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若劉禪沒有出城投降,蜀漢還能支撐多久?

2020-12-18 甜姐說史

公元263年,魏軍兵分三路討伐蜀漢,當時鄧艾率領三萬大軍從狄道出發,以牽制身在沓中的蜀漢大將姜維,諸葛緒則率三萬大軍進攻武都,以切斷姜維撤退的道路,同時鐘會率領十多萬魏軍主力,趁著漢中無人主持的情況下奪取漢中。劉禪得知消息後,當即派出廖化率軍往沓中增援姜維,同時他讓張翼等前往陽安關口拒守。由於姜維此前的戰略設定,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而選擇收縮兵力退保漢、樂兩城。由於蜀軍未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嚴加防守,導致這些隘口都被魏將劉欽佔領。與此同時,鍾會幾路並進,直入漢中,並留二萬人圍漢、樂二城,自己率領主力軍直下陽安關口,由於蜀將蔣舒投降,關城被破,漢中近乎全境失守。

雖然當時姜維設計引開了諸葛緒,而得以從沓中撤出,但此時漢中已失,無奈之下,他只能與廖化等人一同坐鎮劍閣以抵擋鍾會的大軍。由於劍閣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道路,鍾會不得不與姜維在此對峙而不得前進,由於劍閣久攻不下,鍾會有了撤軍的打算。就在此時,鄧艾提出由他帶兵偷渡陰平,繞至劍閣後方,就此攻打成都。在得到鍾會的同意後,鄧艾穿過陰平小道,突然出現在蜀軍面前,造成江油守將投降,諸葛瞻父子在綿竹戰敗,劉禪不得已而投降了鄧艾,蜀漢就此滅亡。如果當時劉禪不願投降鄧艾,那蜀漢還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支撐多久?

事實上,在諸葛瞻被鄧艾擊敗於綿竹後,姜維的主力大軍還沒有太大的損失,鍾會率領的主力大軍則被姜維阻擋在劍閣之外。此時鄧艾還是孤軍深入的狀態,雖然他在一路上得到了補給,手下的魏軍又成了一支百戰雄兵,但畢竟此時的他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而此前南中太守霍弋曾請旨出兵,可見南中還是有不少的兵力。只不過由於南中和成都相距甚遠,再加上當時的條件,南中即便出兵趕往成都,恐怕也有些趕不上。而在姜維收到諸葛瞻戰敗的消息後,他就已經安排軍隊回援了。不僅如此,巴東軍團的閻宇也曾引軍回援,不過在他的軍隊還沒到成都時,劉禪就已經投降,而東吳的大軍在進入蜀漢前就被羅憲以五百兵力擊敗,可見東吳派出的兵力也不多。

不難看出,即便當時四方兵力都在拼命的趕往成都救援,但在綿竹之戰後,劉禪能夠調動的兵力已經十分有限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成都或許能撐到各路兵馬的救援,但在此之後,百姓會遭到多少荼毒,劉禪又要背負多少罪責就不得而知了。正因為劉禪等不到援軍趕來,劉禪手下的臣子等不到援軍的趕來,特別是益州本土勢力,已經戰略性的放棄了劉禪,正因如此,譙周等人才會力勸劉禪投降。

更何況即便劉禪能夠聽信兒子劉諶等人的話,據守城池抵抗鄧艾,等待援軍的到來,但此時姜維已經派出部分兵源援救成都,那麼相應地,劍閣的兵力將會大幅下降,以至於姜維不見得可以抵擋得住鍾會兇猛的進攻。更何況除了鍾會此時的十數萬大軍外,坐鎮長安的司馬昭手中還有十萬大軍,即便姜維能在分兵的情況下擊敗鄧艾,同時又守住了劍閣,但益州在僅剩四川盆地的情況下,更沒有辦法與曹魏對抗。

