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僅憑2000兵馬,為什麼能逼得劉禪投降呢?

2020-12-18 情懷與歷史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大勢力。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在蜀漢建立後的數十年時間,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值得注意的是,鄧艾僅憑2000兵馬,就迫使蜀漢後屬劉禪投降了。那麼,問題來了,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鄧艾只靠幾千殘兵剩勇就迫使劉禪君臣開門投降,不是這2000人戰鬥力有多可怕,而是因為蜀漢氣數已盡。在三國後期,蜀漢在綜合實力已經全面落後於曹魏和東吳,特別是在關羽失荊州之後,加上諸葛亮、姜維連續多年的北伐對於蜀漢國力的消耗,促使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等到鄧艾、鍾會等人率兵進攻蜀國時,蜀漢已經沒有了統一天下的能力和願望。

同時,對於中國古代歷史來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重要趨勢。對於蜀漢的百姓來說,連年的戰爭自然帶來了沉重的徭役,所以希望早點結束戰爭,形成一個朝代。而蜀漢既然沒有這一實力,面對已經兵臨城下的鄧艾,那就只有順應司馬氏結束三國的趨勢了。並且,對於蜀漢的投降,也是其內部益州本土派勢力意志的體現。在蜀漢建立之初,就分為荊州集團(原劉備部)、東州集團(原劉璋部)、益州集團(當地原住民)三大勢力。

在劉備和諸葛亮掌權的時候,憑藉著超強的能力,加上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非益州本土派勢力的存在,還可以壓制益州集團。但是,在劉備、諸葛亮等人相繼去世後,後主劉禪逐漸壓不住這股勢力了。而最後靠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劉禪投降的譙周,就是益州集團的代表。在蜀漢任職時期,譙周一向以反對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戰略而聞名。對於勢力強大的益州本土派,不希望連年徵戰,所以在鄧艾兵臨城下時,就鼓動後主劉禪開門投降,以此保全自己的利益。

最後,劉禪的投降,也是基於成都沒有多少可用之兵的前提上。在鄧艾進軍的過程中,諸葛亮的後人諸葛瞻、諸葛尚相繼戰死,綿竹之戰的失敗震動了蜀漢朝廷上下,諸葛亮家族在蜀漢擁有巨大的影響力,隨著諸葛瞻的戰死,蜀國從上到下抵抗意志崩潰,蜀漢百姓間發生了恐慌。而蜀漢的主力則遠水難解近渴,比如姜維就切斷了後路,最終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先被滅亡的一方。

