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每次一想到這句話,就會對姜維感到惋惜,《三國演義》確實精彩而深入人心,很多人便因此當了真,覺得是扶不起的昏君劉阿鬥辜負了大忠臣姜維。
但那個時候大限來時,大勢已去,人心難測啊。
當時蜀國大部軍力都被姜維拉到劍閣一帶阻擋魏軍主力進攻,成都周圍只剩下最多3萬餘眾。魏軍傾其大部軍力,壓向蜀地,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消滅割據川地多年的蜀漢。
段谷之戰姜維大敗於鄧艾後,星散流離,死者甚眾;侯和之戰反攻,又再次失利,蜀漢滿朝文武,無論重臣如諸葛瞻董厥,還是宿將如張翼廖化,皆對姜維「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好戰無功,國內疲弊」甚為不滿。所以對於姜維的表奏「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不予理睬,導致錯失良機。
此刻魏軍又大舉進犯,如果蜀軍拼死抵抗,雖然此時劉禪手上還有十萬大軍,而且有姜維等大將苦力支撐,打輸了,魏國一氣之下蜀漢滅,誅劉禪九族。打贏了,姜維必定居功自傲,他還會聽劉禪嗎?他這個魏國降將會不會廢劉禪而自立呢?
而魏國的鄧艾卻偷襲陰平小道進入蜀國,諸葛瞻戰死,綿竹失守,鄧艾率領魏國大軍直達成都。劉禪和臣子們人心惶惶,都沒了主意。在所有臣子的建議中,劉禪採取了譙周的建議,向魏國投降。但是,當時的情況讓劉禪不得不投降嗎?
因此劉禪投降亦是迫於無奈,並非在情勢尚可挽回時就自毀國家。真要說到蜀漢滅亡的責任,放棄漢中防禦部署,導致魏國大軍壓境的姜維;帶領留守精兵縱兵浪戰、全軍覆沒的諸葛瞻,其實一點都不比劉禪輕。
當三路大軍伐蜀的時候,尤其是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卻已經窮途末路,因為成都軍民士氣已降到谷底,亦無大軍可守,滿朝文武一片降旗,已經年近六旬的劉禪,不是劉備,亂了方寸,經過短暫的思考,就選擇了出城投降,成了蜀漢的亡國之君。蜀國投降時成都還有十萬左右的兵力,但大勢已去。
劉禪投降開城後,除第五子劉諶受降之日在宗廟哭嚎自盡,長子劉璿戰死於成都兵亂外,其餘五子皆隨押送洛陽,蜀國宮內後宮侍女盡被賞賜給滅蜀有功的魏國將士,甚至劉禪之妾李昭儀也被發配。亡國女眷,從來這等身不由人,可憫可嘆。
回望伯約臨終那句:「我計不成,乃天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