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壺大師時大彬在綿陽留下一把壺

2020-12-03 中國網四川站

大彬款紫砂壺。記者簡霞攝

 

  ●文物檔案

 

  文物名稱:大彬款紫砂壺

 

  文物年代:明代

 

  出土時間:1986年

 

  出土地點:綿陽市紅星街

 

  文物級別:國家二級

 

  收藏單位:綿陽市博物館

 

  1986年11月,綿陽市公安局修宿舍開挖地基時,意外發現一處窖藏。在深1米、直徑2米的土坑中,兩個1.2米長、0.6米高的木箱裡竟然裝著351件明代青花瓷器。不過最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箱子裡還有一把保存完好的紫砂壺,壺身的落款顯示,這把壺出自明代聲名卓著的制壺大師、宜興紫砂壺的標誌性人物時大彬之手。

 

  最近幾年,近現代的名家紫砂壺頻頻拍出千萬元的天價,這把明代萬曆年間的名家名壺,其價值不可估量。

 

  一把壺 朝野上下競相追捧

 

  在綿陽市博物館歷史廳,時大彬款紫砂壺端莊質樸的風格以及只有10釐米高的精巧體積,並不太引人注目。不過,這把紫砂壺卻被評為國家二級文物。綿陽市博物館副館長都雲昆解釋,「它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出自時大彬之手。」

 

  時大彬何許人也?一個留名青史的宜興紫砂壺大師,在萬曆年間名噪一時。都雲昆說,紫砂壺的興起,最早是在明代中早期。在此以前,宋代的點茶使用茶餅衝泡。明朝初年,朱元璋認為把茶葉壓成磚餅狀的制茶方法費工費時,下令「廢團改散」,鼓勵民間飲用散茶。從煮茶到泡茶,更小的衝泡工具應運而生。時大彬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脫穎而出。

 

  時大彬的父親是做壺的能工巧匠,他做壺的手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與紫砂壺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並論的人物。都雲昆說,時大彬制壺,能博採眾家之長,同時還有創新,因此在眾多陶匠中卓然超群。他做的壺有一個最大特點——在紫砂中摻雜粗顆粒,讓茶壺在溫潤之外更顯樸實無華。但這種材質在燒制時對火候的把握相當嚴格。若是溫度不夠,泡茶時就會出現很重的土腥味;溫度過高,則容易開裂。時大彬又追求完美,茶壺稍有瑕疵即刻銷毀,成品率很低,因此身價倍增。

 

  歷代文獻對時大彬多有記載。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就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時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錫注,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則是其品地也。」為了擁有一件時大彬壺,江南的官僚豪紳、文人士大夫除了重金求購外,還不惜動用官府的力量。時大彬壺甚至還作為進貢之物獻到宮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雕漆四方執壺,為宮廷御用茶具,就出自時大彬之手。

 

  躲避戰亂 壺主將收藏埋於地下

 

  有意思的是,時大彬壺太貴太少,完全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到了晚明時期,仿製時大彬壺蔚然成風。那遠在綿陽的這把壺,會不會也是贗品呢?

 

  對此,文物鑑定專家們給出一致答案:系時大彬真品。都雲昆說,時大彬對自己的壺異常自信,因此成品都會在壺底刻款。綿陽出土的這把壺,同樣有時大彬落款,不過款題在壺身的正面。另外還附有幾行「茶附,石鼎屯文火,雲籖品惠泉,大彬仿古」等文字。專家們認為,在壺身題款,說明時大彬對這件作品相當滿意。另外,此壺恰好也是摻雜了紫砂顆粒,細觀器表粗砂均勻地熔結於胎體之中,獨具大彬紫砂壺粗砂胎之特徵。即使運用這種高難度的材料,壺蓋和壺身依然嚴絲合縫,渾然一體。專家認為,若是仿品,手藝不會如此登峰造極。

 

  考古人員在清理窖藏時發現,300多件青花瓷和白瓷碗杯套件的底部,有的鏨刻了「張進」和「王」的字樣,推測可能是器物的主人。這批窖藏文物中很多碗、碟、盤都有使用痕跡,因此並非貨物,可能是達官貴人家中經常使用的餐茶用具。這件大彬壺,當屬主人以茶會友或作文物賞玩之用。

