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據資料記載:姜維之死,剖腹分屍,棄於荒野,魏軍把守,並且不許別人掩葬。後由姜維部下,與之是老鄉,偷了部分衣物,裹其屍體,將其運回三國時天水冀城(今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埋於山中,不設碑文。後由後人於2006年立衣冠冢。
正文:
一,性格色彩方面:一個具備雙重性格的人。
二,軍事才具方面:一個被時代註定拋棄了的人,註定了結局的人物。
鄧艾在評價姜維時說他是一時雄傑。雖然姜維把鄧艾作為一生中的主要對手,對其恨之入骨,鄧艾對姜維有如此之評價,可見姜維在才具方面還是可以的。鍾會則更是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然而就這麼一個人,心存理想和報復,在當時的局勢下,他的為人性格決定了他在軍事方面的限制。
「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三國志》
什麼意思呢?這是姜維上表後主劉禪的奏摺。意思是,早在魏國發動滅蜀之戰的前夕,姜維已經預料到魏國進軍的兩個方向:陽安、陰平。後來也驗證了姜維的判斷,鍾會大軍率先對陽安關發起進攻,鄧艾則偷渡陰平直取成都。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這一點上就足以看出姜維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既然姜維已經判斷和預料到了魏軍的進攻方向,並且提出了應對措施,為何蜀漢還是滅亡了呢?這一點上就從他的為人處世方面說起了。
三,為人處世方面:姜維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一個魏國的降將,註定了尷尬的位置,先被蔣琬、費禕所牽制,後來又被黃皓排擠,甚至諸葛瞻和張翼都不支持他。
因為奸臣黃皓告訴後主,魏國不會進攻蜀漢,於是後主聽信黃皓之言,不但沒有執行姜維的建議:派遣張翼率軍駐守陰平,派遣廖化駐守陽安關,而且把這件事壓了下來,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這個情況。後來陽安關守將蔣舒獻關投降,使得鍾會長驅直入到劍閣關前,陰平更是沒有部署守軍,使得鄧艾能夠偷渡陰平突襲綿竹。姜維本來是魏國人,情勢所迫而降蜀,可是,他從此之後卻把蜀國當成了自己的故國,甚至拒絕了母親的召喚。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他思想的轉變從何而來,或許是諸葛亮的看中,或許是大義的感召,或許是蜀國對他的安撫,就在所有人都對他保持懷疑時,他也絲毫不懷疑自己的信仰。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其實姜維已經成功在劍閣擋住了鍾會,而漢中最重要的漢、樂二城直到蜀漢滅亡鍾會都沒能攻克,實際上鍾會所獲僅僅一個陽安關。姜維以一己之力,抵擋住數倍於己的鐘會大軍,至於有些人說因為姜維導致了蜀漢的滅亡,那只是不了解姜維這個人。蜀漢的滅亡,其真正原因是後主劉禪投降在先。
四,執著信仰方面:一心想著光復漢室的「理想主義者」。
雖家境不算殷實,沒有餘財,至於他是否清廉,見仁見智。只是他並無物慾,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的:光復漢室。然而無論目的好壞,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真的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嗎?諸葛亮說過:「我不伐賊,賊必伐我!」即使姜維不北伐,鄧艾就不會偷渡陰平了?魏國兩次對蜀漢大規模的進攻,一次是姜維北伐前,一次是姜維北伐後。姜維北伐期間,魏國戰略防守數十年,姜維北伐一停止,魏國馬上就準備進攻蜀漢了,又怎麼會說姜維窮兵黷武?蜀漢滅亡又怎麼能夠歸咎於姜維北伐呢?姜維對於蜀漢的忠誠以及對北伐的矢志不渝應該是沒什麼人會懷疑的,在劉禪本人都已經投降的情況下他居然還策劃了聯合鍾會謀反,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在歷史上也算是很罕見的壯士。
最後以一首歌頌他的詩作為結尾: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後語: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能過於片面,更不能聽其一家之言,要客觀的去分析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個人的是非功過,才能真正的去了解一段歷史。至於功過如何留於後人說吧。
備註: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資料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