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後則如陳壺(陳鳴遠)、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
——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秋園雜佩》載
時大彬(1573——1648)號少山,又稱大彬、時彬。時大彬是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宋尚書時彥裔孫,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之子,生平活動期在明代萬曆朝至清代順治朝之間。
時大彬初期制壺,還是用木模成型,一直到中晚期,領悟了供春做壺的成型法則後,捨棄了模具,開始完全用手工製作成型,即打身筒法與鑲身筒法,大彬的這一創舉是紫砂壺成型工藝中的最大變革,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
時大彬首創調砂法,常在紫砂泥料中雜以砂土,使砂壺閃現出淺色的細小顆粒,產生「砂粗、質古、肌理勻」的奇妙效果。這種調砂工藝是時壺及其時代的一大特點,也是一種自然天成的裝飾,鑑賞家稱之為「銀砂閃點」,贊其「珠粒隱現,更自奪目」。
宋蘇軾有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把四百多年歲月比作雪泥,時大彬所留作品為鴻爪,對於收藏者來說,雪泥雖渺,而鴻爪猶存,它的名貴,令人彌覺珍重。
大彬如意於1984年出土於無錫明代墓中,墓主是明代有名的華老太師華察的孫子華師伊,為崇禎二年墓葬。
華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無錫縣隆亭(今東亭鎮)人,明嘉靖五年(1526)進士,死後葬於甘露蕭塘。華察墓於1958年被炸、挖出土文物95件。
1984年7月又發掘墓區華察後裔墓,出土文物50餘件,時大彬如意紋蓋三足壺即出土於華察之孫華師伊墓中。
如意紋蓋三足壺出土之後,曾被晾曬於農戶窗臺之上,後因清洗露出大彬刻款引起重視,此後經由無錫、蘇州、上海、宜興等多方專家鑑定,與江蘇省揚州博物館藏六方壺、福建省漳浦博物館藏鼎足式蓋圓壺公認為時大彬標準器之一。
如意紋蓋三足圓壺
高11.3釐米,口徑8.4釐米
腹徑10.7釐米
該壺通高為11.3釐米,腹徑10.9釐米,口外徑8.4釐米,口內徑7.4釐米,壺壁厚0.23釐米,重量約為300克,其中蓋子為75克。
此件「大彬」款紫砂壺,砂質溫潤,呈淺豬肝色。泥料與今日泥料相比,顯得有些粗,且含有雜質,燒成後壺體表面多有小顆粒火疵。
蓋呈凸圓形,為壓蓋。蓋面貼有四瓣形柿蒂紋,對稱分布,厚度約為1毫米,工藝精良,扁圓形紐,加工得並不十分圓整,蓋中有一出氣孔通紐頂,蓋內孔大,頂孔小,孔圓規整,加工講究。
子口的加工處理與今日子口加工處理區別較大,今日子口加工,高檔的壺藝子口與蓋片的粘接角度已接近直角90度,而「大彬」壺的子口角度為80度。
壺直口,貼有線片,壺蓋蓋上,上下線片相合,形成一圓弧線,尺寸準確。壺口內留有未燒之前,蓋子與壺體合起旋轉時留下的痕跡,燒成後,蓋子通轉,合縫嚴密。束頸,壺體內頸與身筒連接部位,加工處理得較為乾淨、光潔,呈圓弧狀。
沒有留下工具加工、切削的痕跡,與今日紫砂壺同部位加工處理工藝相同。壺身筒為球體,底片為嵌入身簡,因泥料較粗,壺體外面幾乎看不見泥片的銜接痕跡。但壺內痕跡較清晰。
流為三彎流,流口外徑為1.35釐米×1釐米,流根部直徑為1.7釐米。壺內流孔為獨孔,處理較為講究、工整、光潔。鋬為圓環形,上端鋬直徑為1.1釐米,下端直徑為0.84釐米。
搓成的鋬已有大小頭之區別。底為足釘,三足。鋬裝在身筒上的部位,沒有裝在身簡泥片的接縫處,這一點與今日不同,是時大彬做此壺時未注意到,還是因為當時泥料較粗,身筒的接縫壺體表面不易看出,所以隨便裝上而已,還無法考證。但三隻足釘卻裝在底片與身筒的連接部位線上,其中有一足釘卻裝在身筒接縫處。流、鋬裝的最高點比壺口低1毫米。
壺體表面光潔、乾淨、受火均勻,已使用匣缽。雖然經過眾多工具的加工,但因泥料較粗,壺燒成後沒有形成類似今天壺燒成後所產生的一種光澤感。壺鋬下方與足釘之間,橫刻「大彬」兩字,刻款為典型的金屬刀所刻。因顆粒較粗,字邊留有爆炒的痕跡。
該壺造型豐滿、大方,加工技巧熟練,成型方法為打泥片成型,局部加工,已使用了勒只、篦子、線梗、明針等諸多工具,整個加工工藝與今日之加工工藝並無多大區別。壺內的處理也極為講究。從功能上看,此壺也已非常成熟、手感極佳。應該是明晚期的最佳作品之一。
壺身布滿微凸的小顆粒,色淺絳無光,頗具石棉皮質感。壺蓋鈕扁圓,壺柄下方腹壁上有陰刻『大彬』二字楷書款……該壺現藏於無錫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時大彬作品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古人形容為「典重」、「沈鬱並老建」、「砂粗質古」。用我們現今直觀的感覺形容就是「大氣」兩字。他的學生,以「畢智窮工,移人心目」而聞名的徐友泉,到了晚年功成名就之際,也不得不嘆服:「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