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紋器佳作 | 時大彬、陳鳴遠、顧景舟3位紫砂巨匠的技藝超乎想像

2020-12-14 紫砂中華

筋紋器

佳作。

筋紋器,是紫砂壺的三大器型之一,將自然界中的瓜稜、花瓣、雲水紋等形體分為若干等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納入精確嚴格的設計當中,是其基本要求。

自唐代以來,盛行用金銀等製作瓜稜式酒器,直至明萬曆年間紫砂初盛期,也多採用筋紋器造型。筋紋器砂壺,是明末紫砂器的重要形制之一。

據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記載,明代董翰是最早創製筋紋壺的人,「董翰號後溪,始造菱花,已殫工巧」。

時大彬

明 時大彬制 白泥瓜稜壺

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藏

高67毫米,寬140毫米

此壺呈淡黃色,砂粒隱現,壺式古雅,製作精細,為時壺中得幽野之趣的佳作。

壺底刻款:品外居士清賞,已酉重九大彬。

己酉是公元1609年,而「品外居士」是陳繼儒(1558—1639年)的字號。陳氏是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與董其昌齊名。他曾與友輩文士倡用紫砂小壺品茶,因小壺更易保持茶的香味。時大彬從前向制大壺,受到他的影響,則一改前習,專制小壺。這件白泥瓜稜壺是時大彬專為陳繼儒而制的小壺。

+

時大彬 菊瓣壺 四川省出土

柳州博物館藏

高7.6釐米,口徑5.8釐米,底徑4.6釐米

質地褐中泛紫,夾粗砂,腹扁圓,呈菊瓣形,蓋與底均作菊花,蓋頂飾寶珠形花蕾鈕。近三彎流,流下刻「大彬」兩字豎行款。

+

明萬曆 時大彬 玉蘭花瓣壺

香港茶具文物館藏

高80毫米,口徑121毫米

底款「萬曆丁酉春時大彬制」

此壺設計奇巧,壺蓋與身自然垂我一朵玉蘭花,花蒂為蓋,花瓣與壺身為二重疊壓,厚樸端莊,玲瓏可愛。是紫砂筋紋器造型中優秀的傳統經典之作。

+

時大彬 梅花壺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壺整體作五瓣梅花式,壺身飽滿圓潤,由塑出的五片大梅花瓣包裹,壺蓋與壺底飾兩層梅瓣,每層之間交錯疊加,層次清晰明朗,壺鈕亦為五瓣,梅韻卓然。

周身閃現淺色的細小顆粒,砂粗而質古、肌理勻,妙趣天成。

底款刻「玉照閣 大彬」,此壺是伍德沃德基金1982年購買,並贈送給大都會的禮物。

+

時大彬 梅花壺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此壺的風格,與第一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相近,只是細節方面不同。

此壺在壺口與壺身之間,增加一矮頸,凸顯梅花形壺口,與梅花形壺蓋上下相映一致,在口蓋梅花唇線的映照下,神採奕奕。同時又增加了整器的挺拔凜然之氣。

+

時大彬 六瓣梅花壺

此壺拓本收錄於清末民初鄧寶《明清各名家砂壺全形集拓》。

壺呈梅花式,壺蓋即為一朵覆梅,壺底與壺蓋均為六瓣梅花內凹,上下對應。這種壺蓋與壺底上下對應的形制常見於晚明至清初。

此壺胎色紅赭,摻有紅、黃等粗砂,為典型的明末清初泥料之重要特徵。壺把下以鋼刀精刻「大彬」陰文楷書款。

陳鳴遠

陳鳴遠 菱形壺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壺高6釐米,口徑4.8釐米,底徑11釐米

蓋口徑4釐米,高1.6釐米

通體採用駝色段泥製作而成,質地細膩,色調沉穩,具有古樸典雅的審美韻味。壺鈕、壺蓋、壺口、壺身與壺底整體為橫向半剖的六瓣菱花式,故也稱半菱壺。造型規整,筋紋勁爽,口與蓋吻合緊密,不失毫釐,顯示出高超的製作技藝。壺蓋的頂部中心有一圓形出氣孔。

