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彬款紫砂壺。記者簡霞攝
●文物檔案
文物名稱:大彬款紫砂壺
文物年代:明代
出土時間:1986年
出土地點:綿陽市紅星街
文物級別:國家二級
收藏單位:綿陽市博物館
1986年11月,綿陽市公安局修宿舍開挖地基時,意外發現一處窖藏。在深1米、直徑2米的土坑中,兩個1.2米長、0.6米高的木箱裡竟然裝著351件明代青花瓷器。不過最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箱子裡還有一把保存完好的紫砂壺,壺身的落款顯示,這把壺出自明代聲名卓著的制壺大師、宜興紫砂壺的標誌性人物時大彬之手。
最近幾年,近現代的名家紫砂壺頻頻拍出千萬元的天價,這把明代萬曆年間的名家名壺,其價值不可估量。
一把壺 朝野上下競相追捧
在綿陽市博物館歷史廳,時大彬款紫砂壺端莊質樸的風格以及只有10釐米高的精巧體積,並不太引人注目。不過,這把紫砂壺卻被評為國家二級文物。綿陽市博物館副館長都雲昆解釋,「它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出自時大彬之手。」
時大彬何許人也?一個留名青史的宜興紫砂壺大師,在萬曆年間名噪一時。都雲昆說,紫砂壺的興起,最早是在明代中早期。在此以前,宋代的點茶使用茶餅衝泡。明朝初年,朱元璋認為把茶葉壓成磚餅狀的制茶方法費工費時,下令「廢團改散」,鼓勵民間飲用散茶。從煮茶到泡茶,更小的衝泡工具應運而生。時大彬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脫穎而出。
時大彬的父親是做壺的能工巧匠,他做壺的手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與紫砂壺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並論的人物。都雲昆說,時大彬制壺,能博採眾家之長,同時還有創新,因此在眾多陶匠中卓然超群。他做的壺有一個最大特點——在紫砂中摻雜粗顆粒,讓茶壺在溫潤之外更顯樸實無華。但這種材質在燒制時對火候的把握相當嚴格。若是溫度不夠,泡茶時就會出現很重的土腥味;溫度過高,則容易開裂。時大彬又追求完美,茶壺稍有瑕疵即刻銷毀,成品率很低,因此身價倍增。
歷代文獻對時大彬多有記載。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就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時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錫注,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則是其品地也。」為了擁有一件時大彬壺,江南的官僚豪紳、文人士大夫除了重金求購外,還不惜動用官府的力量。時大彬壺甚至還作為進貢之物獻到宮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雕漆四方執壺,為宮廷御用茶具,就出自時大彬之手。
躲避戰亂 壺主將收藏埋於地下
有意思的是,時大彬壺太貴太少,完全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到了晚明時期,仿製時大彬壺蔚然成風。那遠在綿陽的這把壺,會不會也是贗品呢?
對此,文物鑑定專家們給出一致答案:系時大彬真品。都雲昆說,時大彬對自己的壺異常自信,因此成品都會在壺底刻款。綿陽出土的這把壺,同樣有時大彬落款,不過款題在壺身的正面。另外還附有幾行「茶附,石鼎屯文火,雲籖品惠泉,大彬仿古」等文字。專家們認為,在壺身題款,說明時大彬對這件作品相當滿意。另外,此壺恰好也是摻雜了紫砂顆粒,細觀器表粗砂均勻地熔結於胎體之中,獨具大彬紫砂壺粗砂胎之特徵。即使運用這種高難度的材料,壺蓋和壺身依然嚴絲合縫,渾然一體。專家認為,若是仿品,手藝不會如此登峰造極。
考古人員在清理窖藏時發現,300多件青花瓷和白瓷碗杯套件的底部,有的鏨刻了「張進」和「王」的字樣,推測可能是器物的主人。這批窖藏文物中很多碗、碟、盤都有使用痕跡,因此並非貨物,可能是達官貴人家中經常使用的餐茶用具。這件大彬壺,當屬主人以茶會友或作文物賞玩之用。
千金難得的大彬壺為何被掩埋地下?專家認為可能與明末戰爭有關。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綿陽戰事頻仍。這個窖藏,可能就是其主人為避戰亂不得已埋下。豈料主人從此遠走他鄉,再也未曾回去。曾經的愛物,直到數百年以後才重見天日。(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