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很頭疼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姜維、黃皓、劉禪,到底誰應該為蜀國的滅亡負主要責任?姜維好戰導致蜀亡,似乎成了當今史學界的公論。但此說法是值得商榷[què]的。近日,《三國群英傳》手遊...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很頭疼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姜維、黃皓、劉禪,到底誰應該為蜀國的滅亡負主要責任?姜維好戰導致蜀亡,似乎成了當今史學界的公論。但此說法是值得商榷[què]的。近日,《三國群英傳》手遊玩家「維維豆奶」就例舉了8條例子,表明後主無道才是蜀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姜維並沒有過錯。正所謂歷史成就英雄,也給後人們帶來了無休止的爭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分析吧!
《三國群英傳》手遊姜維
一,姜維是否應該主動北伐?《通鑑輯[jí]覽》作了很好的回答::「雖說統一之志未能實現,但先聲奪人,把戰火燃燒在敵國境內,這是積極防禦的措施,和坐守待斃相比,實為上策」。
二、姜維北伐勝敗如何?其戰果輝煌,是有目共睹的,決不亞於諸葛亮。雖說最終不勝而還,但實屬正常現象——這就像鬥地主,無論你多會記牌、出牌,都抵不過人家手中的一把好牌。說明實力比能力重要!這是當時的鼎足之勢所決定的。姜維只要能達到削弱魏國、保存蜀國的目的,就算成功了。
三、也許玩家們會反駁,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起一手好牌,而在於把爛牌打得精彩。但如果指望姜維連連取勝,直至統一全國,實在有些強人所難。既然諸葛亮出師未捷能為人諒解,姜維失敗而歸也不應受到非難。
《三國演義》姜維
四、姜維北伐是否耗盡了國庫?回答是否定的。蜀亡之時,國庫尚存大量金銀和糧食,足夠軍事開支。可見姜維北伐並沒有導致國庫空虛,而真正造成民不堪命的,是腐朽的宦官政治!蜀亡的直接責任者是誰?是宦官黃皓而不是姜維。黃皓[hào]不但專權而造成政治腐敗、國力衰弱,還排擠姜維,欲廢姜維。即使如此,姜維亦為保衛蜀國而盡心盡力,出謀劃策。
五、政治上,蜀漢後期時統治者們大多能廉潔奉公,故蜀漢後期的政治是較為安定團結的。在蜀漢幾乎看不到外戚幹預朝政,在黃皓專權以前也沒有宦官專權,完全不是東漢後期那種」親小人,遠賢臣」的情況。但直到258年陳抵[dī]死後(皇帝近臣、親信),黃皓才屢屢升遷,以致於操弄權柄,最終導致國家(「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三國演義》黃皓
六、經濟上,蜀漢發展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水經注》說成都平原:「沃野千裡,謂之天府」,蜀漢的經濟繁榮在後期得以延續,我們來看第一組數字,《晉書·地理志上》曰:「劉備章武元年,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再看第二組數字,《三國志》曰:「蜀亡之時,其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以上對比說明,從蜀初到蜀末,蜀國的人口數量是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
七、軍事上,蜀國後期仍然出現了一批能徵善戰的軍事將領。《三國志·蜀志·王平傳》曰:鄧芝在東部,馬忠在南,王平在北境,都有顯著成績,此外還有姜維(不解釋)、張嶷[yí](以5000人馬與2倍於自己的魏軍精銳同歸於盡)、霍弋[yì](其才能連司馬昭都感慨)、霍峻(曾經以一千守軍在孤城中守了一年,隨後又逐一擊破10倍於自己的敵軍)等,他們在對內平叛、對外禦敵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國演義》劉禪
八、但是劉禪寵信黃皓,結果魏軍如入無人之境,以致於蜀亡。難怪諸葛尚嘆息曰:「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諸葛尚是諸葛瞻之子,諸葛亮之孫,在蜀漢最後一次戰役中,父子寡不敵眾,為國捐軀,諸葛瞻死時37歲,諸葛尚死時不到20歲),所以,姜維北伐與蜀亡沒有必然聯繫。如果有,那就是延緩了蜀亡的日期。
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司聯繫,我司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