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紋蓋,三足壺,大彬如意——時大彬

2020-08-27 紫砂茶器與文化知識

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後則如陳壺(陳鳴遠)、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

——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秋園雜佩》載


時大彬(1573——1648)號少山,又稱大彬、時彬。時大彬是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宋尚書時彥裔孫,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之子,生平活動期在明代萬曆朝至清代順治朝之間。


時大彬初期制壺,還是用木模成型,一直到中晚期,領悟了供春做壺的成型法則後,捨棄了模具,開始完全用手工製作成型,即打身筒法與鑲身筒法,大彬的這一創舉是紫砂壺成型工藝中的最大變革,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


時大彬首創調砂法,常在紫砂泥料中雜以砂土,使砂壺閃現出淺色的細小顆粒,產生「砂粗、質古、肌理勻」的奇妙效果。這種調砂工藝是時壺及其時代的一大特點,也是一種自然天成的裝飾,鑑賞家稱之為「銀砂閃點」,贊其「珠粒隱現,更自奪目」。


宋蘇軾有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把四百多年歲月比作雪泥,時大彬所留作品為鴻爪,對於收藏者來說,雪泥雖渺,而鴻爪猶存,它的名貴,令人彌覺珍重。



大彬如意於1984年出土於無錫明代墓中,墓主是明代有名的華老太師華察的孫子華師伊,為崇禎二年墓葬。


華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無錫縣隆亭(今東亭鎮)人,明嘉靖五年(1526)進士,死後葬於甘露蕭塘。華察墓於1958年被炸、挖出土文物95件。


1984年7月又發掘墓區華察後裔墓,出土文物50餘件,時大彬如意紋蓋三足壺即出土於華察之孫華師伊墓中。


如意紋蓋三足壺出土之後,曾被晾曬於農戶窗臺之上,後因清洗露出大彬刻款引起重視,此後經由無錫、蘇州、上海、宜興等多方專家鑑定,與江蘇省揚州博物館藏六方壺、福建省漳浦博物館藏鼎足式蓋圓壺公認為時大彬標準器之一。


如意紋蓋三足圓壺

高11.3釐米,口徑8.4釐米

腹徑10.7釐米


該壺通高為11.3釐米,腹徑10.9釐米,口外徑8.4釐米,口內徑7.4釐米,壺壁厚0.23釐米,重量約為300克,其中蓋子為75克。


此件「大彬」款紫砂壺,砂質溫潤,呈淺豬肝色。泥料與今日泥料相比,顯得有些粗,且含有雜質,燒成後壺體表面多有小顆粒火疵。



蓋呈凸圓形,為壓蓋。蓋面貼有四瓣形柿蒂紋,對稱分布,厚度約為1毫米,工藝精良,扁圓形紐,加工得並不十分圓整,蓋中有一出氣孔通紐頂,蓋內孔大,頂孔小,孔圓規整,加工講究。


子口的加工處理與今日子口加工處理區別較大,今日子口加工,高檔的壺藝子口與蓋片的粘接角度已接近直角90度,而「大彬」壺的子口角度為80度。


壺直口,貼有線片,壺蓋蓋上,上下線片相合,形成一圓弧線,尺寸準確。壺口內留有未燒之前,蓋子與壺體合起旋轉時留下的痕跡,燒成後,蓋子通轉,合縫嚴密。束頸,壺體內頸與身筒連接部位,加工處理得較為乾淨、光潔,呈圓弧狀。



沒有留下工具加工、切削的痕跡,與今日紫砂壺同部位加工處理工藝相同。壺身筒為球體,底片為嵌入身簡,因泥料較粗,壺體外面幾乎看不見泥片的銜接痕跡。但壺內痕跡較清晰。




流為三彎流,流口外徑為1.35釐米×1釐米,流根部直徑為1.7釐米。壺內流孔為獨孔,處理較為講究、工整、光潔。鋬為圓環形,上端鋬直徑為1.1釐米,下端直徑為0.84釐米。




搓成的鋬已有大小頭之區別。底為足釘,三足。鋬裝在身筒上的部位,沒有裝在身簡泥片的接縫處,這一點與今日不同,是時大彬做此壺時未注意到,還是因為當時泥料較粗,身筒的接縫壺體表面不易看出,所以隨便裝上而已,還無法考證。但三隻足釘卻裝在底片與身筒的連接部位線上,其中有一足釘卻裝在身筒接縫處。流、鋬裝的最高點比壺口低1毫米。



壺體表面光潔、乾淨、受火均勻,已使用匣缽。雖然經過眾多工具的加工,但因泥料較粗,壺燒成後沒有形成類似今天壺燒成後所產生的一種光澤感。壺鋬下方與足釘之間,橫刻「大彬」兩字,刻款為典型的金屬刀所刻。因顆粒較粗,字邊留有爆炒的痕跡。



