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望月(黃膘、石眼,羅氏兄弟供圖)
苴卻硯是著名的「中國彩硯」
它集中國古「四大名硯」
之優點於一身
石質細密膩滑、瑩潔滋潤
撫之如嬰兒肌膚
扣之聲音清越鏗然
視之紋理清秀......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房四寶協會主席方毅題詞 「硯中珍品」
中國當代書法泰鬥、收藏家、文物鑑賞家啟功老先生題詞「中國苴卻硯」
還有文物鑑賞家千家駒題詞 「硯中瑰寶」,畫家黃胄題詞「美石妙品」,諸多榮譽加於一身,更顯氣質不凡,要了解「苴卻硯」,便要從「苴卻」兩個字來深入探查。
壹:「苴卻」的讀音和含義
「苴卻」是一個較生僻的名字,許多人對其讀音、含義不甚了解,卻又懷濃厚的興致,有人認為,「苴」字讀音有兩種,其一發「居」音,其二發「左」音。也有人以為,「苴」,普通話讀「居」,在方言裡才讀「左」;還有人認為「苴」在雲南地區發「左」音,其它地區發「居」音。這些說法都不夠確切,須作較深入討論。
其實,「苴」字讀音很多,《康熙字典》和舊版《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發行)上就有十多種讀音。如千餘切,音「居」;宗蘇切,音「租」;班交切,音「包」;總古切,音「祖」,等等。但這些讀音之「苴」都同地名無關。而「苴卻硯」卻是由地名「苴卻」而得名,當地一律發「左」音,是世代生活在苴卻地域人們的同一發音。
清《姚州府志》中記載:「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馬苴,大姚之苴卻,鎮南之苴力鋪、苴水皆讀為子鎖切,音左」。《漢書· 終軍傳》:「苴以白茅」,師古注有:「苴音租。夫租音與左音相近,滇人之苴字為子鎖切者,其租音之轉而訛歟。」說苴應發租音,這也未必確切,在《楊升庵全集·渡瀘辯》中兩處提到苴卻時,均寫為左卻:「……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驛;一在姚安之左卻。據《沈黎志》,孔明所渡當是今之左卻也。」可見苴卻之「苴」早在明代以前就讀做「左」,或近似於「左」音,並一直延續至今。
從已有的資料看,苴卻是我國少數民族語音轉變而成的漢字,但究竟是何種民族語音尚有爭議。例如:王之甫先生在《南詔和白族的幾個問題》(《彝族研究》1988年)一文中介紹說,有的學者確信「苴」為彝族語音;而有的學者則認為「苴」為民家(白族)語音;也有人認為「苴」是彝族和白族的混合稱號。
不少學者認為,「苴」為彝族語音之說比較可信,許多資料證明,早在唐南詔時期,「苴」在當地已是較常用的語音,而南詔王室的後裔為後來分布在滇西的彝族。在南詔,王子被稱為「信苴」,南詔的人名、城鎮、河流等多以苴謂之。
如意寶盒(仿古類、羅氏兄弟供圖)
貳:「苴」的含義
「苴」有勇猛、壯大、顯赫之意。以官員、人名含苴字的如:驃苴低、低牟苴、放苴、履苴、苴諾直、時牟苴、喻茜苴、羅苴子、尹輔苴等;以地名含苴的如利備苴、玉白苴、瓦波苴、思卡苴、裡苴傾、六苴、苴卻等等(見毛志品先生《「苴」字源考》,1994年1月1日《攀枝花日報》)。據《華陽國志》介紹,苴為古侯國,地處當今四川昭化縣南(現併入廣元市)。清代徐炯《使滇雜記》中記有大姚縣苴卻江。1923年,苴卻行政委員李家棋撰文提到:苴卻元明世代系土司管轄,命名苴卻乃彝語之譯音。顯然,南詔時期普遍使用的「苴」隨其統治者蒙氏家族分支、遷徙,已經遍及滇西各地,存留在雲南彝族人民的豐富語言中。時至今天,永仁縣的全部鄉名裡,竟還有1/5以上帶有苴字。
頗有興味的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在許多地方,苴的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已同原意大相逕庭了。這些變化大致包括以下三類:
(1)「苴」演變為小的意思,與「麼」對應(「麼」是大的意思)。例如,雲南永仁縣一些帶苴的地名有「直苴」,意為「小黑龍潭」;「六支苴」,意為「小松樹林」等。在此基礎上再演變就更有趣了:「查苴」,查是生薑,苴是嫩,意為「產嫩薑的地方」;「查利苴」,查利是人名,苴為兒女,意為「查利家兒女住的地方」,等等。
(2)「苴」被抽象為一個吉利的詞,以各個不同的含義被廣泛使用。例如雲南南澗縣的「苴力趕」,意為「山形象脖子延伸的地方」;昆明官渡區的「大麻苴」 「小麻苴」,意為「大竹園」「小竹園」;「大塔密苴」「小塔麻苴」,意為「有稻田的黑彝村」(另說意為「松林地」);元謀縣「苴那的」,意為「竹筍山」;「苴林」,意為「桃樹坪」;「宜際苴博」,意為「坡下有白冬瓜樹的地方」,等等。
(3)用「苴」取代原地名,其原意不變。例如,大姚縣的六苴鎮,原為「倮著」,意為「有石頭的地方」,彌渡縣的苴力,原為「佐力」,意為「山梁下的村莊」,等等。
天地蒼茫(玉帶綠膘、羅氏兄弟供圖)
叄:作為地名的「苴卻」
「苴卻」作為古地域名指「東至會理,南至元謀,西北至永勝,西南至祥雲」及其相關地域,主要區域在今雲南永仁縣及川滇交界相關區域。據李漢傑主編的《中國分省市縣大辭典》解釋,雲南永仁:「古稱苴卻,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此生息繁衍。」《中外地名大辭典》中說,雲南省大姚縣地,土名苴卻衛。唐初苴卻這個地區屬姚州的轄地,(姚州為戎州轄羈縻州);天寶後地入吐蕃,貞元中,歸南詔,歷五代迄宋,一直為羈縻州。宋初,將其從戎州的羈縻州改為瀘州羈縻州;元初,世祖親徵大理後改姚州為統矢千戶所,在漢置久廢的青嶺縣地所置大姚縣,明洪武十五年置姚安府,轄姚州、大姚縣。明嘉靖年間李元陽著《苴卻督捕營設官記》一文中寫了「苴卻」,與李元陽同時代的楊升庵在《渡瀘辯》中將苴卻記為「左卻」,崇禎時的徐霞客在其遊記中將其記為「苴榷」。到了清代,這個地域改置「苴卻巡檢」。民初設「苴卻行政委員」。1929年由大姚縣拆出東北部靠金沙江南岸的區鄉,置永仁縣。1949年後舊縣建置未變。1965年成立渡口市(現改名攀枝花市),將永仁縣的仁和區等(靠金沙江南岸一帶)劃歸渡口市,包括仁和區的大龍潭鄉,大龍潭鄉即現在苴卻硯石的產地。
「苴卻」歷史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生活著彝(白夷)、漢、麼些、傈僳等多個民族。了解了苴卻的含義,那苴卻硯作為「中國彩硯」的歷史傳承又是如何?我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慢慢道來。
附:苴卻硯作品賞析
秋山歸牧(黃膘、羅氏兄弟供圖)
清寧(綠膘、水藻紋,羅氏兄弟供圖)
有節(苴卻青銅石,羅氏兄弟供圖)
秋月灑金輝(黃膘、石皮、石眼,羅氏兄弟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