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投降的時候,根據《三國志》記載整個蜀國上下只有90餘萬人口。
《三國志·後主傳》: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這說明蜀漢地區在劉備父子的經營下人口不升反降,因為劉備集團來到益州之前,當地的人口就已經超過百萬,加上漢中地區人口就更多了。
因為,蜀漢建立之後,常年的對外戰爭讓當地人口沒有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越來越少。
也從側面反映出蜀漢的國家力量一天不如一天,可想而知,諸葛亮、姜維多次北伐造成了大量青壯年的損失。
所以,90多萬的人口中肯定是男少女多。
這就出現了一個情況,雖說當時蜀漢地區還有幾萬軍隊(除去數萬北伐軍),但是真正能用來對付鄧艾的沒有多少。
雖說鄧艾只率領數千人奇襲成都,但是在他兵臨城下之前已經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說明蜀漢軍隊留守部隊戰鬥力非常低下。
所以,當時劉禪即使集結留守部隊出城和鄧艾野戰,在經歷了長途跋涉已經疲憊不安的曹魏軍隊大概率擊敗蜀軍。
況且,從當時劉禪的反應來看,成都周邊能夠集結起來足以和鄧艾決戰的蜀漢軍隊就沒有多少,整個成都事實上處於不設防的狀態。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姜維正在北方和曹魏作戰,他將蜀國的精銳幾乎全部帶走,導致內部空虛,所以即使鄧艾帶的人不多,並且已經疲憊不堪,仍然不是成都地方駐軍所能夠抵抗的。
所以,對鄧艾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斬首行動。
於是,劉禪只有兩個選擇。
第1個選擇,投降,不再抵抗;
第2個選擇,從成都撤走,以空間換時間,然後派人趕緊通知姜維率軍隊回援。
劉禪選擇的是第一條路,不再抵抗。
這個選擇,個人認為是經過他深思熟慮的。
因為,蜀漢政權一直以匡復漢室收復中原為己任,在經過了諸葛亮的多年經營後,即使本土派也逐漸認可了這一理念,這就是為什麼到了姜維時期敢於帶走所有精銳北伐而不必擔心當地的世家大族趁機造反。
所以,當劉禪決定投降的時候,他不得不考慮到朝廷上下的反對和因此帶來的災難性的後果。
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不抵抗。
那麼,為什麼劉禪沒有選擇第2條路從成都撤走,給姜維回援的時間呢?
個人認為,這是因為即使姜維率領軍隊及時趕到,打敗了鄧艾,蜀漢的滅亡也是註定了的。
因為,如果姜維率軍回援,曹魏主力部隊也會尾隨而來,最終的結果就是鄧艾所率領的奇兵也許會被姜維所擊敗,但是緊接著姜維就必須在成都面對曹魏主力部隊的攻擊。
即使姜維能夠取得初期的勝利,但是一旦曹魏的主力部隊攻入成都平原,魏軍將會源源不斷地開赴這裡。
以曹魏強大的綜合國力把姜維打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這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戰爭。
如果劉禪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繼續抵抗,那麼整個蜀漢地區都將會遭受戰火的洗禮,到那時候蜀漢的老百姓就不是只有90餘萬,可能又得損失幾十萬人口。
劉禪選擇不抵抗投降,讓蜀漢一帶的百姓避免了刀兵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