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手裡還有數萬兵馬 為何劉禪卻直接投降了?

2020-12-18 歷史大趣聞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每次一想到這句話,就會對姜維感到惋惜,《三國演義》確實精彩而深入人心,很多人便因此當了真,覺得是扶不起的昏君劉阿鬥辜負了大忠臣姜維。

  但那個時候大限來時,大勢已去,人心難測啊。

  當時蜀國大部軍力都被姜維拉到劍閣一帶阻擋魏軍主力進攻,成都周圍只剩下最多3萬餘眾。魏軍傾其大部軍力,壓向蜀地,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消滅割據川地多年的蜀漢。

  段谷之戰姜維大敗於鄧艾後,星散流離,死者甚眾;侯和之戰反攻,又再次失利,蜀漢滿朝文武,無論重臣如諸葛瞻董厥,還是宿將如張翼廖化,皆對姜維「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好戰無功,國內疲弊」甚為不滿。所以對於姜維的表奏「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不予理睬,導致錯失良機。

  此刻魏軍又大舉進犯,如果蜀軍拼死抵抗,雖然此時劉禪手上還有十萬大軍,而且有姜維等大將苦力支撐,打輸了,魏國一氣之下蜀漢滅,誅劉禪九族。打贏了,姜維必定居功自傲,他還會聽劉禪嗎?他這個魏國降將會不會廢劉禪而自立呢?

  而魏國的鄧艾卻偷襲陰平小道進入蜀國,諸葛瞻戰死,綿竹失守,鄧艾率領魏國大軍直達成都。劉禪和臣子們人心惶惶,都沒了主意。在所有臣子的建議中,劉禪採取了譙周的建議,向魏國投降。但是,當時的情況讓劉禪不得不投降嗎?

  因此劉禪投降亦是迫於無奈,並非在情勢尚可挽回時就自毀國家。真要說到蜀漢滅亡的責任,放棄漢中防禦部署,導致魏國大軍壓境的姜維;帶領留守精兵縱兵浪戰、全軍覆沒的諸葛瞻,其實一點都不比劉禪輕。

  當三路大軍伐蜀的時候,尤其是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卻已經窮途末路,因為成都軍民士氣已降到谷底,亦無大軍可守,滿朝文武一片降旗,已經年近六旬的劉禪,不是劉備,亂了方寸,經過短暫的思考,就選擇了出城投降,成了蜀漢的亡國之君。蜀國投降時成都還有十萬左右的兵力,但大勢已去。

  劉禪投降開城後,除第五子劉諶受降之日在宗廟哭嚎自盡,長子劉璿戰死於成都兵亂外,其餘五子皆隨押送洛陽,蜀國宮內後宮侍女盡被賞賜給滅蜀有功的魏國將士,甚至劉禪之妾李昭儀也被發配。亡國女眷,從來這等身不由人,可憫可嘆。

