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同性戀為何男子稱斷袖女子叫磨鏡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核心提示:一次午睡,董賢枕著哀帝的袖子睡著了。哀帝想起身,卻又不忍驚醒董賢,隨手拔劍割斷了衣袖。後人每當提起漢哀帝的時候,便說他有「斷袖之癖」。於是,「斷袖」也就成為男同性戀的代名詞了。

  「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這樣的興趣並未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那些對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慾或戀慕,稱為同性戀者。雖然「同性戀」是一個現代名詞,但其實中國古代早已有之。在中國古代,男同性戀稱為「斷袖」,而把女同性戀叫作「磨鏡」。

  「斷袖」的典故來源於二千年前的西漢。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過太子舍人。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車而乘,同榻而眠。董賢不僅長得像美女,言談舉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為媚」。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次午睡,董賢枕著哀帝的袖子睡著了。哀帝想起身,卻又不忍驚醒董賢,隨手拔劍割斷了衣袖。後人每當提起漢哀帝的時候,便說他有「斷袖之癖」。於是,「斷袖」也就成為男同性戀的代名詞了。

  那麼,為什麼把女同性戀叫作「磨鏡」呢?原來,「磨鏡」,即磨治銅鏡也。古用銅鏡,須常磨光方能照影。據漢代著名文人劉向的《列仙傳·負局先生》記載:「負局先生不知何許人,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循吳市中,炫磨鏡一錢。」《太平御覽·海內士品》中也說:「徐孺子嘗事江夏黃公,黃公薨,往會其葬,家貧無以自致,賷磨鏡具自隨,賃磨取資,然後得前。」唐朝詩人劉得仁《贈道人》一詩中曾寫道:「長安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女》中也有「問其人,乃諸姓,市中磨鏡者也」之說。而把女同性戀叫作「磨鏡」的意思就是,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由於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構,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而在廝磨,故稱「磨鏡」。

  古代的女同性戀以皇宮中的宮女為最,為何出現如此現象呢?唐朝著名詩人元稹的《行宮》一詩說得可謂淋漓盡致:「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在那荒涼冷寞的古行宮,宮中紅花遍地開,正是一年春好處。然而當年入宮的紅顏少女,也在寂寞孤獨中苦熬了幾十個春秋,如今早已是白髮蒼顏了。她們的青春在此葬送,她們悲怨的淚水在此流淌,她們面對著怒放的紅花在感嘆噓唏。

  她們是那個時候時間最美麗的女子。曾經膚如凝脂,嫵媚動人。可是,唯一的男人卻棄三千佳麗於不顧,眼裡只有楊玉環。不愛無妨,卻偏要將她們的青春無情的風乾。愛情是哪怕動物都能享受的權利,她們卻被生硬的剝奪。活著,內心湧動,柔情如絲,卻只能化作古井底處的水,光線灰暗,苔蘚橫生,四季陰冷,生衍著厚厚的未愛的悲涼。

  直到把她們幽閉成麻木,青絲染霜,圍坐一起,口吻淡淡地聊心中的那個男人。這樣的情景,如宮花的紅,襯白髮的女子,並不安詳,倒是殘酷。他是她們夢境的主角,而他,卻掉進另一個傾國女子的溫柔鄉裡,從此昏迷不醒。如果有絢爛之極後的大平淡,這樣的人生,還能讓人含笑而去。任她們將手心攤向天空,收穫的,只是徒勞,而她們,已迅速老去。

  「宮花寂寞紅」,這五個字多麼深刻地描述了幾千年來千千萬萬的女性在深宮中青春之花寂寞地開放又枯萎。性是人類的一種自然需求,在正常情況下,無論男人和女人都渴求愛情、婚姻與性的幸福,可是宮女們的這種人生權利被殘酷地剝奪了。

  在後宮,宮女們接觸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監,太監是沒有性能力的,而皇帝只有一個,在宮廷女性中能得到皇帝寵幸的又有幾個呢?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鴛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唐朝另一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這首《上陽白髮人》一詩,更是充分地展現了讓女人難以忍耐的「一生遂向空房宿」的性寂寞和性饑渴的情景。

