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攻擊到成都時,蜀漢還有不少部隊,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2020-12-18 騰訊網

蜀漢投降的時候,根據《三國志》記載整個蜀國上下只有90餘萬人口。

《三國志·後主傳》: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這說明蜀漢地區在劉備父子的經營下人口不升反降,因為劉備集團來到益州之前,當地的人口就已經超過百萬,加上漢中地區人口就更多了。

因為,蜀漢建立之後,常年的對外戰爭讓當地人口沒有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越來越少。

也從側面反映出蜀漢的國家力量一天不如一天,可想而知,諸葛亮、姜維多次北伐造成了大量青壯年的損失。

所以,90多萬的人口中肯定是男少女多。

這就出現了一個情況,雖說當時蜀漢地區還有幾萬軍隊(除去數萬北伐軍),但是真正能用來對付鄧艾的沒有多少。

雖說鄧艾只率領數千人奇襲成都,但是在他兵臨城下之前已經在綿竹打敗了諸葛瞻,說明蜀漢軍隊留守部隊戰鬥力非常低下。

所以,當時劉禪即使集結留守部隊出城和鄧艾野戰,在經歷了長途跋涉已經疲憊不安的曹魏軍隊大概率擊敗蜀軍。

況且,從當時劉禪的反應來看,成都周邊能夠集結起來足以和鄧艾決戰的蜀漢軍隊就沒有多少,整個成都事實上處於不設防的狀態。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姜維正在北方和曹魏作戰,他將蜀國的精銳幾乎全部帶走,導致內部空虛,所以即使鄧艾帶的人不多,並且已經疲憊不堪,仍然不是成都地方駐軍所能夠抵抗的。

所以,對鄧艾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斬首行動。

於是,劉禪只有兩個選擇。

第1個選擇,投降,不再抵抗;

第2個選擇,從成都撤走,以空間換時間,然後派人趕緊通知姜維率軍隊回援。

劉禪選擇的是第一條路,不再抵抗。

這個選擇,個人認為是經過他深思熟慮的。

因為,蜀漢政權一直以匡復漢室收復中原為己任,在經過了諸葛亮的多年經營後,即使本土派也逐漸認可了這一理念,這就是為什麼到了姜維時期敢於帶走所有精銳北伐而不必擔心當地的世家大族趁機造反。

所以,當劉禪決定投降的時候,他不得不考慮到朝廷上下的反對和因此帶來的災難性的後果。

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不抵抗。

那麼,為什麼劉禪沒有選擇第2條路從成都撤走,給姜維回援的時間呢?

個人認為,這是因為即使姜維率領軍隊及時趕到,打敗了鄧艾,蜀漢的滅亡也是註定了的。

因為,如果姜維率軍回援,曹魏主力部隊也會尾隨而來,最終的結果就是鄧艾所率領的奇兵也許會被姜維所擊敗,但是緊接著姜維就必須在成都面對曹魏主力部隊的攻擊。

即使姜維能夠取得初期的勝利,但是一旦曹魏的主力部隊攻入成都平原,魏軍將會源源不斷地開赴這裡。

以曹魏強大的綜合國力把姜維打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這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戰爭。

如果劉禪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繼續抵抗,那麼整個蜀漢地區都將會遭受戰火的洗禮,到那時候蜀漢的老百姓就不是只有90餘萬,可能又得損失幾十萬人口。

