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龍陽之興斷袖之癖 中國古代的同性戀

2020-11-29 網易新聞

  在中國,傳說同性戀最早始於黃帝。清代學者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中說:「雜說稱孌童始黃帝。」到商代,就有「比頑童」、「美男破產(老)、美女破居」之類的說法。至於流傳在春秋戰國、漢代時期的「龍陽」、「餘桃」、「斷袖」等歷史典故更是膾炙人口。史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後代人於是就以「龍陽」、「餘桃」、「斷袖」等來暗指同性戀現象。  

  從現有的史籍資料來看,中國漢以前「狎暱孌童」僅為君王貴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此風漸漸普及於士大夫及社會民眾,並且多有歌詠之詞。至唐朝與五代期間,男色之風漸衰,但至宋朝又興盛起來,男子公然為娼,聚集於風月作坊,招攬生意。元代男色之風又衰,到明清時期又復盛,尤其是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養相公成風。這些大戶人家買來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賞玩,稱「男風」,小孩被稱為「相公」或「象姑」。當時北京有本叫《朝市叢載》的類似於旅遊指南的書上,載有吟詠相公的詩:「斜街曲巷趨香車,隱約雛伶貌似花。應怕路人爭看殺,垂簾一幅子兒紗。」這種「私寓」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議而被廢止。 