  在這種性寂寞與性苦悶的情況下,宮廷女性怎麼辦呢?膽大的宮女便集體大逃亡,如唐中宗李顯有一年正月望日微服出宮,在市上徜徉遊覽,就看到一批宮女「皆淫奔而不返」。而膽小的宮女就只有自嘆薄命,以自殺了此餘生,如隋煬帝時的侯夫人。但是這些情況畢竟還是極少數,而多數宮女是默默忍受,有時也尋求一些方法進行性的宣洩。性宣洩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一是和太監結成掛名夫妻,藉以得到感情上的安慰,這稱「對食」或「菜戶」,其二是以手或工具進行「自慰」,而其三就是搞同性戀了,也就是「磨鏡」了。其實,「磨鏡」又稱「磨豆腐」在港星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遊」裡,狀元郎吳孟達衣錦還鄉時就有對兩位夫人說「感謝娘子磨豆腐。」的情節。

  古代宮女多以「磨鏡」來解決自己性寂寞與性苦悶,而民間「磨鏡」的女子也不乏其人,「磨鏡」最多的而且最有水平的當屬古代的尼姑和道姑了。

  尼姑和道姑始於商周,發展於秦漢,到了隋唐以後便形成鼎盛時期,但是在社會上一般對尼姑和道姑都無好感,因為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中,人們總認為女子應在家中侍夫育兒,而出家總是「不守婦道」。在中國古代,「三姑六婆」素來沒有好名聲,《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四裡就說:「我說那三姑六婆是再要不得的!」一句話便道破天機,尼姑和道姑居「三姑」之首,更是古代社會中的男子攻擊、誣衊的對象,在許多古代小說中,尼姑庵、女道觀向來被描繪成偷情養漢的淫亂場所,人們通常認為尼姑、道姑進入一般人家的閨房,不是送春藥,就是拉皮條,或是搞同性戀。有首詩說:「斷俗入禪林,身清心不清。夜來風雨過,疑是叩門聲。」就是說女尼姑與男人私通的情況。

  「三言兩拍」是明代最有影響的擬話本小說,它反映了宋元以來市井階層的生活狀況、思想觀念和欣賞情趣,其中有些內容描繪了尼姑、道姑偷漢的「淫行」。例如馮夢龍的《醒世恆言》第十五卷《赫大卿遺恨鴛鴦絛》、凌初的《拍案驚奇》卷三十回《聞人生野戰翠浮庵》都描述了男子進入尼庵,被一群尼姑拖住不放,日夜宣淫,輪番大戰,最後虛脫而死的事情。還有不少民歌民謠,都有嘲笑和尚、尼姑私通以及女尼和道姑性混亂的內容。

  其實,古代女子削髮為尼或為道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一種人是真心皈依教門,恪守戒律,了此一生,這是多數。另一種是為生活所迫,以尼庵、道觀作為一個歸宿或一時的棲身之地,如有些妓女年老色衰,或為人所棄,無路可走,就去做尼姑、道姑了。第三種女人不過是把出家入尼庵、道觀作為一種實行「性開放」、「性自由」的手段而已。這其中就反映出當時女子同性戀的泛濫。

  唐宋之時,貴族女子出家為尼姑、為道姑的特別多,其中濃妝豔抹、喜交賓客、放蕩佻達的不在少數。《湘山野錄》載:「中國長公主為尼,掖廷隨出者二十餘人。詔兩禁送至寺,賜傳齋。傳旨令多賦詩,唯文僖公彭喬年尚有記者雲。」又《柳亭詩話》也記載道:「李義山詩《碧城》三首,蓋詠公主入道事也。唐之公主,多請出家。義山同時,如文安、潯陽、平梁、邵陽、永嘉、永安、義昌、安康先後乞為女道士,築觀於外,頗失防閒。」

  這「築觀於外,頗失防閒」幾個字點明了問題的實質。公主們住在宮裡,搞「性自由」畢竟不方便,在宮外當女道姑,情況就不同了。唐玄宗看中了兒媳婦楊玉環,欲納為妃,恐有不便,為了掩人耳目,就把她送進道觀當女道士,道號「玉真」,他們在道觀頻頻幽會。

