯」遇 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開幕     本報訊(記者 秦勇)1月17日,2013年攀枝花歡樂陽光節·第五屆苴卻硯文化藝術節在仁和區拉開大幕。
  • "文藝大講堂"第56期7月8日預告:硯中珍品——身邊的苴卻硯與收藏
    一、講座題目:硯中珍品——身邊的苴卻硯與收藏  硯老自研明月露,蟹香新在菊花時。硯在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書硯》,文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汙白。」南北朝時,曾有詩云,「幹戈倜儻用,筆硯縱橫才。」吟詩作畫、揮毫潑墨無不在硯席間完成。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片沃土上產生了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紅絲硯等名硯,而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標誌著中國文人畫的成熟。硯不僅是文房器具,更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
  • 苴卻硯:不僅是硯臺更是文化(圖)
    一位正在雕刻苴卻的師傅停下手中的活,擲地有聲地告訴記者。  獨此絕有的苴卻硯近年來成為攀枝花市重點打造的文化產業,在政策、資金、人才等多方位的推進下,苴卻硯備受矚目。1989年,苴卻硯在中國美術館亮相,引起廣泛關注;1995年,苴卻硯被作為國禮分贈日本天皇、首相、參眾議長和韓國總統、總理,受到很高的評價;2010年10月,攀枝花市仁和區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中國苴卻硯之鄉」稱號;2011年7月12日,攀枝花「苴卻硯」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仁和區開發苴卻硯的企業和作坊加起來有100多家,一年的產值大概在1億元左右,主要銷往臺灣、日本以及大陸各省市
  • 走進仁和非遺|苴卻硯雕刻大師曹加勇——工匠的傳承與創新!
    )的懸崖峭壁之中,苴卻石如峭壁中的的瑰寶等待著伯樂帶回家,雕刻成精美的藝術品。一塊塊外表看似普通的硯石,在老師的精雕細琢下,成為了一方驚豔絕美的苴卻硯,曹加勇像著了魔一樣,被這精巧的雕刻技藝所吸引,從那一刻起他就認定了苴卻硯雕刻是他終生的職業。剛踏入苴卻硯雕刻的大門時,曹加勇的內心有激動也有不安,激動的是他的愛好有了發揮的空間,不安的是對苴卻硯的不了解。
  • 賈瑞雲:讓苴卻硯文化藝術作為弘揚中華文明的載體
    走進攀枝花硯文化研究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方方細密膩滑、瑩潔滋潤、妙手天工的中國名硯——苴卻硯,與一同陳列的端硯、松花硯、澄泥硯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賈瑞雲仔細參觀並不時拿起這些文化藝術品,和俞飛鵬交流探討各種硯臺的石質特性、雕刻手法和歷史文化內涵,對作品大加讚賞。
  • 探訪「中國苴卻硯之鄉」:不拼產量「拼」文化
    高寒 攝    雕刻師「點石成金」般對苴卻石巧形巧色巧雕,使每一方苴卻硯都「獨一無二」。 高寒 攝   中新網成都12月6日電 (劉彥君)「苴卻硯賣一塊就少一塊,這個產業的發展並不是拼產量,關鍵是要注入文化。」6日,記者探訪了有「中國苴卻硯之鄉」美譽的四川攀枝花仁和區大龍潭鄉,感受「中國十大名硯」之一苴卻硯的藝術魅力。
  •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調研苴卻硯愽物館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調研苴卻硯愽物館時間:2016-06-27 19:39   來源:www.panzhihua.gov.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6月25日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來到仁和區苴卻硯愽物館進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