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盎然牧童詩!

2020-12-09 語文就在身邊

古代許多詩人寫了不少描寫牧童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清代袁枚寫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這首詩把一個天真活潑的牧童形象寫得是栩栩如生。

唐朝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雖然主要不是寫牧童,但牧童的這一「遙指」卻是點睛之筆,把讀者引入了無窮的想像之中。

直接以牧童命名的詩有唐代詩人棲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沐在春風裡,浴在春雨中,牛自由騎,山任我行,笛隨意吹,何等天然、自然,何等怡然、超然。

唐代詩人呂巖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飯飽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放牛一天,回來後飽餐一頓,累了,在明月朗照下不脫蓑衣便酣然睡去。無憂無慮,天真無瑕。

宋代黃庭堅的《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騎牛」與「吹笛」,生動地表現出牧童灑脫的形象、悠閒的神情,那些在官場上爭名逐利的庸人,費盡心機,其實不如牧童的自在快樂啊!

其他寫牧童的詩還有宋代詩人雷震的《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宋代楊萬裡的《桑茶坑道中》:「清明風日雨乾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等等。

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發現,牧童的形象大多是騎著黃牛、吹著竹笛,十分的悠然自得。這樣的形象其實就是詩人們追憶美好童年、渴望悠閒自在生活的一種寄託。