該壺造型豐滿、大方,加工技巧熟練,成型方法為打泥片成型,局部加工,已使用了勒只、篦子、線梗、明針等諸多工具,整個加工工藝與今日之加工工藝並無多大區別。壺內的處理也極為講究。從功能上看,此壺也已非常成熟、手感極佳。應該是明晚期的最佳作品之一。


壺身布滿微凸的小顆粒,色淺絳無光,頗具石棉皮質感。壺蓋鈕扁圓,壺柄下方腹壁上有陰刻『大彬』二字楷書款……該壺現藏於無錫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時大彬作品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古人形容為「典重」、「沈鬱並老建」、「砂粗質古」。用我們現今直觀的感覺形容就是「大氣」兩字。他的學生,以「畢智窮工,移人心目」而聞名的徐友泉,到了晚年功成名就之際,也不得不嘆服:「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

相關焦點

  • 時大彬標準器|細圖詳解時壺製作工藝
    大彬如意紋蓋三足壺圖文 | 網絡整編 | 紫砂中華在眾多宜興紫砂器中時大彬,亦名時彬,號少山,明嘉靖至萬曆間制壺大家。《陽羨茗壺系·大家》稱其作品:「几案有一具,生人閒遠之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下有詩家贊之云:「宜興妙手數供春,後輩還推時大彬。」「宮中豔說大彬壺」等。
  • 眾籌丨紫砂宗師時大彬,爆紅400年,他的壺,連復刻版也一壺難求!
    時大彬制 如意三足壺,現藏於無錫文物局 時大彬如意三足壺,現為江蘇省無錫市錫山文管會藏,國家一級文物。 如意紋蓋三足壺出土之後,曾被晾曬於農戶窗臺之上,後因清洗露出大彬刻款引起重視。此後經由無錫、蘇州、上海、宜興等多方專家鑑定,公認為時大彬標準器之一。
  • 四款經典如意壺 | 你見過幾種?
    大彬如意如意三足壺由明代大師時大彬精心製作,故稱「大彬如意」。1984年7月又發掘墓區華察後裔墓,出土文物50餘件,時大彬如意紋蓋三足壺即出土於華察之孫華師伊墓中。如意紋蓋三足壺出土之後,曾被晾曬於農戶窗臺之上,後因清洗露出大彬刻款引起重視。此後經由無錫、蘇州、上海、宜興等多方專家鑑定,公認為時大彬標準器之一。
  • 每日一壺 | 大彬如意
    # 三足鼎立之「大彬」#名稱:大彬如意器形:圓器容量:200ml泥料:原礦朱泥大彬如意最早由明代制壺大師時大彬所創作現今看到的都是基於原型製作今天發布的這款由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周逸製作她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追古思古之作無論瓢器還是其他古典器型,都能拿捏自如大彬如意富有神韻,飽滿而流線感十足
  • 明代紫砂大師時大彬
    時大彬,字少山,出生不詳,是明代萬曆、崇禎年間宜興制壺名家。他的作品蔚為大觀,被推祟為壺藝正宗。特別是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才銘刻很有深入研究,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摻缸土製作,其作品有「沙粗質古肌理勻」之贊語。
  • 紫砂壺—如意紋與紫砂結合竟然這麼美
    如意不光具有著優美的形態,且寓意著美好的願景。那麼如意紋在紫砂壺上又是怎樣一段風景呢? 在紫砂壺中常見的如意紋與紫砂壺的結合有仿古如意、大彬如意、四方如意、如意石瓢等。
  • 時大彬:這是家父做的壺!
    ▲時大彬 圈鈕壺比如,明超許次紓在《茶疏》中寫道︰「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 ▲時大彬 僧帽壺時大彬,創製了許多制壺專用工具,創製了許多壺式,並培養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 ▲時大彬 大彬如意虎父才會無犬子,時大彬之父也是善制紫砂壺的能工巧匠,或許是因為兒子太過於優秀,父親之名反而顯得稍顯落寞
  • 明朝時大彬紫砂雕漆方壺,世上僅此一件
    翻開壺蓋,可知原有氣孔以利出水,飾漆後卻未留下以利對流處。雖然氣孔流通與否,不必然影響茶壺的使用,然而髹漆剔雕時,似已將注茶功能去除,僅作陳設、賞玩使用。因而壺內相當乾淨,並無使用痕跡。說明乾隆皇帝不在意注茶的實用功能,在意的是外觀的品賞趣味。
  • 時大彬壺款與贗品