壺身一側置短彎流,另一側為曲柄。柄的設計十分巧妙,上部圓弧形,下部方折內收,頂起飛翹,生動而不失沉穩,俏麗又不入俗流。

壺的外底中心刻楷書「鳴遠」二字,並鈐「陳鳴遠制」陽文篆書方印。印款刻工嫻熟,書法雅健,蒼勁有力,具晉唐楷書之風範。無論造型、款識、工藝與神韻,均為館藏其他名人作品所難以企及。

+

陳鳴遠 菱花壺

華盛頓史密森協會弗利爾美術館藏

+

陳鳴遠 鳴遠梅花 真跡

此件梅花式紫砂茶壺,出自鳴遠之手,自十三年前現身於北京某一拍場後再無露面。段泥為胎,壺身似缽狀,呈五瓣等分,虛實結合,象徵福、祿、壽、喜、財,壺鈕如花蕾般含苞待放,嬌豔動人。短拙三彎壺流高位銜接,與壺把遙相呼應。

+

陳鳴遠 彎稜形壺

上海博物館藏

另一款相同形制的筋紋器為,2016年北京巨力國際秋季拍賣會,鳴遠佳意壺,只是在細節方面有些許不同。

+

清 康熙 陳鳴遠制 佳意壺

2016年北京巨力秋拍

成交價:RMB 10,800,000

此壺以三稜六瓣分割半圓壺身,筋骨分明,稜線清晰,由陰陽二線交互組成,陰線用細竹棒壓印而出,陽線則以細泥堆塑理出。

形象生動的稜線,節序有致的瓜瓣,神似肥碩的楊桃對剖。

壺身筋紋自然生動,由壺嘴與壺把兩面正視,尤見光影流動,張力十足。

壺嘴與壺把上微微凸起的中稜線,呼應壺身放射狀瓜稜線,統一全器氣韻,氣勢一貫而出。

壺底銘文「從來佳茗似佳人 坡公句」,語出宋代蘇東坡《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銘文以隸書呈現,有別於慣見的行楷書體,這在所有陳鳴遠作品當中極為罕見。

顧景舟

顧景舟 寶菱壺

壺蓋平面裡面也有個小一圈的菱花形狀,增加了壺蓋的層次感。壺身菱形形狀的線條與壺蓋相互呼應,壺的圈足與身筒也是通過線條在形狀上相互呼應。壺蓋、壺身、圈足三部分的線條因為菱形的分割,雖短卻不顯瑣碎,線條多並不繁複,倒是層次感更強。

+

顧景舟菱花套組 (一壺兩杯)