文/情懷歷史

相關焦點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然而,徵西將軍鄧艾認為這事兒不靠譜,「屢陳異議」。司馬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派人反覆勸說鄧艾,才將他說服——當然,那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幾個月後,正是這個鄧艾,成了滅蜀第一功臣。當年8月,曹魏徵集18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
  • 鄧艾兩千人馬,憑什麼能讓劉禪投降?一共有4大原因
    而創業容易守業難,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後卻葬送子其子劉禪手中。演義中說到,鄧艾帶著兩千兵馬殺到益州城下,劉禪在權衡左右之下,選擇了開城投降!眾所周知,成都易守難攻,當初即使是劉璋,還能抵擋劉備三年。而此時的鄧艾還沒有進攻呢,劉禪為什麼就嚇得投降了?
  • 劉禪為什麼向孤軍鄧艾投降?無非就是這兩點原因
    景耀六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率軍大舉徵伐蜀國。蜀國迅速做出應對,大將姜維把鍾會十幾萬大軍擋在劍閣,可惜鄧艾卻取道陰平直奔蜀國皇城成都。按理來說,孤軍深入乃是兵家大忌,特別是鄧艾僅有幾千兵馬,《三國演義》更是說只有2000。
  • 鄧艾憑藉幾千兵馬,為何能逼劉禪投降,專家:太相信諸葛家族
    徵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餘名,由狄道(今甘肅臨洮)涉足,從沓中(今甘肅舟曲大西北)攻擊蜀漢大元帥姜維精銳部隊;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名,攻擊武都(今甘肅成縣大西北),以斷開姜維後路;司隸校尉鍾會率主力10多萬人,直砍漢中市。殊不知,儘管無論是部隊總數還是戰鬥能力,曹魏都佔有很大優點,可戰爭開展得並不成功。
  • 蜀漢當時還是有不少部隊的,為什麼劉禪還要選擇投降呢?
    那麼,劉禪為什麼要投降呢? 劉禪本來就是個「明哲保身」的人,他沒有一點血氣。 劉禪對蜀國的實力心頭有底。蜀國究竟有多大實力,劉禪再昏聵,他也明白魏國,吳國比他的國家大得多,自己的積存 ,人口,土地軍隊都不及人家的指頭。即使如此,諸葛亮和姜維連年挑起事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產有限,用之無限。能強大到什麼地方。作為皇帝,劉禪恐怕不會不知道。所以,滅亡是遲早的事情。自己實力不如人,又加上投降派的「苦口婆心」,劉禪動搖了。
  • 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劉禪的兒子劉諶寧死不降,很慘烈
    景耀六年(263年),魏國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進攻蜀漢,鍾會率十萬大軍,是主力,在劍閣將蜀漢大將軍姜維部死死纏住,鄧艾率軍三萬,是偏師,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翻山越嶺,穿越七百裡無人區,到達江油,江油守將馬邈投降。
  • 鄧艾攻擊到成都時,蜀漢還有不少部隊,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這就出現了一個情況,雖說當時蜀漢地區還有幾萬軍隊(除去數萬北伐軍),但是真正能用來對付鄧艾的沒有多少。 雖說鄧艾只率領數千人奇襲成都,但是在他兵臨城下之前已經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說明蜀漢軍隊留守部隊戰鬥力非常低下。
  • 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若劉禪沒有出城投降,蜀漢還能支撐多久?
    就在此時,鄧艾提出由他帶兵偷渡陰平,繞至劍閣後方,就此攻打成都。在得到鍾會的同意後,鄧艾穿過陰平小道,突然出現在蜀軍面前,造成江油守將投降,諸葛瞻父子在綿竹戰敗,劉禪不得已而投降了鄧艾,蜀漢就此滅亡。如果當時劉禪不願投降鄧艾,那蜀漢還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支撐多久?
  • 三國演義中,鄧艾偷襲成都,為何劉禪手握數萬大軍卻急於投降?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在劉備攻下益州之後,成都就成了蜀漢的中心,相當於現在的首都一樣,而且還是劉禪的老巢。這樣的地方,絕對是留有重兵守護的。即使姜維再傻,也不可能將全部兵馬都調走,讓成都成為一座空城。這一點,在《三國志》中也有明確記載,說當時成都尚有兵馬數萬。
  • 姜維手裡還有數萬兵馬 為何劉禪卻直接投降了?
    段谷之戰姜維大敗於鄧艾後,星散流離,死者甚眾;侯和之戰反攻,又再次失利,蜀漢滿朝文武,無論重臣如諸葛瞻董厥,還是宿將如張翼廖化,皆對姜維「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好戰無功,國內疲弊」甚為不滿。所以對於姜維的表奏「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不予理睬,導致錯失良機。
