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三國(姜維篇):姜維死,蜀漢亡!從四個方面了解真實的姜維

2020-08-27 韓雷雜談

前言:

《三國演義》前半部分之所以比後半部分精彩傳奇,不在於後三國人才凋敝,實際上,後三國時代也不乏文武雙全人物。三國後期,能與鄧艾、鍾會、羊祜、杜預、陸抗置於同一檔次的蜀漢名將,唯有姜維一人。


  • 姜維,蜀漢末期名將,軍事統帥,蜀漢大將軍,第四代執政大臣。景耀七年(263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鍾會進軍。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志存光復,假意投降,勾結鍾會反叛,事敗被殺。

據資料記載:姜維之死,剖腹分屍,棄於荒野,魏軍把守,並且不許別人掩葬。後由姜維部下,與之是老鄉,偷了部分衣物,裹其屍體,將其運回三國時天水冀城(今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埋於山中,不設碑文。後由後人於2006年立衣冠冢。



正文:

姜維繼丞相遺志連年北伐,雖堅持不懈甚至大敗曹魏,但卻也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間接導致了季漢的滅亡?充滿理想卻也不切實際?應該如何客觀的評價姜維?下面就從性格色彩、軍事才具、為人性格、執著信仰四方面介紹一個真實的姜維。

一,性格色彩方面:一個具備雙重性格的人。

  • 一方面,姜維本為魏將,在投奔諸葛亮後,受到諸葛亮的感化並被諸葛亮破格提拔並授封為武候爵位。後來知恩圖報,對蜀漢大計兢兢業業,忠於理想與感情至死未休。他的出身遠遜同屬西涼的馬超,能力也不如一生的對手鄧艾。究其心理性格的變化上,越是身世地位低微的人,越是想表現什麼,證明什麼,甚至讓自己的錯誤思想獨斷而專行。把自己當做諸葛亮的傳人在內心永遠有一個人的影子:對諸葛亮的盲目崇拜。把自己當做諸葛亮的影子,才會成為眾叛親離的獨行主義者。
  • 另一方面,頑固執著,不善變通,甚至到了剛愎自用的境地。在北伐之路上來說可以說比諸葛亮還要執著。執著是執著,但不會變通,與鄧艾的交戰中可以看出一二。



二,軍事才具方面:一個被時代註定拋棄了的人,註定了結局的人物。

鄧艾在評價姜維時說他是一時雄傑。雖然姜維把鄧艾作為一生中的主要對手,對其恨之入骨,鄧艾對姜維有如此之評價,可見姜維在才具方面還是可以的。鍾會則更是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然而就這麼一個人,心存理想和報復,在當時的局勢下,他的為人性格決定了他在軍事方面的限制。

「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三國志》

什麼意思呢?這是姜維上表後主劉禪的奏摺。意思是,早在魏國發動滅蜀之戰的前夕,姜維已經預料到魏國進軍的兩個方向:陽安、陰平。後來也驗證了姜維的判斷,鍾會大軍率先對陽安關發起進攻,鄧艾則偷渡陰平直取成都。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這一點上就足以看出姜維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既然姜維已經判斷和預料到了魏軍的進攻方向,並且提出了應對措施,為何蜀漢還是滅亡了呢?這一點上就從他的為人處世方面說起了。


三,為人處世方面:姜維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一個魏國的降將,註定了尷尬的位置,先被蔣琬、費禕所牽制,後來又被黃皓排擠,甚至諸葛瞻和張翼都不支持他。