相關焦點

  • 牧童詩
    牧童詩宋代:黃庭堅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 古詩《牧童詩》中,調皮的牧童,在詩中更是深受人們的喜愛
    不遠處的放牛等等牧童,吹著悠揚的笛聲,還一副讓人流連忘返的畫卷。說起牧童,很對人的印象肯定是無憂無慮、天真可愛,經常拿著短笛騎在牛背上,笛聲傳來,便知道牧童已歸家。很多古人的詩中,也是鍾愛牧童,在他們的詩中,牧童的形象躍然紙上,仿佛牧童就在眼前。「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 綠意盎然松樹起,牧童騎牛溪草生——翡翠《村晚》鑑賞
    一番設計後,一幅山水畫卷躍然玉上,原來的不足已經隱於山川樹木之中,只見綠意盎然,松樹拔地而起,牧童騎著牛淌過小溪,溪邊草木一片生機勃勃,遠處山峰聳立,雄偉壯闊,整幅畫卷予人生機、愜意之感。
  • 牧童遙指杏花村
    牧童遙指杏花村。 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 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小村。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這是杜牧最為人所傳誦的詩篇,明白如話,而情趣盎然。清明節本是郊遊踏青、祭掃祖先墳墓的日子,出門在外的旅人卻必須奔波趕路,偏又趕逢陰雨天,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詩人用「欲斷魂」來形容他的精神狀態,很準確傳神。 天氣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憩(q ì),借酒澆愁,當然是很自然的事。詩人捕捉到這一情景,而且描寫得格外生動。
  • 清末時期火柴貼 趣味盎然的「懼內」火花(圖)
    趣味盎然的「懼內」火花□早報記者 朱彩雲 文/圖日前,記者在泉州一位收藏者那兒,見到了一枚非常有趣的「河東獅吼」:典故出自蘇東坡譏笑好友之詩: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陳妻柳氏,郡望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這首詩,一錯位,一誇張,就顯得趣味盎然,平凡一幕,立增詩意
    偶爾詩中亦得趣,佳詞妙句盡堪賒。犁耕的是土,不是露。晚霞是灑在背上,而不是人背著的。但是如此一錯位,一誇張,就顯得趣味盎然,平凡一幕,立增詩意。熹光破曉意微涼,晴靄擠身入草堂。卻月匆匆成遠客,長庚杳杳換朝陽。
  • 清代一詩人見到牧童欲捕蟬,詩興大發,揮筆寫下千古絕唱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深刻、形象地寫出了小孩子學垂釣時的神態與動作,將小孩子的那種天真、淘氣的模樣寫得活靈活現; 還有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也曾在《宿新市徐公店》裡,以名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繪了一幅兒童捕捉蝴蝶的嬉鬧情景,同時也將鄉村靜謐與愜意的盎然美景寫了出來; 清代詩人高鼎也曾在他的那首著名詩作
  • 唐代1首《清明》詩,前2句寫悽涼景象,最後2句意趣盎然|百家故事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家喻戶曉,連孩子們都會背。是說清明時節風雨飄搖,詩人杜牧一個人在雨中趕路,觸景生情,倍感悽涼。清明節本應該和家人團圓一起上墳的日子,可如今卻身在異鄉,紛紛的小雨更是營造出懷鄉哀傷的心境。路上的行人一個個愁容滿面,悲傷不已,內心對逝去親人的懷念都寫在臉上。
  • 一首如同謎語的小詩,趣味盎然,讀過之後讓人回味無窮
    然而,雍裕之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他既沒有刻意描繪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發傷春離別的情感,而是以精準凝鍊的語言,概括出柳絮鮮明的特徵,重神似而不求形似,簡單明快,饒有趣味。這首詩只有二十個字,卻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詩人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引導讀者們探尋謎底,當人們讀完全詩立刻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柳絮》既是詩題,也是謎語的謎底。
  • 在詩中做夢——讀古詩《牧童》
    唐代呂巖的這首《牧童》,我莫名地覺得好適合讓動畫片《哪吒》裡的哪吒來讀,散漫又灑脫,自在又自得。人從鄉野中走來,配著那個手插在褲腰的姿勢,邁著那種六親不認的步伐,從草地上走來,吹著笛子走來。「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這兩句勾勒出牧童晚歸休憩圖,歸家,吃飯,休憩,延續千年的生活習慣讓今人也會心,只是,有屋有房有床的我們,很遺憾,無法體會到「臥月明」的大氣啦。這三個字當真是寫得闊大,以月色為衾枕,以天地為房間,人在天地間的舒展從容與草在天地間的舒展遼闊如此一致,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在向自然萬物學習生活中擁有智慧的。
  • 牧童——宋·黃庭堅
    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壠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 他名不見經傳,筆下的這首詩,卻將牧童形象寫得淋漓盡致!
    其中就有不少寫牧童的佳作,它們大都屬於富有童心童趣的田園式的牧歌。如呂巖《牧童》中的「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黃庭堅《牧童詩》中的「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等。
  • 袁枚動靜結合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趣味濃厚,最後5個字逼真傳神
    很多表現兒童生活的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還有「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等等,這些詩不僅語言淺顯易懂,而且具有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樸素的美感。下面要介紹的是清代詩人袁枚動靜結合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趣味濃厚,最後5個字逼真傳神。
  • 「詩詞鑑賞」一首詩,一幅畫,吹響牧童的短笛!
    久在城市裡忙碌,便嚮往古代鄉村的牧童生活,放牛讀書、無憂無慮、悠閒度日。一首詩,一幅畫,吹響牧童的短笛!牧童唐-呂巖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裡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讚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 詩人筆下牧童的形象天真可愛,最佩服的還是袁枚寫的這首詩
    面對路人的問詢,牧童閉而不答,用手指著杏花村的方向。實際上,牧童在很多詩人眼中充滿了天真和童趣,甚至讀起來忍俊不禁。今天,我們品讀幾首關於牧童的詩,感受牧童充滿童趣的世界。黃庭堅也毫不怯場,他想起了昔日的小牧童,便隨口而作此詩。在詩中,描寫了牧童緩緩地騎著牛在村中走過,微風吹來,遠方傳來牧童的陣陣笛聲。看來,古時的牧童一般都會隨身攜帶著笛子。
  • 親手種的竹子被牧童的牛吃了,才子一氣之下寫首妙詩,有趣有水平
    這正像黃庭堅在《牧童詩》中寫的「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便是一首關於牧童的詩作,不過相比於那些描寫牧童閒適自然的詩,這首詩中的牧童卻很是調皮,讓詩人很是抓狂。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小詩。
  • 他僅有的一首「牧童」詩入選了《千家詩》,成為兒童啟蒙讀物
    好詩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詩中意境的營造、情感的表達方式,從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數不清的詩篇,有的詩人一生所作詩詞上千,但是流傳下來的卻不多,有的詩人一生只留下一首詩作,卻膾炙人口,今天我們要來欣賞的這首《村晚》,描寫的是鄉野風情,雖然看似平淡樸實,但是其中的魅力卻穿透了時間,
  • 杜牧《清明》一詩中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原來它在這裡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佳作。然而,詩人筆下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呢?泛指說。此說以《唐詩鑑賞辭典》為代表,認為杜牧詩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而只是「牧童」所指的那個杏花深處的村莊,美麗的村莊裡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正等候著雨中來客。杜牧所描繪的意境,確實讓人回味無窮。
  • 李可染:牧童與牛
    那時,他的人物畫、山水畫、水牛與牧童、書法皆同此風格。看李可染的「牧童與牛」作品,令人感到作者是和畫中人物、動物生活在一起的大孩子。他把那些生動的畫面擺在眼前,讓你看到牧童與牛、牧童夥伴之間是那麼自由快樂的廝混在一起,共同經歷風雨。熱天,光著身子在牛背爬上爬下,累了枕牛而眠,閒下來,在牛旁玩鳥、鬥蟋蟀、放風箏。
  • 李可染:牧童與牛
    那時,他的人物畫、山水畫、水牛與牧童、書法皆同此風格。李可染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後畫的水牛以「渡水牛」居多,總是牛與牧童結伴。看李可染的「牧童與牛」作品,令人感到作者是和畫中人物、動物生活在一起的大孩子。他把那些生動的畫面擺在眼前,讓你看到牧童與牛、牧童夥伴之間是那麼自由快樂的廝混在一起,共同經歷風雨。熱天,光著身子在牛背爬上爬下,累了枕牛而眠,閒下來,在牛旁玩鳥、鬥蟋蟀、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