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亦為慧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宋初九僧之首,能詩能畫。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其畫今已不存,而蘇軾之題畫詩卻名垂千古。

蘇軾(1037—1101)曾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云: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此當為題《鴨戲圖》,可謂無人不知。
江岸疏竹桃花,江邊蔞蒿蘆芽,水中遊弋野鴨,一幅早春景象。鴨知暖是作者的聯想,河豚應是畫中無有,純屬詩人的想像了。
畫有直觀的形象,詩卻可以有無窮的想像。
此正是題畫詩的妙處,寫畫中可有還無。

其二云: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此當為題《飛雁圖》,卻是鮮為人知了。
詩中謂幾隻歸雁,知北方「朔漠多風雪」,故而落於群後,想在江南多呆些時間。
詩人賦予落群之雁以「歸人」思想,似是擬人,其實也是移情入景。

黃庭堅(1045—1105)是蘇軾的學生,也有題惠崇畫詩。
其時,有一個叫鄭防的人,喜歡收藏,藏有惠崇、郭熙等名人的五張畫,置一畫夾中。黃庭堅看後,逐一題詩,題目就叫「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中題惠崇的一首云: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想來這幅畫名叫《煙雨歸雁圖》。
畫中江寬水闊,煙雨迷濛,雁行於空,江邊系一扁舟。詩人不覺沉浸其中,竟欲喚舟歸去。
入於其中,復又出於其外,該是賞畫的最高境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