因為奸臣黃皓告訴後主,魏國不會進攻蜀漢,於是後主聽信黃皓之言,不但沒有執行姜維的建議:派遣張翼率軍駐守陰平,派遣廖化駐守陽安關,而且把這件事壓了下來,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這個情況。後來陽安關守將蔣舒獻關投降,使得鍾會長驅直入到劍閣關前,陰平更是沒有部署守軍,使得鄧艾能夠偷渡陰平突襲綿竹。姜維本來是魏國人,情勢所迫而降蜀,可是,他從此之後卻把蜀國當成了自己的故國,甚至拒絕了母親的召喚。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他思想的轉變從何而來,或許是諸葛亮的看中,或許是大義的感召,或許是蜀國對他的安撫,就在所有人都對他保持懷疑時,他也絲毫不懷疑自己的信仰。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其實姜維已經成功在劍閣擋住了鍾會,而漢中最重要的漢、樂二城直到蜀漢滅亡鍾會都沒能攻克,實際上鍾會所獲僅僅一個陽安關。姜維以一己之力,抵擋住數倍於己的鐘會大軍,至於有些人說因為姜維導致了蜀漢的滅亡,那只是不了解姜維這個人。蜀漢的滅亡,其真正原因是後主劉禪投降在先。


四,執著信仰方面:一心想著光復漢室的「理想主義者」。

雖家境不算殷實,沒有餘財,至於他是否清廉,見仁見智。只是他並無物慾,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的:光復漢室。然而無論目的好壞,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真的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嗎?諸葛亮說過:「我不伐賊,賊必伐我!」即使姜維不北伐,鄧艾就不會偷渡陰平了?魏國兩次對蜀漢大規模的進攻,一次是姜維北伐前,一次是姜維北伐後。姜維北伐期間,魏國戰略防守數十年,姜維北伐一停止,魏國馬上就準備進攻蜀漢了,又怎麼會說姜維窮兵黷武?蜀漢滅亡又怎麼能夠歸咎於姜維北伐呢?姜維對於蜀漢的忠誠以及對北伐的矢志不渝應該是沒什麼人會懷疑的,在劉禪本人都已經投降的情況下他居然還策劃了聯合鍾會謀反,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在歷史上也算是很罕見的壯士。


最後以一首歌頌他的詩作為結尾: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後語:

姜維死,蜀漢亡!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能過於片面,更不能聽其一家之言,要客觀的去分析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個人的是非功過,才能真正的去了解一段歷史。至於功過如何留於後人說吧。

備註: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資料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焦點

