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鄧艾就和汪精衛無異?從政治角度看,卻是很明智的選擇!

2020-12-18 歷史塵封

三國末期,面對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的鄧艾大軍,劉禪在成都還有守軍的情況下就出城獻降了,也是被認為太輕率了,被打上了一個無能庸君,只圖享樂的人。

如果只談論軍事實力的話,當時成都的守軍是三萬左右,鄧艾一路過來丟失和死的到成都腳下也就兩千人左右,在加上城高和堅守不戰,鄧艾無糧。就算成都守軍都是垃圾,已不可能抵抗不了兩千人。如果姜維一到,鄧艾就是一隻雞,任人宰割。

霍弋部隊也可以回防,吳也出兵圍魏救蜀了,不過劉投降問題不大,一方面諸葛瞻太坑了,另一方面劉投降輸一半,至少命和富貴留著了,不投降也會被本地豪強殺頭獻城的,這就是劉備沒根基的後果了。投降是快了點,但利於中原發展。如果不投降,等姜維援兵一到,估計還能支撐兩年。但魏國實力已經是銳不可當,加上蜀漢政權內部矛盾重重,還是免不了滅亡。

當然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劉禪是一代明君,心繫老百娃的安危,他能清楚的判斷當時形式,他不會為了私利,為了沒有希望的王朝再發動戰爭,他的投降,使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免於災難。劉禪其實已經很不錯了,沒有諸葛亮,他還可以坐30年,其實劉備集團在四川,就沒有根基,後期沒了諸葛亮的震懾,四川本地集團已經蠢蠢欲動了,他能押住30年夠可以了,後期實在無力了,魏國能打進來一次,就有第二次,本來蜀國後期就乏力,沒兵沒將,內部不團結,如果這次守住了,姜維回來,肯定要把四川本土勢力清掃,可是清掃不了啊,你們本來就是外來的。

所以當時成都內部不團結了。劉禪以下大臣,投降魏國一樣能保住富貴,而幫助劉禪抗擊魏國則前途未卜。歸根結底,是蜀漢已經盡失人心,如果劉禪堅守,難保成都城內不會發生叛亂,自己的人頭不保啊。

主要原因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舊部基本死光了,剩餘的全部是益州本土的,他們本身就對劉備吞併益州不滿,對諸葛亮重用荊州人士邊緣益州人物懷恨,寧可投降沒有瓜葛怨恨的曹魏也不願給劉備集團陪葬,實際從政治角度看投降還算是明智的。

當然,一說到劉禪投降,有人就和汪精衛等投敵叛國相比,小編想說,這樣的比喻太不符了,要知道基本條件和屬性是不一樣的。小日本是異族,魏是什麼?在魏的全國各地能人志士都有。三國的志向都是希望得到一統,成就大業!保天下太平!把劉禪看成是漢奸類的角色是不對的。