  • 鄧艾兵臨城下,如果劉禪不出城投降,那麼蜀國會滅亡嗎?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合攻蜀國。此次的「魏滅蜀之戰」,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大功告成,不得不說,此戰行動之迅速,打得非常的漂亮。 那麼,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
  • 鄧艾是怎樣智出陰平道,打敗諸葛瞻,逼降劉禪,滅亡蜀漢的?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在鍾會所率10萬大軍,被蜀將姜維阻於劍閣關外,無計可施,正想退兵的情況下,鄧艾出奇策,率領本部人馬,智出陰平道,打敗諸葛瞻,逼降劉禪,滅亡蜀漢。他是怎樣做到的呢?三國末期,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在三個國家綜合實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的條件。
  • 劉禪投降鄧艾就和汪精衛無異?從政治角度看,卻是很明智的選擇!
    三國末期,面對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的鄧艾大軍,劉禪在成都還有守軍的情況下就出城獻降了,也是被認為太輕率了,被打上了一個無能庸君,只圖享樂的人。如果只談論軍事實力的話,當時成都的守軍是三萬左右,鄧艾一路過來丟失和死的到成都腳下也就兩千人左右,在加上城高和堅守不戰,鄧艾無糧。就算成都守軍都是垃圾,已不可能抵抗不了兩千人。如果姜維一到,鄧艾就是一隻雞,任人宰割。
  • 鄧艾偷渡陰平,姜維的主力尚存,劉禪為何不等待姜維到來就投降了
    鄧艾這次行動的成功,使得他名垂青史。這次行動的成功,也促成了蜀漢的滅亡。那麼,鄧艾偷渡陰平的行動中都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次行動能夠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呢?一、鄧艾的偷渡陰平。公元263年,曹魏發動了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在這場戰役中,雙方的軍事將領都發揮了自己最大的能動性,使得這場戰役一波三折。
  • 在歷史中,鄧艾偷襲成都,為什麼劉禪手握數萬大軍卻急於投降呢?
    不過,為甚麼劉禪作為蜀漢的帝王,手握數萬雄師,在鄧艾狙擊成都的時分,他卻急於尊從呢?這一點,看起來讓人匪夷所思,不過」周密「闡發往後,卻能夠總結為如下幾點緣故。其一,劉禪固然貴為蜀漢的後主,不過其本是迷戀美色,目不識丁之徒,能夠或許當上這蜀漢的一把手完全是由於本人有個好爹。
  • 鄧艾抄陰平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會怎麼樣?
    但可惜的是,鍾會大軍搶先一步攻破了關城,姜維為此不得不退守劍閣,憑藉天險來和魏軍對峙。就在姜維和鍾會對峙在劍閣的時候,鄧艾決定從陰平小路出發,經漢德陽亭,奔襲涪縣。涪縣距離劍閣西有百餘裡,距離成都僅有三百餘裡。要是姜維聽聞鄧艾截斷後路,必然會著急回軍。這個時候,鍾會趁著劍閣空虛之際,再率軍出擊的話,劍閣的守軍必然抵擋不住。
  • 明明鄧艾攻滅了蜀漢,為什麼後人欣賞失敗的姜維,而不喜歡鄧艾?
    三國時代的結束,應該從鄧艾攻滅蜀漢開始。蜀漢坐擁劍閣天險,無數能徵善戰的將士於此折戟,只有鄧艾兵行險著,偷渡陰平,進攻綿竹,迫使劉禪舉國投降。按說鄧艾這樣傑出的戰績應該被後人所稱頌,但結果卻是手下敗將姜維受到了後人的敬仰。為什麼史書對勝利者不誇讚,反而欣賞失敗者呢?
  • 鄧艾偷渡陰平:一場原本不可能成功的冒險,多虧劉禪幫了三個大忙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8月,司馬昭出動十餘萬大軍三路伐蜀,11月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蜀漢亡國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鄧艾偷渡陰平小道成功後,勢如破竹連續攻陷江油、涪城和綿竹,特別是綿竹之戰諸葛瞻敗得太快,姜維主力大軍在劍閣和鍾會伐蜀主力對峙還來不及作出反應,蜀漢其餘各處兵馬也鞭長莫及這才導致劉禪獻城投降。
  • 鄧艾偷渡陰平,為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
    在這種情況下,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決定對鄧艾投降。其實,劉禪的本意還是不想向鄧艾投降的。可是他自己沒有主見,而手下有主見的大臣,比如黃崇已經跟隨諸葛瞻堵截鄧艾,戰死在了綿竹。他和手下那群庸才商議,也想不出什麼辦法。當時,大家商議,或者去南中,或者去東吳避難,以便東山再起。可是,這些意見都受到了譙周的反對。
  • 劉禪投降以後,關羽一家被殘殺,為什麼張飛後代卻平安無事呢?
    兩軍相殺,諸葛瞻一度率軍打退鄧艾所部的進攻,但最終,常年無戰事的成都宿衛諸營抵擋不住曹魏雍州的野戰軍團,諸葛瞻等人盡皆戰死殉國,鄧艾所部三萬餘人遂陸續長驅直入,趕至成都城下,此時,在譙周的勸說下,劉禪選擇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