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

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技藝精湛。

+

顧景舟 線圓菱花

採六瓣菱花式造型,橋形蓋鈕與口、身、圈足協調統一成一隻六方菱花,筋囊向口收縮與蓋上菱花紋路緊密吻合。

筋紋器最能展現紫砂壺線條的藝術魅力,剛勁有力的線條築出壺之筋骨,迸發壺之骨氣神韻。

線條與對稱,是我們不變的追求。造物裡的中式美,蘊含在許許多多的國粹中,建築、繪畫、詩歌、瓷器、楹聯、書法……都反映著中國人獨有的陰陽平衡美學。

紫砂筋紋器剛柔相濟之美,講究的正是中式美學,詮釋中式美學精粹。

相關焦點

  • 關於紫砂壺筋紋器
    大彬二字楷書款。」《菱花式壺》以對稱菱花瓣為造型特徵,陰陽交間,凹凸分明,十二瓤紋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嚴謹,可謂是明代時大彬所創製的筋紋器代表作。無論是方型、圓型、混合型,均用筋紋組成線條,蓋與口瓣瓣相吻,筋紋表達從蓋頂端放射到蓋口,再舒展過渡至壺體,直至壺底,貫通一氣。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腫。 清初陳鳴遠的《四足方壺》仿古代青銅盉而成,是一件演化變異的筋紋器佳作。 清中期邵大亨的《八卦龍頭一捆竹》將紫砂筋紋器的創作推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 匯聚古今筋紋佳作 | 50款紫砂筋紋傳器
    筋紋器,是紫砂壺的三大器型之一,將自然界中的瓜稜、花瓣、雲水紋等形體分為若干等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納入精確嚴格的設計當中,是其基本要求。,也是目前存世的時大彬作品中的筋紋器的代表。天啟~崇禎年間制陶名藝人,與時大彬齊名。所制壺式與徐友泉相仿。
  • 清代巨匠陳鳴遠的三友束腰紫砂壺
    近幾年來,古代紫砂藝術越來越受到藏家青睞,千萬元以上天價成交的紫砂壺除明代時大彬,清代陳鳴遠,現代顧景舟的作品外,幾乎找不見第四人。陳鳴遠的出現一改明季以來時大彬、徐友泉他們的光素、筋紋壺型傳統,別出心裁,把自然界的像生事物(花鳥魚蟲、竹木動物)融於紫砂壺造型和局部裝飾創作,由於他與當時的文人學士相交結,從而使其作品突出一個"雅"字。特別是後代藏家推崇他的作品,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一書中述:"鳴遠一技之能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
  • 1億3千萬,紫砂神話
    紫砂拍賣巔峰者,除了顧景舟,便數陳鳴遠。 歷經百年霜雪,不褪紫砂光華,風流人物,一代大家。——陳鳴遠 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亦號壺隱,清初康熙、雍正年間傑出的紫砂藝人,相傳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藝人陳子畦。
  • 紫砂歷史的名人代表
    >筋紋型期「代表」——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時大彬時大彬清代康熙年間人,出生於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無不精美絕倫,以精湛的技藝和富於創造的精神聞名於世,有「壺隱」之稱。
  • 紫砂壺老一廠和紫砂七老——一代人的記憶
    紫砂老一廠是一代人的傳承記憶,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1955年,在吳雲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顧景州、蔣蓉七個紫砂老藝人的帶領下,集齊了當時民間頂尖的制壺和陶刻藝人成立了紫砂一廠,並創造了一個紫砂壺的藝術巔峰。
  • 她和顧景舟齊名,並稱紫砂七老!蔣蓉:松鼠葡萄掇球壺
    圖為著名的宜興紫砂七老之一,蔣蓉大師。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近現代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先生,其次就是蔣蓉大師了。蔣蓉,生於1919年,歿於2009年,別號林鳳。是紫砂七老中最後一位去世的大匠。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紫砂七老,指的是任淦庭、吳雲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七位民國到當代的紫砂大師。最年長的是任淦庭(1889-1968),年紀最小的是顧景舟和蔣蓉。
  • 紫砂壺花器仿生器鼻祖之後,16件曠世奇作
    以下便是當代名家的16件陳鳴遠仿品,讓我們一睹實力大家的紫砂風採!顧景舟 顧景舟原名景洲,仿古期約2年。1939年應上海「郎氏藝苑」老闆郎玉書之聘,到上海仿作紫砂古器,如邵大亨、陳鳴遠等人的作品,存真而自有氣韻,是大師仿大師的典範之作。
  • 清代制壺大師陳鳴遠的紫砂方壺
    清代制壺大師陳鳴遠所作紫砂方壺,傳世共有四把最著名者,保利華誼(上海)首拍中的壓輔拍品「傳香壺」即為其一,它與製作於丁卯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陳鳴遠制丁卯壺」鈐有相同的「陳鳴遠」、「壺隱」兩方印,「壺隱」為陳鳴遠別號。此壺以3450萬元成交,創下陳鳴遠個人最高成交記錄。