就國力而言,蜀國的國力人才已經消耗殆盡了,亡國只是遲早的事。諸葛,姜維幾次北伐把蜀國玩廢了。但又不得不北伐,小國和大國拼發展死得更慘。所以只能以攻為守騷擾大魏發展而達到多活些年頭而已。天命難違!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劉禪的兒子劉諶寧死不降,很慘烈
    鄧艾隨即進攻綿竹,劉禪立即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抵擋鄧艾,而諸葛瞻沒有佔據險要地形堅守,選擇與鄧艾軍野戰,硬碰硬,缺乏戰場歷練的諸葛瞻,當然不是鄧艾的對手,最終不敵鄧艾,戰死沙場。鄧艾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諸葛瞻是溫室裡長出的花,怎麼能打贏鄧艾呢?
  • 鄧艾偷渡陰平,為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
    劉禪自小就在父親和那些將領的保護下,承擔著蜀漢的命運。可是他並沒有出眾的能力,過重的負擔使得他難以承受。而他的父親劉備長年徵戰在外,對他也很少照看。我們看劉備的遺囑,完全是一種婆婆媽媽的嘮叨。所謂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只是一個人做人的準則,與君主何幹?至於說諸葛亮的教育,更是失敗。他的《出師表》裡面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種說教,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
  • 在位41年的劉禪能力到底如何,他最終投降鄧艾是否是正確選擇?
    東吳的孫權活了71歲,雖然東吳後期政治非常亂,但孫權的長壽和後代的繁盛致使東吳不至於被架空,一直延續到280年。假如曹魏沒有大舉伐蜀,鄧艾沒有偷渡陰平,蜀漢再繼續維持十年是沒有問題的,壽終正寢的劉禪可以把皇位順利地交給他的太子劉璿,他也不至於做個亡國之君。當然,這是後話了。二來是他很平庸。
  • 劉禪為什麼向孤軍鄧艾投降?無非就是這兩點原因
    景耀六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率軍大舉徵伐蜀國。蜀國迅速做出應對,大將姜維把鍾會十幾萬大軍擋在劍閣,可惜鄧艾卻取道陰平直奔蜀國皇城成都。按理來說,孤軍深入乃是兵家大忌,特別是鄧艾僅有幾千兵馬,《三國演義》更是說只有2000。
  • 鄧艾兩千人馬,憑什麼能讓劉禪投降?一共有4大原因
    而創業容易守業難,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後卻葬送子其子劉禪手中。演義中說到,鄧艾帶著兩千兵馬殺到益州城下,劉禪在權衡左右之下,選擇了開城投降!眾所周知,成都易守難攻,當初即使是劉璋,還能抵擋劉備三年。而此時的鄧艾還沒有進攻呢,劉禪為什麼就嚇得投降了?
  • 鄧艾偷渡陰平,姜維的主力尚存,劉禪為何不等待姜維到來就投降了
    但是諸葛瞻優柔寡斷,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將鄧艾堵在山區。綿竹一戰,諸葛瞻的軍隊全軍覆沒,鄧艾直撲成都城下。劉禪和大臣們商議後,決定向鄧艾投降,蜀漢滅亡。二、劉禪當時可以選擇的方案。在當時,劉禪面對的形勢十分複雜。他面對的是鄧艾率領的魏軍,自己手中還有一部分軍隊和成都城可以依託。
  • 鄧艾兵臨城下,如果劉禪不出城投降,那麼蜀國會滅亡嗎?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合攻蜀國。此次的「魏滅蜀之戰」,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大功告成,不得不說,此戰行動之迅速,打得非常的漂亮。 那麼,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
  • 三國演義中,成都被鄧艾包圍,為何劉禪不去投降和蜀國結盟的孫權
    令人奇怪的是,鄧艾雖然兵圍成都,但是劉禪為何卻不去投降和蜀國結盟的孫權呢?說來,其實也很簡單,下面,小編就從多個角度為大家說說這其中的原委。如今,鄧艾兵臨城下,劉禪自覺不是鄧艾的敵手,如果早點投降,一則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二則還能安享榮華。但是,如果投降孫權的話,劉禪擔心還沒出城就會被殺,與其將自己置於險地,不如投降鄧艾,所以,劉備為了保命,才沒有選擇投降孫權。
  • 鄧艾攻擊到成都時,蜀漢還有不少部隊,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所以,當時劉禪即使集結留守部隊出城和鄧艾野戰,在經歷了長途跋涉已經疲憊不安的曹魏軍隊大概率擊敗蜀軍。 況且,從當時劉禪的反應來看,成都周邊能夠集結起來足以和鄧艾決戰的蜀漢軍隊就沒有多少,整個成都事實上處於不設防的狀態。
  • 鄧艾僅憑2000兵馬,為什麼能逼得劉禪投降呢?
    值得注意的是,鄧艾僅憑2000兵馬,就迫使蜀漢後屬劉禪投降了。那麼,問題來了,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鄧艾只靠幾千殘兵剩勇就迫使劉禪君臣開門投降,不是這2000人戰鬥力有多可怕,而是因為蜀漢氣數已盡。