相關焦點

  • 龍陽君是誰,龍陽之癖指的是龍陽君嗎?
    「龍陽之癖」也就是「龍陽之好」,出自戰國時期的魏王和龍陽君,這個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中魏王與龍陽君的一段記載,指的是男子對同性的喜好,這也是正史上記載的最早的同性戀
  • 同性戀「龍陽之癖,斷袖之癖」?
    同性戀是指對社會中自身性別相同的社會成員產生性吸引和(或)性衝動的性取向。 在漢語文化圈又被稱作「同志」,其中男同志被稱為Gay,女同志則稱為Lesbian。同性戀與同性性行為並不是完全等同的。一個有同性性行為的個體不一定是同性戀者。同性戀現象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和各個社會、各個歷史階段都普遍存在。
  • 鄭板橋的斷袖之癖 曾養數名男寵
    故宮(微博)博物院裡有一本《板橋自敘》,其中鄭板橋就提到了自己有「斷袖之癖」,說自己「酷嗜山水,又尤多餘桃口齒及椒風弄兒之戲……」餘桃口齒及椒風弄兒之戲指的就是同性戀。清代學者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中說:「雜說稱孌童始黃帝。」中國古代對同性戀有許多稱謂,例如「分桃」(也稱為「餘桃」,出自衛靈公和他的男寵彌子瑕)、「斷袖」(出自漢哀帝和他的男寵董賢)、「安陵」(出自楚共王和男寵安陵君)、「龍陽」(出自魏王和男寵龍陽君)等。而「契若金蘭」「萊戶對食」則是專指女同性戀的。
  • 龍陽斷袖南風癮:中國古代同性戀的故事、成因與社會環境悖論
    同性戀這事,說起來令人尷尬,但實際上是個十分古老的話題。」、「斷袖」與「南風」在古代西方曇花一現的話題,在我國古代卻是源遠流長,而且不需要任何神話來佐證其合理性。後人嘲笑哀帝嬖寵男色,就稱好男色為「斷袖之癮」,而男同則為「斷袖」:「韶昔為幼童,庾信愛之,有斷袖之歡」——《南史·蕭韶傳》達官貴人或帝王將相寵好男色的記載,在我國歷史上簡直可以稱得上多如牛毛。
  • 中國歷史十大龍陽之癖(同性戀)
    靈公食而甘之,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來彌子色衰愛弛,靈公便拿此說事,責怪道:「是曾啖我以餘桃!」孔子和他們同時,曾經出仕於衛,受到了衛靈公的禮遇,他的學生子路和彌子瑕是連襟關係。衛靈公還喜歡宋國公子朝。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靈公寵幸,又與靈公夫人南子有私。姦情路人皆知,一次衛太子過宋,宋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 古人為何把男同稱為斷袖、分桃、龍陽之癖?
    閒讀一本清代筆記《嘯亭雜錄》,裡面有一則提到:「劉大槐(桐城古文名家劉大櫆之弟)性迂闊,初不知人間有分桃、斷袖事者,聞之以為人倫之變,作檄以討論之。又性惡女尼,每於市衢間遇之,必歸蒙以紅綾被臥竟日,以為厭勝,其迂妄也如此。」
  • 賈寶玉和秦鍾之間究竟有沒有斷袖之事
    「斷袖」是古代對同性戀者的一種稱呼,在《紅樓夢》中有斷袖之癖的大有人在。比如薛蟠到私塾上學就是動了「龍陽」之興(「龍陽」是對同性戀的另一種稱呼),「只圖結交些『契弟』」。在第九回,因為寶玉的好朋友秦鍾跟一個外號叫「香憐」的學生在後院說了幾句體己話,引得學堂的人爭風吃醋大打出手。
  • 「斷袖之癖」一詞的由來
    「斷袖之癖」一詞的由來:根據《漢書董賢傳》記載,「哀帝立,賢隨太子官為郎。二歲餘,賢傳漏在殿下,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說其儀貌,識而問之……由是始幸」。「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
  • 古代龍陽之好的典範:皇帝寧願起床斷袖,也不願吵醒他人!
    圖片:古代女子相處劇照中國的包容力從古到今都非常強,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如此,而喜歡同性別的,也算是古代對婚戀關係的包容吧。這股風氣最早出現在周朝,當時叫「男風」。這就導致中國史上「男風」一直都比較盛行。西漢的「男風」之好可以說是最為開放的,西漢總共出了十二位皇帝,結果有十一位都養了男寵。唯一沒沒有豢養男寵的皇帝,反倒成了西漢皇帝群中的異類。
  • 古代皇帝玩起同性戀更是毫無忌憚!
    也就是說同性婚姻最晚將於2019年5月24日實現,中國臺灣將有望成為亞洲地區首個認可同性婚姻的地區。中國古代同志小說的最高成就《品花寶鑑》時代在發展,現今社會人們說到同性戀已不再像幾十年前那麼談虎色變。其實中西方古代男色之風都很盛行,史料中對同性戀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時候,風流名士敢於公然炫耀自己的龍陽之癖。
  • 古代男同性戀叫斷袖、龍陽,女的叫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把男子同性戀稱為「斷袖」「龍陽之好」或者有侮辱性質「兔爺」,那么女子同性戀稱為什麼,相信很多人就回答不上來了。在中國古代女子同性戀多稱為「磨鏡」,磨鏡這個詞不僅是女同性戀的稱謂也指她們之間的性行為。為什麼這麼說呢?
  • 斷袖和龍陽的來歷你知道嗎?竟與皇帝們有關係!
    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同性戀都合法化了,同性戀也越來越被世人所接受。其實在幾百幾千年前,同性戀就已經出現了,也就是所謂的「斷袖」。那麼大家知道古代人所說的斷袖之癖和龍陽之好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竟然都和皇帝有關係!
  • 古代同性戀為何男子稱斷袖女子叫磨鏡
    後人每當提起漢哀帝的時候,便說他有「斷袖之癖」。於是,「斷袖」也就成為男同性戀的代名詞了。  「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這樣的興趣並未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那些對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慾或戀慕,稱為同性戀者。雖然「同性戀」是一個現代名詞,但其實中國古代早已有之。在中國古代,男同性戀稱為「斷袖」,而把女同性戀叫作「磨鏡」。
  • 中國同性戀歷史源遠流長 鄭板橋曾養過多個男寵
    原標題:中國同性戀歷史源遠流長 鄭板橋曾養過多個男寵   2010年6月27日,冰島頒布相關法律,承認同性戀合法。同一天,冰島女總理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和相戀多年的同性伴侶、女作家喬尼娜?萊奧斯多提爾結為合法「夫妻」,成為全球首個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國家領導人。
  • 紅樓夢唯一的同性戀,不是薛蟠,也不是寶玉,剛喜歡上女人就死了
    中國古代,長期以來一直有著非常濃厚的男男之風。為此,還留下了不少知名典故,比如分桃斷袖。分桃指的是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靈公非常寵愛彌子瑕,連個桃子都要和彌子瑕分著吃。而斷袖指的則是漢朝皇帝漢哀帝和寵臣董賢大被同眠時,因為袖子被董賢壓住了,而哀帝劉欣可能是急著上廁所啥的,想起身又不願意吵醒董賢,於是斷袖而起(古代的袖子是套在衣服上的筒狀部分,是可以直接弄斷的,應該不是百度百科上所說的拿劍割斷。除開分桃斷袖,還有個非常出名的典故——龍陽之好,說的是戰國時期龍陽君得寵於魏安釐王的事。
  • 古代的「同性戀」,原來在周朝就有記載了
    說起同性戀,原以為是現代才聽說有的,或者說是外國有,其實,中國也有很多,而且自古以來就有,只是這種關係,比較隱蔽。都說世界分陰陽,人分男女,男女結合,天經地義,然而,根據陰陽學說,有正常,就有不正常,所以,正常的男女結合之外,也有不正常的非男女結合關係,那就是同性相戀。
  • 龍陽之好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男性對同性的愛情
    龍陽之好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男性對同性的愛情時間:2020-04-16 16:2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龍陽之好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代指男性對同性的愛情 釋義:男性對同性的愛情 出處:《戰國策-魏策》記載當時魏王對龍陽君極為寵愛的同性戀故事, 堪稱古人版霸道總裁愛上我, 後來龍陽之好就用來借指男同性戀 又稱龍陽之癖 類似的典故還有出自漢書的斷袖之癖   原標題:龍陽之好什麼意思什麼梗?
  • 《漢書》裡面那個斷袖的故事,不認同不代表應該不尊重
    《漢書·佞幸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為中華文化造出了「斷袖」一詞。「(董賢)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悅其儀貌,寵愛日甚。出則參乘,入御左右。常與上臥地。嘗晝寢,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
  •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同性戀記載
    中國古代的同性戀卻沒有遭此厄運,尤其是男性同性戀(即所謂「男風」)在某種程度上被社會所認可,騷人墨客們還能無拘束地以詩詞、文章來吟詠。雖然有些封建衛道士也曾經攻擊過同性戀,那也只是從道德方面來評價,而沒有像西方中世紀那樣把它列為置人於死地的罪名。但是,我們並不能由此說明中國古代對性控制的寬鬆。
  • 看了魏安釐王和寵臣龍陽君的故事後我酸了,「龍陽之好」名不虛傳
    看了魏安釐王和寵臣龍陽君的故事後我酸了,「龍陽之好」名不虛傳不少人都看過李安導演的《斷背山》,其中男同志之間的愛情讓人為之動容,相信不少人也是通過這部作品開始了對「同性戀」群體的真正了解。但這樣的戀情絕不僅僅是現代才有,古代當然也是有的,其中最轟動的一對男同性戀當屬戰國時期的魏安釐(xī)王和他的寵臣龍陽君了。在李安導演的《斷背山》未推出時,人們當然還沒有用「斷背」一詞來形容男人之間的愛情,用到的多是「斷袖」、「龍陽之好」等詞來形容。這些詞語都是出自魏安釐王和龍陽君的故事,這二人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一對男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