  此外,女尼、女冠們廣遊全國,出入宮禁與民家都比較自由、方便,與女子接觸更不受限制,這都給她們的性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些女尼姑、女道姑自不能免,像魚玄機這樣的風流女道士絕非個別。除了搞異性戀之外,搞同性戀的更多,而社會對搞女同性戀更為寬容,因為這不破壞婚姻家庭,不算「失節」,也不影響子女的血統。當然,也不會被認為是什麼「好事」,元代的陶宗儀就認為女尼姑、女道姑等不能隨意進入女子的閨房,以防生亂,其主要寓意也是防止女同性戀的發生。

  如果說,宮廷女性、女尼姑和女道姑等由於接觸男性的機會少,因而以搞同性戀作為一種性宣洩,那麼這實際上是受了男女兩性交往的限制,女同性戀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就是現代性科學所謂「境遇性同性戀」,如果環境允許她們和男性廣泛接觸,她們還會「從良」、「還俗」、「擇偶而嫁」的。可是有些民間婦女的同性戀,是受心理變化、傳統風俗的影響,完全是自願而為之,這種同性戀就穩固得多了。

相關焦點

  • 「磨鏡」與「對食」:揭秘古代女同性戀[圖]
    現代人稱同性戀為「同志」、「玻璃」或「拉拉」,在中國古代,同性戀也有許多稱謂,比如男同性戀叫「分桃」、「斷袖」、「龍陽」等,有關男同性戀的事跡記載也較多,如在周朝的民間歌詠中就有不少讚美男子,歌詠男風的詞句。
  • 古代男同性戀叫斷袖、龍陽,女的叫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把男子同性戀稱為「斷袖」「龍陽之好」或者有侮辱性質「兔爺」,那么女子同性戀稱為什麼,相信很多人就回答不上來了。在中國古代女子同性戀多稱為「磨鏡」,磨鏡這個詞不僅是女同性戀的稱謂也指她們之間的性行為。為什麼這麼說呢?
  • 說文解字:龍陽之興斷袖之癖 中國古代的同性戀
    在中國,傳說同性戀最早始於黃帝。清代學者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中說:「雜說稱孌童始黃帝。」到商代,就有「比頑童」、「美男破產(老)、美女破居」之類的說法。至於流傳在春秋戰國、漢代時期的「龍陽」、「餘桃」、「斷袖」等歷史典故更是膾炙人口。
  • 中國古代女子怪異性生活探秘
    古代許多小說和史書中,對女子同性戀存在容忍甚至讚賞的觀念,人們認為女子同性戀是閨閣中必然存在的習俗,只要不觸犯「男女之大防」,女子之間相戀無傷大雅。還有,在類似《紅樓夢》這樣的古典精華中,也記述了不少同性戀的事。  古代女子同性戀,也有發生性關係的。如互慰、手淫、口交等等。《秘戲圖考》中畫有一種「雙頭淫具」,是一種用木頭或象牙製成的帶稜短棍,並用兩條綢帶系在當中。
  • 古代人為什麼把男同稱之為斷袖,你可知斷袖的由來
    說起這些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民風的開放,逐漸出現了同性戀的愛情故事。不僅是現代,古代也是有這樣的案例,古代人稱男同性戀者為斷袖,你可知這個詞的由來嗎?他跟漢代的一個皇帝有關。
  • 龍陽斷袖南風癮:中國古代同性戀的故事、成因與社會環境悖論
    同性戀這事,說起來令人尷尬,但實際上是個十分古老的話題。」與「南風」在古代西方曇花一現的話題,在我國古代卻是源遠流長,而且不需要任何神話來佐證其合理性。戰國時魏王好男色,對一個丰神俊美的男子異常寵幸,於是就把一塊叫「龍陽」的地方賞賜給他作封邑。時間一長,人們只稱這人為「龍陽君」,其真實姓名反倒給忘了。於是,「龍陽」就成了男同的代名詞。
  • 鄭板橋的斷袖之癖 曾養數名男寵