    據考古發現所知,最早的有款識的紫砂壺,為近些年來出土的時大彬壺。縱觀時大彬的紫砂壺藝,無論是泥料、成型製作、燒成等工藝與明中期相比,都已趨向成熟,並且作品有了名款。不少制壺者,雖與時大彬為同時代人,但制壺工藝卻相差甚遠。據史料記載,在晚明,時大彬在世時,就已出現仿時大彬作品的仿品。
  • 中國傳統紋樣之如意紋,美不勝收
    瓷器上的 如意紋瓷器上的如意紋是頗富於變化的,但最常見的還是靈芝形態的如意紋與祥雲形態的如意紋。一般來說,如意紋並不單獨作為瓷器裝飾的主題,而是作為輔助紋飾使用的,繪製手法也多種多樣,往往會加之以劃刻、印花等技法,使如意紋更大程度地發揮其豐茂、優美、生動的特點,所以好的如意紋瓷器,一定是多種紋飾配合的。
  • 紫砂裡程碑 | 時大彬(下)
    其中記錄了他收藏使用時大彬壺的經歷和感悟:        予家蓄一壺,執似耳,流似鳧,甬腹、甕頸、蓋平而少封,下鐫時大彬名。注茶十有五年,僮僕戲而缺其口。越兩年客至煮茶,引壺就湯,更裂其蓋為四五。予乃命工人釘而合之,如冰裂狀。客嘲之曰「棄去可耳,豈大彬壺破還美耶?」予曰:「不然,是壺習予十五年餘,予弗忍棄。即大彬工新壺遺予,弗與易也。」
  • 中國傳統紋樣之如意紋,美不勝收!
    如意紋 瓷器上的如意紋是頗富於變化的,但最常見的還是靈芝形態的如意紋與祥雲形態的如意紋。一般來說,如意紋並不單獨作為瓷器裝飾的主題,而是作為輔助紋飾使用的,繪製手法也多種多樣,往往會加之以劃刻、印花等技法,使如意紋更大程度地發揮其豐茂、優美、生動的特點,所以好的如意紋瓷器,一定是多種紋飾配合的。
  • 筋紋器佳作 | 時大彬、陳鳴遠、顧景舟3位紫砂巨匠的技藝超乎想像
    自唐代以來,盛行用金銀等製作瓜稜式酒器,直至明萬曆年間紫砂初盛期,也多採用筋紋器造型。筋紋器砂壺,是明末紫砂器的重要形制之一。時大彬明 時大彬制 白泥瓜稜壺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藏時大彬從前向制大壺,受到他的影響,則一改前習,專制小壺。這件白泥瓜稜壺是時大彬專為陳繼儒而制的小壺。
  • 那個想砸時大彬壺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聊到時大彬,愛紫砂的人都知道,他是明晚期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
  • 紫甌春韻|時大彬紫砂壺鑑賞
    時大彬(1573~1648),號少山,也稱時彬、大彬,宜興縣人。明代晚期最負盛名的紫砂壺大師,工藝紫砂壺的首創者,著名的紫砂「四大家」——時朋之子,他是繼供春後,紫砂壺藝史上知名度最大、影響力最深的一位壺藝大家,被譽為「千載一時」、「明代良陶讓一時」。
  • 看了不上當,時大彬紫砂壺精品欣賞
    筆者深有感觸,當代的紫砂壺品種雖多,色彩造型千姿百態,但其砂粗質古、肌理均勻、渾厚洗鍊的氣勢,無人能超越時大彬作品之右。時大彬款包袱皮紫砂壺最難能可貴之處還在於,時大彬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他用山上的青竹切削成竹刀,在將幹未乾的紫砂壺泥坯上刻畫一些簡潔卻其寓詩情畫語的字畫,使書畫與「大彬壺」相映成趣。
  • 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大彬六方——時大彬
    1968年,丁溝鎮一農民下田勞動時發現了一座小型墓葬,並將墓中一把紫砂壺帶回家。那把紫砂壺的壺底有「大彬」兩字銘文,時經考古人員鑑定,為明代制壺大家時大彬所制。後來對這座原已被盜的墓葬進行清理,又出土了一方磚刻地券,標明此墓曹姓主人安厝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06)。
  • 時大彬款 紫砂壺辨偽
    這種老圍砂土礦據說清末時就很少了,壺內為圓形單流孔,底部鈐蓋:「時大彬制」四字楷書陽文雙框款識,這種四字印章款的形制一般來說是始自於明末清初,瓷器上常見,豎行楷體。和其他紫砂壺迥異的是:壺蓋壺身均勻分布了24個滿文文字,蓋上4字,壺身20字,從上到下4圈字,每排基本是同一字,分別是:重—寶—重—寶。壺蓋內口沿還有楷書印款7字「湖南巡撫府珍藏」。
  • 此人揚言要摔盡時大彬的壺!到底為何?
    如今我們談到時大彬,無人不對其讚嘆有加,他改制的紫砂壺製作技法沿用至今,他的傳器精巧絕倫,價逾千金。▲大彬如意 他在楊純父的家中見到了時大彬,對時大彬的印象是:「其人樸野,黧面垢衣 楊純父就告訴他,時大彬這個人家裡是匠籍,世代做手藝的,而時大彬呢就做壺比較有天分,做的壺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