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
時大彬對紫砂壺藝最大的貢獻是,重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
時大彬處於紫砂工藝從簡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啟後時期,他前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
明代中期之後,出現了四大制壺大師:時鵬、董翰、趙良、元暢。而明代晚期制壺大師時大彬就是時鵬的兒子,他從小跟隨父親學藝,耳濡目染,又不斷自己創新,所以名氣才這麼響亮。他最初開始做紫砂壺,是仿製紫砂壺界最有名的供春壺,其製作難度不易,要模仿到它惟妙惟肖的斑駁樹紋,不是一朝一夕的,可見當時他花費的功夫不低。而他一向對自己作品要求嚴謹,,又多餘文人墨客來往,做壺也越發趨於藝術性,他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吸引了一大批文人騷客的追捧,有些甚至將大彬壺隨葬身邊,可見其喜愛程度。
時大彬的壺可謂是「千奇萬狀信手出,巧奪坡詩百態新」。吳騫在《陽羨名陶錄》裡說:「明代良陶讓一時」,此一「時」即時大彬。
時大彬的壺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虛扁、瓜稜、八角等,其泥質溫潤凝重,造型沉穩,可謂壺藝之典範。顧景舟先生也認為時大彬是「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創製了紫砂傳統上的專門基礎技法」。
所以說時大彬是「集大成者」,最突出的原因是他將文人情趣引入到茶壺中,使茶壺有了更深刻的內涵。時大彬早期的作品多為大壺,且仿古樣式比較多。在與文人雅士結交中,他觀察了文人的飲茶習慣,於是改大壺為小壺。在製作上用拍打法一氣呵成,這樣也就豐富了造型。小壺一經推出,其儒雅氣質深深吸引了廣大文人,更有甚者,以擁有時壺為榮。
時大彬的作品存世很少,目前只有一二十把被確認為真品,其餘大量署他款的壺多數是清末及民國、現代後仿的,據說其中也有一些精品是他幾名弟子的作品,他表示滿意,即落上自己的款。他中晚期時偶爾也在壺身上刻寫詩文,一般都是漢字。
首先,眾所周知在任何一類文玩藝術品中,收藏的出發點永遠是真品而非仿品,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仿品都毫無價值。張大千模仿石濤的《山水圖》,不僅瞞天過海騙過了潘賓虹,價值更是石濤本人的作品還要高,再如拍賣屢創新高的顧景舟大師仿製邵大亨紫砂壺的價值也是比其本人更高。在現代,一些年輕有為的紫砂藝人們往往會模仿前代名家的壺型、甚至款識,意為法古,而非充古。以這樣的初衷所做的高仿品,應是具有收藏價值的作品。
其次,同一時期不同紫砂名家藝人之間互相仿製的作品,也十分可貴。名手藝人互相追摩各取所長的情況,古已有之。更為有趣的情況是若一人鍾愛另一人所做的紫砂壺,就會在這個紫砂壺上鈐刻上自己的名字,當成自己的作品。如「李大瓶、時大名」說的就是,明代李仲芳的個別紫砂佳作都被其師父時大彬鈐刻上自己的名字;再如,同屬明代的陳信卿,簡單修改徒弟作品並鈐刻自己名字的情況也常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