劉禪選擇不抵抗投降,讓蜀漢一帶的百姓避免了刀兵之害。

相關焦點

  • 蜀漢當時還是有不少部隊的,為什麼劉禪還要選擇投降呢?
    蜀漢當時確實有不少部隊。司馬昭在議論討伐蜀漢時估計蜀漢有這麼多兵馬: 「守成都八九萬,守邊境四五萬,姜維屯田六七萬」大概合起來二十餘萬。
  • 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若劉禪沒有出城投降,蜀漢還能支撐多久?
    由於劍閣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道路,鍾會不得不與姜維在此對峙而不得前進,由於劍閣久攻不下,鍾會有了撤軍的打算。就在此時,鄧艾提出由他帶兵偷渡陰平,繞至劍閣後方,就此攻打成都。在得到鍾會的同意後,鄧艾穿過陰平小道,突然出現在蜀軍面前,造成江油守將投降,諸葛瞻父子在綿竹戰敗,劉禪不得已而投降了鄧艾,蜀漢就此滅亡。如果當時劉禪不願投降鄧艾,那蜀漢還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支撐多久?
  • 鄧艾兵臨城下,如果劉禪不出城投降,那麼蜀國會滅亡嗎?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合攻蜀國。此次的「魏滅蜀之戰」,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大功告成,不得不說,此戰行動之迅速,打得非常的漂亮。 那麼,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但其中有個問題,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當時鐘會已經準備放棄了,準備退兵。
  • 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堅守待援能否得救?讀懂這兩個事實不難判斷
    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 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
  • 鄧艾兵臨成都,劉禪為什麼不戰而降?
    第一,鄧艾手下不止二千人。所謂三千人偷渡陰平,只是前鋒部隊。在佔領江油之後,就有後續部隊不斷補充到前線來。鄧艾全軍大約三萬多人,諸葛緒三萬多人,鍾會十餘萬人。後來鍾會奪了諸葛緒的兵,全軍可能有十幾二十萬人。鄧艾功江油時,還有鍾會所遣將軍田章所率部隊,應該也有萬把人。
  • 劉禪為什麼向孤軍鄧艾投降?無非就是這兩點原因
    然而面對這樣一支只能算是先頭部隊的孤軍,在後援幾乎不可能短時間趕到的情況下,來到蜀國防守最為嚴密的都城,劉禪的第一反應不是派人將他剿滅,或者據城而守,等待勤王部隊。反而直接打開城門,帶領滿朝文武,直接向鄧艾投降了。這一奇葩行為也導致劉禪在後世一直被人評價為昏庸、無能。
  • 劉禪投降不但坑了自己,更坑了蜀漢忠臣良將和百姓!
    景耀六年夏,曹魏大將鄧艾偷渡陰平,蜀漢後主劉禪不戰而降,將自己永遠釘到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客觀地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投降是下下策,理由如下:一則當時蜀漢部隊主力未滅,還有力量與魏軍鬥爭。蜀漢後期,除漢中丟失外,國力並沒有太大的損耗。鄧艾雖突破陰平,但部隊數量有限,據西晉史學家袁準估計,鄧艾的部隊不會超過1萬人。
  • 鄧艾偷渡陰平,姜維的主力尚存,劉禪為何不等待姜維到來就投降了
    但是諸葛瞻優柔寡斷,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將鄧艾堵在山區。綿竹一戰,諸葛瞻的軍隊全軍覆沒,鄧艾直撲成都城下。劉禪和大臣們商議後,決定向鄧艾投降,蜀漢滅亡。二、劉禪當時可以選擇的方案。在當時,劉禪面對的形勢十分複雜。他面對的是鄧艾率領的魏軍,自己手中還有一部分軍隊和成都城可以依託。
  • 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劉禪的兒子劉諶寧死不降,很慘烈
    景耀六年(263年),魏國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進攻蜀漢,鍾會率十萬大軍,是主力,在劍閣將蜀漢大將軍姜維部死死纏住,鄧艾率軍三萬,是偏師,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翻山越嶺,穿越七百裡無人區,到達江油,江油守將馬邈投降。
  •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五大名將,可惜都不在成都!
