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卻硯被譽為「中國彩硯」,尤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於硯界。 高寒 攝
雕刻師「點石成金」般對苴卻石巧形巧色巧雕,使每一方苴卻硯都「獨一無二」。 高寒 攝
中新網成都12月6日電 (劉彥君)「苴卻硯賣一塊就少一塊,這個產業的發展並不是拼產量,關鍵是要注入文化。」6日,記者探訪了有「中國苴卻硯之鄉」美譽的四川攀枝花仁和區大龍潭鄉,感受「中國十大名硯」之一苴卻硯的藝術魅力。
「這裡的苴卻石質地精良,具有獨特『膘』、『眼』、『線』、『紋』,石質細膩,『眼石』多且大,『膘石』色澤瑰麗豐富,是其它硯石無法比擬的。」攀枝花市苴卻石協會會長任秉惠告訴記者,苴卻硯還被譽為「中國彩硯」。
一早,記者來到「羅氏兄弟石藝研究所」,「羅氏兄弟」是已故「新品苴卻硯之父」羅敬如先生的三個兒子,他們自幼隨父學藝,詩、書、畫、印均有較深功力。
「苴卻硯文化產業發展歷史悠長。早在清代鹹豐年間,在大龍潭彝族鄉就有從事制硯者。到清代同治、光緒、宣統漸盛,昆明也有專營苴卻硯的商號。清末至民國初年,雲南大姚縣苴卻巡檢司巡檢宋光樞選取當地制硯名家寸秉信所制的3方苴卻硯參加世界博覽會,從此苴卻硯為世人所知並受到好評。」羅敬如的三子羅偉先介紹,傳統苴卻硯於民國初期失傳,現為人熟悉的苴卻硯實際上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他父親找尋石源,帶領弟子重新開發的新品苴卻硯。
在「羅氏兄弟」的雕刻室內,每一位雕刻師傅正專注地忙著手中的活計,雕刻機器伴隨著沙沙聲機械運轉,置於桌上的半成品在工人的不斷打磨和擦拭下愈顯熠熠生輝。「硯臺雕刻全靠我們的手上功夫,一位合格的雕刻師不僅要會選硯石,還得具備一定的藝術涵養,才能巧手『點石成金』。」一位正在雕刻苴卻硯的師傅告訴記者。
「由於石材的特殊性,我們會給它有意識地巧形巧色來巧雕。這樣每一方硯『獨一無二』的特性就體現出來了。」羅氏苴卻硯傳人羅偉先說。
「苴卻硯賣一塊就少一塊,這個產業的發展並不是拼產量,關鍵是要注入文化。」苴卻硯雕刻界的第一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曹加勇稱。「苴卻硯集四大名硯的優點於一身,它有端硯的石眼,歙硯的精勁,洮河硯的紋理,澄泥硯的細膩。」
「攀枝花是一座移民城市,人文空氣比較稀薄,所以苴卻硯開發應具攀枝花特色,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城市名片才是它的最終歸宿。」曹加勇認為。
據了解,獨此絕有的苴卻硯近年來成為攀枝花市重點打造的文化產業,在政策、資金、人才等多方位的推進下,苴卻硯備受矚目。2011年7月12日,攀枝花「苴卻硯」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在苴卻硯博物館內,記者看到1000方包含唐宋詩意硯、當代名家書法硯、中國風景名勝硯、龍鳳系列硯等十個系列苴卻硯依次陳列,美不勝收。這一由140名苴卻硯雕刻人員歷時兩年打造的「千硯工程」去年1月竣工,已然成為苴卻硯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仁和區開發苴卻硯的企業和作坊加起來有100多家,一年的產值大概在1億元人民幣左右,主要銷往臺灣、日本以及大陸各省市。」仁和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些年來,仁和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苴卻硯產業鏈,涵蓋採石、運石、存貯、石材銷售、胚料加工、雕刻製作、配盒包裝、銷售運輸等各個環節,行業從業人員約6000人,苴卻硯文化產業正成為仁和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