    鄭燮 竹石蘭蕙圖    核心提示:清代為何多同性戀呢?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養相公成風。這些大戶人家買來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賞玩,稱「男風」。清代學者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中說:「雜說稱孌童始黃帝。」中國古代對同性戀有許多稱謂,例如「分桃」(也稱為「餘桃」,出自衛靈公和他的男寵彌子瑕)、「斷袖」(出自漢哀帝和他的男寵董賢)、「安陵」(出自楚共王和男寵安陵君)、「龍陽」(出自魏王和男寵龍陽君)等。而「契若金蘭」「萊戶對食」則是專指女同性戀的。
  • 中國古代的「男風」和搞基是一回事嗎?
    當然這並不代表女性之間不存在同性關係,只是,古代女子交際範圍狹窄,除非做了烈女、貞女、花魁或者誥命夫人,很少有被記載生平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有宮女「磨鏡」傳聞以及少數幾篇二女結拜的小說,「女風」是否普遍流行過,也實在是一樁懸案。●「磨鏡」相比之下,「男風」就高調得多。古代男風文化有過三個高峰:春秋戰國、漢魏六朝、明清兩代。
  • 中國古代同性戀繪畫題材的隱晦表達
    雖然古代中國擁有漫長的、在全世界都比較少見的「寬容」的同性戀環境,但中國古代的同性戀題材繪畫的時間和門類分布極不平衡。直到明末清初才漸入高潮,不但是異性戀題材,同性戀題材也粉墨登場。本文要揭示的是捲軸畫,它們不但數量要少得多,認定上也頗有困難。
  •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同性戀記載
    中國古代的同性戀卻沒有遭此厄運,尤其是男性同性戀(即所謂「男風」)在某種程度上被社會所認可,騷人墨客們還能無拘束地以詩詞、文章來吟詠。雖然有些封建衛道士也曾經攻擊過同性戀,那也只是從道德方面來評價,而沒有像西方中世紀那樣把它列為置人於死地的罪名。但是,我們並不能由此說明中國古代對性控制的寬鬆。
  • 但是是與誰是磨鏡之好呢?
    但是是與誰是磨鏡之好呢?:磨鏡就是指兩個女人在一起。可是不知道是和誰,有傳聞說是武則天,有說是太平李令月,還有說是韋後安樂公主母女的,好亂啊。她生理上是異性戀, 但心理上有很重的同性戀傾向。其實婉兒視武后為一代偶像,因為在那個男尊女卑時代,武后卻是將女子推向了廟堂之上。而 婉兒骨子裡有存在著古代文人的清高和對偶像的崇敬。只是可信,武則天有婉兒來做太平的替死鬼,因為婉兒的存在讓所有人將矛頭指向她而非太平。
  • 紅樓夢唯一的同性戀,不是薛蟠,也不是寶玉,剛喜歡上女人就死了
    中國古代,長期以來一直有著非常濃厚的男男之風。為此,還留下了不少知名典故,比如分桃斷袖。分桃指的是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靈公非常寵愛彌子瑕,連個桃子都要和彌子瑕分著吃。而斷袖指的則是漢朝皇帝漢哀帝和寵臣董賢大被同眠時,因為袖子被董賢壓住了,而哀帝劉欣可能是急著上廁所啥的,想起身又不願意吵醒董賢,於是斷袖而起(古代的袖子是套在衣服上的筒狀部分,是可以直接弄斷的,應該不是百度百科上所說的拿劍割斷。除開分桃斷袖,還有個非常出名的典故——龍陽之好,說的是戰國時期龍陽君得寵於魏安釐王的事。
  • 古代男風和同性戀不是一回事!
    「分桃」和「斷袖」從而何來?「跪舔」的來源居然與之有關?李世民因此與兒子大吵一架?男風也有浪漫故事:比如前田利常為崛尾忠晴大興土木,苻堅為慕容衝種了數萬棵梧桐……說到男風,很多人可能會繞道而行。但這篇「古代的男風」,不涉及價值批評。張佳瑋以近乎戲謔的筆觸,告知讀者野史傳說中另一種事實:男風不等於同性愛戀,「只是一種獵奇的性癖好」。