  回望伯約臨終那句:「我計不成,乃天命也!」

相關焦點

  • 姜維為何聽命於劉禪,投降鍾會
    姜維手握重兵,為何不拼死一戰,而是選擇投降?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首先劉禪不戰而降宣布蜀國已亡,姜維已無立身之本。姜維、廖化在劍閣與鍾會激戰,鄧艾率領三千軍隊,偷渡陰平,與諸葛瞻父子在綿竹狹路相逢,將軍經過激戰,諸葛瞻父子以身殉國,鄧艾隨即率軍兵臨成都,劉禪因無力再戰,獻城投降,鄧艾兵不血刃,便滅亡了蜀國。劉禪投降後,也命令姜維放下武器投降。姜維不得已而為之。
  • 劉禪一槍不發卻直接開城投降,他到底在怕什麼?
    此時,成都已經被團團圍住了,成都雖然號稱兵馬數萬,然精銳兵馬已經在綿竹一戰中死傷殆盡了。姜維在劍閣五鍾會的十萬大軍相持已經很艱辛了,能抽調回去支援成都的兵力相當有限,各地的守軍加起來顯得比較薄弱,那麼就只剩下南郡的建寧太守霍戈的邊軍了。
  • 三國演義中,鄧艾偷襲成都,為何劉禪手握數萬大軍卻急於投降?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在劉備攻下益州之後,成都就成了蜀漢的中心,相當於現在的首都一樣,而且還是劉禪的老巢。這樣的地方,絕對是留有重兵守護的。即使姜維再傻,也不可能將全部兵馬都調走,讓成都成為一座空城。這一點,在《三國志》中也有明確記載,說當時成都尚有兵馬數萬。
  • 鄧艾偷渡陰平,姜維的主力尚存,劉禪為何不等待姜維到來就投降了
    劉禪和大臣們商議後,決定向鄧艾投降,蜀漢滅亡。二、劉禪當時可以選擇的方案。在當時,劉禪面對的形勢十分複雜。他面對的是鄧艾率領的魏軍,自己手中還有一部分軍隊和成都城可以依託。而在劍閣,姜維還率領著蜀軍的野戰部隊主力,和鍾會的魏軍主力對峙。在漢中地區,除了陽安關失守外,其他的城池還掌握在蜀軍的手中。
  • 鄧艾僅憑2000兵馬,為什麼能逼得劉禪投降呢?
    在蜀漢建立後的數十年時間,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值得注意的是,鄧艾僅憑2000兵馬,就迫使蜀漢後屬劉禪投降了。那麼,問題來了,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呢?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應該說,在諸葛亮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進攻態勢;到了姜維時代末期,曹魏開始反守為攻,意欲傾盡全力滅掉蜀漢。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然而,徵西將軍鄧艾認為這事兒不靠譜,「屢陳異議」。司馬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派人反覆勸說鄧艾,才將他說服——當然,那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幾個月後,正是這個鄧艾,成了滅蜀第一功臣。
  • 劉禪有兵有糧草,各路援軍正在路上,為何要開城投降?
    當時成都城內有兵馬數萬,各路援軍也正在趕來的路上,那麼蜀後主劉禪為何要開城投降?這個主要與劉禪的性格,以及當時蜀國內憂外患的情形有關。關於蜀後主劉禪有許多趣談,比如歇後語:阿鬥當皇帝——軟弱無能,蜀阿鬥的江山—— 白送,司馬昭試探劉禪——樂不思蜀。以上這些也都是影視劇中劉禪的藝術形象。首先蜀國不佔天時,滅亡是早晚的事。
  • 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若劉禪沒有出城投降,蜀漢還能支撐多久?
    劉禪得知消息後,當即派出廖化率軍往沓中增援姜維,同時他讓張翼等前往陽安關口拒守。由於姜維此前的戰略設定,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而選擇收縮兵力退保漢、樂兩城。由於蜀軍未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嚴加防守,導致這些隘口都被魏將劉欽佔領。與此同時,鍾會幾路並進,直入漢中,並留二萬人圍漢、樂二城,自己率領主力軍直下陽安關口,由於蜀將蔣舒投降,關城被破,漢中近乎全境失守。
  • 鄧艾攻擊到成都時,蜀漢還有不少部隊,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這就出現了一個情況,雖說當時蜀漢地區還有幾萬軍隊(除去數萬北伐軍),但是真正能用來對付鄧艾的沒有多少。 雖說鄧艾只率領數千人奇襲成都,但是在他兵臨城下之前已經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說明蜀漢軍隊留守部隊戰鬥力非常低下。
  • 劉禪為什麼向孤軍鄧艾投降?無非就是這兩點原因
    蜀國迅速做出應對,大將姜維把鍾會十幾萬大軍擋在劍閣,可惜鄧艾卻取道陰平直奔蜀國皇城成都。按理來說,孤軍深入乃是兵家大忌,特別是鄧艾僅有幾千兵馬,《三國演義》更是說只有2000。然而面對這樣一支只能算是先頭部隊的孤軍,在後援幾乎不可能短時間趕到的情況下,來到蜀國防守最為嚴密的都城,劉禪的第一反應不是派人將他剿滅,或者據城而守,等待勤王部隊。反而直接打開城門,帶領滿朝文武,直接向鄧艾投降了。這一奇葩行為也導致劉禪在後世一直被人評價為昏庸、無能。
