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鄧艾兵臨城下,蜀漢眾將為何無人帶兵勤王,坐視劉禪不戰而降?

2021-02-07 說三國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

ID:shuosanguo



三國末期,鄧艾兵臨城下,蜀漢眾將為何無人帶兵勤王,坐視劉禪不戰而降?




公元263年8月,為了緩解甘露事變中弒君的輿論壓力,司馬昭在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後決意兵分三路發動滅蜀之戰:東路以鍾會十餘萬大軍為主力進攻漢中,西路鄧艾攻取姜維屯兵的沓中,中路諸葛緒配合鄧艾切斷姜維後路;東西兩路進展順利,唯獨諸葛緒被主動後撤的姜維以聲東擊西之計打開了一個缺口,此時的鐘會已攻破陽平關,於是姜維率主力趕赴劍閣堵住了鍾會伐蜀主力。


一直尾隨追擊的鄧艾並沒有和鍾會夾擊姜維,而是兵行險著偷渡天險陰平小道,歷經艱辛終於突然出現在江油,在逼降了江油守將馬邈後,鄧艾一路向南挺進,先破涪城,再和諸葛瞻決戰於綿竹,毫無作戰經驗的諸葛瞻擅自出城和鄧艾野戰被擊敗,諸葛瞻和其子諸葛尚戰死沙場。



綿竹一失,成都以北已無險可守,鄧艾一路高歌兵臨城下,在投降派譙周的力主之下,後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亡國。問題是鄧艾這一路進軍直至兵臨城下,蜀漢眾將為何無人帶兵勤王,坐視劉禪不戰而降?蜀漢雖然人才積累遠不如曹魏和東吳,但是蜀漢後期名將其實也不少,那麼綿竹之戰前後,為何不見勤王之兵?這些名將當時都去了哪裡?我們一一來分析一下。


先來看看蜀漢後期有哪些名將或身居高位的大將?大概有魏延、姜維、王平、吳懿、廖化、夏侯霸、馬岱、馬忠、句扶、張嶷、張翼、霍弋、羅憲、宗預、閻宇、傅僉、柳隱、蔣斌、王含等近二十名大將,但是其中有不少人在司馬昭伐蜀的263年之前已經去世了,比如魏延、吳懿、王平、夏侯霸(夏侯霸在255年還和姜維出兵狄道,其後不見身影應該是伐蜀前已經去世了)、馬岱、馬忠、句扶、張嶷等人。



伐蜀之戰打響後,劉禪派廖化支援姜維,派張翼支援漢中陽平關,姜維在劍閣和鍾會對峙時,廖化、張翼也和姜維合兵一處,除此之外,傅肜之子傅僉之前已經戰死陽平關,鍾會雖然攻破陽平關但是漢中有一些據點卻仍在蜀將柳隱、王含、蔣斌(蔣琬長子)等人手中,但是他們也只能據城而守,有鍾會大軍堵住他們根本沒可能支援成都,所以排除了這些人,也就只剩下霍弋、羅憲、宗預、閻宇等人了,那麼他們此時又在哪裡?



霍弋是劉禪的髮小,兩人關係相當好,霍弋父親霍峻去世後劉備將霍弋養在身邊,劉禪為太子時霍弋是太子舍人,劉禪登基後立長子劉璿為太子時,霍弋為中庶子負責教導太子,可以說霍弋和劉禪的關係相當密切;當然霍弋能力也很強,曾平定永昌叛亂並駐守南中震懾南中七郡,司馬昭伐蜀之時霍弋曾要求提兵北上協防成都,可惜被劉禪拒絕。



羅憲是譙周的弟子,因為不願依附於黃皓,被貶為巴東太守,和黃皓關係密切的右大將軍閻宇為永安都督時,羅憲成為閻宇的副手,司馬昭伐蜀時,劉禪召閻宇率兵西進回援成都,羅憲則鎮守永安以防東吳;除了閻宇還有一人當時也應該在成都,此人就是老將宗預,因為宗預在258年因病卸任永安都督回成都養病,接替他的正是閻宇。


也就是說蜀漢後期名將中,最有希望舉勤王之兵馳援成都的只有霍弋和羅憲兩人,而霍弋和羅憲是蜀漢後期為數不多真正有能力的兩大名將,可惜諸葛瞻太過冒進,如果他固守綿竹的話,霍弋和羅憲都有可能帶兵趕到,姜維也有可能讓廖化或張翼回援成都,而且當時東吳的援軍也在趕赴蜀漢的途中,鄧艾疲憊之師不僅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又在蜀漢腹地作戰,等到各地援軍到達,鄧艾豈有不敗之理!