筆者認為,在姜維被逼的到沓中時,蜀漢基本就已經認輸了,當時劉禪即便不投降,蜀漢估計也撐不過一年的時間。

相關焦點

  • 鄧艾攻擊到成都時,蜀漢還有不少部隊,劉禪為什麼要投降
    這說明蜀漢地區在劉備父子的經營下人口不升反降,因為劉備集團來到益州之前,當地的人口就已經超過百萬,加上漢中地區人口就更多了。 因為,蜀漢建立之後,常年的對外戰爭讓當地人口沒有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越來越少。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
  • 鄧艾兵臨成都,劉禪為什麼不戰而降?
    第一,鄧艾手下不止二千人。所謂三千人偷渡陰平,只是前鋒部隊。在佔領江油之後,就有後續部隊不斷補充到前線來。鄧艾全軍大約三萬多人,諸葛緒三萬多人,鍾會十餘萬人。後來鍾會奪了諸葛緒的兵,全軍可能有十幾二十萬人。鄧艾功江油時,還有鍾會所遣將軍田章所率部隊,應該也有萬把人。
  • 劉禪投降鄧艾就和汪精衛無異?從政治角度看,卻是很明智的選擇!
    三國末期,面對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的鄧艾大軍,劉禪在成都還有守軍的情況下就出城獻降了,也是被認為太輕率了,被打上了一個無能庸君,只圖享樂的人。如果只談論軍事實力的話,當時成都的守軍是三萬左右,鄧艾一路過來丟失和死的到成都腳下也就兩千人左右,在加上城高和堅守不戰,鄧艾無糧。就算成都守軍都是垃圾,已不可能抵抗不了兩千人。如果姜維一到,鄧艾就是一隻雞,任人宰割。
  • 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堅守待援能否得救?讀懂這兩個事實不難判斷
    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 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
  • 鄧艾兵臨城下,如果劉禪不出城投降,那麼蜀國會滅亡嗎?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合攻蜀國。此次的「魏滅蜀之戰」,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大功告成,不得不說,此戰行動之迅速,打得非常的漂亮。 那麼,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
  • 三國末期,鄧艾兵臨城下,蜀漢眾將為何無人帶兵勤王,坐視劉禪不戰而降?
    一直尾隨追擊的鄧艾並沒有和鍾會夾擊姜維,而是兵行險著偷渡天險陰平小道,歷經艱辛終於突然出現在江油,在逼降了江油守將馬邈後,鄧艾一路向南挺進,先破涪城,再和諸葛瞻決戰於綿竹,毫無作戰經驗的諸葛瞻擅自出城和鄧艾野戰被擊敗,諸葛瞻和其子諸葛尚戰死沙場。
  • 滅亡蜀漢的究竟是鄧艾的大軍,還是劉禪本人?其實是一場心理戰
    陰平小道之上,突然冒出來了七萬鄧艾的大軍,這是成都城內的劉禪所完全想不到的事情。當時蜀漢最精銳的人馬都在姜維手裡,姜維帶著七八萬人馬駐守在劍閣這個地方,對抗鍾會的三十萬大軍。主要是因為這些都是後備軍,根本就沒有一線戰鬥能力。劉禪留著這八萬人馬作為預備隊,也壓根沒打算讓這些人出馬,因為蜀漢的地盤不是說進來就能進來的,要翻山越嶺,時間非常久,這其中一旦被人發現,那他們就會前功盡棄。所以劉禪心裡還是比較放心的,只要姜維守住劍閣,漢中那邊還能堅守住門戶,那益州境內是不可能出現敵對勢力的。
  •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五大名將,可惜都不在成都!
    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公元263年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佔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鄧艾兵臨成都後,後主劉禪之所以選擇放棄抵抗,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都城成都缺乏名將。
  • 北地王劉諶:劉禪最有血性的兒子 蜀漢投降時他自殺殉國
    北地王劉諶:劉禪最有血性的兒子 蜀漢投降時他自殺殉國時間:2020-01-10 19:4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地王劉諶:劉禪最有血性的兒子 蜀漢投降時他自殺殉國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大都得以善終,為何姜維卻遭遇滅門之禍?