 

  千金難得的大彬壺為何被掩埋地下?專家認為可能與明末戰爭有關。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綿陽戰事頻仍。這個窖藏,可能就是其主人為避戰亂不得已埋下。豈料主人從此遠走他鄉,再也未曾回去。曾經的愛物,直到數百年以後才重見天日。(記者 吳曉鈴)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壺 | 大彬如意
    # 三足鼎立之「大彬」#名稱:大彬如意器形:圓器容量:200ml泥料:原礦朱泥大彬如意最早由明代制壺大師時大彬所創作現今看到的都是基於原型製作今天發布的這款由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周逸製作她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追古思古之作無論瓢器還是其他古典器型,都能拿捏自如大彬如意富有神韻,飽滿而流線感十足
  • 紫甌春韻|時大彬紫砂壺鑑賞
    時大彬(1573~1648),號少山,也稱時彬、大彬,宜興縣人。明代晚期最負盛名的紫砂壺大師,工藝紫砂壺的首創者,著名的紫砂「四大家」——時朋之子,他是繼供春後,紫砂壺藝史上知名度最大、影響力最深的一位壺藝大家,被譽為「千載一時」、「明代良陶讓一時」。
  • 時大彬的29款經典老壺
    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時大彬對紫砂壺藝最大的貢獻是,重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時大彬處於紫砂工藝從簡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啟後時期,他前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我們先來看一下大彬的大壺。
  • 時大彬紫砂壺的審美與鑑賞
    時大彬紫砂壺的審美與鑑賞 我們常說環境對人各個方面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這當然也包括判斷力,想像下當我們身邊長期充斥著大量模具壺、手拉胚或半手工壺時,再讓你分辨時大彬紫砂壺,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 那個想砸時大彬壺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聊到時大彬,愛紫砂的人都知道,他是明晚期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
  • 此人揚言要摔盡時大彬的壺!到底為何?
    徐應雷說他對古器、金銀器素來不大感冒,來丁山之後看到時大彬的壺,這麼小卻價錢死貴,看了就感到非常討厭,一定要摔掉他的壺才開心,一定要把他的醜態寫給大家看看。」,意思就是覺得這個人粗野、面貌和衣著都不整潔,他就問楊純父,時大彬的壺何以這麼貴?
  • 居然有人揚言,要把「時大彬的壺」全砸爛?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備受追捧的制壺大師,卻有人寫文章說,要將他的壺全砸爛!這個人便是明朝文人徐應雷。在徐應雷的《書時大彬事》裡,他開篇便寫到:「自餘來陽羨,有客示以時大彬罍,甚小而其價甚貴,餘心惡之,曰:必擊碎之為快,而所謂時大彬者,必屏諸四夷為快」。為什麼想摔時大彬的壺?
  • 明代紫砂大師時大彬
    時大彬,字少山,出生不詳,是明代萬曆、崇禎年間宜興制壺名家。他的作品蔚為大觀,被推祟為壺藝正宗。特別是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才銘刻很有深入研究,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摻缸土製作,其作品有「沙粗質古肌理勻」之贊語。
  • 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大彬六方——時大彬
    1968年,丁溝鎮一農民下田勞動時發現了一座小型墓葬,並將墓中一把紫砂壺帶回家。那把紫砂壺的壺底有「大彬」兩字銘文,時經考古人員鑑定,為明代制壺大家時大彬所制。後來對這座原已被盜的墓葬進行清理,又出土了一方磚刻地券,標明此墓曹姓主人安厝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06)。
  • 時大彬壺款與贗品
    據考古發現所知,最早的有款識的紫砂壺,為近些年來出土的時大彬壺。(一)1968年揚州江都丁溝鄉出土六方大彬壺,發掘時伴有磚刻地券一方,註明為明代萬曆四十四年(1616)墓葬,款為刻款,楷書「大彬」二字。