  • 《三國群英傳》手遊玩家解析:姜維為何守不住蜀漢
    姜維好戰導致蜀亡,似乎成了當今史學界的公論。但此說法是值得商榷[què]的。近日,《三國群英傳》手遊...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很頭疼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姜維、黃皓、劉禪,到底誰應該為蜀國的滅亡負主要責任?姜維好戰導致蜀亡,似乎成了當今史學界的公論。但此說法是值得商榷[què]的。
  • 生不逢時的姜維,差點讓蜀漢翻盤,不愧於幼麟的稱號
    三國歷史上有四個很出名的謀士,他們分別是臥龍司馬懿,鳳雛龐統、冢虎司馬懿,幼麟姜維。有傳言,他們四人得一人可定天下,可是蜀漢得三人都沒能安定天下,也可以說他們四人是有高下之分的,。其實在蜀漢後期姜維還是有機會翻盤的,可是天命已經不在蜀漢身上。
  • 軍師聯盟司馬懿舉薦鍾會鄧艾, 一個被姜維玩死, 一個把姜維打趴
    三國末期是屬於鍾會鄧艾的時代,263年,曹魏對蜀漢數十年的擾邊軍事行動做出了回應,決定發兵攻滅蜀漢,按理說應該有司馬昭率軍親徵,但是考慮到曹魏國內不穩,魏元帝聯合曹魏老臣企圖奪權,司馬昭無法抽身,便封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統帥三路大軍向蜀漢撲去。
  • 姜維真是諸葛亮的弟子麼?
    諸葛亮一出祁山,天水遇姜維,趙雲和諸葛亮一武一文都吃了虧,最後好容易收了他,從此有了弟子。諸葛亮臨終前,傳了連弩之法與兵法二十四篇。至今《收姜維》都算是一折子戲呢。然而……這麼說有些煞風景:正史並無諸葛亮與姜維的師徒記錄,就像,正史並無桃園三結義的記錄。按正史,姜維是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時歸順諸葛亮。
  • 此人是蜀漢四大名將之一,見證三國歷史,道出姜維與鄧艾的差距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發生在姜維北伐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姜維、夏侯霸和鄧艾。故事梗概如下:蜀漢景耀五年十月,大將軍姜維上表後主劉禪,要求再度出兵北伐。按照小說的描述,姜維此戰出動的兵力有三十萬之眾,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蜀漢全國人口僅為九十萬人,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三十萬的兵力。至於小說中提到的死在洮陽城下的夏侯霸,其歷史結局也並非如此。自背叛曹魏加入蜀漢之後,夏侯霸得到了後主劉禪的器重,被封為車騎將軍,並隨姜維參與了數次北伐之戰。但在狄道之戰後,此人的事跡便在史料中消失,並無在洮陽陣亡的記載。
  • 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後人卻很少對他讚許有加,反而欣賞姜維?
    鄧艾是三國時期的傑出人物,在許多傳說中都跟鍾會、姜維一起並稱為後三國時期的三傑。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魏國滅蜀之戰中,鄧艾另闢蹊徑,身先士卒,偷渡陰平,一舉直插成都,短時間內消滅了蜀漢集結的軍力,逼降了後主劉禪,可謂滅蜀第一功臣。那麼,作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為何後人很少讚許他,而是更加欣賞姜維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姜維被殺後,魏軍直接剖開其身體,魏軍為啥這麼恨姜維?
    看過三國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在三國中最早滅亡的是蜀漢。在蜀漢最為強勢的時候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可是後來五虎將以及諸葛亮等人全部都去世了之後。蜀國就陷入了無將可用的地步,蜀國無將可用再加上劉禪的昏庸,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 明明鄧艾攻滅了蜀漢,為什麼後人欣賞失敗的姜維,而不喜歡鄧艾?
    三國時代的結束,應該從鄧艾攻滅蜀漢開始。蜀漢坐擁劍閣天險,無數能徵善戰的將士於此折戟,只有鄧艾兵行險著,偷渡陰平,進攻綿竹,迫使劉禪舉國投降。按說鄧艾這樣傑出的戰績應該被後人所稱頌,但結果卻是手下敗將姜維受到了後人的敬仰。為什麼史書對勝利者不誇讚,反而欣賞失敗者呢?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姜維到底是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姜維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人物,陳壽在《三國志》中對他評價不高面對姜維的北伐,魏國居然一直處於戰略防守階段,司馬昭甚至一度準備派人刺殺姜維,姜維在蜀漢受到排擠,卻深受魏國忌憚,不喜歡姜維的人,說姜維窮兵黷武導致蜀漢國力衰弱,又改變漢中防禦政策,導致漢中失守,必須為蜀漢滅亡負責;喜歡姜維的人,認為正是因為姜維的積極北伐,才延緩了蜀漢滅亡,正是因為有姜維的存在,魏國才不敢輕易進攻蜀漢,稱讚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守護者。
  • 麒麟蜀夢戰報47,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情況,蜀漢姜維當權!
    截至公元268年4月,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大數據情況,蜀漢政權數據如下:由於姜維的爵位只是個王,並非皇帝,所以官職任免方面最高只能去到文職光勳祿,武職徵東將軍。暫時沒辦法任命丞相和大都督這些職位。蜀漢文職方面:光勳祿鍾會、大司農杜預、廷尉衛瓘、衛尉董厥、尚書令劉諶、太僕黃崇、太常丘本、大鴻臚牽弘、中書令樊建、御史中丞霍弋、執金吾荀顗、少府蔣斌、秘書令田續、侍中劉璇、留府長史陳壽、太學博士卻正。
  • 三國時期的四位「衛將軍」:姜維、司馬昭上榜!