  • 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大都得以善終,為何姜維卻遭遇滅門之禍?
    同年底,在鍾會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相持於劍閣,入蜀之路被斷絕的情況下,鄧艾竟然偷渡陰平古道,越過七百餘裡無人煙的險域,襲佔江油、綿竹,隨即又率大軍兵臨成都。此時,成都城內雖然兵精糧足、城高池深,但被嚇破膽的後主劉禪竟然沒做任何抵抗,便向鄧艾獻城投降。
  • 鄧艾兩千人馬,憑什麼能讓劉禪投降?一共有4大原因
    而創業容易守業難,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後卻葬送子其子劉禪手中。演義中說到,鄧艾帶著兩千兵馬殺到益州城下,劉禪在權衡左右之下,選擇了開城投降!眾所周知,成都易守難攻,當初即使是劉璋,還能抵擋劉備三年。而此時的鄧艾還沒有進攻呢,劉禪為什麼就嚇得投降了?
  • 姜維必須死,最重要不是「一計害三賢」,而是這四點註定復國無望
    關於「蜀漢」的覆滅也是爭議頗多,有觀點認為「蜀漢無大將」,也有觀點覺得是劉禪無能;其實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還有一點,「劉禪」投降後,老臣「姜維」還有一段企圖復國的行動。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魏國名將「鄧艾」和權臣「鍾會」率數十萬大軍伐蜀。
  •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在《三國演義》裡,諸葛瞻戰死綿竹那段看哭了不少的人。隨後鄧艾直撲成都,劉禪馬上就投降了。據史料所記,那會兒蜀還有4路大軍存在。263年,魏司馬昭派出了大軍攻蜀,其中最難對付的人就數鄧艾、鍾會2路魏兵了。這時的西蜀已沒了諸葛亮,五虎將更已作古,整個國家就靠姜維1人在苦撐。就在魏兵來犯之際,姜維領著5萬精銳在劍閣擋住了鍾會的10萬人。劍閣關地勢險要,姜維深得諸葛亮的真傳,他據險而守絲毫沒給對方一點兒機會。
  • 諸葛瞻的數萬御林軍,以逸待勞,為何敗給鄧艾的數千殘兵?
    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鄧艾率領大軍偷渡陰平,進入到蜀漢腹地後,他的手上只有幾千殘兵了。而就諸葛瞻來說,則是率領數萬御林軍前去迎敵。那麼,問題來了,諸葛瞻的數萬御林軍,以逸待勞,為何敗給鄧艾的數千殘兵?一首先,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趁著姜維、鍾會僵持在劍閣一帶的時候,大膽採用了偷渡陰平,直接奔向蜀漢都城成都的計劃。
  • 在歷史中,鄧艾偷襲成都,為什麼劉禪手握數萬大軍卻急於投降呢?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曉得,在劉備攻陷益州往後,成都就成了蜀漢的中央,相配於當今的都城一樣,並且照舊是劉禪的老巢。如許場所,統統是留有重兵保衛的。即便姜維再傻,也不可能將」掃數「戎馬都調走,讓成都成為一座空城。這一點,在《三國志》中也有明白紀錄,說那時成都尚有戎馬數萬。
  • 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劉禪的兒子劉諶寧死不降,很慘烈
    鄧艾大軍長驅直入,直逼成都,眼看打到眼皮子底下了,後主劉禪徹底慌了神,六神無主,大臣們也慌了手腳,是戰是降,議論紛紛,後來,劉禪採用大夫譙周策的建議,直接投降了鄧艾,至此,蜀漢滅亡。《三國志 後主傳》記載: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
  • 蜀漢當時還是有不少部隊的,為什麼劉禪還要選擇投降呢?
    司馬昭在議論討伐蜀漢時估計蜀漢有這麼多兵馬: 「守成都八九萬,守邊境四五萬,姜維屯田六七萬」大概合起來二十餘萬。 劉禪的降表上記載的是, 「帶甲將士十萬二千」 因為戰爭的原因,損失了十萬左右 ,劉禪寫十萬士兵,應該比較老實。
  • 天水歷史名人之一—姜維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 三路大軍大舉伐蜀時,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蜀國能得救嗎?
    其中主力是為東路軍鍾會所部,十餘萬魏軍直接從斜谷與駱谷一帶進攻漢中,而西路軍則以徵西將軍鄧艾率領三萬餘人從狄道直奔沓中姜維,中路軍則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出發,直奔陰平橋頭而去。西路軍與中路軍的六萬多魏軍作戰目的很明顯,那就是一路牽制姜維、一路切斷姜維後路,只要牽制住了蜀軍主力四五萬人,那麼,蜀軍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