  • 時大彬的壺在當時為什麼那麼受捧?
    時大彬在創作紫砂壺的過程中,發現泥料太細缺少了古拙的氣息,於是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使得紫砂壺充滿獨特韻味。其次時大彬的創作態度非常認證,如果發現燒出來的壺有瑕疵,馬上就摔壞。不少朋友都想要瑕疵品,被他婉言拒絕。由於當時燒壺技術,成品極少,加上當時茶風盛行,對壺藝要求很高,時大彬所留下的全部是精品中的精品。
  • 從一把「大彬壺」聊聊紫砂壺和茶趣一一瓦全鋪子
    從一把」大彬壺」聊聊紫砂壺和茶趣一一瓦全鋪子 有許多 網友對茶情有獨鍾,對茶文化有著濃烈的興趣,有許多關於茶的文章寫得很美。我在這裡曬一把老壺,談一點茶趣以作陪襯。講到飲茶離不開茶壺,講到茶壺,首推紫砂。幾年前,中央臺曝光了現在宜興紫砂的作假,現在的砂加進了許多化學元素,人們「談紫砂色變」「望壺生畏」。
  • 後仿紫砂陶藝大師時大彬的紫砂壺
    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時大彬對紫砂壺藝最大的貢獻是,重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時大彬處於紫砂工藝從簡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啟後時期,他前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
  • 時大彬:這是家父做的壺!
    ▲時大彬 圈鈕壺比如,明超許次紓在《茶疏》中寫道︰「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 僧帽壺時大彬,創製了許多制壺專用工具,創製了許多壺式,並培養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啟下,發展了紫砂藝術。
  • 千載一時的紫砂大家———時大彬
    他就是時大彬時大彬畫像千奇萬狀信手出,巧奪坡詩百態新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於是,時大彬開始改制小壺,茗壺才由大而改小,改到只有300-400cc左右。
  • 丁溝出土國家一級文物一一明代時大彬六方紫砂壺(揚州江都丁溝)
    在揚州市雙博館收藏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時大彬六方紫砂壺,那是從江都丁溝鎮原洪飛大隊鄭王生產隊所屬地域中的明代曹姓墓出土的。1968年,丁溝鎮一農民下田勞動時發現了一座小型墓葬,並將墓中一把紫砂壺帶回家。
  • 無錫明清墓出土"時大彬壺":底款清晰器形獨特
    時大彬壺壺底落款「時大彬於眄柯閣制」。時大彬曾被聘至宜興城鎮西廟巷吳家的朱萼堂「坐藝」,朱萼堂東建有一樓,稱「太僕樓」,廳上懸「眄柯閣」匾,系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現藏於宜興市博物館。  昨日記者獲悉,毗鄰鴻山遺址的明清平民墓葬中,驚現「紫砂壺宗」時大彬壺!
  • 如意紋蓋,三足壺,大彬如意——時大彬
    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後則如陳壺(陳鳴遠)、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時大彬是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宋尚書時彥裔孫,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之子,生平活動期在明代萬曆朝至清代順治朝之間。
  • 據說這八把壺,只有資深壺友才認識
    想著想著,陳曼生突然覺得以棋為元素制一把壺,豈不是美哉。於是當即找來紙筆,以盛放棋子的棋奩為型,設計了棋奩壺。四、無垢壺說起制壺大師陳鳴遠,很多壺友第一時間就會想起南瓜壺。殊不知,他創製的可不只有南瓜壺這一種壺型。 無垢壺,就出自他手。
  • 時大彬款 紫砂壺辨偽
    從壺嘴和壺把的製作風格看,此壺還是很像時大彬的作品。但細看之下,筆者發現,這類刻滿文的黑乎乎的貌似老壺,網上也有不少人在曬,同樣署名「時大彬」,也有署「華鳳翔」的,都是粗砂的,可以基本斷定時、華等大家不會一下做這麼多滿文壺,看來這是民國後期——上世紀30~40年代宜興高手所為的一批舊仿品,之所以表面黑乎乎的,其實細看是有早期鞋油做舊的痕跡。它們刻意用老粗砂來做,具有一定的欺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