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軍兵分三路討伐蜀漢,當時鄧艾率領三萬大軍從狄道出發,以牽制身在沓中的蜀漢大將姜維,諸葛緒則率三萬大軍進攻武都,以切斷姜維撤退的道路,同時鐘會率領十多萬魏軍主力,趁著漢中無人主持的情況下奪取漢中。劉禪得知消息後,當即派出廖化率軍往沓中增援姜維,同時他讓張翼等前往陽安關口拒守。由於姜維此前的戰略設定,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而選擇收縮兵力退保漢、樂兩城。由於蜀軍未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嚴加防守,導致這些隘口都被魏將劉欽佔領。與此同時,鍾會幾路並進,直入漢中,並留二萬人圍漢、樂二城,自己率領主力軍直下陽安關口,由於蜀將蔣舒投降,關城被破,漢中近乎全境失守。
雖然當時姜維設計引開了諸葛緒,而得以從沓中撤出,但此時漢中已失,無奈之下,他只能與廖化等人一同坐鎮劍閣以抵擋鍾會的大軍。由於劍閣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道路,鍾會不得不與姜維在此對峙而不得前進,由於劍閣久攻不下,鍾會有了撤軍的打算。就在此時,鄧艾提出由他帶兵偷渡陰平,繞至劍閣後方,就此攻打成都。在得到鍾會的同意後,鄧艾穿過陰平小道,突然出現在蜀軍面前,造成江油守將投降,諸葛瞻父子在綿竹戰敗,劉禪不得已而投降了鄧艾,蜀漢就此滅亡。如果當時劉禪不願投降鄧艾,那蜀漢還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支撐多久?
事實上,在諸葛瞻被鄧艾擊敗於綿竹後,姜維的主力大軍還沒有太大的損失,鍾會率領的主力大軍則被姜維阻擋在劍閣之外。此時鄧艾還是孤軍深入的狀態,雖然他在一路上得到了補給,手下的魏軍又成了一支百戰雄兵,但畢竟此時的他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而此前南中太守霍弋曾請旨出兵,可見南中還是有不少的兵力。只不過由於南中和成都相距甚遠,再加上當時的條件,南中即便出兵趕往成都,恐怕也有些趕不上。而在姜維收到諸葛瞻戰敗的消息後,他就已經安排軍隊回援了。不僅如此,巴東軍團的閻宇也曾引軍回援,不過在他的軍隊還沒到成都時,劉禪就已經投降,而東吳的大軍在進入蜀漢前就被羅憲以五百兵力擊敗,可見東吳派出的兵力也不多。
不難看出,即便當時四方兵力都在拼命的趕往成都救援,但在綿竹之戰後,劉禪能夠調動的兵力已經十分有限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成都或許能撐到各路兵馬的救援,但在此之後,百姓會遭到多少荼毒,劉禪又要背負多少罪責就不得而知了。正因為劉禪等不到援軍趕來,劉禪手下的臣子等不到援軍的趕來,特別是益州本土勢力,已經戰略性的放棄了劉禪,正因如此,譙周等人才會力勸劉禪投降。
更何況即便劉禪能夠聽信兒子劉諶等人的話,據守城池抵抗鄧艾,等待援軍的到來,但此時姜維已經派出部分兵源援救成都,那麼相應地,劍閣的兵力將會大幅下降,以至於姜維不見得可以抵擋得住鍾會兇猛的進攻。更何況除了鍾會此時的十數萬大軍外,坐鎮長安的司馬昭手中還有十萬大軍,即便姜維能在分兵的情況下擊敗鄧艾,同時又守住了劍閣,但益州在僅剩四川盆地的情況下,更沒有辦法與曹魏對抗。
筆者認為,在姜維被逼的到沓中時,蜀漢基本就已經認輸了,當時劉禪即便不投降,蜀漢估計也撐不過一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