    在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基本沿襲了東漢時期的制度。彼時,武將的官職由高到低,依次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其中,就衛將軍來說,始於西漢時,漢文帝由代王入繼帝位,設衛將軍一員,以親信宋昌任之,總領京城南北軍,金印紫綬 ,二品品級。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姜維與東吳為何不派兵回援,致蜀漢滅國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諸葛瞻並沒有在阻擋住鄧艾的進攻,最終蜀漢最後的防線綿竹失守,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那麼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問,蜀漢大將軍姜維與東吳方面為何沒去救援成都?小百科在這一一位大家分析下來。
  • 蜀漢大將軍姜維生平略記
    姜維故裡姜維塑像關於姜維的生平,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姜維生於202年,卒於264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其冥誕日,字伯約,天水冀縣 人,今甘肅省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人。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是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既然是正史,筆者認為其在年份方面的記載應該是有所依據的,是基本正確的。首先考察其生年。據《三國志》《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 》中稱:「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 二十七。」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彼時的姜維不過是一個年輕的無名小將,但也正是這個無名小將最終成卻了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亦是影響蜀國命運的重要一員。那麼姜維為何能夠取得了這位三國智囊的諸葛亮的認可和信任的呢?被迫投降,一番作為姜維,出自天水的四大姓之一,父親姜冏因在羌亂中為了保護郡守而戰死,所以姜維更是烈士之後。父輩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文武雙全,使得他在涼州小有名氣。
  • 每日三國英雄志082-西蜀大將軍姜維
    姜維(202-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曹魏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姜維出身於天水郡,其家多在本郡擔任小吏,父親姜冏是天水郡功曹。建安十九年(214年),羌、戎叛亂,姜冏挺身護衛郡守,戰死沙場。
  • 姜維在蜀漢平步青雲,有兩人對他幫助不亞於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諸葛亮對姜維直接是當作接班人來培養,但我們知道小說和歷史不同,歷史上諸葛亮對姜維雖然沒有小說中那麼看重,但姜維的升遷卻也可謂是遠超同儕了。和姜維一起投奔蜀國的還有尹賞和梁虔,這兩人的記載很少,不知道諸葛亮給了他倆什麼官職。蜀漢對主動投降者的待遇普遍很高,他們二人最後分別做到了執金吾和大長秋,和九卿同級。
  • 姜維的一計害三賢歷史中的經過是什麼?
    姜維一計害三賢,講的是姜維,鄧艾和鍾會。姜維本是魏將,後來歸順蜀漢,聽諸葛亮調遣,是蜀漢後期的一個名將,一生致力於諸葛亮的遺志,要收復中原,所以才有他後來的九伐中原。只不過蜀國國貧民乏,經過姜維的連年徵戰,國力已經嚴重枯竭,同時姜維只是一個將軍,政事和政治方面欠缺,朝中又有宦官專權,最終是雖九伐中原,卻還是功虧一簣。後姜維和宦官有惡,自己是蜀漢軍隊的代表人物,若因為宦官而讓軍隊有失,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姜維就退守劍閣。
  • 蜀漢名將姜維,如何展露鋒芒得諸葛亮看重,守衛蜀漢邊疆
    常璩曾言:「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前言姜維,三國時期蜀漢的名臣。在年幼時期,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和柔弱的母親一同生活。在最開始姜維侍奉在馬尊手下,但卻因為諸葛亮率兵來襲時姜維的舉動令他疑惑,無奈之下受到猜測的姜維就投降於蜀漢政權之下,得到了宰相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知道姜維頗有才華,將來一定能夠成為皇帝身邊的左膀右臂。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才逐漸開始嶄露頭角,官拜大將軍獨自掌控著兵權,繼續完成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事業。曾經與曹魏名將鄧艾等人交戰,雖有失敗,但也屢次勝利。
  • 姜維北伐十一次,為何徒勞無功?最終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
    姜維一共北伐十一次,取得五勝四平兩負的成績,前期受蔣琬、費禕節制,用兵規模受限制,但遊擊戰術出神入化,亮點頗多。後期任大將軍後,不再受節制,卻反而打不好了,兩次大敗都出現在北伐後期。那麼為何姜維在發動如此頻繁的戰爭下,為何卻並沒有取得重大成就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姜維北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