  • 中國同性戀歷史源遠流長 鄭板橋曾養過多個男寵
    原標題:中國同性戀歷史源遠流長 鄭板橋曾養過多個男寵   2010年6月27日,冰島頒布相關法律,承認同性戀合法。同一天,冰島女總理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和相戀多年的同性伴侶、女作家喬尼娜?萊奧斯多提爾結為合法「夫妻」,成為全球首個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國家領導人。
  • 宮花寂寞紅,她們是被逼出來的「磨鏡」
    元稹的這句「宮花寂寞紅」,短短五個字就將中國古代幾千年深宮女人的寂寞抒寫的淋漓盡致。花是紅的,可寂寞紅是什麼?寂寞怎麼會是紅?女人渴望愛情,渴望婚姻,也渴望男人,但身在宮中的她們身不由己,古代這種殘酷的制度是人權的摧殘。當初,她們爭先恐後成為秀女,而現在,有人自殺,有人出逃,而更多的,選擇了寂寞,仿佛一抬眼就看到了人生的盡頭。
  • 稱被同性戀附體 男子接受驅魔儀式治療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1日報導,近日,奈及利亞基督教廣播電視公司拍攝了一段視頻,記錄了一個名叫泰加(Tegus)的奈及利亞男子接受驅魔儀式治療被同性戀附體的過程。該男子聲稱在肯亞被「同性戀之魔」附身,對異性失去了興趣,儀式過後,自己又成功變回了異性戀。  視頻中,一位疑似牧師的男子在驅魔儀式開始前詢問泰加被惡魔附身的來龍去脈。泰加平靜地以他人的口吻回答稱「是我讓他變成了同性戀」。儀式開始後,牧師頻頻朝泰加大力揮動手臂,並大喊:「現身吧!」期間,泰加曾試圖逃跑,但被牧師的助手抓了回去。之後,戲劇性地一幕發生了。
  • 古代盛行男風?女風的興盛也難以想像
    作者:小熊眾所周知,古代是男風十分盛行的時代,從詩經到漢朝的斷袖之癖,對同性戀相當認可,不管是公卿還是百姓,甚至在春秋還有夫妻共同享用一個美貌童僕的例子。從商朝到明清,但凡有點權勢的都非常喜好男風。想想還是蠻心酸的,當年受盡寵愛陳皇后在萬念皆灰的情況下,跟同為女子的楚服行起了不倫之事,基本算是一次自殺式的行為吧。後宮的同性戀其實並不少見,金朝時期的昭妃便是其中之一。
  • 《紅樓夢》裡的兩種同性戀模式
    在中國封建社會,斷袖、龍陽、孌童這類的字眼一直是看似平靜的水面下招搖的水草。不論是否避諱,只要你一入水就能探知它們的存在。同性戀現象在中國相傳「始於黃帝」,且一直綿延未絕。中國古代關於同性戀的記載中以「龍陽之好」(魏王和龍陽君)和「斷袖之癖」(漢哀帝和董賢)流傳最廣,故世人慣用其代稱同性戀。中國古代的同性戀主要是發生在男子之間。
  • 修煉寂寞:「官二代」聶隱娘為何嫁給磨鏡少年
    電影《刺客聶隱娘》的劇本中,編劇可能是為了解釋這一點,對這個磨鏡少年的身世大肆渲染,說他是東瀛來客,在機緣巧合下救了聶隱娘,兩位難以和人交流的孤獨者惺惺相惜,最後走在了一起。這樣的解釋雖然也算圓融,但畢竟要靠編劇添加情節。至於小說的作者為何給聶隱娘的丈夫設置了這麼一個職業,這要從「磨鏡」這項工作的技術原理說起。
  •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藥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關於磨鏡,目前只能憑藉有限的資料,窺測歷史的原貌,但不能主觀臆斷。磨鏡藥應該是汞消化錫形成的泥糊,塗於鏡面,然後加熱,則「汞去而錫存」。元代的陶宗儀也在《輟耕錄》中說:「製作古銅器之法以水銀雜錫末,即今之磨鏡藥也。」早在宋時,也有類似記載。