  • 鄧艾偷襲蜀漢時,如果劉禪選擇死守,姜維回軍夾擊,結果會如何?
    大家都看得懂形勢,認為蜀漢並非魏國之敵,投降說不定還能換一個好結局!很多人都認為,假如劉禪死守成都,姜維再從後面分兵前來救援,蜀漢各地援軍紛紛前來夾擊鄧艾,鄧艾最終將被徹底擊敗。這種說法表面上看起來不錯,但是大家都忘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仗是人打的,而人靠的是什麼,才能支撐起其頑強抵抗力?是人心!
  • 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若劉禪沒有出城投降,蜀漢還能支撐多久?
    劉禪得知消息後,當即派出廖化率軍往沓中增援姜維,同時他讓張翼等前往陽安關口拒守。由於姜維此前的戰略設定,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而選擇收縮兵力退保漢、樂兩城。由於蜀軍未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嚴加防守,導致這些隘口都被魏將劉欽佔領。與此同時,鍾會幾路並進,直入漢中,並留二萬人圍漢、樂二城,自己率領主力軍直下陽安關口,由於蜀將蔣舒投降,關城被破,漢中近乎全境失守。
  • 姜維為何聽命於劉禪,投降鍾會
    諸葛亮北伐期間,曹魏因懷疑姜維有二心,姜維不得已投降了蜀國。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平陽侯。丞相費禕死後,姜維獨攬蜀國軍政大權。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徵戰,其中勝多敗少。公元263年,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劉禪不戰而降,並下詔要求姜維即可投降,姜維隨即奉昭。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特別是蜀漢和曹魏,幾十年來互為敵我,幹戈不休。應該說,在諸葛亮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進攻態勢;到了姜維時代末期,曹魏開始反守為攻,意欲傾盡全力滅掉蜀漢。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然而,徵西將軍鄧艾認為這事兒不靠譜,「屢陳異議」。
  • 蜀漢當時還是有不少部隊的,為什麼劉禪還要選擇投降呢?
    劉禪對蜀國的實力心頭有底。蜀國究竟有多大實力,劉禪再昏聵,他也明白魏國,吳國比他的國家大得多,自己的積存 ,人口,土地軍隊都不及人家的指頭。即使如此,諸葛亮和姜維連年挑起事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產有限,用之無限。能強大到什麼地方。作為皇帝,劉禪恐怕不會不知道。所以,滅亡是遲早的事情。自己實力不如人,又加上投降派的「苦口婆心」,劉禪動搖了。
  • 鄧艾兵臨成都,劉禪為什麼不戰而降?
    《三國志·鍾會傳》: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第二,蜀漢人力資源有限,在滅蜀之戰時,除了姜維率領的兩萬多人,在漢中還有幾萬人,估計應該在五萬人左右,否則扛不住鍾會的進攻。在東線還有防禦東吳的部隊,大概也有一兩萬人,後主投降之前,閻宇率軍援救成都,手下有萬把人左右。
  • 劉禪投降不但坑了自己,更坑了蜀漢忠臣良將和百姓!
    景耀六年夏,曹魏大將鄧艾偷渡陰平,蜀漢後主劉禪不戰而降,將自己永遠釘到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客觀地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投降是下下策,理由如下:但劉禪偏偏選擇了不抵抗政策,搞了不戰而降,這一降不要緊,使得蜀漢的忠臣良將和無數的無辜百姓受到殘酷地迫害。
  • 假如劉禪不投降,蜀國能不能渡過難關?還能撐多久?
    蜀後主劉禪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下放棄抵抗,開城投降,立國42年的蜀國宣告滅亡。蜀國的滅亡,讓很多人感到嘆息,大部分人認為是劉禪的懦弱斷送了蜀國的基業。那麼假如劉禪不投降,蜀國能不能渡過難關?蜀國還能撐多久?小編認為,假如劉禪不投降,蜀國是可以渡過難關的,不過即使蜀國趕走了魏軍,也不過是再多撐幾年而已。曹魏起兵伐蜀,姜維在劍閣據險而守,雙方陷入了僵持。
  • 姜維手裡還有數萬兵馬 為何劉禪卻直接投降了?
    段谷之戰姜維大敗於鄧艾後,星散流離,死者甚眾;侯和之戰反攻,又再次失利,蜀漢滿朝文武,無論重臣如諸葛瞻董厥,還是宿將如張翼廖化,皆對姜維「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好戰無功,國內疲弊」甚為不滿。所以對於姜維的表奏「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不予理睬,導致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