    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公元263年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佔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鄧艾兵臨成都後,後主劉禪之所以選擇放棄抵抗,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都城成都缺乏名將。
  • 劉禪投降鄧艾就和汪精衛無異?從政治角度看,卻是很明智的選擇!
    三國末期,面對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的鄧艾大軍,劉禪在成都還有守軍的情況下就出城獻降了,也是被認為太輕率了,被打上了一個無能庸君,只圖享樂的人。如果只談論軍事實力的話,當時成都的守軍是三萬左右,鄧艾一路過來丟失和死的到成都腳下也就兩千人左右,在加上城高和堅守不戰,鄧艾無糧。就算成都守軍都是垃圾,已不可能抵抗不了兩千人。如果姜維一到,鄧艾就是一隻雞,任人宰割。
  • 在位41年的劉禪能力到底如何,他最終投降鄧艾是否是正確選擇?
    東吳的孫權活了71歲,雖然東吳後期政治非常亂,但孫權的長壽和後代的繁盛致使東吳不至於被架空,一直延續到280年。假如曹魏沒有大舉伐蜀,鄧艾沒有偷渡陰平,蜀漢再繼續維持十年是沒有問題的,壽終正寢的劉禪可以把皇位順利地交給他的太子劉璿,他也不至於做個亡國之君。當然,這是後話了。二來是他很平庸。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 蜀軍也沒必要退守到劍閣。 當鄧艾發現鍾會大軍打不進劍閣時,準備出奇謀,走陰平小道進入了蜀漢腹地,殺蜀漢一個措手不及。由於當時交通不便,面對突如其來的魏軍(這裡要說明一下,鄧艾大軍入蜀有一萬多人,並不是說的僅有兩千人),蜀漢朝堂陷入了混亂。過了很久,大家才商討出一個策略,讓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前去迎戰魏軍,結果諸葛瞻大敗而亡。
  • 鄧艾僅憑2000兵馬,為什麼能逼得劉禪投降呢?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值得注意的是,鄧艾僅憑2000兵馬,就迫使蜀漢後屬劉禪投降了。那麼,問題來了,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鄧艾只靠幾千殘兵剩勇就迫使劉禪君臣開門投降,不是這2000人戰鬥力有多可怕,而是因為蜀漢氣數已盡。
  • 鄧艾兩千人馬,憑什麼能讓劉禪投降?一共有4大原因
    演義中說到,鄧艾帶著兩千兵馬殺到益州城下,劉禪在權衡左右之下,選擇了開城投降!眾所周知,成都易守難攻,當初即使是劉璋,還能抵擋劉備三年。而此時的鄧艾還沒有進攻呢,劉禪為什麼就嚇得投降了?熟讀三國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上不是因為劉禪昏庸無能,是因為他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 北地王劉諶:劉禪最有血性的兒子 蜀漢投降時他自殺殉國
    北地王劉諶:劉禪最有血性的兒子 蜀漢投降時他自殺殉國時間:2020-01-10 19:4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地王劉諶:劉禪最有血性的兒子 蜀漢投降時他自殺殉國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鄧艾憑藉幾千兵馬,為何能逼劉禪投降,專家:太相信諸葛家族
    泰始九年(273年),鄧艾被平反昭雪。在三國諸葛亮的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攻擊勢頭;來到姜維的時代後期,曹魏剛開始反守為攻,欲意傾其所有消滅蜀漢。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季,曹魏權臣司馬昭集結臣子匯報工作,商討滅蜀事項。殊不知,徵西將軍鄧艾覺得這事情不可靠,「屢陳質疑」。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熱播電視劇《虎嘯龍吟》濃墨重彩地演繹了蜀漢、曹魏、孫吳之間的激烈爭鬥。特別是蜀漢和曹魏,幾十年來互為敵我,幹戈不休。應該說,在諸葛亮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進攻態勢;到了姜維時代末期,曹魏開始反守為攻,意欲傾盡全力滅掉蜀漢。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
  • 鄧艾偷襲蜀漢時,如果劉禪選擇死守,姜維回軍夾擊,結果會如何?
    鄧艾走陰平小道進入了蜀漢腹地,並成功擊敗諸葛瞻,而諸葛瞻一死,其實蜀漢人心就已經是徹底的散了。如果劉禪死守,他也是守不住成都的,因為自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心越來越潰散,而諸葛瞻之死,標誌著蜀漢人心徹底崩潰,朝廷之中,再也沒人願意拼死一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