所以蜀漢不是沒有勤王之兵,一切都是因為諸葛瞻敗得實在太快,不要說遠在南中的霍弋和永安的羅憲鞭長莫及,無法快速趕到成都,就連在劍閣的姜維都還沒反應過來,諸葛瞻就丟了綿竹,隨後鄧艾兵臨成都、劉禪獻城投降。


說到底其實還是蜀漢人才積累不夠,如果當時成都有一兩名久經沙場的名將在的話,劉禪也犯不著派出毫無作戰經驗的諸葛瞻去迎戰鄧艾(宗預已經七十多歲,從他264年病逝來看他當時應該在養病,閻宇也在從巴東支援成都的路上消失了。),從而導致一切都無法挽回!





為何諸葛瞻打不過鄧艾?除了作戰經驗不足,還有一個致命原因

鄧艾偷渡陰平能夠成功,魏延子午谷奇謀為何只是妄想?

成濟弒帝事件之後,鍾會為何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大計?







商務合作

微信號:mscn001
QQ:122414540





相關焦點

  • 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堅守待援能否得救?讀懂這兩個事實不難判斷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
  • 鄧艾憑藉幾千兵馬,為何能逼劉禪投降,專家:太相信諸葛家族
    泰始九年(273年),鄧艾被平反昭雪。在三國諸葛亮的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攻擊勢頭;來到姜維的時代後期,曹魏剛開始反守為攻,欲意傾其所有消滅蜀漢。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季,曹魏權臣司馬昭集結臣子匯報工作,商討滅蜀事項。殊不知,徵西將軍鄧艾覺得這事情不可靠,「屢陳質疑」。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熱播電視劇《虎嘯龍吟》濃墨重彩地演繹了蜀漢、曹魏、孫吳之間的激烈爭鬥。特別是蜀漢和曹魏,幾十年來互為敵我,幹戈不休。應該說,在諸葛亮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進攻態勢;到了姜維時代末期,曹魏開始反守為攻,意欲傾盡全力滅掉蜀漢。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
  • 鄧艾兵臨城下,如果劉禪不出城投降,那麼蜀國會滅亡嗎?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合攻蜀國。此次的「魏滅蜀之戰」,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大功告成,不得不說,此戰行動之迅速,打得非常的漂亮。 那麼,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
  • 鄧艾偷襲蜀漢時,如果劉禪選擇死守,姜維回軍夾擊,結果會如何?
    鄧艾走陰平小道進入了蜀漢腹地,並成功擊敗諸葛瞻,而諸葛瞻一死,其實蜀漢人心就已經是徹底的散了。如果劉禪死守,他也是守不住成都的,因為自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心越來越潰散,而諸葛瞻之死,標誌著蜀漢人心徹底崩潰,朝廷之中,再也沒人願意拼死一戰了!
  • 鄧艾僅憑2000兵馬,為什麼能逼得劉禪投降呢?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值得注意的是,鄧艾僅憑2000兵馬,就迫使蜀漢後屬劉禪投降了。那麼,問題來了,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鄧艾只靠幾千殘兵剩勇就迫使劉禪君臣開門投降,不是這2000人戰鬥力有多可怕,而是因為蜀漢氣數已盡。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打下漢中時,蜀漢眾將其實對誰留下來駐守漢中非常好奇,大多數人都認為張飛比較合適,比較劉備、關羽、張飛關係好,而且關羽已經是留守荊州,讓猛將張飛駐守漢中似乎更符合大家的預期。結果劉備出乎意料的選擇了魏延,他封魏延為漢中太守,駐守漢中,驚呆了眾人!因為在大家看來,魏延雖然軍事能力不錯,但是戰功還不夠大,資歷名望還不夠。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但其中有個問題,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諸葛瞻戰敗第二,蜀漢還有成都可以堅守。雖然江油守將不戰而降,諸葛瞻又在綿竹戰敗,但是蜀漢還是有堅城成都可以抵擋鄧艾。因此,在我看來如果面對鄧艾軍隊兵臨成都城下,劉禪選擇堅守的話,蜀漢不會就此滅亡。當然,以上的分析是作為後來者,站在蜀漢一國一地的角度來看的,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的。其實,即使劉禪當時選擇堅守,蜀漢沒有滅亡,但過不了幾年,蜀漢還是會滅亡的,因為魏蜀雙方實力差距太大。
  • 鄧艾是怎樣智出陰平道,打敗諸葛瞻,逼降劉禪,滅亡蜀漢的?
    鄧艾劇照鄧艾(?一公元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雙全,深諳兵法。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在鍾會所率10萬大軍,被蜀將姜維阻於劍閣關外,無計可施,正想退兵的情況下,鄧艾出奇策,率領本部人馬,智出陰平道,打敗諸葛瞻,逼降劉禪,滅亡蜀漢。他是怎樣做到的呢?三國末期,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在三個國家綜合實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的條件。