    同年底,在鍾會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相持於劍閣,入蜀之路被斷絕的情況下,鄧艾竟然偷渡陰平古道,越過七百餘裡無人煙的險域,襲佔江油、綿竹,隨即又率大軍兵臨成都。此時,成都城內雖然兵精糧足、城高池深,但被嚇破膽的後主劉禪竟然沒做任何抵抗,便向鄧艾獻城投降。
  • 姜維為何聽命於劉禪,投降鍾會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徵戰,其中勝多敗少。公元263年,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劉禪不戰而降,並下詔要求姜維即可投降,姜維隨即奉昭。姜維手握重兵,為何不拼死一戰,而是選擇投降?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 鄧艾偷襲蜀漢時,如果劉禪選擇死守,姜維回軍夾擊,結果會如何?
    鄧艾走陰平小道進入了蜀漢腹地,並成功擊敗諸葛瞻,而諸葛瞻一死,其實蜀漢人心就已經是徹底的散了。如果劉禪死守,他也是守不住成都的,因為自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心越來越潰散,而諸葛瞻之死,標誌著蜀漢人心徹底崩潰,朝廷之中,再也沒人願意拼死一戰了!
  • 三國演義中,鄧艾偷襲成都,為何劉禪手握數萬大軍卻急於投降?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在劉備攻下益州之後,成都就成了蜀漢的中心,相當於現在的首都一樣,而且還是劉禪的老巢。這樣的地方,絕對是留有重兵守護的。即使姜維再傻,也不可能將全部兵馬都調走,讓成都成為一座空城。這一點,在《三國志》中也有明確記載,說當時成都尚有兵馬數萬。
  • 鄧艾伐蜀時蜀漢投降言論甚囂塵上,劉諶勸阻未成後闔家死節
    而三國中最弱的蜀漢自然而然成為第一個被滅的目標。在景元四年(263年)秋,司馬昭命鄧艾、鍾會伐蜀,鍾會和姜維大軍相距於劍閣,雙方相持不下。而鄧艾則開始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城下。 此時,成都兵精糧足,且姜維已經火速勤王,孫吳也已經西徵救援,按理說應該堅守不戰以待援軍,畢竟這時候鄧艾帶領的只有幾千人而已。若能等到姜維和吳軍,擊敗魏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 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結果會怎麼樣?
    鄧艾其實原本也沒指望劉禪馬上投降。劉禪死守,姜維回援,正是鄧艾原先的設想。鄧艾的設想在發起滅蜀戰爭時,司馬昭原本的設想是:讓鄧艾、諸葛緒的6萬人牽制姜維於沓中,鍾會率10餘萬人迅速攻取只有3萬人的漢中,一舉突破劍閣。
  • 劉禪為什麼向孤軍鄧艾投降?無非就是這兩點原因
    景耀六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率軍大舉徵伐蜀國。蜀國迅速做出應對,大將姜維把鍾會十幾萬大軍擋在劍閣,可惜鄧艾卻取道陰平直奔蜀國皇城成都。按理來說,孤軍深入乃是兵家大忌,特別是鄧艾僅有幾千兵馬,《三國演義》更是說只有2000。
  • 鄧艾偷渡陰平:一場原本不可能成功的冒險,多虧劉禪幫了三個大忙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8月,司馬昭出動十餘萬大軍三路伐蜀,11月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蜀漢亡國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鄧艾偷渡陰平小道成功後,勢如破竹連續攻陷江油、涪城和綿竹,特別是綿竹之戰諸葛瞻敗得太快,姜維主力大軍在劍閣和鍾會伐蜀主力對峙還來不及作出反應,蜀漢其餘各處兵馬也鞭長莫及這才導致劉禪獻城投降。
  • 魏延如果在世,劉禪還會主動開城投降嗎?蜀漢能多延續幾年嗎?
    劉禪向鄧艾投降時,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 當鄧艾發現鍾會大軍打不進劍閣時,準備出奇謀,走陰平小道進入了蜀漢腹地,殺蜀漢一個措手不及。由於當時交通不便,面對突如其來的魏軍(這裡要說明一下,鄧艾大軍入蜀有一萬多人,並不是說的僅有兩千人),蜀漢朝堂陷入了混亂。過了很久,大家才商討出一個策略,讓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前去迎戰魏軍,結果諸葛瞻大敗而亡。自此,蜀漢君臣被嚇破了膽,不敢再做抵抗,決定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