  • 從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看到顧景舟及海派紫砂名品
    包括明代的惠孟臣、蔣伯荂、陳鳴遠、華鳳翔、許晉侯,清代的邵大亨、王南林、楊彭年、申錫、黃玉麟,民國的陳光明、俞國良、馮桂林和現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徐漢棠等歷代名家的紫砂名壺精品。此次展覽除展出邵大亨的《大亨掇只壺》外,還特意選出陳鳴遠的《金蟾束柴三友壺》、陳殷尚的《菱花水仙壺》、黃玉麟的《壽桃益壽壺》、陳蔭千的《水彩竹節壺》和「紫砂泰鬥」顧景舟的《雙線竹鼓套壺》等稀世珍品展出。
  • 紫甌春韻|時大彬紫砂壺鑑賞
    時大彬(1573~1648),號少山,也稱時彬、大彬,宜興縣人。明代晚期最負盛名的紫砂壺大師,工藝紫砂壺的首創者,著名的紫砂「四大家」——時朋之子,他是繼供春後,紫砂壺藝史上知名度最大、影響力最深的一位壺藝大家,被譽為「千載一時」、「明代良陶讓一時」。
  • 時大彬紫砂壺的審美與鑑賞
    時大彬紫砂壺的審美與鑑賞 我們常說環境對人各個方面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這當然也包括判斷力,想像下當我們身邊長期充斥著大量模具壺、手拉胚或半手工壺時,再讓你分辨時大彬紫砂壺,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 紫砂壺入門必備知識之一:了解8位牛氣的紫砂大師
    紫砂壺發展至今,歷承百年,由供春初創,時大彬、邵大亨等眾多紫砂大師傳承發展,在滿足其實用功能之外,賦予其濃厚的藝術色彩。★ 時大彬 ★時大彬對紫砂壺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創製泥片鑲接成壺的方法,首用調砂工藝,令紫砂壺更具色彩,現在精美造型多變的的圓壺、方壺都是在其基礎上製作而來。時大彬後期流返於文人墨客之間,受其文化薰陶及飲茶習慣,製作小巧型的紫砂茶器,這也是紫砂壺在造型上的又一突破。其本人製作的壺構思巧妙、風格迥異、耐人尋味。
  • 紫砂壺—紫先生:玩壺人一定要有一把筋紋器
    筋紋器,最早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董翰,他首創的菱花式壺的壺蓋已然有了筋紋的效果。、徐友泉等人為代表,筋紋器已經技藝開始逐漸成熟。像時大彬大師的玉蘭瓣壺就是當時筋紋器的經典代表,也是現如今時大彬大師留存於世的筋紋器的代表。
  • 劍冬帶你看收藏之一:紫砂壺之僧帽壺(時大彬、顧景舟珍品賞玩)
    明萬曆 時大彬僧帽壺(寬16.5釐米,高17釐米):1993年出土於江蘇江都,屬宜興紫砂早期創始期,胎土不熟欠火溫,製作技藝還不成熟,此壺最大的價值應是時大彬首創紫砂僧帽壺之型。明萬曆(1597年) 時大彬蓮瓣僧帽壺(通高9.3釐米,橫寬9.4釐米):壺身上口沿有五瓣蓮花,壺蓋呈正五邊形,蓋鈕為佛球狀,猶如僧帽之頂,整體剛健挺拔,神韻自若,為世人稱絕。
  • 花器聖手,鳴而遠兮,南瓜壺——陳鳴遠
    ——出自汪文柏的《淘器行贈陳鳴遠》陳鳴遠(1622--1735),名陳遠,字鳴遠,號鶴村(鶴峰),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清順治、康熙年間,裡程碑式紫砂巨匠。之後,紫砂學者宋伯胤先生從研究陳鳴遠與康熙書法篆刻家曹廉讓的合作入手,從故宮博物院藏禹之鼎作《王士禛放鷳圖卷》的卷末題跋發現曹廉讓的書跡,與陳鳴遠傳世作品的書法銘文作為比對,成為了鑑別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口。紫砂學者宋伯胤與黃健亮二位先生通過銘文排比方法,考證四件已知存世的陳鳴遠南瓜壺真跡,均帶有曹廉讓的銘文,且完全符合陳鳴遠的藝術風貌。
  • 王寅春,紫砂筋紋器流派的一代宗師
    王寅春,當代宜興紫砂壺名家 12歲以制壺名工金阿壽學藝,民國二十四年(1935)在上海仿製古代紫砂製品,從中鑑賞到歷史上較多名匠佳作,這對他以後的紫砂創作有很大裨益。
  • 調砂紫砂壺到底有多美?!看看顧景舟、時大彬的作品
    紫砂壺的調砂,是明代的時大彬首創的,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大彬提梁,便是時大彬的調砂代表之作。 調砂法,使砂壺表面凸出的小顆粒若隱若現,產生「砂粗、質古、肌理勻」的奇妙效果,這種調砂工藝是時壺及其時代的一大特點,是自然天成的裝飾技藝。
  • 千載一時的紫砂大家———時大彬
    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已故國大師顧景舟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先生也曾在他的《紫砂陶史概論》中說:「砂藝史上一致推薦的大家,當以時大彬為典範。
  • 後仿紫砂陶藝大師時大彬的紫砂壺
    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時大彬對紫砂壺藝最大的貢獻是,重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時大彬處於紫砂工藝從簡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啟後時期,他前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