  • 姜維為何聽命於劉禪,投降鍾會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徵戰,其中勝多敗少。公元263年,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劉禪不戰而降,並下詔要求姜維即可投降,姜維隨即奉昭。姜維手握重兵,為何不拼死一戰,而是選擇投降?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 鄧艾屯田滅蜀漢,撐起曹魏半邊天!為何剛回國就被滿門抄斬了呢?
    鄧艾,本名鄧範,因為與同鄉人同名忌諱而改名。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末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武將將領。司馬懿在世時稱讚其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內可安政,外可攘敵。鄧艾在曹魏時期多年堅守在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將領姜維,使得其進攻無望。
  • 滅亡蜀漢的究竟是鄧艾的大軍,還是劉禪本人?其實是一場心理戰
    劉禪留著這八萬人馬作為預備隊,也壓根沒打算讓這些人出馬,因為蜀漢的地盤不是說進來就能進來的,要翻山越嶺,時間非常久,這其中一旦被人發現,那他們就會前功盡棄。所以劉禪心裡還是比較放心的,只要姜維守住劍閣,漢中那邊還能堅守住門戶,那益州境內是不可能出現敵對勢力的。可就是這麼一個不可能,現在卻偏偏被鄧艾實現了。鄧艾帶著七萬多人,佔領江油,直奔成都而來。
  • 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若劉禪沒有出城投降,蜀漢還能支撐多久?
    公元263年,魏軍兵分三路討伐蜀漢,當時鄧艾率領三萬大軍從狄道出發,以牽制身在沓中的蜀漢大將姜維,諸葛緒則率三萬大軍進攻武都,以切斷姜維撤退的道路,同時鐘會率領十多萬魏軍主力,趁著漢中無人主持的情況下奪取漢中。
  • 鄧艾攻擊到成都時,蜀漢還有不少部隊,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這就出現了一個情況,雖說當時蜀漢地區還有幾萬軍隊(除去數萬北伐軍),但是真正能用來對付鄧艾的沒有多少。 雖說鄧艾只率領數千人奇襲成都,但是在他兵臨城下之前已經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說明蜀漢軍隊留守部隊戰鬥力非常低下。
  • 鄧艾消滅蜀漢後,犯了兩個錯誤,結果遭致殺身之禍!
    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在魏滅蜀之戰中,徵西將軍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兵臨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公元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意味著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開始走向結束。
  • 劉備有4個兒子,為何偏偏要選擇資質最平庸的劉禪做皇帝
    「扶不起的阿鬥」就是說劉禪的,劉禪是蜀漢的第二任皇帝,他繼位後,雖然有諸葛亮這位大臣輔佐,但是劉禪自身沒有做出任何杰出的功績,反而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國力開始走下坡路。這與劉禪自身有很大關係,他資質平庸,能力欠佳,還重用黃皓等佞臣,所以蜀漢在他手上江河日下。
  • 三國傳奇英雄鄧艾,出身平平,蜀漢卻栽在他手上
    或許了解的真的不多,因為這一個人物在三國演義當中的出場率並不高,而和《三國演義》內容恰恰相反的是,真實歷史上的鄧艾,真的可以說是強大的如同開了掛一樣,尤其體現在三國的中後期,當鄧艾的才能真正的被發掘出來的,幾乎所有人才真正的看清楚,原來還有這樣一個人物是如此的耀眼。
  • 鄧艾偷渡陰平:一場原本不可能成功的冒險,多虧劉禪幫了三個大忙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8月,司馬昭出動十餘萬大軍三路伐蜀,11月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蜀漢亡國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鄧艾偷渡陰平小道成功後,勢如破竹連續攻陷江油、涪城和綿竹,特別是綿竹之戰諸葛瞻敗得太快,姜維主力大軍在劍閣和鍾會伐蜀主力對峙還來不及作出反應,蜀漢其餘各處兵馬也鞭長莫及這才導致劉禪獻城投降。
  • 諸葛瞻的數萬御林軍,以逸待勞,為何敗給鄧艾的數千殘兵?
    於是,鄧艾大膽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鄧艾率領大軍偷渡陰平,進入到蜀漢腹地後,他的手上只有幾千殘兵了。
  • 三國晚期名將鄧艾,姜維多次北伐失敗,蜀漢滅亡跟他直接相關!
    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徵戰,這些人有的漸漸老去,失去戰鬥力,比如趙雲,有的在殘酷的戰爭中犧牲,比如關羽,到了三國末期,各個諸侯國逐漸呈現出人才不足的局面。天下沒有統一,戰爭不可能就這麼結束,所以優秀的人才不夠用了,只能用一些二流三流的人才。但是在這些人當中也不乏一些異軍突起的人物,小編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三國晚期魏國的一個將領鄧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